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化材12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61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⑴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质量小,运动空间小,运动速度快,没有确定的轨道。
(2)电子云:电子在核外空间作高速运动,没有确定的轨迹,好象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人们形象地称之为电子云。
(3)电子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别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核外电子处于不同的电子层。
(4)电子层排布倾向能量最低: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往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5)各电子层容纳的电子数: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 2个,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6)电子层排布的表示方法:原子结构示意图1、排布规律⑴核外电子排布与能量关系电子离核距离: 近 → 远 电子能量: 低 → 高 ⑵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① 核外电子层能量不同 电子层离核距离: 近 → 远 电子能量: 低 → 高电子层数(n ): 1 (K) 2(L) 3 (M) 4 (N) 5 (O)② 电子排布规律Ⅰ 能量最低原理:先排满低能量电子层,再依次排布在能量较高的电子层中。
Ⅱ 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2n 2 Ⅲ 最外层电子数≤8 Ⅳ 次外层电子数≤18 Ⅴ 倒数第三层电子数≤32注意:以上三条规律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制约,必须同时满足。
2、常见元素微粒结构特点稀有气体元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与同周期的非金属元素的阴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与下一周期的金属元素形成的阳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
如:(1)核外有2个电子微粒(与He 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H -、Li +、Be 2+ (2)核外有10个电子微粒(与Ne 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阳离子:+Na 、+2Mg 、+3Al 、+4NH 、+O H 3;阴离子:N -3、O -2、F -、OH -、NH -2;分子:Ne 、HF 、H 2O 、NH 3、CH 4(3)核外有18个电子微粒(与Ar 原子电子层结构相同的微粒):离子:Cl -、S 2-、P 3-、K +、Ca 2+ 分子:Ar 、HCl 、H 2S 、SiH 4、H 2O 2、PH 3、C 2H 6 (4)前18号元素的原子构的特殊性○111 H ○2最外层有1个电子的元素:H 、Li 、Na ○3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元素:Be 、Mg 、He ○4最外层电子数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元素:Be 、Al 。
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原子结构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背景2原子的诞生: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两个小时后,诞生了大量的氢、少量的氦以及极少量的锂,之后很长的时间原子核发生融合反应合成了其他元素。
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各种元素(原子),都是从那时起经历了漫长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分批分期合成的。
我们皆是星辰!氢元素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地球上的元素绝大多数是金属,非金属仅有24种。
背景3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是不可再分的实心球。
原子是一个带正电荷的球,电子镶嵌在里面。
1904年,汤姆森枣糕模型1803年道尔顿模型原子的大部分体积是空的,电子按照一定轨道围绕着一个带正电荷的很小的原子核运转。
1911年,卢瑟福行星模型1926-1935年电子云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与一般物体不同,没有确定的轨道。
1913年玻尔模型电子不是随意占据在原子核的周围,而是在固定的层面上运动,当电子从一个层面跃迁到另一个层面时,原子便吸收或释放能量。
背景:原子结构发展史4背景电子云模型: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做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与一般物体不同,没有确定的轨道。
数量关系: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量关系: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原子原子核质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负电荷)不显电性其运动空间几乎占据了原子的整个体积5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原子中电子(核外电子)的质量很小,大约只有9.1×10—31Kg,运动速度极快,不能用宏观物体的基本定律来描述。
光子的双缝衍射实验(1)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
波:没有一定的体积、无静止质量,运动具有干涉、衍射等现象;粒子:有一定的体积、质量,运动有确定的轨迹。
6电子运动的特殊性光子的双缝衍射实验(1)波粒二象性波:没有一定的体积、无静止质量,运动具有干涉、衍射等现象;粒子:有一定的体积、质量,运动有确定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