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4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
一、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血细胞的破坏。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2.了解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以及血流动力学的概念。
3.掌握动脉血压形成的原理及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生理功能以及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心肌的泵血功能:心动周期与心率;左心室的射血和充盈过程;心动周期中心房压力的变化;心房和心室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脏的输出量、射血分数;心脏做功量;心脏泵功能的调节;心脏泵功能的储备。
心脏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浦肯野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窦房结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的跨膜离子流;心肌细胞的类型。心肌的兴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的传导性和心脏内兴奋的传导;离子对心肌生理特性的影响;自主神经对心肌生物电活动和收缩功能的影响。
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血压的形成、正常值以及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动脉脉搏;中心静脉压的概念、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重力对静脉压的影响;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微循环的组成;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的生成及其影响因素;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局部血流调节,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
器官循环:冠脉循环;肺循环;脑循环。
学时:12
第五章呼吸
目的要求:
1.了解呼吸的概念,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气体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呼气节律的产生和呼吸运动的调节。
教学内容:
呼吸的概念和呼吸的三个环节;呼吸道的主要功能,肺通气的动力;肺通气的弹性阻力;非弹性阻力;呼吸功;基本肺容积和肺容量;肺通气量;气体交换原理;气体在肺的交换过程及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气体在组织中的交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下位脑干的呼吸中枢,呼吸节律形成的假说;肺牵张反射;呼吸肌的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及其它与呼吸有关的反射;化学感受器的功能特点;动脉血中化学成分对呼吸运动的调节;周期性呼吸。
学时:6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
目的要求:
1.掌握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消化的两种形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2.掌握食物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过程。
3.了解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唾液的分泌及作用。
教学内容:
消化和吸收的概念,化学性消化和机械性消化的概念;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及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胃肠激素作用,脑肠肽的概念;口腔内消化;胃液分泌及调节,胃的运动和排空及其调控;胰液、胆汁的分泌和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肠的运动形式及调节,回盲部括约肌的功能,大肠内消化;吸收过程概述,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
收。
学时:6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1.了解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原理。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掌握基础代谢的概念。
2.掌握体温的概念及其正常变动,了解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教学内容:
能量代谢的概念,直接测热法,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尿氮测定,非蛋白呼吸商,耗氧量与二氧化碳产量的测定方法,临床应用的简单方法,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因素,基础代谢;体温及体温的正常变动,机体与环境之间的能量交换,体温调节。
学时:4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
目的要求:
1.掌握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尿生成的调节;排尿反射。
2.了解肾脏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尿液的浓缩和稀释;清除率。
教学内容:
肾的功能解剖,肾血液循环的特征,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尿液的浓缩和稀释,肾尿生成的调节,血浆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测定血浆清除率的理论意义,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学时:6
第九章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受器的概念。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2.掌握视觉和听觉的感受原理。
3.了解前庭器官的感受功能节其他感受器的功能。
教学内容:
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眼的调节,简化眼和视敏度,瞳孔和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的结构特点,盲点,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生,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明适应和暗适应,视野,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咽鼓管的功能,声音的骨传导,耳蜗的结构要点,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学时:4
第十章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1.了解中枢神经元联系的方式;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布的特性;中枢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2.掌握突触传递的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
教学内容:
神经纤维传导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的速度;神经纤维的轴突运输;经典的突触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