组织行为学第六章共41页
- 格式:ppt
- 大小:419.00 KB
- 文档页数:41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专题6)激励一,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考生应当掌握以下内容:1,组织中激励的性质;2,强化激励的技巧;3,激励方面的理论观点;4,激励技巧的应用;二,本章知识脉络。
第一节激励的性质激励的定义;为,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指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以达成企业目标的一种理论,是后期行为科学中关于个体行为研究的理论之一。
对施加激励者而言,激励是研究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促其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对感受激励者而言,激励是一个人感到某种行为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从而积极自觉地投身工作的状态。
二、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一)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人的行为是有一定动机的,而动机来自人的需要;2,通过对不同需要的满足、引导或者限制,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3,概括地讲就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导行为,行为实现目标,通过对需要的影响,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图6一I激励过程图(二)简述激励理论中所涉及的三个要素:努力的行为,需要,组织目标---重点在激励理论中涉及努力、需要和组织目标三要素,这些因素对人的动机和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
1.努力的行为努力的行为是指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有关活动。
2.需要(表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行为科学家进入了后期行为科学研究阶段,提出了各种激励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四种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过程型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等类型。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包括四种分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关系、成长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该类理论主要研究所需要激励的主要方面,也即激励的内容。
主要理论有: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等等。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①群体与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的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②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关于加入群体的动机,不是列举一、两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般来说,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③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式和最近的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模型—进行评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第二阶段:震荡。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化。
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第五阶段:中止: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解释者都带有这样的假设:随着群体的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虽然这种假设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成立,但使群体有效的因素远比这个模型所设定的因素更复杂。
因此,五阶段发展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工作群体有时很可能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时期的依赖性运动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