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转型中的韩国政党政治
- 格式:pdf
- 大小:548.24 KB
- 文档页数:7
浅析韩国民粹主义产生的原因民粹主义是以维护民众整体的利益为名,而又被少数政治精英操纵的一种激进的政治运动。
民粹主义在韩国非常盛行,它总是在面对危机时产生,与暴力运动联系在一起,并且充斥着政党的身影。
在韩国由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时期,有着促进民粹主义产生的因素。
并且,韩国的情境问题,也就是韩国的社会历史和现实背景,例如韩朝关系、韩美关系等,都是韩国民粹主义持续存在的重要原因。
标签:民粹主义;民主转型;情境问题2014 — 09 — 20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东亚威权政治研究。
一、民粹主义的含义19世纪70年代的俄国,“有一批先进的具有革命情绪的知识分子,特别是青年学生,为了发动农民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纷纷到民间去,到农村去,民粹派这个称呼就是这样得来的”。
〔1〕民粹主义又被称为“平民主义”或“民众主义”,他反对政治精英主义,体现的是对民众这个整体的关注。
保罗塔格特认为,民粹主义是“一个棘手的难以捉摸的概念,缺乏使之更为具体明确的特征,其本性上的特点便是易变性”。
〔2〕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
在不同的情境中,民粹主义的表现形式也不同。
因此,本文认为民粹主义是在民主政治的发展过程中,当面对危机时,政治精英为了谋求和稳固自身的利益,而绕过体制,直接诉诸民众,以维护民众整体的利益为名,而又被少数政治精英操纵的一种激进的政治运动。
二、韩国民粹主义的基本特征(一)民粹主义的暴力倾向民粹主义运动是一种激进的政治运动,它是阶级斗争以大众民主的形式表现出来,源于被统治者对统治者的反抗。
民粹主义具有反抗性,对民众推崇,并且倡导直接行动。
在韩国,民粹主义总是与暴力运动联系在一起。
在初期,青年学生是暴力运动的主力。
当执政者倒行逆施,阻碍民主化的车轮前进时,接受过先进教育的青年学生就会团结起来,发动声势巨大的抗议示威运动。
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政府的政策越来越能影响普通民众的利益之后。
韩国国会政治中的地域主义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马东亮来源:《人大研究》2008年第04期作为“亚洲经济四小龙”之一的韩国,因其飞速发展的经济而受到许多领域学者的关注,但是韩国经济的成功并不必然说明其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成功,相反,韩国的政治发展恰恰证明了,政治制度的设计很大程度上必须尊重该国的文化因素,否则即使全面地照搬照抄所谓“先进制度”,也很难在现实政治中达到某种制度在创立之时所要达到的效果。
体现在韩国国会政治中的地域主义就说明了这一点。
一韩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国,其国体与政体的初创与落实都受到了美国占领军当局的支配性影响,韩国现代国会制度也确立于那个时期,因此,韩国国会制度很大程度上是在美国主导下从理念到具体制度上对西方国会制度的全面模仿。
但是,由于忽视了韩国传统文化中“地域主义”的存在,“民主化”之后的韩国国会制度实际上成为地域主义政治表演的舞台。
所谓韩国政治中的地域主义是指韩国政治中长期存在的一种广为学者与社会大众所诟病的、根深蒂固的“地域主义”情结,也被称为“地区情感主义”或“地区冲突主义”,主要是指韩国政治中以政党领导人的出生地为标准划限,在国会选举、总统选举和政党运作中,挑动不同领导人出生地民众之间的对立情绪从而达到政党的政治目标的现象。
它也表现为在政党内部和政府的人事上以出生地为标签而有倾向的人事任用。
韩国人不仅以自己的行政区划“道”、“市”、“郡”等来标明政治人物的出生地,而且还依历史上留存下来的习惯性称呼来区分政治人物的籍贯:韩国全罗道和忠清南道南部的一部分地区位于历史上出于灌溉需要而修筑的金堤、碧骨堤以南,所以堤坝围成的广阔水域的南部地区就被称为“湖南”地区;庆尚南道与庆尚北道位于鸟岭以南,称“岭南”地区。
韩国政治中的地域主义表现最突出的并不是以相对较小的行政区划而是以广阔的湖南地区和岭南地区为标签的政治冲突。
二客观地讲,在政治选举中,总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政党领袖及其政党在其出生地受到更多选民支持的现象,但是,这种现象在韩国表现得尤为突出,并且严重地影响到了政治实践领域。
威权政体的转型:社会运动与宪法演进——对韩国政治制度民主化的研究学号:1112703 专业:国际政治姓名:左锦涛摘要:1948年大韩民国建立之后,历经了九次修宪和多次军事政变,独裁统治、军政府威权政体和软弱的民主政府轮番上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
尽管不断受到威权政体的镇压,韩国民主化的社会运动却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壮大,并最终促使全斗焕政权垮台,实现了从威权政体向民主政治的转型。
本文旨在通过对韩国的社会运动与宪法演进进行总结,对韩国政治制度民主化的演进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威权政体①;社会运动;宪法;民主化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朝鲜半岛被美苏分区占领。
南部的美占区以西方民主政治制度为模板,建立起大韩民国政府,制定了宪法。
然而民主并没有天然地与韩国的现实状况结合起来,文官或军人的威权政体统治了韩国近四十年。
而期间短暂存活的民主政权,也往往陷于缺乏权力的困境,被更加强有力的威权体制所取代。
但是随着韩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变迁引发了政治民主化的需求。
围绕着宪法的合法性和权力的较量,政治参与逐渐从执政和在野的政治精英扩大到以学生、教师和普通工人为代表的民众。
规模和组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运动,形成了对威权政体的民主化压力。
而在民主化压力与威权政体镇压的反复斗争下,政治精英和民众逐步形成了一些对于宪法基本原则的共识,并最终通过社会运动实现从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的转型,通过宪政的方式建立起有效的民主政治。
本文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对韩国宪法、政治制度的演进和社会运动的推进进行梳理和概括;第二部分关注社会运动和宪法变迁,分析韩国政治制度民主化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一、韩国现代政治制度和宪法的演进①本文将“威权政体”定义为“有限的政治多元主义、缺乏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但有特殊的威权心态、有限的政治动员以及政治领导人权力行使的可预测性”,引自孙代尧:《威权政体及其转型》,《文史哲》2003年作为“第三波民主化浪潮”的典型代表,韩国的政治制度和宪法的演进大致遵循亨廷顿所说的“第三波变革”的一般路径:第一步,改革派的出现;第二步,改革派掌握权力;第三步,威权政体的建立,试图依靠自由化修补政权;第四步,通过削弱保守派获得昔日政权和当下政权的合法性;第五步,与反对派谈判,实现过渡①。
浅析民主巩固时期韩国总统政治危机的原因摘要:上个世纪70年代末开始,韩国已经开始民主转型,经历了三个阶段,直到1997年韩国总统的权力实现在朝野之间和平的交接进入了民主巩固时期。
在民主巩固时期,卢武铉和朴槿惠总统均以高支持率当选,执政后期是什么原因导致韩国总统陷入被弹劾的局面,本文从总统权力、宪政体制、民众政治参与度和政党制度化几个方面分析原因。
关键词:民主巩固;韩国总统权力;韩国宪政体制;政党建设;政治参与一、民主转型与民主巩固一般理论民主转型是非民主制度向民主制度转型的过程,是独裁统治向更自由和更民主治理的联动。
塞缪尔•亨廷顿将这个趋势广泛地称为第三波民主。
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民主转型是指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
林茨和斯蒂潘认为,威权向民主政治转型的过程可分为“民主转型期”与“民主巩固期”。
民主巩固就是巩固的民主,亨廷顿提出了一个判断民主巩固的标准:“两轮选举测试模式”,即“在转型阶段的首次选举中掌权的政党或团体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失利,并把权力移交给获胜的竞争者,然后在下一轮选举中,后者又将权力和平地移交给此轮选举中的获胜者”林茨认为民主转型完成的标志是:只有通过选举的政治程序才能产生政府成为广泛共识,政府权力的获得则是自由和普遍选举的直接结果,并且这一政府事实上拥有指定新的政策的权力,而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来源于新的民主程序,不必与其他法律主体分享权力。
这也就是说权力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交接,强调政治精英在民主化过程中的行为。
从民主巩固的一般定义来看,1987年6月29日,韩国执政的民主正义党代表委员兼总统候选人卢泰愚,向国民发表了八点民主化宣言即“六二九特别宣言”同意反对派提出的直接选举总统的要求,紧急宣布了一系列民主改革的措施,宣言被视为韩国由威权统治向民主政治和平过渡的转折点。
卢泰愚作为从权威主义到民主政治过渡政权的总统,基本完成了民主转型阶段,金泳三上台后韩国进入了民主巩固阶段。
韩国民主化进程中财阀的政治作用分析摘要财阀在韩国的民主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兼而有之的政治效用。
在权威政权以及经济尚未获得长足发晨的时期,财阀一方面对民主化进程起到了提供经济基础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其对市民社会力量的压制、造成的政治腐败。
又对政治民主化发生了消极的影响。
在民主化以及经济获得长足发展之后的时期,财阀造成的政治腐败成为韩国政治民主化的最大阻碍,而其促成的权力多元化格局客观上又是对韩国政治民主化的一个积极促进。
关键词:韩国财阀;民主化进程;政治效用;市民社会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到20世纪80年代的中期,随着国内外民主化力量的日益滋长,1987年韩国爆发了民主化运动。
之后,韩国的政治体制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型,民主政体取代权威政体成为韩国新的政治体制。
在这一民主化转型的过程中,作为韩国重要经济角色的财阀在政治层面发挥了什么样的政治作用?本文尝试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韩国财阀的内涵与特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财阀被解释为“垄断资本家,一般指金融寡头”,财团则指“资本主义社会里控制许多公司、银行和企业的垄断资本家或其集团”。
在韩国,财阀亦称财团,二者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国际上对韩国财阀的专业用语为“ChaeboI(BusmessConglomerate)”。
有学者将韩国财阀定义为:“由家族控制的、具有相当大规模的企业集团,或者说是由家族控制的独立企业的联合体。
”也有学者把韩国财阀定义为:“由一个家族成员或亲戚共同所有并管理的,由多个公司构成的大型企业集团。
”不管如何定义,从本质上说,韩国财阀是指一种大型企业集团。
在韩国,每个财阀都拥有数量不等的下属系列企业,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
今天韩国主要的财阀有三星集团、LG集团、SK集团、现代汽车集团、韩进集团、乐天集团、现代重工业集团等等。
韩国属于后发外生型的工业化国家,韩国财阀脱胎于韩国特殊的政治经济背景,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南朝鲜财阀所支配的企业集团。
韩国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各阶级的发展及影响作者:齐欣雨来源:《智富时代》2015年第06期【摘要】解放后的韩国虽然建立了民主体制的框架,但是民主并没有扎根。
在随后韩国的民主化进程中,公民社会中的各阶级组织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的不同作用,推动了韩国的民主化进程。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韩国民主政治转型的最终实现是公民社会各阶级力量共同推动的结果;在民主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各阶级也在不断适应着民主,民主的发展改变着公民意识完善着公民社会,二者起到了一个相互推动的作用。
【关键词】民主化;公民社会;大企业主阶级;中产阶级;学生运动亨廷顿在第三波的研究中认为韩国的威权政府是民主的阻力而以学生为代表的公民社会组织是民主的推动力。
很多人已经习惯于把韩国政治上活跃的公民社会组织看作是推动民主力量的代表,作为不同于正式政治组织和机关的政治渠道而受到重视,公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使得民主体制更加充满活力,有利于国家能力的提升和民主化目标的实现。
一、战后民主化初期威权体制下公民社会推动民主化的尝试这段时期主要是指韩国在解放后到1987年间有了民主主义的萌芽,但是在最初的几年里只是在美国的帮助下建立起了民主的框架,普通民众没有影响力,国家的运转以总统为中心,通过政治精英们的争论和协商决定事宜,民主只是一个外壳。
(一)大企业主阶级在威权主义时期发展迅速韩国是典型的大企业经济,大企业与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它们的兴起不是靠市场经济的规律而是由政府一步步扶持起来的,这也就表明韩国的大企业具有一定的政治依附性,因此它们为了赢得政府的优惠政策会经常的向总统及执政党提供巨额的政治资金,政商勾结、政治腐败也就成了韩国政坛一种普遍现象。
大企业主阶级与政府的这种密切关系使其不支持社会变革,在民主化进程中算是保守的力量。
(二)中产阶级在威权主义时期的两面性韩国的中产阶级的队伍中既存在着保守的力量又存在激进的力量。
其中保守的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小资本家和小商人,他们虽然因生存空间和政治诉求被大财阀的压制而不满,但他们更追求一种安稳的社会环境,所以如果民主化会产生动荡的社会环境,他们会选择排斥抵制民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