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七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单元复习教案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758.00 KB
- 文档页数:8
最新鲁教版化学九年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教案第一节酸及其性质一.浓盐酸、浓硫酸物理性质和用途二.酸的化学性质由于酸溶液中的阳离子都是 H+,所以具有下列共性。
1.跟酸碱指示剂的作用酸溶液(如:盐酸、稀硫酸、稀硝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能跟Al、Mg、Fe、Zn等比H活泼的金属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金属 + 酸=盐 + 氢气稀盐酸与金属反应:2Al + 6 HCl = 2AlCl3+ 3 H2↑Mg + 2 HCl = MgCl2 + H2↑Zn + 2 HCl = ZnCl2 + H2↑Fe + 2 HCl =FeCl2 + H2↑稀硫酸与金属反应:2Al + 3H2SO4= Al2(SO4)3+ 3H2↑Fe + H2SO4=FeSO4+ H2↑Zn + H2SO4= ZnSO4+ H2↑Mg + H2SO4= MgSO4+ H2↑注意:①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②铁参加置换反应生成的是+2价的亚铁离子:Fe2+;③相同质量的金属与足量的酸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又多到少的顺序:Al、Mg、Fe、Zn。
;④在初中范围内,只掌握Al、Mg、Fe、Zn这四种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
3.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金属氧化物+ 酸= 盐 + 水 CuO + 2HCl = CuCl 2 + H 2O CuO + H 2SO 4 = CuSO 4 + H 2O Fe 2O 3 + 6HCl = 2FeCl 3 + 3H 2O Fe 2O 3 + 3H 2SO 4 = Fe 2(SO 4)3 + 3H 2O注意:工业上常用盐酸或稀硫酸出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
4.酸能跟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酸 + 碱 = 盐 + 水(实质:H ++OH -=H 2O )NaOH + HCl = NaCl + H 2OCa(OH)2 + 2HCl = CaCl 2 + 2H 2O Cu(OH)2 + 2HCl CuCl 2 + 2H 2O Fe(OH)3 + 3HCl FeCl 3 + 3H 2O2 NaOH + H 2SO 4 = Na 2SO 4+ 2H 2O Ca(OH)2 + H 2SO 4 = CaSO 4 + 2 H 2O Fe(OH)3 + 3H 2SO4 = Fe 2(SO 4)3 + 3H 2O Cu(OH)2 + H 2SO 4 = CuSO 4 + 2H 2O5.酸能与碳酸盐反应释放出二氧化碳(碳酸盐的性质之一:易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碳酸盐 + 酸 = 新盐 + 二氧化碳 + 水(实质:H ++CO 32- =H 2CO 3 =CO 2↑+H 2O ,酸提供的 H +和碳酸盐的CO 32-结合成H 2CO 3,H 2CO 3不稳定,分解成CO 2和H 2O ) (1)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2HCl+CaCO 3 = CaCl 2+CO 2↑+H 2O注意:①实验室制取CO 2;②除去茶壶、锅炉的水垢;③洗涤盛装石灰水的试剂瓶内壁的白色固体;④常用碳酸钙粉末除去过量的酸,确保达到中性。
常见酸和碱的复习(第二课时)
知识目标
1、熟练掌握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常见问题;
2、熟悉中和反应的判断及应用;
3、能正确理解复分解反应及发生条件。
能力目标:
1、通过鉴别酸和碱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图片和录像的分析,培养学生识图、归纳、提取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熟练掌握酸与碱的化学性质,并能运用其解决常见问题;
教学媒体选择:酸碱鉴别的有关实验仪器,图片和录像的多媒体展示。
教学过程:
板书:常见酸和碱的复习(第二课时)
一、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二、中和反应
三、复分解反应。
课题: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复习一、学情分析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对酸和碱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基本了解,但还没能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对酸和碱中常见实验探究题的认识,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另一方面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还没有较深的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旨在一方面让学生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的总体设想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常见酸碱的有关知识,二是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和中和反应的有关知识。
酸碱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是考试的常考点,也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化学下册的一大重点知识,学生应该把酸碱知识结合进行综合性复习,联系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三、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酸和碱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就是H+的性质,碱的性质就是OH_的性质。
(2)归纳出酸、碱的化学性质(3)进一步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规律。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2.通过对酸碱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的求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3. 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实质的归纳整理四、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归纳总结五、教学流程设计:六、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枣庄某地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流入峄城大沙河中,环保局监测发现废水呈酸性没有达到排放要求,勒令其处理后再排放。
现有一瓶取回的废水水样,请你设计几套不同的方案,证明这瓶水呈酸性。
【微观看酸 知识升华】 酸的实质是什么? 【补充知识,注重完整】 对于浓盐酸、浓稀硫酸,你了解它们的特性吗? 观察、思考 如果废水中的酸是盐酸或硫酸,请你写出实验中涉及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课题:第七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单元复习
一、学情分析
在新课讲授的过程中,学生对酸和碱的有关知识已有了基本了解,但还没能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特别是对酸和碱中常见实验探究题的认识,学生还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
另一方面学生对酸和碱的“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还没有较深的体会,通过本节课的复习旨在一方面让学生系统掌握酸和碱的化学性质;另一方面能够更好地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复习的总体设想
本单元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常见酸碱的有关知识,二是酸碱度的表示方法和中和反应的有关知识。
酸碱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常见酸碱的化学性质是考试的常考点,也是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化学下册的一大重点知识,学生应该把酸碱知识结合进行综合性复习,联系化学生活化,化学社会化。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三、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酸和碱的组成与结构、性质与变化,了解酸的通性,能认识到酸的性质实质就是H+的性质,碱的性质就是OH_的性质。
(2)归纳出酸、碱的化学性质
(3)进一步了解中和反应的特点、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以及书写化学方程式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常见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引导学生归纳总结规律。
2.通过对酸碱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的求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
2.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养成严谨务实的生活态度。
3. 通过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酸和碱的化学性质。
2、中和反应的实质。
教学难点
酸和碱的化学性质以及中和反应实质的归纳整理
四、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归纳总结
五、教学流程设计:
六、 教学过程
枣庄某地一化工厂排放的废水流入峄城大沙河中,环保局监测发现废水呈酸性没有达到排放要求,勒 【补充知识,注重完整】 对于浓盐酸、浓稀硫酸,你了解它们的特性吗? H 2SO 4
H 2SO 4 SO 42+ H 2SO 4
SO 42+
SO 42+
碱的实质是什么?
学案
一、完善知识树图(相信你一定可以独立完成)
二、课堂练习,一显身手(相信自己的能力,我是最棒的)
1、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酸溶液中含有()
A. 氢离子
B. 氢分子
C. 酸根离子
D. 酸分子
2.下列物质长时间盛放在敞口容器里,质量会减少的是()
A、浓硫酸
B、浓盐酸
C、石灰水
D、烧碱固体3.下列气体中,既可以用浓硫酸干燥,又可用氢氧化钠固体干燥的是()
A、CO2
B、NH3
C、H2
D、HCl
4、欲鉴别澄清石灰水、稀硫酸和蒸馏水三瓶失去标签的无色液体。
提供的试剂有:
①Na2CO3溶液②紫色石蕊试纸③无色酚酞试液;只用一种即可将它们鉴别出来的试剂是()
A、只有①
B、①和②
C、只有②
D、①②③
5.常见食物pH的近似值范围如下:
A.鸡蛋清显碱性
B.胃酸过多的人应少吃泡菜
6.“果导片”是一种常用缓泻剂,主要成分是酚酞。
某同学欲将其作为酚酞指示剂的替代品,他将“果导片”研成粉末放入酒精中,搅拌、静置,取上层清液分别滴入白醋和食盐水中,看
到,滴入澄清石灰水发现;确定“果导片”可作酸碱指示剂使用。
他用饮料吸管向滴有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时,可观察到,发生化学反应的方程式为
三、小试牛刀(给你一个舞台,展示你的风采)
1.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物质本身不是酸的是()
A、SO3
B、 CaO
C、NaOH
D、NaCl
2.鲜鸡蛋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通过蛋壳表面的大量微小孔隙呼出CO2,为停止鸡蛋的呼吸作用使其保鲜,人们常用石灰水作为鲜鸡蛋的保鲜剂,其原理可用方程式表示为。
3.按右图所示装置,在锥形瓶中盛浓硫酸,在分液漏斗中装入水。
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让水滴入锥形瓶中。
(1)你可观察到什么现象?
(2)分析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
(3)实验室怎样稀释浓硫酸?
4.某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利用塑料饮料瓶(软质)和注射器设计如右图所示的实验。
请根据生活经验及所学知识,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1)请分析推测振荡后塑料瓶将发生什么变化。
(2)解释发生变化的原因。
(3)当塑料瓶中的CO2用气体代替,注射器中的NaOH溶液用代替,也可以观察到类似的现象。
5.下列变化能表明盐酸与氢氧化钠发生了反应的是
A.向盐酸中加入氢氧化钠固体后,溶液的温度升高
B.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加入盐酸后,红色褪去
C.向NaOH溶液中滴盐酸后,混合溶液的质量增大
D.向NaOH溶液中滴盐酸后,混合溶液的pH减小
6.在做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有时需借助指示剂颜色的变化判断反应是否发生、完成。
向含有酚酞的NaOH溶液的烧杯中,不断滴入稀盐酸。
此过程烧杯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
A.由红色变为蓝色 B.由蓝色变为红色
C.由红色变为无色
D.由无色变成红色
7.右图是硫酸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
某同学在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钠溶液,用滴管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再滴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呈无色,此时烧杯中的溶质(除酚酞外)可能有两种情况:
①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②溶质是________。
本节课的教学在体现智慧教育方面我是这样做的。
以生活场景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兴趣;以生活问题激活思维;以生活中的探究实验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避免学和用脱节等
教学反思
1、本节课以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吸引学生,使之产生兴趣;以生活问题激活思维;以探究实验强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避免学和用脱节。
2、单元复习课要不要做实验?
实验不光是化学教学的手段,也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在新授课中,实验可以验证结论,也可以作为探究物质性质的工具。
在本节复习课中,为了营造情境,利用归纳的酸碱性质来解决问题,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就是用酸碱的性质,设计区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钙的方法。
学生利用上图酸碱的性质差异想到了不少方法,我让其中几位同学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上讲台操作,通过实物投影展示,这时是整节课课堂气氛最活跃的。
3、建立常用的以酸、碱性质为中心的知识网络形式
将知识进行联系能让记忆更牢固,这种将能反应的物质连线能清楚对比出酸和碱性质的差异。
4、本章内容是全册的重点,也是中考常考的知识点,内容比较多,一节课复习效果肯定不好。
如再加一节课进行巩固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