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备考策略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及2014年备考指南高考研究2014-03-01 22222014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综述及2014年探究题备考指南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共有17套试卷,其中进入新课程的试卷有9套,分别是广东卷、山东卷、辽宁卷、福建卷、浙江卷、天津卷、安徽卷、江苏卷和陕西、河南、山西、吉林、黑龙江、宁夏、新疆、海南卷;另加上教育改革综合试点地区上海卷,共10套试卷。
综观这18套试卷中的现代文,从命题来看:筛选信息概括提炼、词义理解、句意理解、文意整体把握理解、写法分析类题目仍为考查的主流,相对于往年,其中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阅读探究试题。
那么,什么是探究题?简单地说探究题是指开放性试题中带有对材料的研究、探讨、分析、整合,进而提出质疑、另解、建议或鉴赏评价的题目。
探究既不是对信息的筛选整合,也主要不是对艺术性的评说鉴赏,而是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发掘、探讨、特有解读和质疑。
探究侧重于作品人文性的一面,只有注重了探究,人文性才算真正得到落实。
湖北在2014年即将实行新课程的考卷考试,而且《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指出:要“注重语文运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可见探究是语文学习所应培养的三大能力之一;《课程标准》又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探究又是语文学习三大方式之一。
探究,既是语文能力,又是语文学习方法,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那么就有必要对探究题进行一些探索、研究,以便从容应对。
综合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探究试题,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启示类探究这类试题具有启发性。
要能启发学生的思维,给学生的思维以一种导向,使得学生能沿着这个导向探索下去,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有的题目可以给学生多个方向进行探究,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1:2014年普通高考新课标全国卷(陕西、宁夏、海南等)实用类文本阅读第(4)题:尽管黄宾虹和张大千都是一代宗师,但二人的人生态度、对金钱的看法以及艺道旨趣却大相径庭。
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策略高考研究2014-09-29 14502014年高考一轮复习小说阅读复习策略研读考纲: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
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分析综合C(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D(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3.探究F(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整合考点:1、形象2、情节3、环境4、主题5、语言6、手法7、探究文本引领:以鲁迅的《祝福》为例,从文本中提炼考点,教给学生阅读小说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
(一)分析形象问题设臵:《祝福》中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授之于渔:人物形象分析方法1.从小说情节发展中,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
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来展开的。
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行为、语言和心理状态,再现活生生的鲜明个性。
因此,欣赏人物形象,应从情节入手,据情论人。
2.借助的议论或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来分析。
3.找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形象的作用1.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所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2.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三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则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2014届高考语文应试策略【胆大、心细、耐心;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高三备课组亲爱的同学们:高考考查的不仅是考生的知识水平,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个考生的成功可能在知识的掌握上,也可能在答卷的策略和技巧上,还可能在心态上,这其中的任何环节都是成功的必要保证,不可忽视。
在考场上要去除“语文第一科考试,我一定要考好”“语文是我的拿手学科,我不能考砸”“语文科是我的弱科,万一考砸了怎么办”的心理。
对语文寄予太大的期望、想赢怕输的心理,对语文科不抱希望无所谓的心理,都是考试的大忌。
你只要有“我只要考出我的实力就行了”“我相信我能考出我的水平”的符合实际的平和的心态,便能考出理想的成绩。
考试时最好不要有一定要考到高分的“非分之想”,否则,压力太大反而容易失手。
考试时一定要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不要去想结果与分数,不要怕选错、做错,要充分相信自己的判断和能力——要敢于用第一感觉去做题。
考完一科丢一科,考完后不去议论,不对答案,不管结果,精心准备下一科就行了。
即使考得不顺手,下一科考好了就能扳回来。
二、提分策略:答对自己能够答对的题。
不少考生一走出考场,就恍然大悟、追悔不已,“那道题是很简单的呀,为什么我就想岔了呢?”这就是典型的非知识因素造成失分。
尽管失误难以完全避免,但只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减少失误还是可以做到的:⑴误以为是自己熟悉的题型,没有审清题干而出现的错误最常见,也最可惜。
一些考生一拿到题目,自认为熟悉命题方式,因而忽略了题干的变化,按照平时训练的思路仓促下手,失误难免。
考生在解题前,应首先圈出题干关键处,认真全面地分析题干的含义,与常见题型进行比较,明了答题要求与方向。
⑵不会捕捉题中暗示信息。
主观题的题干中,主观题的上下文语境中,往往含有一些暗示性语句,提示你该怎么作答,必须高度关注。
应审清每一道题的题文表述,明确解题的要求和方向,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标清每一题答题的关键所在,结合文本材料的理解,理清答题区域,写清每一处关键的答案要点,做到规范答题。
2014年江苏高考小说阅读解题策略研究○陈太霞(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江苏 扬中 212200)[摘 要]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根据考试说明,小说的考查点主要应抓住小说三要素(情节、人物、环境)以及技巧、语言、主题等方面。
笔者从这些不同角度结合具体例子提供一些小说阅读的解题策略。
[关键词] 小说; 解题策略; 考查点[中图分类号]H1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1-0122-02 近几年,小说成为江苏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考察的热点。
江苏卷曾考小说有:2008年汪曾祺的《侯银匠》,2010年阿城的《溜索》,2011年宗璞《这是你的战争》(节选自长篇小说《西征记》),2012年师陀的《邮差先生》,2014年托尔斯泰的《安娜之死》(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一)情节方面1.概括情节内容。
首先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其次辨析四个什么,即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再次懂得情节结构中的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等,最后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例:小说《安娜之死》,第一题“本文前五段写出了安娜的绝望,请简析其具体内容。
”(2014年江苏卷)2.情节的作用。
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例:小说《采浆果的人》第一题“第②节描写曹大平夫妇涉水渡河的情节在小说中有何作用?(2012届苏州镇江无锡常州四市高三一模)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
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如创造悬念;埋下伏笔;为下文作铺垫;前后照应、对比;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例:小说《这是你的战争》第一题“文中第3节师生问答的内容,与上下文的人、事叙述有何关联?”(2011年江苏卷)(二)人物方面1.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现代文阅读实用解题技巧解答现代文阅读题应分三步走:第一步,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一是理清文章的思路。
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
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
往往行之有效。
二要找寻、读懂文章中关键的词句。
特别是那些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反映文章深层次内容、内涵较丰富、形象生动的词句。
尤其是文章的开头句、结尾句、独立成段的句子、比喻句、连问句、过渡句、抒情议论句,文章的主旨常常隐含其中。
①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
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
②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
③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
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牢记:欲速则不达。
一定要读懂文章再做题,坚决杜绝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第二步,认真审题,定向扫描做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关键在于准确地审题,抓住了审题这个关键,就找到了答题的诀窍。
现代文阅读的审题,就是要仔细分析题干,把握题目要求,即把握题干中包含的与答案相关的各种信息。
这是答题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题干一般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文章作者的话,一是命题者的话。
设置题干的目的,主要是限定答题内容;同时,命题者为了使考生不至于茫然无绪,往往又会在题干中提示答题内容在文中的位置,甚至限定了在哪一段或哪个句子中。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题干的提示,找出每一道题的出题点,锁定答题区间,具体到段、句、词。
阅读理解解题8招第1招巧用主题句第2招掌握具体事实和重要细节第3招吃透事实推断、指代推断和逻辑推断第4招推断作者的意图和态度第5招用构词法、语境线索等帮助来推测关键词义第6招正选法与排除法第7招定位法与跳读法第8招常识法与背景法第1招巧用主题句最有效的办法是找出主题句。
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 通常都是围绕一个中心意思展开的。
而这个中心意思往往由一个句子来概括。
这个能概括文章或段落中心意思的句子叫做主题句。
因此,理解一个段落或一篇文章的中心意思首先要学会寻找主题句。
主题句一般具有三个特点:(1) 概括性强:表述的意思比较概括。
(2) 结构简单:句子结构较简单,多数都不采用长、难句的形式。
(3) 受它支撑:段落中其他的句子是用来解释、支撑或发展该句所表述的主题思想。
在一篇短文或一个段落中,大部分主题句的位置情况有三种:1. 主题句在段首或篇首主题句在段首或篇首的情况相当普遍,其后的句子则是论证性细节。
一般新闻报道、说明文, 议论文、科技文献等大都采用这种格式,即先总述,后分述的叙事方法。
例文:All living things on the earth need other living things to live. Nothing lives alone. Most animals must live in a group, and even a plant grows close together with others of the same kind. Sometimes one living thing kills another, one eats and the other is eaten. Each kind of life eats another kind of life in order to live, and together they form a food chain(食物链). Some food chains become broken up if one of the links disappears.2. 主题句在段末或篇末主题句也会出现在段尾,即作者先摆出事实依据, 层层推理论证, 最后自然得出结论- 段落的主题。
2014年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现代文阅读(3题9分)现代文阅读有9分。
我们要求同学答题前,都要默想一下现代文阅读之口诀。
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一篇文章看开头和结尾,一个段落看第一句和结尾句。
当然,至于如何看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看过渡句过渡段,什么承上启下,什么铺垫烘托,还是要理解的,平时脑子里还是记一些有关文章理论的术语。
一般论述类和说明类文章的阅读(9分)考纲陈述:1、理解:(1)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2、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文意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3)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4)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一】:依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1)根据文体特征读懂文章。
一类是以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一般论述类文章(学术论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议论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涉及到经济学,教育学,文化学历史学,语言学,美学等,且内容多为介绍学术论点及其分论点,论据,背景和意义。
一类是以自然科学为对象的科技说明文,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行文,内容多为介绍新科技新发现新认识,主体文字若干段落从不同角度具体介绍这个“新”:背景,构造,原理,特点,现状,发展,评价(优点缺陷)及其研究应用前景。
(根据文体特征,可边阅读边猜测下文内容,提高阅读速度。
)(2)注重整体阅读。
逐段阅读,标出各段的中心句子,并在头脑中大体复述各段内容。
最后在找到全文说明对象(议论对象)的基础上整合文意。
【二】:选择题的解答明确此类题目是在玩文字游戏,命题者改造原文设置错部分定语或状语(复句的部分分句),从而改变句意。
(1)设误的常用五种方法:添:添加定语或状语,删:删除句子而改变句意。
换:换用别的的词语代替,造成似是而非。
调:调换词语或句子顺序,从而改变句意。
凑:将意义有关或无关的几个词语(句子)杂糅凑合而造成错误。
2014年语文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备考策略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备考策略探究题是高考新课标试卷中最具标志性的题型,分值大(一般赋分6—10分),能力层级高(F级),难度大,理应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题型。
笔者拟从“考纲阐述”“分类解读”“备考策略”三个方面,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题作一番“探究”,以期对大家的应考有所帮助。
一、考纲阐述。
《2011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考核目标与要求”对“探究”的表述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对“文学类文本阅读”探究能力层级的具体表述是:“(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2)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3)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二、分类解读。
(一)意蕴内涵类1.考纲对接。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考点解读。
作品意蕴:指的是作品内在的意义,包括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
由于作品形象和内容具有包孕性,因此使得意蕴层面呈现出多层次的丰富含义,用黑格尔的话来说,意蕴就是“……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
民族心理:指的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心理特点。
如勤劳、简朴、善良、忍耐等就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具有普遍意义的典型心理特点。
人文精神:指的是对人的尊严的保护,对人类命运的关切,以及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的珍视等等。
笔者认为,作品意蕴中就包含有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也应该是作品意蕴中的重要因素。
3.典题选粹。
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的情感取向。
(2010年江苏卷《溜索》)【参考答案】深刻意蕴:(1)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2)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3)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4)“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炼中成长。
/情感取向:(1)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2)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3)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4)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审丑”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2011年山东卷《审丑》)【参考答案】标题一语双关(或反讽);“审丑”是一种绘画“原则”(或“流派”“风格”“理论”等),老人成为学生的“审丑”对象;老人外貌丑陋,做人体模特被人们视为“丑”事,但这“丑”下面深藏着为孙子全力付出的淳朴心灵;小臭儿不孝(或“忘恩负义”),嫌弃爷爷,是真正的“丑”。
海龙捕鱼时经受了考验,使他坚持下去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中的两个原因。
(2011年广东卷《严冬海猎》)(答案略)请探究文中自然景物叙写的深刻寓意,以及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011年江苏卷《“这是你的战争!”》)(答案略)4.设题特点。
一般要求从作品的情节、标题、形象、时代背景、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答案主要围绕“写了什么”(或“蕴含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来表述。
(二)背景意图类1.考纲对接。
“探讨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2.考点解读。
任何文学作品的问世,都离不开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其实是密切相关的两个因素。
一般来说,创作背景包括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的审美情趣、价值观,以及当时的心境和情绪等;创作意图就是的创作用意,如鲁迅创作《药》的用意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
”3.典题选粹。
从全文看,把托尔斯泰描绘成“耕作的诗人”的意图是什么?(2009年广东卷《耕作的诗人》)【参考答案】“耕作的诗人”是对托尔斯泰创作与人生的概括与评价,表达对托尔斯泰的崇敬与认同。
表达扎根大地、融入人民的创作观念和人生态度。
表达了对其他作家的批评以及对当今中国文坛的不满。
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保护人》)【答案】观点一: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
以小见大,揭露当时法国上层社会的不良风气和多种黑暗现实;讽刺官场中趋炎附势、官官相护、相互推诿的丑恶现象;揭示出一个道理:如果社会需要保护人,如果大家都寻求保护人,社会就会失去“保护”,体现了对社会公正的思考和追求。
/观点二: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抓住“保护人”时刻想要保护他人的这一突出心理特征,采用夸张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性格;以“保护人”为线索,使对比手法更加突出,有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前后反差。
通过“保护人”含义的变化,淋漓尽致地集中呈现小说的讽刺特色。
/观点三: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
以“保护人”的故事构成情节发展的主体,使结构主干突出,不枝不蔓;以“保护”与“被保护”为纽带,聚拢各种人物矛盾,使结构层次分明,井然有序;围绕“保护人”安排相辅相成的明暗两条叙事线索,使结构收放自如,平中见奇。
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这样安排的理由。
(2008年江苏卷《侯银匠》)【答案】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4.设题特点。
单纯从创作背景角度设题似未出现,上述题目均主要从创作意图角度设题,出现在高考卷中的题目数量也不多。
该类题主要从时代背景、生活经历、写作动机、人生态度等方面进行分析;答案主要围绕“为什么这样写”来表述。
(三)个性解读类1.考纲对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2.考点解读。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对人们个性解读文学作品的形象的最形象比喻。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就是要让考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把自己眼中的“哈姆雷特”形象读出来。
这是一种在新的阅读理念下对考生阅读能力的“深度”测试形式,其基本要求是在阅读中有所发现和有所创新;其最大特点是使阅读活动全面、深入、多角度并且充满智慧。
3.典题选粹。
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血的故事》)【参考答案】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源的事实”;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的巧思;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小说主要由加乌乔“烙牛”和马乌罗“救童”两个片段构成。
你认为哪个片段更精彩?请谈谈你的观点,并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陈述理由。
(2011年辽宁卷《怪人》)【参考答案】加乌乔“烙牛”的片段更精彩。
展示了加乌乔们的生活风情,凸显了其强悍、乐天的性格,强化了作品的地域文化内涵;构成了理解主人公马乌罗的性情和英雄壮举的氛围和基础;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烘托手法等,逼真呈现了烙牛过程,感染力极强。
/马乌罗“救童”的片段更精彩。
展示了马乌罗勇于牺牲的英雄壮举,完成了主人公的形象塑造;作为小说的点睛之笔,表达了作品讴歌人性之美的主题;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手法等,一步步推向高潮后戛然而止,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两个片段同样精彩。
都是小说的华彩段落,前者是铺垫,后者是高潮,共同完成了主人公的塑造;二者相辅相成,通过“烙牛”的加乌乔们和“救童”的马乌罗形象的相互衬托,丰富并深化了主题;艺术表现上,运用细节描写、对比和烘托等多种手法,精细传神,画面感极强,一头一尾,交相辉映。
小说的高潮是中年男人捡走了小包。
如果这个人物没有出现,瓦萨卡会不会将小包据为己有?为什么?请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2011年江西卷《晚秋》)(答案略)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
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09年辽宁卷《遗璞》)(答案略)第9车厢的故事带给你哪些思考?请结合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2011年浙江卷《第9车厢》)(答案略)你认为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哪一个?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2010年山东卷,节选自老舍《骆驼祥子》第四章)(答案略)4.设题特点。
是高考探究题中最为活跃的题型,大多为综合性探究题,其探究的内容往往蕴含“意蕴内涵”和“背景意图”。
一般有两种设问方式:一是从正、反角度探究,如第题,二是从正、反之外的其他角度或层面探究,如第题。
解答该类题要求立足自我,体验、感悟文本,发表新颖见解;答案侧重回答“我(考生)为什么这样说”,答案模式一般为“观点态度”+“分析说明”。
三、应考策略。
1.明确探究类型和设题角度。
任何探究题都离不开考纲规定的三种类型,答题前一定要弄清楚题目属于何种类型,并进一步明确设问的角度,因为不同的设题类型和角度,其思考的方向和答案的特点是有很大不同的;弄清了设题类型和角度,才能做到答题的有的放矢,否则,写出的答案十有八九会“偏题”。
要明确探究类型和设题角度,解题时就要仔细研读题干的要求。
有的题目明示了答题的指向,如2010年江苏卷,题干“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就告诉了我们探究的类型,“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就是要求我们探究作品故事情节的意蕴;有的题目则是采用暗示的方式,如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这篇小说以‘保护人’为题,有……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则是要求我们侧重探究的创作意图。
2.根据文体特征进行探究。
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用作设题的材料主要是小说和散文,文体不同,探究的方式和内容也往往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小说探究的内容蕴含在作品的形象、情节、环境、主题和写作手法之中,因此,做小说文本的探究题应紧扣上面内容思考,(有时题干会有提示性的内容)如“背景意图类”中的第题(2010年全国新课标卷)和“个性解读类”中的第题(2011年辽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