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第六章
- 格式:docx
- 大小:58.03 KB
- 文档页数:49
第六章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第一节强化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注重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如何巩固和发展人的积极行为,如何改造和转变人的消极行为,变消极行为为积极行为的系统理论。
一、强化的基本类型1、正强化,也叫积极强化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优良行为能够重复出现,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2、负强化,也叫回避指预先告诉某种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或不良绩效可能引起的不良后果,并说明对这些行为所采取的奖惩措施,以便使这些行为减少或根本不发生,从而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第一节强化理论3、自然消退指对员工的某种行为不予理睬,任其自然发展,既不给予正强化,也不给予负强化。
这时员工会感到自己的行为得不到承认,便会使这种行为慢慢的自然消失掉。
这也是减少不想要行为可用的方法。
4、惩罚指以某种带有强制性、威胁性的控制技术,消除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与正强化不同的是,惩罚要维持其连续性,即对每一次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都应该及时予以处罚。
第一节强化理论二、强化理论对管理工作的启示强化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的原则是:—正确地使用强化方式—依照强化的对象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强化物—分阶段设立目标,不断强化行为—奖励要及时,方法要创新第二节归因理论一3></a>.归因理论的内容归因理论是说明和分析人们行为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
人们用它来解释、控制和预测相关的环境,以及随这种环境而出现的行为。
因而也称“认知理论”,即通过改变人们的自我感觉、自我认识来改变和调整人的行为的理论。
归因理论是在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ieider)的社会认知理论和人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经过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L. Ross)和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Andrews)等人的推动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第二节归因理论归因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第一,人们心理活动发生的因素关系。
包括内部原因与外部原因、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分析。
第二,社会推论问题。
本章主要介绍群体的涵义、特征、功能、类型、历史、互动、理论,以及决定群体行为的内部因素、制约群体行为的外部因素、群体工作设计等内容。
第一节群体概述一、群体的涵义群体是指组织中由一定数量的成员根据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按照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组合而成的分层次、分职能的人群集合体,它是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是组织与个体之间保持正常关系必要的中介体系,具有群体共同的职能目标、行为规范、隶属关系等。
1.群体的属性1)基本属性:组织内部的人群集合体。
2)功能属性:组织运行的基本表现形式,组织与个体之间必要的中介体系。
2.群体的形成1)形成的原因:组织运行程序和分工协作关系的需要。
2)形成的方式:组织设计的要求和组织体制的规定。
二、群体的特征(一)合成性——群体总是由一定数量的成员组合而成的,没有成员的组合也就没有群体的存在,所以人群合成的客观事实就成为群体存在的基本特征。
(二)职能性——价值特征群体是组织为了实现共同目标,根据组织运行的程序和专业分工的要求所设置的具体职能单位,每一个职能群体都有其特定的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失去了职能目标和职责功能的群体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客观价值,所以实现职能目标、发挥职责功能就成为群体形成和发展的价值体现,而每一个群体的职能目标的轻重、履行职责的绩效也就成为衡量各群体价值高低的客观标准。
(三)多维性——由组织的构成要素和运行程序形成的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使组织中的群体形成了多维性的表现特征,群体既有纵向的层次区分,也有横向的部门划分,而每一个群体又都处在纵横交织的结构关系的特定结合点位上,由此就形成了群体在组织立体式结构中纵向的一维性、横向的二维性、交叉的三维性等多维性的表现特征。
(四)隶属性——组织中的各职能群体都是以具有明确隶属关系的部门形式存在的,组织对各个职能群体的职能范围、人事编制、物质设施等所属关系都有明确规定,各职能群体都具有区别于其他相关群体而围绕着本隶属系统的职能目标自主运行的部门建制,而群体成员也都有定位于所在群体而有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特定隶属关系。
第六章群体心理与行为基础第一节,群体的定义与类型①群体与群体行为(一)什么是群体:所谓群体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两或两个以上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合。
这个概念包括以下含义:1、群体是由不同个体所组成的,群体中的每个人必须遵守群体的共同规范,具有群体意识的归属感。
2、群体成员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工作关系,并以共同的群体目标为其行为的导向。
3、群体成员具有相关的活动意识,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能够认识到他人的存。
4、属于同一群体的成员彼此有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5、每个群体成员都能够在群体中找到一定角色、地位、并在行为上达到与角色的认同。
②个人为什么加入群体关于加入群体的动机,不是列举一、两种原因就能解释清楚的。
一般来说,个人加入群体的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需要;(2)地位需要;(3)自尊需要;(4)情感需要;(5)权利需要;(6)实现目标的需要;③群体发展阶段(1)五阶段模式在本节中,我们对大家比较熟悉的群体发展五阶段模式和最近的研究发现—间断—平衡模型—进行评术。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起,人们大都认为,群体的发展要经过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形成。
其特点是,群体的目的、结构、领导都不确定。
第二阶段:震荡。
是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第三阶段:规范化。
这个阶段中,群体内部成员之间开始形成亲密的关系,群体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第四阶段:有所作为:群体结构已经开始充分地发挥了作用,并已被群体成员完全接受。
第五阶段:中止:因为有很多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解释者都带有这样的假设:随着群体的从第一阶段发展到第四阶段,群体就会变得越来越有效。
虽然这种假设在一般意义上可能成立,但使群体有效的因素远比这个模型所设定的因素更复杂。
因此,五阶段发展模型对于我们理解工作群体有时很可能没有多少使用价值。
(2)间断—平衡模型间断—平衡模型的特点是,群体在其长时期的依赖性运动的存在过程中,会有一个短暂的变革时期,这一时期的到来,主要是由于群体成员意识到他们完成任务的时间期限和紧迫感而引发的。
《组织行为学》第六章(专题6)激励一,目的与要求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考生应当掌握以下内容:1,组织中激励的性质;2,强化激励的技巧;3,激励方面的理论观点;4,激励技巧的应用;二,本章知识脉络。
第一节激励的性质激励的定义;基本原理;激励理论的四种类型;第二节激励的四大理论需要理论;认知理论;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第三节激励实践如何将员工粘合在一起;工作设计和工作满意;第一节激励的性质本节包括激励的定义;基本原理;激励理论的四种类型共三个问题。
一、激励和激励理论(~)激励的含义---重点掌握激励有多种含义。
从静态上看,激励是指能够激发人们长期努力工作的内在的动力因素,是激发行为、指明行为方向和强调坚持某种行为的力量,即激励等于激励因素。
从动态上看,激励是指通过不断满足员工的需要来调动其积极性的方法,是启动、激发、指导和维持某种行为的内在的心理过程,即激励等于一种通过满足需要、引导员工行为,进而实现组织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二)激励理论激励理论指激发和调动员工积极性以达成企业目标的一种理论,是后期行为科学中关于个体行为研究的理论之一。
对施加激励者而言,激励是研究人的需要,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促其实现群体目标的过程。
对感受激励者而言,激励是一个人感到某种行为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价值,从而积极自觉地投身工作的状态。
二、激励理论的基本原理(一)简述激励理论的基本观点---重点激励理论是研究如何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1,人的行为是有一定动机的,而动机来自人的需要;2,通过对不同需要的满足、引导或者限制,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
3,概括地讲就是,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引导行为,行为实现目标,通过对需要的影响,达到对行为的控制。
图6一I激励过程图(二)简述激励理论中所涉及的三个要素:努力的行为,需要,组织目标---重点在激励理论中涉及努力、需要和组织目标三要素,这些因素对人的动机和行为将产生重要影响。
1.努力的行为努力的行为是指为实现某一目标所进行的有关活动。
2.需要需要是指使特定的结果具有吸引力的一种状态。
3.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指组织要达到的预期成果。
需要注意的是:激励的定义中隐含着个体需要必须和组织目标相一致的要求。
否则,虽然个体也表现出高努力水平,但与组织利益背道而驰,这样一种努力将是没有价值的。
例如,一些员工常常在上班时与同事闲聊,这种做法虽然满足了其社交需要,但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并不一定有价值。
(三)简述激励一绩效模型---重点激励一绩效模型有两种表现形式,即模型(一)和模型(二)。
1激励一绩效模型(一)“激励一绩效模型(一)”表示了绩效与能力、激励之间的关系,如下面的公式所示:模型(一):绩效=f(能力,激励)公式表明,工作的成绩和效果,是能力和激励两个变量乘积的函数。
也就是说,人的工作绩效取决于他的能力和激励水平(即积极性)的高低。
能力固然是取得成绩的基本保证,但是,不管能力多强,如果激励水平不到位,就难以取得好的绩效。
2.激励一绩效模型(二)在模型(一)中,忽视了外部的机遇和工作条件,因此,在模型(一)中还应当加上机会(表示机遇和工作条件)这样一个变量,于是得到激励一绩效模型(二),公式如下:模型(二):绩效=f(能力,激励,机会)该模型表明,绩效不但受到能力、激励的影响,还受到机会的影响。
即便一个人受到良好的激励,并有较强的能力,如果不具有基本的工作条件或者应有的机遇,也难以取得工作成效。
三、激励理论的四种类型20世纪30年代以后,西方行为科学家进入了后期行为科学研究阶段,提出了各种激励理论,大体可归纳为内容型激励理论的四种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过程型理论和综合型激励理论等类型。
(一)内容型激励理论。
包括四种分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生存、关系、成长需要理论,成就需要理论,双因素理论,该类理论主要研究所需要激励的主要方面,也即激励的内容。
主要理论有: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有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等等。
2.生存、关系、成长需要理论生存、关系成长需要理论,又称ERG理论,是奥尔德弗于1969年提出的,该理论修正了马斯洛的论点,认为人的需要由生存、关系和谐和成长3个层次组成,需要的级序并非严格,可以越级,有时也可有一个以上的需要,各人需要的取向也不尽相同。
3.成就需要理沦该理论由麦克利兰提出,认为人的需要由成就、权力、情谊3个层次组成,成就需要的高低对一个人、一个企业、一个国家的发展成长,起着重要作用。
4.双因素理论该理论由赫兹伯格在1966年提出,他把有关因素分为满意(激励)因素和不满意(保健)因素两类,故称为双因素理论。
(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包括挫折理论,强化理论,归因理论。
这类理论认为激励的目的是为了改造和修正人的行为,其代表性理论观点有:1,挫折理论挫折理论认为人在追求目标受挫后,可能会产生6类行为:坚持、合理解释、对抗、放弃、改变方法、改变目标。
这6类行为有规律地发生,是一定因素影响的结果。
2.强化理论强化理论是由斯金纳提出的用强化办法来控制人的行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行为的后果对人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减弱或消失,因此报酬(肯定的强化)比惩罚(否定的强化)更有效。
3.归因理论归因理论又称认知理论,认为不同的归因会直接影响人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进而影响工作行为和绩效。
对过去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将来的努力状况和期望水平。
人们对自己的成败都会做出如下4种归因,即努力程度、能力大小、任务难易、运气与机遇,其中,努力程度和运气与机遇属不稳定因素,能力大小和任务难易属稳定因素。
(三)过程型激励理论,包括期望概率模式理论该类理论重点是研究动机的形成和行为目标的选择,其中较有影响的有:1.期望概率模式理论该理论又称为期望理论,是研究人的期望与行为积极性关系的一种理论,由弗鲁姆于1964年提出。
该理论认为,激励水平=目标效价×期望概率。
2.公平理论亚当斯认为,人的公平感来自一种社会比较,当某人感到他投入到工作的努力与工作所带来的报酬的比,与他人的投入产出比相等时是公平的,否则就是不公平的。
激励的强弱不取决于报酬的多少,而主要取决于是否公平。
当出现不公平时,人们会寻求并采取很多手段予以补偿。
(四)综合型激励理论波特和劳勒提出一种综合型激励模式,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员工在接受激励中主要考虑的环节及其心理发展过程。
第二节激励理论本节是本章学习的重点,共探讨需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奥尔德弗的ERG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激励理论),认知理论(包括期望理论。
综合激励理论,公平理论,目标制定理论,归因理论)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四个理论,内中涉及知识很多,需要刻苦学习掌握。
一,需要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重点1,该理论的基本假设:该理论认为,(1)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动,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已经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够影响他的行为;(2)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需要到复杂需要;(3)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需要。
2,人的需要有5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A生理需要:是指个人生存的需要,如吃、喝、穿、住等。
B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C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D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内部尊重因素有自尊等;外部尊重因素有地位、认可和关注等。
C自我实现需要:一种追求个人能力极限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取得成就。
3,马斯洛把5种需要分为高层次的和低层次的。
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会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较高层次的需要。
区分这两个层次需要的前提是:较高层次的需要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例如,通过报酬、工会合同、任职期得到满足)。
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对激励的指导意义。
该理论认为:需要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要不再起激励作用,个体顺着需要层次的阶梯前进;要激励某人,需要知道该人现在处于需要的层次,然后去满足这些需要及更高的需要。
5,对该理论的评价得到广泛的认可,尤其被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者接受。
(二)麦克利兰的着作——成就需要理论---重点20世纪5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了成就需要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在人的生存需要得到基本满足的条件下,人的最主要的需要有三种,即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1.简述成就需要强烈的人所具有的三个特点-----重点成就需要是指追求卓越,实现目标,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一些人具有获得成功的强烈动机,他们追求的是个人成就而不是成功的报酬本身。
他们有一种使事情做得比以前更好或更有效率的欲望,这种内驱力就是成就需要。
成就需要强烈的人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喜欢能发挥其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工作环境。
(2)他们既敢于冒一定的风险,又能以现实的态度对待冒险。
(3)他们强烈要求对其工作有明显的和不断的反馈。
麦克利兰认为,有一半成功的机会往往最能激励人们去取得成就,任务成功的概率太低或太高都不太吸引人,不会激励人们去取得成就。
害怕失败是整个争取成就努力中的~个因素,避免失败的倾向会使人放弃可能达到成功的活动,因而具有抑制的性质,不少人往往由于逃避失败而放弃成功的努力。
追求成就的行为取决于三个因素:第一,动机强弱(如害怕失败);第二,期望大小(如失败的可能性);第三,刺激性价值(如失败的损失程度)。
至于外部因素,如报酬的作用,只是在取得成功的激励力量与逃避失败的抑制力量相等的情况下,即二者相互抵消时才会体现出来。
成就需要强烈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内在工作激励,事业心特别强,外在激励对其作用相对较小,只要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工作环境,使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力,他们就会感到莫大的幸福。
因此,这样的人对任何企业、任何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
2.简述高权力需要的人具有的特点---重点权力需要是影响和控制其他人的欲望。
具有高权力需要的人喜欢承担责任,努力影响其他人,喜欢处于竞争性和重视地位的环境。
与有效的绩效相比,他们更关心威望和获得对其他人的影响力。
具有权力需要的人,往往在追求着领导职位;他们往往是健谈者,还常常是好议论的人;他们性格坚强,敢于发表意见,头脑冷静和敢于提出要求;他们爱教训别人,并喜欢公开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