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教学大纲(完整)(第六版)

生理学教学大纲(完整)(第六版)

本科生理学教学大纲(第六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六版)内容改编。适用于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各专业的教学需要,其它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理论课教学时数为81学时。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内分泌等章节(其中血液和生殖章节内容由其它相关课程安排。)

3.对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属重点内容(一级要求,内容下面有___________);“熟悉”

属比较重要的内容(二级要求,内容下面有);“了解”为三级要求,内容下面不作表记。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4.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学习要求:

熟悉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稳态、反馈控制系统等概念。熟悉反射、反射弧、旁分泌、神经分泌等概念。

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体液及体液的分布;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体液调节:旁分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作用;)。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9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细胞膜的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熟悉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三种传递方式及其基本过程。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掌握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熟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以及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出胞与入胞)

第二节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概念及三种主要的跨膜信号转导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

转导)

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组织的兴奋和兴奋性)

第四节肌细胞的收缩(横纹肌: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细胞的微细结构、横纹肌的收缩机制、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平滑肌:平滑肌的微细结构、平滑肌的收缩机制、平滑肌的分类、平滑肌活动的神

经支配)

第四章血液循环(16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心室肌和窦房结细胞跨膜电位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掌握心肌电生理特性;熟悉心电图各波意义;掌握心肌收缩的特点;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容积、瓣膜启闭和血流方向的变化及其相互关系。掌握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生成的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熟悉静脉血压和静脉回流、微循环的功能活动及其调节。掌握心血管功能活动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熟悉冠脉循环、脑循环的特点及血流量的调节。

内容:

第一节心脏的生物电活动(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工作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自律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兴奋性、自动

节律性、传导性;体表心电图)

第二节心脏的泵血功能(心肌收缩的特点;心脏泵血的过程和机制:心动周期的概念、心脏的泵血过程、心房在心脏泵血活动中的作用;心音的产生;心脏泵血功能的评定:

每搏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心脏作功量;心泵功能的贮备;影

响心输出量的因素)

第三节血管生理(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

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微循环;组织液的生成;淋巴液的生成和回流)

第四节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心血管中枢、心血管反射--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颈动

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心血管反射的中枢整合型式;体液调节:肾素血

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

物质、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局部血流调节;动脉血压的短期调节和

长期调节)

第五节器官循环(冠脉循环:解剖、血流特点及调节;肺循环:生理特点及调节;脑循环:脑循环的特点、脑血流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和吸收、血一脑脊液屏障和血一脑

屏障)

第五章呼吸(9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肺通气的基本原理、弹性阻力和肺顺应性的概念以及胸内负压的成因和意义。熟悉掌握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熟悉肺活量,潮气量、功能残气量、最大通气量、肺泡通气量、生理无效腔的概念及其意义。掌握气体在血液中运输方式及其过程。熟悉呼吸中枢和肺牵张的反射性调节。掌握化学因素对呼吸的调节。

内容:呼吸的概念与呼吸的全过程

第一节肺通气(肺通气的原理:肺通气的动力--呼吸运动及形式、肺内压及其呼吸周期中的变化、胸膜腔内压及其形成和意义;肺通气的阻力: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静态

顺应性曲线--比顺应性--肺弹性阻力的来源以及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胸廓的弹性

阻力和顺应性;非弹性阻力中气道阻力及其影响因素;肺通气功能的指标:肺容积

和肺容量、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呼吸功)

第二节肺换气和组织换气(肺换气和组织换气的基本原理:气体的扩散、呼吸气体和人体不同部位气体的分压;肺换气:肺换气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肺扩散容量;组织换气)第三节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氧的运输:Hb分子结构、Hb与O2结合的特征、氧解离曲线、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素;二氧化碳的运输:CO2

的运输形式、CO2解离曲线、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第四节呼吸运动的调节(呼吸中枢与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中枢、呼吸节律的形成;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化学感受性呼吸反射、肺牵张反射、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肺毛细血管旁感受器引起的呼吸反射)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7学时)

学习要求:

熟悉唾液的成分、作用和分泌的调节;掌握胃液、胰液、胆汁的性质、成分和生理作用以及神经和激素对它们分泌的调节。熟悉胃肠平滑肌特性及各种运动形式。熟悉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内容:

第一节概述(消化与吸收的概念及两种消化方式;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一般特性、电生理特性;消化腺的分泌功能;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内在神经、外来神经;消化

器官功能活动的激素调节---胃肠激素;胃肠血流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口腔内消化(唾液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咀嚼与吞咽)

第三节胃内消化(胃液及其分泌:胃液的性质成分作用、胃液分泌的调节;胃的运动及其控制:头区的运动、尾区的的运动、胃排空;呕吐)

第四节小肠内消化(胰液的分泌:胰液的成分和作用、胰液分泌的调节;胆汁的分泌与排出:胆汁的性质和成分、胆汁的作用、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液的分泌:小

肠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小肠液分泌的调节;小肠的运动:消化间期小肠的运动形

式、消化期小肠的运动形式、小肠运动的调节、回盲括约肌的功能)

第五节大肠内消化(大肠液分泌;大肠的运动和排便、大肠内细菌的活动、食物中纤维素对肠道功能的影响)

第六节吸收(吸收过程概述、小肠内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水的吸收、无机盐的吸收、糖的吸收、蛋白质的吸收、脂肪的吸收、胆固醇)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3学时)

学习要求:

熟悉食物的卡价、氧热价和呼吸商的定义;掌握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基础代谢率的概念、正常值及临床意义。熟悉体温的概念及正常变动,机体的产热和散热;掌握体温调节的基本过程。

内容:

第一节能量代谢(概念;食物的能量转化:三磷酸腺苷是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能量转化;能量代谢的测定: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能量代谢测定原理和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基础代谢)

第二节体温及其调节(体温:体表温度和体核温度、体温的正常变动、皮肤温度和平均体温;机体的产热与散热:产热、散热;体温调节: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

温调定点学说)

第八章尿的生成和排出(9学时)

学习要求:

熟悉肾血流量的调节;掌握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影响因素以及尿生成的调节。熟悉尿浓缩和稀释的基本原理。熟悉清除率的概念和了解测定清除率的意义;熟悉排尿反射过程。

内容:

第一节肾的功能解剖和肾血流量(肾的功能解剖、肾血流量及其调节: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肾血流量的神经和体液调节)

第二节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概念: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有效滤过压;滤过平衡;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第三节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功能(重吸收与分泌的概念以及几种转运方式;近端小管中的物质转运:Na+ 和Cl - 及水的重吸收、HCO3- 的重吸收与H+ 的分泌、K+ 的重吸

收、葡萄糖的重吸收、其它物质的重吸收;髓袢中的物质转运;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中的物质转运:Na+ 、Cl - 和水的可调节性重吸收以及K+的分泌、H+ 的分泌、

NH3的分泌)

第四节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尿液的稀释;尿液的浓缩;直小血管在保持肾髓质高渗中的作用)

第五节尿生成的调节(肾内自身调节:小管液溶质的浓度、球管平衡;神经体液调节:肾交感神经的作用、抗利尿激素、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心房钠尿肽)第六节清除率(清除率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测定清除率的意义;测定肾血流量;推测肾小管的功能)

第七节尿的排放(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排尿反射)

第九章感觉器官的功能(6学时)

学习要求:

熟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掌握眼视近物的调节过程以及瞳孔对光反射;熟悉屈光不正的原因;掌握视网膜两种感光换能系统;熟悉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熟悉暗适应、明适应、视野及视力等概念。熟悉中耳的功能以及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掌握内耳基底摸的振动和行波理论;熟悉耳蜗的生物电现象。熟悉前庭器官的机能。

内容:

第一节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感觉器官的定义和分类;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器的编码功能、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第二节眼的视觉功能(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眼的折光系统的光学特性、眼内光的折射与简化眼、眼的调节、眼的折光能力和调节能力异常;视网膜的结构和两种感光换

能系统: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

制: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及其代谢、视杆细胞外段的超微结构和感受器电位的产

生;视锥系统的换能和颜色视觉;视网膜的信息处理;与视觉有关的其它现象:暗

适应和明适应、视野、视后像和融合现象、双眼视觉和立体视觉)

第三节耳的听觉功能(外耳和中耳的功能:外耳功能、中耳的功能、声波传入内耳的途径;

内耳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毛细胞兴奋与感受器电位、耳蜗的生物电现象、听神经动作电位)

第四节前庭器官的平衡感觉功能(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第五节其它感受器的功能(嗅觉感受器和嗅觉的一般性质;味觉感受器和味觉的一般性质;

皮肤感受器的功能)

第十章神经系统的功能(15学时)

学习要求:

熟悉神经纤维的传导特征和营养性作用;掌握经典的突触化学传递原理以及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熟悉突触的抑制和易化以及突触传递的特征。熟悉递质和调质、递质共存、受体等概念;掌握乙酰胆碱与儿茶酚胺类递质以及有关受体类型、分布及效应,熟悉氨基酸递质的类型和主要作用。

熟悉感觉传导通路;掌握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及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在维持觉醒中的作用。熟悉痛觉的类型、内脏痛的特点与牵涉痛的原因。

熟悉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掌握牵张反射类型及产生原理;掌握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熟悉基底神经节有关疾病的原因、小脑对运动功能的调节;熟悉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的功能特征、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脊髓侧束的通路及其对运动调节特点。

掌握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功能特征;熟悉下丘脑对内脏主要活动的调节。

熟悉脑电图的波形与睡眠时相。熟悉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的生理作用。熟悉学习的形式、经典条件反射过程、两种信号系统学说、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大脑皮层的一侧优势等内容。

内容:

第一节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一般功能

一、神经元(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与功能;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

神经的营养性作用)

二、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神经元的信息传递

一、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微细结构、突触的分类、突触的传递过程、突

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传递的调节、突触传递的可塑性;非

定向突触传递;电突触传递)

二、神经递质和受体(神经递质:递质的鉴定、调质的概念、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

的共存、递质的代谢;受体:受体的概念、受体的分类、突触前受体、受体的调节;

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多巴胺及其受体、5-羟色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神

经肽及其受体、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其它可能的递质)

三、反射弧中枢部分的活动规律(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

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中枢易化)

第三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一、躯体感觉的中枢分析(传入通路: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的核团、感觉投射系统;

大脑皮层代表区;躯体感觉:触压觉、立体感觉、温度觉、痛觉;)

二、内脏感觉的中枢分析(传入通路与皮层代表区;内脏感觉)

三、特殊感觉的中枢分析(视觉;听觉;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

第四节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脊髓的调节功能:脊休克、脊髓对姿势的调节(1)对侧伸肌反

射(2)牵张反射、节间反射;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对姿势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姿势的调节)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大脑皮层的运动调节功能:大脑皮层运动区(1)主要运动

区(2)其它运动区、运动传导系统及其功能;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新纹

状体的功能结构与细胞、直接通路和间接通路、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基

底神经节的功能;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小脑的分区与纤维投射、小脑皮层的神经

元回路、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第五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本能行为和情绪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的结构特征;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自主神经系统

的功能特征)

二、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下丘

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三、本能行为和情绪的神经调节(本能行为的调节;情绪的调节;情绪生理反应;激发

行为的动机

第六节觉醒、睡眠与脑电活动

一、脑电活动(脑电图;皮层诱发电位)

二、觉醒与睡眠(觉醒状态的维持;睡眠的时相和产生机制)

第七节脑的高级功能

一、学习与记忆(学习的形式:非联合型学习、联合型学习(1)经典条件反射(2)操

作式条件反射;人类的条件反射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记忆的形式;人类的记忆过

程;遗忘;学习和记忆的机制)

二、语言和其他认知功能(优势半球和皮层功能的互补性专门化;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

大脑皮层的其他认知功能;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

第八节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略)

第十一章内分泌(5学时)

学习要求:

熟悉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熟悉下丘脑调节肽和垂体释放的激素名称以及它们的主要作用;熟悉下丘脑与垂体之间的功能联系;掌握生长素、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的作用及其分泌调节。熟悉肾上腺髓质激素和醛固酮的生物学作用及其分泌调节。

熟悉甲状旁腺素、降钙素的作用及其调节以及1,25-二羟维生素D3的作用。

内容:

第一节概述

一、激素及其分类

二、激素作用的一般特性

三、激素的作用机制

四、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二节下丘脑和垂体的内分泌

一、下丘脑调节肽

二、腺垂体激素(生长激素: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生长激素的作用机制、生长激素分

泌的调节;催乳素;促黑激素;)

三、神经垂体激素(血管升压素;催产素)

第三节甲状腺的内分泌

一、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代谢

二、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三、甲状腺的内分泌的调节

第四节甲状旁腺的内分泌与调节钙磷代谢的激素

一、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甲状旁腺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降钙素(降钙素的生物学作用;降钙素分泌的调节)

三、1,25-二羟维生素D3(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成;1,25-二羟维生素D3的生物

学作用)

第五节肾上腺的内分泌

一、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盐皮质激素:盐皮质激素的生物学的作用、盐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二、肾上腺髓质激素(肾上腺髓质激素的合成与代谢;肾上腺髓质激素的生物学作用、

肾上腺髓质激素分泌的调节)

第六节胰岛的内分泌

一、胰岛素(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胰岛素的作用机制;胰岛素分泌的调节)

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的生物学作用;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调节)

三、生长抑素和胰多肽

第七节其他腺体或组织的内分泌

一、前列腺素

二、褪黑素

三、瘦素

生理学教学大纲(完整)(第六版)

本科生理学教学大纲(第六版) 说明: 1.本大纲根据《生理学》统编教材(第六版)内容改编。适用于我校五年制临床医学各专业的教学需要,其它非临床医学专业可作参考。 2.理论课教学时数为81学时。授课章节包括绪论、细胞的基本功能、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能量代谢与体温、尿的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和内分泌等章节(其中血液和生殖章节内容由其它相关课程安排。) 3.对教学内容分为:“掌握”属重点内容(一级要求,内容下面有___________);“熟悉” 属比较重要的内容(二级要求,内容下面有);“了解”为三级要求,内容下面不作表记。课程内容虽有重点与一般之分,但学习内容应是全面的,而且重点与一般内容往往是相互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学生应该全面系统地学习教材,在此基础上再突出重点。 4.本大纲所列内容与三级分类要求,是教师组织教学实施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进行自学、复习考试的指导和依据。 第一章绪论(2学时) 学习要求: 熟悉人体生理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及其特点;掌握内环境、稳态、反馈控制系统等概念。熟悉反射、反射弧、旁分泌、神经分泌等概念。 内容: 第一节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生理学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 第二节机体的内环境(体液及体液的分布;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第三节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反射弧;体液调节:旁分泌、神经分泌;自身调节作用;)。 第四节体内的控制系统(非自动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9学时) 学习要求: 掌握细胞膜的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熟悉出胞和入胞式物质转运。熟悉细胞的跨膜信号三种传递方式及其基本过程。掌握生物电产生和兴奋传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掌握横纹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熟悉横纹肌的收缩机制以及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 内容: 第一节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单纯扩散、膜蛋白介导的跨膜转运、出胞与入胞)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供临床、护理、口腔专业本科学生用) 一、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通过学习生理学,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为学习医学专业的其他后继课程奠定基础。生理学共128学时,其中理论课72学时,实验课56学时。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内容。掌握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概念。 2.掌握人体功能活动的主要调节方式。 3.了解人体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调节机制的重要意义。 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研究的任务,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机体内环境与稳态。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体内的控制系统。 学时: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1.掌握细胞膜物质转运的方式和原理;细胞膜的跨膜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机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形成;兴奋传导和传递的原理;兴奋-收缩耦联和收缩的机制。 2.了解细胞膜的构成;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的跨膜转运。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兴奋的引起和兴奋的传导机制。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和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和力学分析。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学时:8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生理性止血。 2.掌握血细胞生理。 3.了解血型和输血原则 教学内容: 血液与内环境的演化。血液与内环境稳态。血量。血液的组成及其理化性质。红细胞的数量形态和功能。血细胞比容。红细胞生成的调节。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血细胞的破坏。血液凝固。抗凝系统的作用。纤维蛋白溶解。表面激活与血液的其他防御功能。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学时:4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1.掌握心肌生物电、心肌特性与心脏的射血功能。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一.总述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二)内容及学时分配

(三)总学时:64小时 (四)教学方式:讲授、小组讨论、见习及学生自习、CAI课件等 (五)教学效果评价: l、理论考试。 2、学生反馈及学生作业评判、同行评判。 3、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有关考核,对病人护理效果评价。 二、教学要求和内容、方法 第一章绪论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水平。 2、掌握机体的内环境、生理功能调节方式以及体内的控制系统,特别是内环境的稳态、反馈、正负反馈等基本概念。 二、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水平::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三个水平,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急性实验及慢性实验方法。 2、机体的内环境:体液的分布,内环境及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3、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自身调节。反射与反射弧、激素、旁分泌、神经分泌。 4、体内的控制系统:反馈调节的概念,反馈信息,正反馈与负反馈,前馈。 三、教学方式:应用多媒体理论讲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一、教学目的 1、掌握细胞膜跨膜物质转运功能的原理、方式、特点;生物电产生原理;兴奋性、兴奋、抑制、刺激、阈值、阈电位等基本概念以及兴奋性与阈值的关系; 2、掌握细胞间信息传递及原理。 3、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二、教学内容:

生理学1.5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中医学本科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Physiology (中医学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10050111 2. 课程性质/类别:必修课 / 学科基础课程 3. 学时学分: 48+8学时/ 3+0.25学分 二、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应达到的能力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教育必修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其基本内容包括生命活动的现象、过程、规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等。课程教学目标是在前期课程基础上使学生认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基本功能,系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发生原理以及内、外环境因素对这些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独立思考、科研等能力。为学习其它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为学习和研究中医药理论提供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基本知识及基本的操作技能;为日后的临床医疗实践和科研实践提供健康人体功能的检测标准、诊治依据。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基本目标是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实验,使学生获得基本技能的训练,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实验报告的写作能力,了解从事医学工作的一些基本技术。并培养学生对科学工作的严谨的态度、严密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三、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总学时 56学时。 理论授课48学时,3学分,每周3学时,共16周; 实验教学8学时,0.25学分,每2周1学时,共16周。 3. 建议学时和知识单元 表1 各知识单元内容及学时分配: 章节内容讲授 1 绪论 2 2 细胞的基本功能 6 3 血液 4 4 血液循环10 5 呼吸 5 6 消化与吸收 5 7 能量代谢与体温 2 8 尿的生成和排出 6 9 感觉器官的功能0 10 神经系统生理 3 11 内分泌生理 5 合计48 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概述 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主要研究生物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机制。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为后续的医学和生物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人体各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机制; 2、理解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 3、了解生理学的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 4、能够运用生理学知识解释人体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机理。 三、课程内容 1、绪论:介绍生理学的定义、发展历程和研究对象; 2、细胞生理:讲述细胞的基本功能、跨膜运输、信号转导等; 3、组织生理:介绍人体各大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调节;

4、器官生理:讲解人体重要器官的生理功能及其调节; 5、内环境稳态:阐述人体内环境的稳态及其调节机制; 6、生理学实验:介绍生理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四、课程安排 本课程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包含若干个主题。课程安排如下: 1、第一章:绪论(2学时) 2、第二章:细胞生理(4学时) 3、第三章:组织生理(6学时) 4、第四章:器官生理(8学时) 5、第五章:内环境稳态(4学时) 6、第六章:生理学实验(2学时) 五、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板书、案例分析、课堂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掌

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和实验成绩等,占总评成绩的30%;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方式,占总评成绩的70%。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研究生物体的基本功能及其运行机制。本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础知识,包括细胞、组织和器官的功能,以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控作用。通过学习生理学,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生物体的复杂性和相互依赖性,为进一步学习医学、药理学、生物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掌握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人体各系统的功能和调控机制。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介绍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正常人体的功能活动的过程和发生机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在生理学教学中,对学生要着重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训练,并注意科学思维方法与科学态度的培养。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独立工作能力及基本技能。通过实验还利于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组织与方法 1.教学采用“带着问题学”的方法,案例讨论与讲课相结合;动物实验、教学录象与讲授相结合。 2.以多媒体教学为主,辅以课堂讨论、实验设计、自学等教学手段。 注: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黑体”划“”部分为要求掌握的内容,划“”部分为要求熟悉的内容,了解内容不标示)。 第一章为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以及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熟悉身体功能活动的调节方式和特点,熟悉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原理。掌握生理学、内环境和内环境平衡、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的基本概念。 [教学内容] 1.生理学的基本内容 生理学概念,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生理学与医学的关系,人体生理学的发展简史,生理学实验对生理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意义。 2.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3。内部环境与稳态 机体与环境的联系,内环境与稳态的概念及作用。4.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

介绍了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人体功能活动自我调节的概念,以及它们在人体内的主 要功能和特点。控制系统,生理功能的前馈和反馈控制原理,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和意义。 [计划学时]2学时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了解细胞膜和骨骼肌的基本结构、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以及影响肌肉收缩效率的因素。熟悉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以及肌肉收缩的肌丝滑动理论。掌握细胞膜的物质 转运功能、细胞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概念、组织的兴奋性和兴奋性、兴奋在神经-肌肉 连接处的传递、兴奋-收缩的耦合。 [主要内容] 1.细胞膜的物质运输功能 细胞膜的结构概述,物质跨膜转运。2.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静息电位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及其产生机制、组织兴奋性和兴奋性。3.肌肉细胞 的收缩 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骨骼肌的微细结构,肌肉收缩机制,兴奋-收缩耦联,影 响肌收缩效能的因素。 [计划学时]5学时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了解血液的组成及血细胞的功能,输血与血型鉴定的生物学意义。熟悉血量,血液在 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抗凝和纤溶系统。掌握血液的理化特性(血浆渗透压),生理性 止血与凝血的过程与机制,抗凝的物质和作用机制。 [主要内容] 1.血液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血液成分、血容量、血液理化特性。2.血细胞的功能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红细胞生理,白细胞生理,血小板生理。3.生理性 止血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功能的科学。生理学是重要的医学基础理论课之一,学习生理学,不但为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基础,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生理学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生理学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理论课内容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根据重要程度的差别,将理论课教学内容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级。大纲中用横线标记的,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的重点内容。大纲中规定的熟悉和了解内容,要求学生有一般概括性认识。通过实验课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提高对重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本大纲是根据我校护理学专业三年制专科生理学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计划,以全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十二五”规划教材《生理学》第二版为基准制定的。 生理学教学总学时数为72学时,其中理论课52学时,实验课20学时。 理论教学时数分配表 目次内容学时数 第一章绪论2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4 第三章血液2 第四章血液循环10 第五章呼吸6 第六章消化和吸收4 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2 第八章排泄6 第九章感觉器官2 第十章神经系统6 第十一章内分泌6 第十二章生殖2 总学时52

教学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部分 第一章绪论 [学习目标] 掌握:生理学概念;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有效刺激的三个条件;内环境、稳态的概念 及其意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三种调节方式的特点。 熟悉:刺激与反应、兴奋与抑制、阈强度或阈值、兴奋性概念及其关系;反射、反馈、 正反馈、负反馈及其意义。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三个水平。 [学习容] 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生理学的意义,学习生理学的基本观点和方法,生理学 研究的三个水平。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 人体与环境:人体体液与内环境及其稳态。 人体功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反射及反射弧,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体液调节和 自身调节。人体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反馈的概念(正反馈与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学习目标] 掌握: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的物质转运方式;静息电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动作电 位的概念和产生机制;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 熟悉:细胞膜的结构、各种细胞器的主要功能、细胞膜物质转运的特点、动作电位的特 点、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和收缩机制。 了解: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功能、骨骼肌收缩的外在表现。 [学习内容] 细胞的跨膜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入胞和出胞。 细胞的跨膜信号传递:由离子通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由受体完成的跨膜信号传递,受体的概念。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静息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概念及其产生机制,锋 电位,后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的产生与阈电位,局部反应的特点, 动作电位的传导与局部电流,跳跃式传导。 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神经肌肉接头处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传递的特点,终板电位。骨骼肌细胞的微细结构,肌原纤维与肌小节,肌管系统(横管和纵管)。骨 骼肌细胞的收缩机制肌,粗肌丝,细肌丝,滑行学说,钙离子在细肌丝滑行中的作用。骨骼 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骨骼肌的收缩形式,等长收缩与等张收缩,单收缩与强直收缩。 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前负荷,后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平滑肌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第三章血液 [学习目标] 掌握: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三种血细胞的正常值和功能以及血液分型、临床输血原则。 熟悉:血细胞的生理特性、常见贫血原因。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内部功能和机制的科学,是医学、生物学等相关专业中的重要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课程目标 1. 培养学生对生物体内部各种功能的基本认识和理解; 2. 培养学生对生理学实验和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安排 1. 细胞与组织的生理学 - 细胞结构与功能 - 细胞膜运输 - 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2. 神经生理学 - 神经元的结构与功能 - 神经传导与突触传递

- 中枢神经系统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 3. 心血管生理学 - 心脏结构与功能 - 循环系统的调节机制 - 血压与血流的调节 4. 呼吸生理学 - 呼吸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呼吸的调节与适应 5. 消化生理学 - 消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摄食与吸收的调节 6. 生殖生理学 - 生殖器官的结构与功能 - 生殖周期与性激素的调节 四、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 1. 教学方法 - 理论授课:通过讲解、讨论与案例分析,介绍生理学基本概念和机制;

-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 小组讨论与案例研究: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提高问题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2. 评估方式 - 课堂小测验:检测学生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 -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 - 课程论文:要求学生深入研究一个特定领域,并进行学术论文的撰写; - 期末考试:综合考核学生对整个课程的掌握情况。 五、参考教材 1. Guyton AC, Hall JE. Textbook of Medical Physiology. 13th edition. Elsevier Saunders, 2015. 2. Sherwood L. Human Physiology: From Cells to Systems. 9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5. 六、教学团队 该课程的教学团队由资深生理学教师组成,他们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知识。 七、参考资源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病理生理学教学目标和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的与教学基本要求 (一)课程目的 病理生理学(pathophysiology)是一门研究疾病发生进展规律与机制的科学。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指导思想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与实验根据。其内容要紧包含下列四方面:疾病概论、基本病理过程、系统器官病理生理学、分子病理生理学。 作为一门医学基础理论课,它一方面与基础医学众多学科密切交叉有关;另一方面,它又是沟通基础与临床各学科间的“桥梁”学科,在医学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五制临床医学及其它有关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的要求,本课程着重从一下几个方面强调对学生的培养。 1. 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1) 掌握疾病发生、进展过程中机体的功能与代谢的动态变化及其发生机制。 (2)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与条件。 (3)熟悉疾病防治的病理生理基础。 2. 基本能力的培养 (1)自学能力的培养:课堂讲授重点与难点,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与有关资料,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与懂得能力,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探索性解决问题能力与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以临床实例 为切入点将理论知识串讲起来,培养学生探索性解决问题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专业外语: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病理生理学的学名,掌握要紧专业英文词汇。 3.创新能力的培养 及时把新理论、新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与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 4. 参考学时 理论课教学时数48学时,另外有配套的实验教学课35学时。 (二)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自学)

熟悉:病理生理学的概念与任务 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地位、作用与要紧内容 病理生理学的要紧研究内容与进展简史。 第二章疾病概论 掌握:健康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原因、条件与诱因,疾病发生进展的通常规律,疾病发生进展的基本机制,传统死亡与脑死亡的标志及判定标准。 熟悉:健康、疾病、死亡、脑死亡的概念。 熟悉:传统死亡的观念。 第三章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掌握:低钠血症中的低渗性脱水、高钠血症中的高渗性脱水的概念及对机体的影响(注意脱水的部位,细胞内外液的变化特点,机体的调节,循环与神经系统 的症状)。 高低钾的概念。 水肿的概念,水肿的发病机制,熟悉水肿的特点与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各类脱水的病因,熟悉水中毒,细胞水肿对脑的影响。熟悉各类脱水的治疗原则。 钾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对机体的影响(特别是对神经肌肉与心脏),反常 性酸性尿的产生及与低钾碱中毒的关系。 高低镁的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钙磷代谢紊乱的常见原因及对机体的影响。 熟悉:水、钠的正常代谢,熟悉水、钠代谢障碍的分类。 正常钾代谢。 钾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 镁的代谢特点,镁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 钙磷的代谢特点,钙磷代谢紊乱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酸碱平衡紊乱 掌握:酸碱平衡常用指标(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标准碳酸氢盐与实际碳酸氢盐、碱剩余、缓冲碱与阴离子间隙)的正常值与意义 四种单纯性酸碱紊乱的概念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体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的科学,它是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的基础课程之一。在生理学教学中,教学大纲的制定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至关重要。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生理学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生物体的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理解生命的基本原理和机制,为后续的医学、生物学、农学等学科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通过生理学的教学,还应当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内容 生理学的教学内容包括细胞的基本生命现象和功能、血液的基本成分和功能、呼吸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循环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消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能量代谢和营养物质代谢、泌尿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生殖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等。 三、教学方法 生理学教学方法应当多样化,包括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多种方式。在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的参与

和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思考,注重实践操作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四、教学评估 生理学教学评估应当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能力、小组讨论表现等。通过评估,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改进和提高。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当对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寻找改进和提高的方法和途径。还应当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对教学的需求和期望,为后续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 总之,生理学教学大纲的制定应当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合理安排和设计,注重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在教学中,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的学科学习和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标题: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生理学》教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生理学是阐述生物机体功能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高等动物有很多系统,包括血液、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生殖、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等。在正常条件下,上述各个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以及它们受到哪些调节和控制等问题是生理学的研究任务。只有了解在正常条件下机体的各种功能活动的规律,才有可能了解在疾病条件下哪些功能会发生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药物或其它手段进行预防和治疗。因此,人体生理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 生理学教学分为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大部分,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理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掌握生理学的经典知识。实验教学的目的:一方面是使学生观察书本上讲授的部分生理现象,从而加深印象,提高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是使学生学会一定的生理基本实验技能;再一方面是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也可发挥带教老师的积极性,做好课堂引导。 学习生理学,不但是为学习后续课程,如为病理生理学、病理学、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等作好必要的理论准备,也是为学生毕业后在医疗、科研等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从更高层次、以整合的观点阐明基因的功能,是新世纪生理学的崇高使命之一。通过生理学的学习,要掌握有关正常人体各种重要生理活动的具体过程、形成机制及其调节规律,并掌握功能学科的基本研究技能和思维方法。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学习生理学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要积极主动地学习,锻炼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对生命奥秘不懈的探索精神。在理论知识方面,要着重理解,搞清基本概念,抓联系对比,扎实掌握基本理论。理论教学时一方面讲授经典的生理学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要将与生理功能调节关系密切的功能基因组学的经典知识及最新进展糅合进生理学的教学内容。生理学同时又是一门实验科学。因此,在实验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发现能力,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手术操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掌握人体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并结合外语原版教科书学习相关的术语。按要求程度不同,将学习内容分为三级:“掌握”:学生能根据不同情况对某些生理学概念、定律、原理、方法等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结合事例加以运用,包括分析和综合;“理解”: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把学过的知识加以叙述、解释、归纳,并能把某一生理过程或概念分解为若干部分,指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或与其它生理学过程的相互关系;“了解”: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辨认生理学的科学事实、概念、术语和原则,知道各功能系统的分类、过程及变化倾向,包括必要的记忆。 三、教学方式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护理专业使用)

《生理学》教学大纲(供护理专业使用) 《生理学》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护理专业 总学时:58 其中理论学时:38,实践学时:20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生理学(physiology)是重要的医学基础课之一。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阐明人体正常机能活动的规律,为学习后续课程作好必要的准备,为护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特点是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综合型医学本科教学,结合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以《现代医学基础》为蓝本,我们制订了《生理学》教学大纲,作为组织生理学教学活动以及对授课和学习水平进行监测、检查和评价的主要依据。 生理学教学面向临床医疗实际,注重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注意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为了更好地阐明生理学理论,为学习医学打好基础,授课中应适当联系临床。教学大纲所列课程内容都是要求学生学习的,但不一定都在课堂讲授,可通过多种方式教给学生(包括自学)。要求学生牢固掌握生理学的重点内容。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性科学,本教学大纲包括生理学实验教学内容。 二、相关课程的衔接 本课程是在人体形态与结构,病原生物学,遗传学基础,病理学基础,药理学基础,人体代谢与调节等课程之后开设的,后续的课程有护理学专业课。因此,本课程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要将形态学与机能学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处理好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并注意与其它相关课程内容的分工、配合,防止知识点的遗漏。既要避免讲授内容的重复,又要保证本课程体系和结构的科学性与完整性,为后续的护理学专业课奠定基础。 三、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生理学课程的性质、任务、研究对象及其研究水平,全面了解本课程的体系和结构。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想和方法论,即用整体唯物、动态发展、相互联系和对立又统一的思想观点去认识和介绍人体正常生命活动及其基本规律。 2.要准确地掌握本课程的重要基本概念、各系统生理功能产生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3.要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程内容适当联系临床病例,用生理学知识去解释临床疾病的发病机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4.要结合课程内容,适当介绍本课程研究领域的新进展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四、学时分配参考 四年制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总学时为58学时,其中理论授课时间为38学时,实验授课时间为20学时,50分钟/每学时。各章节授课学时分配可参考下表:

生理学大纲

生理学教学大纲 第八版教材(供五年制基础、临床、预防、口腔医学专业用) 前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在学习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因此对生理学第六版教科书各章节的学习内容提出目的与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熟练掌握”等不同程度的要求,供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与复习时参考使用。 理论课总学时为64学时。 绪论2学时,细胞的基本功能10学时,血液4学时,血液循环12学时,呼吸6学时,消化与吸收5学时,能量代谢与体温3学时,尿的生成与排出6学时,感觉器官的功能4学时,神经系统功能10学时,内分泌5学时,生殖1学时。 理论讲授部分的教学大纲如下。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了解人体生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理解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兴奋性等基本概念。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和自动控制系统原理。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掌握: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 理解: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自身调节。前馈。非自动控制系统。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学习物质跨膜转运过程、细胞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传导、横纹肌收缩过程及其原理;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强度和阈电位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掌握: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理解:继发性主动转运。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横纹肌的微细结构:肌小节、肌纤维、肌管系统。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后负荷、前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膜基本结构。出胞和入胞。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形式。缝隙连接。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第三章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止血的机制。熟悉血液的功能、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了解各类血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熟练掌握: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 (ESR)、血液凝固的概念。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血液凝固的控制与止血栓的溶解。 掌握: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能; 理解: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正常值。 第四章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其评价。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及其影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大纲 Anthropotomy Physiology 课程编码:27A21301 学分:3.0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计划学时:48 其中讲课:48 实验或实践:0 适用专业:药学、制药工程 推荐教材:岳利民,崔慧先等编,《人体解剖生理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年 参考书目:1.郭光文,王序等编,《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 2.王玢,左明雪等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 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人体解剖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现代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主要立足于帮助学生系统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和术语、人体主要器官的大体形态结构和空间位置关系及其功能活动规律,为后续课程和疾病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并使他们懂得今后不仅要学习药物的合成、理化性质、制剂等专业知识,还要懂得药物的作用原理及其在体内的代谢过程等有关知识,同时在寻找和开发新药及新的剂型或配方等工作中也必须具备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 课程的基本要求 1. 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有关基本概念、细胞膜的组成和结构、细胞的基本功能、各器官的结构及 其功能和调节,皆为学生必备的医学基础知识、重点内容,要求能熟练掌握、准确表达、灵活运用于日常生活或疾病; 2.熟悉的内容为细胞器的主要结构及其功能,各部位骨和肌的名称、位置和形态,各系统的组成与 结构,各器官的位置和形态以及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交叉,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其基本概念、过程、生理意义及其影响因素,为今后的进一步深造或工作打下基础; 3.了解的内容大多是常识性的知识、生理学的新进展和新方法,使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及其过程, 为深入研究提供手段。 各章节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及学时分配建议(含课内实验)第一章绪论建议学时:2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人体解剖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生理学研究的方法和三个水平、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刺激、反应概念;掌握生理功能的调节及体内的反 馈控制系统,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机体的内环境及稳态;生理功能的调节。 [授课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课下自学为辅。 [授课内容] §1.1 人体解剖生理学概述 §1.2 生理学研究的基本范畴 §1.3 解剖学的基本术语 第二章人体的基本组成建议学时:2

生理教学大纲及课时安排(48学时)

《生理学》本科教学大纲I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生理学 英文名称:Physiology 总学时:48学时 学分:3、0学分 自主学习:28学时 适用对象:临床、麻醉、法医、影像、医学检验等专业 课程考核:终结性考核,占总成绩60%—70%。 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30%—40%,其中包括平时考核20% -30%,学习态度及平时表现10%。 生理学(Physiology)就是生物科学得一个分支,就是研究生物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得一门科学,就是医学专业基础课程。生理学得任务就是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得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在教学中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与帮助学生认识人体生命活动规律,并在各个教学环节中加强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问题得能力及自学能力得全面培养。生理学得范畴非常广泛,根据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得发展及我校五年制本科教学得实际情况,生理学I总学时为76学时,讲课学时为48学时,自学学时为28学时,鉴于生理学学时较以前大幅减少,我们只能选择若干重要章节作为教学内容,它们包括:绪论、细胞得基本功能、血液、血液循环、呼吸、消化与吸收、尿得生成与排出、感觉器官得功能、神经系统得功能、内分泌等.将能量代谢与体温、生殖等二章作为自学内容。 学生应当通过听理论课与自学,掌握上述各章得基本内容,并通过实验课学会应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验结果,并争取学习一定得实验方法。 第一章绪论 目得要求: 一、掌握:

1.机体内环境与稳态得基本概念及其重要生理学意义。 2。人体生理功能自动调控中反馈机制及其生理意义. 二、熟悉: 1.人体生理功能活动得主要调节方式. 2。生理学得研究方法。 三、了解: 1。生理学与医学得关系。 2.生理学得研究对象与任务。 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 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正反馈、负反馈。 二、主要教学内容: 1.生理学及其任务生理学与医学得关系,生理学得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得三个水平。 2。机体得内环境与稳态. 3。机体生理功能得调节: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体内得控制系统:反馈控制系统(正反馈、负反馈)。 第二章细胞得基本功能 目得要求: 一、掌握: 1。细胞膜得物质转运功能. 2。细胞得生物电现象:神经与骨骼肌细胞得生物电现象及其生物电产生得机制及特点。 3。神经—肌肉接头处兴奋得传递过程。 二、熟悉: 1。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得基本过程。 2。骨骼肌得收缩机制。 三、了解: 1.细胞膜得基本结构,骨骼肌收缩得外部表现与力学分析。 2。细胞得跨膜信号转导功能. 学时安排:理论学习:8学时自主学习:2学时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生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一、课程简介 生理学是生物科学的分支,是研究机体功能的科学。在医学课程体系中,主要阐述正常人体及其各组成部分,即器官、组织和细胞所表现的各种生命现象、活动规律、产生机制、调节方式及其过程,以及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命活动的影响。 生理学是医学课程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与医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人类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体验、研究和总结,逐步积累和发展为有关人体正常机能的知识,并形成人体生理学这门学科。要从事临床医学实践工作,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变化,首先就要先弄清楚正常人体生理功能及其规律;因为临床各种病理变化都是在生理基础上衍生或演变过来的。所以,只有认真把握了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理论基础后,才能更有效地学好后续相关课程,因此,医学生学好生理学是十分必要的。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大部分生理学知识是从各种生理学实验中总结出来的,本课程安排的生理实验项目,其目的就

是让学生了解生理学知识与动物实验的相互依赖关系,并实践和验证部分所学的生理学理论。 本大纲适用于临床医学、护理学、乡村医学、医学检验、口腔医学专科以及护理本科等专业。 二、总体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要求学生能够掌握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后续的基础和临床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也是为毕业后在医疗、卫生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供必要的基础。 三、时数分配 章节授课内容授课时数尝试时数 第一章绪论1 4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5 5第四章血液轮回9 第五章呼吸5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5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2 第八章渗出5 第十章神经系统7 第十一章内分泌4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