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自学考试0152组织行为学(2016版)--第六章
- 格式:ppt
- 大小:263.50 KB
- 文档页数:20
全国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组织行为学试题课程代码:00152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体现个体心理活动动力特征的是(C)1-59A.价值观B.能力C.气质D.性格2.对员工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A)1-45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复杂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3.行为的直接动因是(A)2-63A.动机B.需要C.目标D.态度4.人们在认识特定对象时所具有的心理上的准备状态称为(C)2-70A.首因效应B.晕轮效应C.心理定势D.刻板效应5.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直接引导和限制着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使群体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的是(D)3-93 A.角色认同B.角色期待C.角色直觉D.群体规范6.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努力,这称为(B)3-97A.社会促进效应B.社会惰化C.协同效应D.从众效应7.在提高群体成员士气方面比较有效的沟通网络是(D)4-117A.链式B.Y式C.轮式D.环式8.信息发出者有意操纵信息的行为称为(B)4-121A.编码B.过滤C.译码D.通道9.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间相互依存、相互激励的社会心理现象是(C)5-137A.情绪认同B.心理相容C.共生效应D.文化维系10.团队成员之间相互交往的根基是(B)9-205A.以关系为导向B.以任务为导向C.以利益为导向D.以信仰为导向11.每个团队都会以不同的建立方法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即组建期、激荡期和(A)5-135A.规范期B.成熟期C.稳定期D.衰退期12.由于冲突主体内部或主体之间存在不一致或不相容的结果追求所引发的冲突称为(D)6-143A.程序冲突B.认知冲突C.情感冲突D.目标冲突13.托马斯提出了冲突管理二维模式,即坚持己见性和(D)6-150A.竞争性B.回避性C.妥协性D.合作性14.既有按职能划分的垂直领导系统,又有按产品划分的横向领导关系的组织机构是(D)7-170A.职能制B.事业部制C.模拟分权制D.矩阵制15.李维特认为,组织是一个多变的系统,包含着四个重要的变量,即结构、技术、人员和(B)7-176 A.过程B.任务C.环境D.愿景16.组织文化最重要的特征是(A)8-185A.独特性B.个体性C.间断性D.控制性17.在组织文化的维系过程中,起着特别重要作用的因素是甄选过程、社会化和(B)8-193A.市场化B.高层管理人员C.结构化D.人际关系18.利用结构性学习或用学习者的经验来学习是(B)9-200A.自主型学习B.经验型学习C.适应型学习D.行动型学习19.学习型组织的关键特征是(C)9-202A.共同愿景B.团队学习C.系统思考D.自我超越20.下列关于权力的说法,正确的是(D)10-213/214A.权力是由职务派生出来的B.权力是由职责派生出来的C.权力是由职权派生出来的D.权力是由职位派生出来的21.领导行为理论从领导的有效性出发,集中研究领导的工作作风和(C)10-218A.个性B.能力C.行为D.素质22.在双因素理论中,与激励因素有关的因素是(B)11-238A.工作环境B.工作内容C.工作制度D.企业政策23.期望理论属于(D)11-239A.内容型激励理论B.混合型激励理论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过程型激励理论24.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提出了(A)0-32A.人际关系学说B.科学管理理论C.社会系统理论D.权变系统理论25.在心理测验中,用来表明测验结果可靠性的指标是(A)0-39A.信度B.效度C.相关系数D.对比度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
第4章情绪与心境4.1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难点归纳】考点一:情绪和心境是什么★★★1.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与联系(见表4-1)表4-1情感、情绪和心境的区别与联系2.对情绪的研究(1)许多研究者曾试图把众多情绪限定在一个更基础的情绪集合中,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分出基本的情绪毫无意义。
(2)心理学家试图通过研究面部表情来识别基本的情绪,但却发现这一过程相当困难。
(3)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永远不可能在基本的情绪集合方面达成一致,甚至在是否存在基本情绪这样的问题上也无法达成一致。
(4)许多研究人员都认同以下六种基本且普遍的情绪——愤怒、害怕、悲伤、快乐、厌恶和惊奇。
在这一系列的情绪中,两种情绪越是邻近,就越有可能被混淆。
3.情绪的作用(1)对理性思考很重要。
(2)反映对周围世界的认知。
(3)道德判断更多受情绪而不是认知的影响,但通常我们的观点与此相反,尤其是当这些判断与群体成员相一致时。
考点二:情绪劳动★★★★情绪劳动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与人交往时表现出符合组织要求的情绪。
与情绪劳动有关的概念,见表4-2。
表4-2与情绪劳动有关的概念考点三:情感事件理论(见表4-3)★★★★★表4-3情感事件理论考点四: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一个人感知自我和他人情绪、理解这些情绪的意义、在传递模型中相应调节自己的情绪的能力。
1.情绪智力的支持意见(1)直觉吸引力。
(2)情绪智力可以预测重要的指标。
(3)情绪智力有生物基础。
2.情绪智力的反对意见(1)定义有争议。
(2)无法测量。
(3)情绪智力只是换了种说法的人格。
考点五:情绪调节★★★★1.情绪调节是指在情绪低落的时候试图让自己振作起来,或者在愤怒的时候努力使自己平静下来。
情绪调节背后的中心思想是识别并调整所感受到的情绪。
情绪管理能力是预测某些工作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强有力的指标。
2.情绪调节技巧(1)重新评价认知承认而不是压抑我们对不同情况的情绪反应,并在事件发生后重新对其评估。
00152组织行为学自考知识点汇总目录:绪论32.动机与行为的关系33.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6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69.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102.按信息传递方式分类沟通可分为103.单向沟通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性和个体行为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人性假设是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之一,包括X理论、Y理论和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活动的特点。
XXX的群体动力论也是个体行为的重要理论之一。
第二章个体心理与行为需要与动机、价值观、态度、工作满意度、知觉、个性、气质、能力、性格、情绪等是个体心理与行为的重要研究内容。
这些因素都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需要在组织管理中加以重视和管理。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群体行为是指在一个群体中,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产生的行为。
群体的类型、作用、发展阶段、外部环境、结构变量、凝聚力和决策方法等都是群体行为的基础内容。
同时,组织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也是群体行为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总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学科。
个性、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行为基础等是组织行为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在组织管理中,需要重视和管理这些因素,以提高组织的绩效和效率。
79.头脑风暴法的优缺点头脑风暴法是一种集思广益的创意方法,可以鼓励团队成员尽可能地提出各种有创意的想法。
其优点在于可以激发创造力,鼓励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同时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创意。
然而,缺点也很明显,例如可能会出现想法重复、质量不高、无法实现等问题。
80.名义小组法在具体操作时的步骤名义小组法是一种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操作步骤包括确定问题、选择小组成员、明确任务、讨论和提出建议、总结和汇报。
81.德尔菲法的操作步骤及缺点德尔菲法是一种通过专家意见交流来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操作步骤包括确定问题、选择专家、发出调查问卷、统计和分析结果、再次征求意见、最终达成共识。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的对象与性质组织: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 成为独立的法人, 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 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行为: 行为是有机体的所作所为与其活动。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反应规律性是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范围与行为科学不同, 行为科学要研究一切人的行为规律性, 而组织行为学只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性。
研究方法: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 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生理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原理, 说明组织中的行为的规律性, 这乃是研究组织行为的方法和手段。
研究目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目的是, 在了解和掌握组织中人员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 提高各级领导和各类管理者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 特别是在正确预测的基础上, 采取有针对性的相适应的措施和方法, 把消极行为诱导转化为积极行为, 保持和发扬积极行为, 从而提高组织中各类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主动性、创造性和工作绩效, 更好地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者为什么要研究组织行为学?一、研究组织行为中的个体行为与管理, 可以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 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
二、研究组织行为中的群体行为与管理, 可以使管理者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他们所管辖的群体的合理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研究组织行为中的领导行为与管理, 可以促使管理者提高领导素质, 改进领导行为, 掌握领导艺术, 增强领导的有效性。
四、研究组织行为中的激励理论与应用, 可以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研究组织行为学中的组织设计与组织变革的理论与方法, 可使管理者能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变化, 进行组织是变革, 增强活力, 提高绩效。
自学考试00125组织行为学(2016年版)复习资料绪论组织行为学的概念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③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①跨学科性②系统性③权变性④实用性⑤科学性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分为: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个人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领导行为研究。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政治学组织行为学的产生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学正式成为独立的科学。
工业心理学:闵斯特伯格是工业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1912年他出版了《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工业社会心理学;20世纪2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霍桑实验”,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管理心理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莱维特于1958年出版了《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20世纪60年代初,莱维特《心理学年鉴》组织行为学产生组织行为学的发展(一)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科学管理之父)、韦伯(组织管理父)和法约尔(管理过程之父)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古典科学管理理论(二)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三)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把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
权变理论:费德勒、路径-目标理论:豪斯(四)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参与观察法、非参与观察法观察法的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能够比较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组织行为导论一组织行为学概论: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提高管理人员对组织成员行为的预测,引导和控制的能力,从而促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其目标的一门学科二,组织行为学的内容体系: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包含了三个基本分析单元(1)个体(2)群体(3)组织(3)关系员工的情感和他们的不满情绪,有助提高生产率二,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回顾:20世纪60年代末期,组织行为学逐步形成,标志着除了把一般行为科学的原理和知识用到组织管理上,还要把心理学,社会学,生物学,政治学等学科的原理和知识加以融合运用三,组织行为学形成的理论基础认识: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基础的科学,涉及许多与人有关的研究学科基本单元:个体研究层面——涉及心理学知识。
群体研究层面——涉及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知识,组织研究层面——涉及人类学,政治学知识四,组织行为学发展动向1.对组织发展与变革的重视2.对人力资源系统的重视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4.对生活质量的关注焦点:1.从基层管理为主过度到从高层管理为主。
2.从日常业务管理过度到从经营战略管理。
3.从以物为中心过度到以人为中心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管理:一定的环境中对拥有各类资源进行有效的安排、控制、实现原定目标的过程。
早期管理以物为中心,现代管理以人为中心。
二,人性的假设中国传统的人性假设论1.性善论:孟子提出的,人生来就是善良的2.性恶论:荀子提出来的,人生来就是恶的,后天训练成善良的3.性无善无恶论:告子认为性不分善也不分恶4.性有善有恶论:世硕提出的,人性有善也有恶。
但善恶的形成在于后天的教育。
西方的人性假设一、麦格雷戈的人性假设理论回顾:美国工业心理家麦格雷戈在美国杂志《管理评论》发表了《企业的人性方面》文章,文章中提出“X理论-Y理论”X理论方面阐述了独裁风格,Y理论是民主风格①X理论回顾:麦格雷戈把传统的管理叫做X理论,它假设人性是丑恶的(1)一般人对工作是厌恶的,只要有时机就逃避工作(2)一般人宁愿被人监督,喜欢逃避责任,只求生活安宁济诱因,是追求自身的最大利益经济人假设的内容(1)职工们受经济激励,不管什么事情,只要能提供最大经济利益都会干(2)因为经济是组织控制的,所以职工受组织左右(3)感情是非理性的,必须防范,以免影响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权衡(4)组织能预计并控制人们偶发的消极行为,按照能控制人的感情方式设计控制网格②社会人假设回顾:社会人假设建立在梅约——人际关系学说理论上社会人假设内容(1)社会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2)工业机械化使工作丧失了许多内在意义。
组织行为学章节练习题绪论一、单项选择题1、把个人作为社会的人而研究其心理过程的学科是()A、管理心理学B、组织行为学C、社会心理学D、行为学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A.人的心理的规律性 B.人的行为的规律性C.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 D.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3、最早提出社会测量理论的学者是()A、莫里诺B、霍曼斯B、 C、韦伯 D、麦迪4、在心理测验中,用来表明测验结果可靠性的指标是()A、信度B、效度C、相关系数D、对比度5、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组织管理学和()A、社会管理学B、人类学C、人事管理学D、领导科学6、最早对权变理论作出理论性评价的学者是()A、麦格雷戈B、梅奥C、豪斯D、费德勒7、使个体行为量化的主要工具是()A、问卷B、访谈C、心里测验D、情景模拟8.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研究基层的( )A. 人事管理 B.作业管理C.绩效管理 D.自我管理9.从管理职能、原则的角度研究整个组织管理问题的是( )A.泰勒 B.韦伯B.梅奥 D.法约尔10.《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A.麦克雷戈B.梅奥C.马斯洛D.麦克利兰1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即: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A.管理行为B.领导行为C.组织变革D.组织学习12.用来表明测验有效性的指标是( )A.效度B信度C.效价D.回归13.认为员工是消极、被动的,只有通过严格监管、严格控制才能提高效率,这是( )A.X理论B.Y理论C.Z理论D.超Y理论14.人际关系学说的创始人是()A.泰勒 B.韦伯C.梅奥 D.法约尔15.采用一些标准化的图表、精密测验仪器来测量被研究者的有关智力、能力倾向、兴趣爱好、个性性格、成就需要等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研究方法,称为()A.问卷调查法 B.问卷测验法C.心理测验法 D.图表测验法16.如果对房间内噪音加以不同的改变,以探求噪音强度与工作效率、工作速度之间是否存在函数关系的研究方法是()A.调查法 B.观察法C.面谈法 D.实验法17.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A、四个步聚B、五个步骤C、六个步骤D、七个步骤二、多项选择题1.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A、跨学科性B、系统性C、权变性D、实用性E、科学性2.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有( )A.心理学 B.社会学C.管理学 D.统计学E.政治学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有()A.社会学B.管理学C.政治学D.人类心理学E.人类学4.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A.调查法 B.面谈法 C.实验法D.个案研究法 E.观察法5.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一般是()A.个体心理与行为B.群体心理与行为C.组织行为D.管理行为E.领导行为三、名词解释题1.组织行为学2.心理测验法四、简答题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3.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一、单项选择题1、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A、海德B、麦格雷戈C、梅奥D、大内2、在管理实践中倡导“参与式”管理或“民主式”管理的理论基础是()A、X理论B、Y理论C、超Y理论D、Z理论3、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A、B=/ (S • P)B、B=/ (P • M)C、 B=/ (S _ E)D、B=/ (P • E)4、对员工要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C、“复杂人”假设D、“自我实现人”假设5、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提出了()A、人际关系学说B、科学管理理论C、社会系统理论D、权变系统理论6、“经济人”假设的基础()A、享乐主义B、现实主义C、社会主义D、资本主义7、“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A、外在激励B、内在激励C、荣誉激励D、目标激励8、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A、原始性内驱力B、继发性内驱力C、社会性内驱力D、群体性内驱力9、“社会人”假设认为,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的决定性因素是【】A.金钱 B.社会环境C.良好的人际关系 D.制度10.“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A.重视人的因素B.重视工作内容C.重视工作环境D.重视金钱的因素1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A.知觉过程B.意志过程C.学习过程D.感觉过程12.人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总的来讲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和个性心理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