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的功能活动的过程和发生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生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着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并注意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独立工作能力及基本技能。通过实验还利于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1.教学采用“带着问题学”的方法,案例讨论与讲课相结合;动物实验、教学录象与讲授相结合。

2.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实验设计、自学等教学手段。

注: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黑体”划“”部分为要求掌握的内容,划“”部分为要求熟悉的内容,了解内容不标示)。

第一章为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熟悉身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熟悉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原理。掌握生理学、内环境和内环境平衡、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基本内容

生理学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人体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生理学实验对生理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内部环境与稳态

机体与环境的联系,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作用。4.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介绍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人体功能活动自我调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主

要功能和特点。控制系统,生理功能的前馈和反馈控制原理,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和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和骨骼肌的基本结构、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以及影响肌肉收缩效率的因素。熟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的肌丝滑动理论。掌握细胞膜的物质

转运功能、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性、兴奋在神经-肌肉

连接处的传递、兴奋-收缩的耦合。

[主要内容]

1.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跨膜转运。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组织兴奋性和兴奋性。3.肌肉细胞

的收缩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肉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影

响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计划学时]5学时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血细胞的功能,输血与血型鉴定的生物学意义。熟悉血量,血液在

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抗凝和纤溶系统。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生理性

止血与凝血的过程与机制,抗凝的物质和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1.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血液成分、血容量、血液理化特性。2.血细胞的功能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3.生理性

止血

生理止血过程,凝血,抗凝物质和作用机制,止血栓的溶解。4.血型和输血

血型与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血型,输血原则[计划学时]2学时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了解心肌结构、心电图的意义、心脏储备、各种血管的功能特征、动脉脉搏、局部血

流调节、动脉血压的短期和长期调节、肺循环和脑循环。熟悉心室肌、窦房结和浦肯野野

细胞的生物电活动和形成机制,以及影响静脉回流血容量和冠状动脉循环的因素。掌握心

肌电生理特征及影响因素、心泵过程及功能评价、心输出量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形成及

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组织液生成及反流机制及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神经体液调节。 [主要内容]

1.心脏生理学

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室肌),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机制(浦肯

野细胞及窦房结p细胞)。

心肌电生理特征、心肌兴奋性(一次兴奋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变化、有效不应期)及

其影响因素、心肌自主性(正常起搏点)、决定和影响自主性的因素,心肌的传导性和心

脏的兴奋传导,以及决定和影响传导性的因素。

心电图各波及意义。

心动周期的概念、泵血的机制和过程(左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的每个阶段、心房压力

的变化以及房室在心脏泵血中的作用)。心音及其原因。评估泵功能(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射血分数、心脏功)、泵功能储备和心脏储备。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异速生长自动

调节、等长自动调节、心肌收缩力)。

2.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

动脉血压(形成机制、正常值、影响因素)。动脉脉搏的形成和传递。静脉血压(外

周静脉压)。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静脉回流血容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成分、毛

细血管血压、血液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

组织液生成回流机制、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淋巴液的生成,回流及其影响因素,

淋巴回流的生理意义。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

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

的心血管反射,躯体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其他内脏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脑缺

血反应。

心血管活动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加压素、内皮素、内皮舒张因子、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前列腺素、阿片肽、心钠素、组胺等)。局部血流调节(肌源性理论、局部代谢物理论)。

动脉血压的短期和长期调节。

4.器官循环

冠脉循环(解剖特点,血流特点,血流量的调节)。肺循环(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节)。脑循环(生理特点、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脑脊液屏障和血―

脑屏障)。

【计划学时】9学时

第五章呼吸

[目的要求]

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各环节的基本过程,顺应性与比顺应性,呼吸中枢和呼吸节律的

产生。熟悉肺容积、肺容量和肺通气量,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掌握肺通气的原理,

肺泡通气量,肺换气的原理,呼吸活动的体液调节。

[主要内容]1。肺通气

呼吸的意义,呼吸的三个环节(外呼吸、气体运输与内呼吸)。肺通气的动力,腹式

和胸式呼吸,平静与用力呼吸。肺内压的变化,胸内负压的形成机制、变化和生理意义。

肺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表面活性物质的组成、功能、生理意义和临床意义。胸部的

弹性阻力和顺应性。气道阻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粘性阻力,以及呼吸过程中气道阻力

的变化。肺容量(潮气量、补充吸气量、补充呼气量、残余容量)、肺容量(深吸气量、

功能性残余容量、肺活量、总肺容量)、肺通气量、最大自主通气量、通气储备百分比、,无效的管腔和肺泡通气及其影响因素,呼吸功。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气体的扩散,肺泡、血液和组织液中气体的分压。肺通气和组织通气的过程,影响肺

通气和组织通气的因素(分子量、溶解度、气体交换面积、温度、通气/血流量比)和肺

扩散能力。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氧离解曲线的特征和各部分的意义、氧离解曲线、二氧化碳离解曲线的影响因素和影响因素。

4.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中枢(脊髓、低位脑干、高位脑),形成呼吸节律。化学因素对呼吸活动的调节

(外周化学感受器与中枢化学敏感区的部位和特点,血液co2、h+、o2浓度的变化对呼吸活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陈―施呼吸、boit呼吸、呼吸暂停的产生机制与意义。肺牵张反射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肌的本体感受器反射,咳嗽反射,喷嚏反射,肺毛细血管旁细胞感受器反射。

[计划学时]5学时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

[目的要求]

了解食物在消化道中进行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管运动的调节作用。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电活动,盐酸分泌的机制,胃液、胰液、胆汁分泌的调节,胃、肠运动的形式和作用,排便反射。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肠激素,胃、小肠内化学性消化,胃、小肠的特征性运动,小肠的吸收功能。

[主要内容]

1.消化系统概述及神经体液调节

消化(机械和化学消化)和吸收的概念。胃肠道平滑肌的一般和电生理特征(静息电位、基本电节律、动作电位及其相互关系)。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外神经和腹腔神经丛)。胃肠激素和脑肠肽的概念,主要胃肠激素及其功能。

2.消化

唾液的性质、组成和功能,以及唾液分泌的调节。咀嚼运动的意义、吞咽及其过程、食管蠕动、食管和胃括约肌的作用。呕吐反射。

胃液性质、主要成分和作用与盐酸分泌的机制,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粘膜保护,胃的运动形式和作用,胃排空及其控制。

胰液的性质、成分和功能,以及胰液分泌的调节。

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中肠致活酶的作用。小肠的运动形式和作用。

排便反射的基本过程。3.吸收

吸收的部位,吸收的机制,淀粉、蛋白质脂肪、水和na+的吸收及机制。[计划学时]5学时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目的要求]

了解人体能量代谢的一般情况,体温的正常变化和测量方法,以及能量代谢的测量原理。熟悉保持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掌握测量能量代谢的几个基本概念、体温的概念、影

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本代谢和基本代谢率。[主要内容]

1.能量代谢

身体能量的来源是身体代谢过程中能量的释放、储存、转化和利用。食物的热价、氧

热价、呼吸商和非蛋白质呼吸商的概念。间接量热法原理。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

本代谢(基本状态)和基本代谢率的概念、测量方法和临床意义。

2.体温

体温的概念。自主体温调节、产热与散热的平衡、主要产热器官和影响产热的因素。

散热的主要部分和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汗液的成分和特征,

汗腺的神经支配和分泌调节。体温调节的控制系统,丘脑下部的整合作用。体温相对

稳定的负反馈调节机制,体温调定点。

【计划学时】2学时

第八章尿的生成与排出

[目的要求]

了解肾脏排泄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肾脏功能的研究方法及血浆清除

率的概念与意义。熟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和分泌过程,尿的浓缩和稀释,尿的排放。掌握排泄的概念和排泄途径,尿生成的过程及影响因素,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

[主要内容]

1.排泄的概念和排泄途径,尿液的理化性质。肾脏血液循环特点。2.尿生成的过程

肾小球滤过,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力,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肾小球滤过率和滤过分数。研究了钠、氯、水、HCO 3、K和葡萄糖重吸收的位置、机理和特点。肾小管和集合管

k、h、nh3的分泌。

3.尿液的浓度和稀释度,肾髓质通透性梯度的形成,肾髓质通透性梯度与尿液浓度和

稀释度之间的关系,以及小直血管在维持肾髓质通透性梯度中的作用。渗透性利尿的概念

和机制。4.尿液产生的监管

肾脏泌尿功能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神经调节。抗利尿激素(合成部位,作用,分

泌释放的调节,水利尿及机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醛固酮的作用,分泌调节),心房钠尿肽的作用。

5.血浆清除的概念和意义。

6.膀胱和尿道的神经支配和排尿反射。

[计划学时]6学时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主要感觉器官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受体的一般生理特征,熟悉锥体色觉和色觉理论,掌握光和声的感知原理,以及内耳前庭器官的适当刺激和功能。

[主要内容]

1.感觉器官和受体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概念,感受器的分类及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换能

作用、编码作用和适应现象)。

2.眼睛的视觉功能

视觉产生基本过程,眼的折光系统与简化眼,眼的调节(近点与远点的概念,瞳孔近

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视网膜的结构和光敏能量交换功能(两个光敏能量交换系统的概念和功能特征),视

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和代谢,以及杆状细胞感光电位的产生机制。锥体和颜色视觉,颜色视觉理论。视网膜信息处理。暗适应和光适应、视野、视力、

视后图像和融合现象、双眼视觉和主体视觉。

3.耳的听觉功能

介绍了人耳听阈、听力面积和声强的表示方法,听力产生的基本过程,外耳和中耳的

声音传递功能

的传音增压效应,咽鼓管功能,声音的气传导和骨传导。

耳蜗的结构,基膜的振动和科蒂装置的能量交换,行波理论。耳蜗生物电现象,耳蜗

微音电位,听神经动作电位。

4.前庭器官的平衡功能

内耳前庭器官的组成、适宜刺激和功能。前庭反应。5.其他感觉器官的功能

嗅觉和味觉感受器。其他感受器的功能。[计划学时]3学时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

用方式、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基础、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调节、诱发电位以及大

脑的高级功能。熟悉反射弧中央兴奋传递的特征、大脑皮层的感觉功能、脑干对肌肉张力

的调节、脑电图、觉醒和睡眠。掌握突触传递的机制和特点,神经递质的分类、分布、功

能和受体,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和痛觉,脊髓对肌肉张力和姿势的调节,小脑的运动调节

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主要内容]1.突触生理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突触的概念、分类、基本结构,传递过程、机理及特点。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神经递质和受体的分类、分布、作用。

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的联系信息、

中枢兴奋传递特征、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抑制和返回抑制)、突触前抑制、中枢易化的

分类和功能。

2.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

感觉传导通道、感觉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大脑皮层感觉代表区、躯

体感觉、内脏痛和受累痛的特征、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

3.神经系统对运动和姿势的调节

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脊髓休克,拉伸反射的概念、分类、功能和产生过程,肌梭

和肌腱器官。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脑干对肌肉张力的调节,大脑皮层和基底节的运

动调节功能,以及小脑的功能。

4.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脊髓、下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本能行为和情绪活动的神经基础,以及刺激行为的动机和成瘾性。

5.脑的高级功能

脑电图的波形、形成机制和意义,以及脑电图的皮层诱发电位。觉醒的分类和维持,

睡眠的阶段,特点和意义。学习的形式,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记忆的形式和过程,遗忘,学习和记忆的机制。大脑皮层的一侧是主要的语言中枢。神经系统对内分泌和免疫的

调节以及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计划学时]8学时

席内分泌

[目的要求]

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主要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激素的分类、特点和机制,以及细胞

跨膜信号转导。熟悉激素分泌的调节(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

掌握激素的概念,下丘脑和腺垂体的功能关系,下丘脑调节肽的概念和功能,生长激素、

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岛素的生理功能。

[主要内容]

1.激素的概念、分类、特征、运输方式、作用机制和分泌调节。细胞信号跨膜转导。

2.下丘脑和垂体系统

下丘脑与腺垂体的机能联系,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分泌的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

用和分泌的调节。神经垂体:血管升压素和催产素的来源。

3.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合成、储存、释放、运输、代谢和生理功能,以及甲状腺激素分

泌的调节。4.甲状旁腺激素、降钙素和维生素D3的生物学效应。5.糖皮质激素的生理功

能和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6.胰岛素的生理功能和分泌调节。

7.松果体和胸腺的内分泌功能,前列腺素的作用。[计划学时]4学时

第十二章复制

[目的要求]

了解生殖过程的重要环节。熟悉月经周期、卵巢功能和调节。掌握性腺的主要内分泌功能(性激素的生理功能)。

[主要内容]生殖的基本过程。

睾丸及其功能调节、雄激素的生理作用。

卵巢的功能及其调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生理作用。月经周期与下丘脑腺-垂体-卵巢的关系。妊娠与分娩。

《医学生理学》教材,第三版,关有飞,刘传勇,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22。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 一、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血细胞的破坏。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一.总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总学时:64小时 (四)教学方式:讲授、小组讨论、见习及学生自习、CAI课件等 (五)教学效果评价: l、理论考试。 2、学生反馈及学生作业评判、同行评判。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对病人护理效果评价。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水平。 2、掌握机体的内环境、生理功能调节方式以及体内的控制系统,特别是内环境的稳态、反馈、正负反馈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水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三个水平,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及慢性实验方法。 2、机体的内环境:体液的分布,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与反射弧、激素、旁分泌、神经分泌。 4、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调节的概念,反馈信息,正反馈与负反馈,前馈。 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理论讲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原理、方式、特点;生物电产生原理;兴奋性、兴奋、抑制、刺激、阈值、阈电位等基本概念以及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2、掌握细胞间信息传递及原理。 3、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二、教学内容:

(整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乡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科以及护理本科等专业。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时数分配 四、考核要求 本门课程成绩:理论考核80%;实验成绩占10%;出勤率占10%。 理论考核范围:掌握约占60%;熟悉约占30%;了解约占10% 。 考核题型:单项选择题、填充、名词解释、简答题、问答题等。

生理学大纲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掌握:生理学的概念和任务。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 掌握: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 熟悉: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了解:自身调节。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掌握:正反馈和负反馈概念。 了解:开环调节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基本概念: 流体镶嵌模型(fluid mosaic model),单纯扩散(simple diffusion),通透性(permeability),易化扩散(facilitated diffusion),离子通道(ion channel),化学门控通道(chemically-gated channel),电压门控通道(voltage-gated channel),机械性门控通道(mechanically-gated channel),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钠-钾泵(sodium-potassium pump),继发性主动转运(secondary active transport),出胞(exocytosis),入胞(endocytosis),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signal transduction),促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促代谢型受体(metabotropic receptor), 兴奋性(excitability)、兴奋(excitation)、静息电位(resting potential)、极化(polarization)、超极化(hyperpolarization)、去极化或除极化(depolarization)、复极化(repolarization)、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绝对不应期(absolute refractory period)、相对不应期(relative refractory period)、阈电位(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阈强度(threshold intensity)、局部兴奋(local excitation)、量子式释放(quantal release)、终板电位(endplate potential)、肌原纤维(myofifbril)、肌小节(sarcomere)、肌管系统(sarcotubular system)、兴奋-收缩藕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 第一节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掌握:经载体的易化扩散、经通道的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熟悉: 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单纯扩散、继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医学和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2、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 3、了解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4、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机理。 三、课程内容 1、绪论: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细胞生理:讲述细胞的基本功能、跨膜运输、信号转导等; 3、组织生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

4、器官生理:讲解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 5、内环境稳态:阐述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6、生理学实验:介绍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若干个主题。课程安排如下: 1、第一章:绪论(2学时) 2、第二章:细胞生理(4学时) 3、第三章:组织生理(6学时) 4、第四章:器官生理(8学时) 5、第五章:内环境稳态(4学时) 6、第六章:生理学实验(2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

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70%。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及其运行机制。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通过学习生理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为进一步学习医学、药理学、生物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的功能活动的过程和发生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生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着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并注意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独立工作能力及基本技能。通过实验还利于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1.教学采用“带着问题学”的方法,案例讨论与讲课相结合;动物实验、教学录象与讲授相结合。 2.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实验设计、自学等教学手段。 注: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黑体”划“”部分为要求掌握的内容,划“”部分为要求熟悉的内容,了解内容不标示)。 第一章为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熟悉身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熟悉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原理。掌握生理学、内环境和内环境平衡、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基本内容 生理学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人体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生理学实验对生理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内部环境与稳态 机体与环境的联系,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作用。4.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介绍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人体功能活动自我调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主 要功能和特点。控制系统,生理功能的前馈和反馈控制原理,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和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和骨骼肌的基本结构、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以及影响肌肉收缩效率的因素。熟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的肌丝滑动理论。掌握细胞膜的物质 转运功能、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性、兴奋在神经-肌肉 连接处的传递、兴奋-收缩的耦合。 [主要内容] 1.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跨膜转运。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组织兴奋性和兴奋性。3.肌肉细胞 的收缩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肉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影 响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计划学时]5学时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血细胞的功能,输血与血型鉴定的生物学意义。熟悉血量,血液在 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抗凝和纤溶系统。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生理性 止血与凝血的过程与机制,抗凝的物质和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1.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血液成分、血容量、血液理化特性。2.血细胞的功能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3.生理性 止血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学习生理学,不但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理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生理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课内容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根据重要程度的差别,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大纲中用横线标记的,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重点内容。大纲中规定的熟悉和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概括性认识。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二版为基准制定的。 生理学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0学时。 理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目次内容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 第三章血液2 第四章血液循环10 第五章呼吸6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4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2 第八章排泄6 第九章感觉器官2 第十章神经系统6 第十一章内分泌6 第十二章生殖2 总学时52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生理学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效刺激的三个条件;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及其意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熟悉: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阈强度或阈值、兴奋性概念及其关系;反射、反馈、 正反馈、负反馈及其意义。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水平。 [学习容]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生理学的意义,学习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生理学 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人体与环境:人体体液与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及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和 自身调节。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反馈的概念(正反馈与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学习目标]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动作电 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细胞膜物质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特 点、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 [学习内容]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由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的概念。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锋 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阈电位,局部反应的特点, 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与肌小节,肌管系统(横管和纵管)。骨 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肌,粗肌丝,细肌丝,滑行学说,钙离子在细肌丝滑行中的作用。骨骼 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平滑肌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第三章血液 [学习目标] 掌握: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以及血液分型、临床输血原则。 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常见贫血原因。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的功能活动的过程和发生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生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着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并注意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独立工作能力及基本技能。通过实验还利于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1. 教学采用“带着问题学”的方法,案例讨论与讲课相结合;动物实验、教学录象与讲授相结合。 2. 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辅以课堂讨论、实验设计、自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注: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黑体” 划“”部分为要求掌握的内容,划“”部分为要求熟悉的内容,了解内容不标示)。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熟悉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原理。掌握生理学、内环境与稳态、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等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基本内容 生理学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人体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生理学实验对生理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3.内环境与稳态 机体与环境的联系,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作用。 4.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人体机能活动的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的概念以及各自在机体中的主要作用和特点。控制系统,生理功能的前馈和反馈控制原理,负反馈和正反馈概念及意义。 [计划学时] 2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和骨骼肌的基本结构,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影响肌肉收缩效能的因素。熟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机制,肌肉收缩的肌丝滑行理论。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细胞的静息电位及动作电位的概念,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兴奋-收缩耦联。 [主要内容] 1.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机制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部各种功能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实验和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安排 1. 细胞与组织的生理学 - 细胞结构与功能 - 细胞膜运输 - 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 神经生理学 -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 神经传导与突触传递

-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 3. 心血管生理学 - 心脏结构与功能 - 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 - 血压与血流的调节 4. 呼吸生理学 - 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呼吸的调节与适应 5. 消化生理学 - 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摄食与吸收的调节 6. 生殖生理学 - 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生殖周期与性激素的调节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1. 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介绍生理学基本概念和机制;

-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 小组讨论与案例研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2. 评估方式 -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一个特定领域,并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 -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 1.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Elsevier Saunders, 2015. 2. Sherwood L.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s to Systems. 9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5. 六、教学团队 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由资深生理学教师组成,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七、参考资源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目录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 “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5) “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9)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13) “预防医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16) “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17) “病理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20) “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大纲 (26) “药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31)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Physiology 课程编码:BASM2005 学时:96 学分:6 适用对象:临床医学专业七年制 先修课程:医用物理学、生物化学、生物学、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1]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姚泰主编,《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Guyton AC, Hall JE. 主编,《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Philadephia, Saunders, 2000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根据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学习生理学不仅是学习后续课程的基础,而且是毕业后继续学习与提高的基础。为此,生理学的教学应使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与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有所了解。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 要求学生掌握本学科重要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基本的研究方法和技能;适当介绍与三基内容相关的重要新进展,使学生对本学科的发展前沿有所了解。 2. 要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的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3. 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英语专业词汇,以利学生阅读英语专业书刊,并适应专业双语或部分内容全英语教学的需要。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 目的要求: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熟悉人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掌握新陈代谢、刺激、反应、兴奋性等基本概念。 2. 内容: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的三个水平...............。生理学研究 的方法:急性实验法和慢性实验法 ...........。生理学与医 学的关系。学习生理学的指导思想。 机体的基本生命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基本概念: 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与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激素调节、神经 ..-.体液调节 ....、局部性体液调 ...... 节.。器官 ..、组织 ..、细胞的自身调节 .......。生理机能的自动控制原理:反馈调节的概念,负反馈、正反馈和前馈的概念和意义。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 目的要求: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熟悉基本肌肉收缩的原理、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掌握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信息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方式与原理。 2. 内容: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脂质双分子层、细胞膜蛋白质和糖类、液态镶嵌式模型。单 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由通道蛋白质完 成的跨膜信号转导:离子通道的概念 .......,化学门控 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 ......,。由受体蛋白、G蛋白和膜的效应器酶组成的跨膜信号转导通路:受体-第二信使系统,以环一磷酸腺苷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以三磷酸肌醇和二酰甘油为第二信使的信号通路;酶偶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 细胞的兴奋性和生物电现象:刺激引起兴奋 ...... 的条件 ...,阈刺激和阈强度,组织兴奋及其恢复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生物电现象及其产生机制, 静息电位的概念,极化、去极化、超极化及复极 .............化.,动作电位的概念,锋电位及后电位,锋电位的特点,全或无现象,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双相动作电位和单相动作电位。静息电位和钾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和钠的平衡电位,膜兴奋时通 透性变化的时程和离子流动,钠通道的三种机能 ........ 状态 ..。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的科学,它是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生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体的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理解生命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为后续的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生理学的教学,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细胞的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功能、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代谢、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 三、教学方法 生理学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

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估 生理学教学评估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小组讨论表现等。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改进和提高的方法和途径。还应当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期望,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生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应当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标题: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阐述生物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高等动物有很多系统,包括血液、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在正常条件下,上述各个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调节和控制等问题是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只有了解在正常条件下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的规律,才有可能了解在疾病条件下哪些功能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药物或其它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因此,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生理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生理学的经典知识。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观察书本上讲授的部分生理现象,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一定的生理基本实验技能;再一方面是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发挥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做好课堂引导。 学习生理学,不但是为学习后续课程,如为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作好必要的理论准备,也是为学生毕业后在医疗、科研等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从更高层次、以整合的观点阐明基因的功能,是新世纪生理学的崇高使命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要掌握有关正常人体各种重要生理活动的具体过程、形成机制及其调节规律,并掌握功能学科的基本研究技能和思维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生理学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锻炼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对生命奥秘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理论知识方面,要着重理解,搞清基本概念,抓联系对比,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理论教学时一方面讲授经典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将与生理功能调节关系密切的功能基因组学的经典知识及最新进展糅合进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生理学同时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实验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发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手术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并结合外语原版教科书学习相关的术语。按要求程度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掌握”: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生理学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生理过程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生理学过程的相互关系;“了解”: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辨认生理学的科学事实、概念、术语和原则,知道各功能系统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三、教学方式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八版教材(供五年制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用)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在学习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因此对生理学第六版教科书各章节的学习内容提出目的与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不同程度的要求,供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与复习时参考使用。 理论课总学时为64学时。 绪论2学时,细胞的基本功能10学时,血液4学时,血液循环12学时,呼吸6学时,消化与吸收5学时,能量代谢与体温3学时,尿的生成与排出6学时,感觉器官的功能4学时,神经系统功能10学时,内分泌5学时,生殖1学时。 理论讲授部分的教学大纲如下。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理解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兴奋性等基本概念。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和自动控制系统原理。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掌握: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自身调节。前馈。非自动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学习物质跨膜转运过程、细胞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传导、横纹肌收缩过程及其原理;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强度和阈电位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掌握: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理解:继发性主动转运。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横纹肌的微细结构:肌小节、肌纤维、肌管系统。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后负荷、前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膜基本结构。出胞和入胞。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形式。缝隙连接。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止血的机制。熟悉血液的功能、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了解各类血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 (ESR)、血液凝固的概念。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血液凝固的控制与止血栓的溶解。 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能; 理解: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正常值。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其评价。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及其影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2041110 课程名称:生理学/ physiology 学时:64 学分: 3.5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开课学期: 第3学期 开课部门:医学院 先修课程:《解剖学》、《组织与胚胎学》 考核要求:实验课平时考核成绩(15%)+ 实验考试成绩(15%)+ 理论考核成绩(70%) 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朱大年主编, 《生理学》第八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年 姚泰主编,《生理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年 一、生理学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课程之一。其任务是研究人体及其细胞、组织、器官等组成部分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的活动规律和生理功能,阐明其产生机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生理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生理学教学内容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及了解三种要求,要求掌握的内容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并能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灵活应用;要求熟悉的内容是使学生能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基本过程、生理意义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能熟悉其应用范围;要求了解的内容是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是都要在课堂内讲授的,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也可由学生自学。生理学理论教学时数为64学时。

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特别重视生理学与临床各科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教学质量。同时适当介绍一些新进展,启发学生智力,培养科学思维能力。 五、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 1.基本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生理学的任务重点阐述生理学概念。 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一般介绍细胞和分子水平的研究;器官和系统水平的研究;整体水平的研究。 内环境与稳态重点阐述内环境及其稳态的概念及生理意义。 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重点阐述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体内的控制系统 一般介绍非自动控制系统。 重点阐述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详细讲解正反馈控制系统。 详细讲解前馈控制系统。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内环境、稳态的概念;生理功能的三种调节及其特点;正、负反馈的概念。 熟悉:生理学研究对象、任务;反射弧五个基本环节、反射概念;反馈控制系统。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非自动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机体的内环境;生理功能的调节;反馈控制系统。 难点: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4.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医学、生理学均为实验科学,着力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联系的能力。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1.基本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一般介绍细胞膜的结构概述。 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详细讲解单纯扩散。重点阐述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经载体易化扩散、经通道易化扩散);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同向转运和逆向转运)。一般介绍出胞和入胞。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 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详细讲解参与G蛋白耦联受体跨膜信号转导的信号分子(G蛋白耦联受体、G蛋白、G蛋白效应器、第二信使);G蛋白耦联受体信号转导的主要途径(受体-G蛋白-AC途径、受体-G蛋白-PLC途径)。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自学)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医学、护理专业使用)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医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其教学任务是:通过理论和试验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基本试验技能,为后续医学基础学科及临床学科的学习奠定必要的生理学基础。 二、课程目的: 理论教学分掌握与理解两级规定。掌握内容以黑体字表达,应重点讲授,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利于记忆,并能详细应用;理解内容未作标识,讲授时可不进行深入阐发,规定学生记住要点。试验教学采用学生操作与教师示教两种方式。必作试验以黑体字表达,要尽量增长学生动手能力,在教师指导下,规定学生独立操作,认真观测、客观记录和分析

试验成果,写出试验汇报;未作标识的试验,可根据各校详细状况和专业特点进行取舍,亦可补充其他试验。对此类试验,规定学生明确试验目的和原理,理解操作措施和环节,认真观测和分析试验成果。 三、使用阐明: 本大纲中的理论课内容是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体,对护理专业提出合适规定,其他专业可按大纲规定的规定取舍或更动。本大纲只附有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专业的教课时数分派表,对教课时数的分派可酌情进行调整。 第一章细胞生理 1.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载体、通道),积极转运、入胞和出胞作用。 2. 细胞的信号转导功能:离子通道、G-蛋白、酶、细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

3.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内与细胞外记录法,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复极化,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阈电位,局部电位,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及特点。 4. 肌细胞的收缩功能;肌丝的分子构成与特性,肌丝滑行过程,兴奋?收缩偶联,单收缩和强直收缩,等长收缩和等张收缩,前负荷与后负荷。 第三章血液 目的规定:理解血液的理化特性,血细胞的破坏及红细胞生成的调整,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及Rh血型系统。掌握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生理功能,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以及ABO血型系统。 内容: 1. 血液的构成及理化特性:血细胞比容,血液的颜色、酸碱度与黏滞度,比重和红细

生理学教材大纲

生理学教材大纲 一、引言 1.1 生理学的定义和意义 - 简要介绍生理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 - 说明生理学对理解生命活动的重要性。 1.2 生理学的发展历程 - 回顾生理学的发展历程,介绍其主要里程碑和重要学者。 1.3 生理学的研究方法 - 介绍生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验方法、观察方法和计算模型等。 二、细胞生理学 2.1 细胞结构与功能 - 介绍细胞的基本结构和重要器官,如细胞膜、细胞核等。 - 分析细胞的生理功能,如运输、代谢等。

2.2 细胞膜的生理特性 - 解析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如通透性、选择性和传递信息等。 - 探究细胞膜的重要性和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2.3 细胞代谢 - 讲述细胞代谢的基本原理,包括无氧呼吸、有氧呼吸和光合 作用等。 - 分析细胞代谢与能量的关系以及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三、神经生理学 3.1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 介绍神经元的结构和类型,如轴突、树突和突触等。 - 解释神经元的功能,包括传导神经信号和信息处理。 3.2 神经递质的作用机制 - 分析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机制,如兴奋性和抑制性传递。 - 探讨神经递质的重要性和与疾病的关系。

3.3 神经系统的组织和功能 - 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 - 探究神经系统的功能,如感知、运动和调节等。 四、生理学系统 4.1 循环系统 - 解析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等。- 探讨循环系统与输送氧气、营养物质和废物的关系。 4.2 呼吸系统 - 介绍呼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鼻腔、气管和肺等。 - 分析呼吸过程中的气体交换和酸碱平衡。 4.3 消化系统 - 讲述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消化道、肝脏和胰腺等。- 分析消化过程中的能量吸收和营养物质转化。 4.4 泌尿系统 - 介绍泌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包括肾脏、尿道和膀胱等。

生理学考试大纲

《生理学》考试大纲 一、绪论 1、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层次。 2、机体的内环境和内环境稳态的含义。 3、机体生理功能调节的三种方式及其特点。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刺激和反应的概念,反应的形式(兴奋和抑制)。 2、阈刺激、阈下刺激、阈上刺激的概念;阈值的概念。 3、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分子排列。 4、细胞跨膜物质转运方式及特点。 5、物质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比较。 6、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原理。 7、动作电位概念、波形组成和产生原理。 8、兴奋性概念及与刺激阈值的关系。 9、兴奋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 10、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及其机制。 1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概念及其过程。 12、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关键结构和因子。 13、骨骼肌收缩的原理和收缩形式 14、骨骼肌的前、后负荷的概念,最适初长度概念。 15、影响骨骼肌收缩的因素。 三、血液 1、血液的组成和血液的主要功能。 2、血液、体液和内环境的概念。 3、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功能。 4、血浆、血清的主要区别。 5、血浆两种渗透压的形成和它们各自的生理意义。 6、红细胞的生理功能。 7、红细胞比容概念。 8、红细胞沉降率定义及意义。 9、红细胞的生成部位、原料和影响红细胞生成的主要因素。 10、血浆正常pH值及其维持。 11、白细胞分类和正常值。 12、血小板的功能及其生理特性。 13、生理止血概念和过程。 14、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 15、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的区别。 16、血液中主要的抗凝物质及其作用。 17、血型的概念,ABO血型的分型及其依据。 18、Rh血型的分型及其临床意义。

19、输血的基本原则。 四、血液循环 1、心动周期概念。心动周期中心室腔压力、容积、瓣膜和血流方向变化。 2、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等心功能评价指标的概念及意义。 3、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4、第一、二心音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5、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组成及产生机制。 6、心室肌细胞兴奋性周期变化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7、窦房结细胞动作电位特点及其离子基础 8、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的概念, 9、正常起搏点和异位节律。 10、心脏自律性的概念、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11、正常心脏兴奋传导途径及其特点。 12、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意义。 13、血压的概念,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14、动脉血压的形成和影响因素。 15、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 16、影响静脉回流的因素。 17、微循环的概念、组成及基本功能。 18、组织液的生成原理,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 19、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20、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的反射过程和生理意义。 21、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2、血管紧张素,血管升压素对心血管活动的影响。 23、延髓心血管中枢组成及其功能。 24、冠脉血流的特点及影响冠脉血流的主要因素。 五、呼吸 1、呼吸的概念和基本环节。 2、胸内负压的概念、形成及其意义。 3、潮气量、肺活量、时间肺活量、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的概念。 4、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的原理和主要影响因素(分压差、呼吸膜、通气/血流比值)。 5、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和肺内压的变化。 6、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过程的比较。 7、肺通气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概念及其组成 8、肺的顺应性概念以及和弹性阻力的关系。 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来源、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10、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正常值。 11、O2和CO2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 12、波尔效应和何尔登效应的概念。 13、血氧容量、血氧含量和血氧饱和度的概念。 14、氧解离曲线的概念及其特点。 15、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的存在部位以及它们敏感刺激物。 16、血液中CO2浓度增高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及其机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