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
- 格式:ppt
- 大小:733.50 KB
- 文档页数:48
初步认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案一、引言在化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电子排布的规律来预测元素的化学性质。
对于高中化学的学生来说,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是基础中的基础。
本文档主要介绍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中,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初步认识。
二、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2.1 原子原子是物质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电子、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其中,电子和质子是原子的基本组成部分,中子则是与质子一同构成原子核的部分。
2.2 电子排布电子排布是指电子在原子中的空间分布情况和能级排布规律。
电子排布是化学变化的基础,不同的元素由于电子排布的不同而表现出各自独特的物理和化学特性。
2.3 能级对于原子而言,电子的能级是指在原子内具有一定能量的电子所能到达的能级。
通常情况下,原子的能级是啮合式排布。
原子中的电子根据能量的高低,从低能到高能地填充能级。
三、电子排布的规律3.1 布居原理按照布居原理,原子中的电子将首先填充低能级轨道。
在确定了低能级轨道的填充顺序后,才轮到高能级轨道中的电子。
同时,在相同的能级状态下,尽量使电子自旋方向相反,以便各电子的运动同步进行。
3.2 费尔米图形式费尔米图形式是根据电子相对能量的大小将电子填充过程表示出来的图示。
它有助于理解电子排布的规律和特点。
费尔米图形式可以显示电子的自旋方向、电子的能级、电子的数量以及电子的状态。
通过费尔米图形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各电子的能量大小顺序、各子壳内电子数目以及各壳层中的电子位置等。
四、结论沪科版高一化学上册教案中对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进行了初步的介绍。
本文档主要涉及了电子排布的基本概念,电子排布的规律,以及费尔米图形式。
掌握这些内容对于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加深对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的认识。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则[目标定位] 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两原理一规则”,会正确书写原子的电子排布式和电子排布图。
一、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原则 1.能量最低原理原子核外的电子应优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能级里,然后由里到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能级里。
能级的能量高低顺序如构造原理所示(对于1~36号元素来说,应重点掌握和记忆“1s →2s →2p →3s →3p →4s →3d →4p ”这一顺序)。
2.泡利原理(1)在一个原子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子,而且它们的自旋状态相反,这一原理被称为泡利原理。
(2)因为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只能容纳 2个电子且自旋方向相反,所以从能层、能级、原子轨道、自旋方向四个方面来说明电子的运动状态是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电子的。
如氟原子的电子排布可表示为1s 22s 22p 2x 2p 2y 2p 1z ,由于各原子轨道中的电子自旋方向相反,所以9个电子的运动状态互不相同。
3.洪特规则(1)在相同能量的原子轨道上,电子的排布将尽可能占据不同的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就是洪特规则。
(2)通俗地说,洪特规则可以表述为电子总是尽量自旋平行地分占不同的轨道。
如碳原子的电子排布图是,而不是。
(3)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同一能级)上的电子排布处于全充满、半充满和全空状态时,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相对稳定的状态⎩⎪⎨⎪⎧全充满:p 6、d 10、f 14全空:p 0、d 0、f 0半充满:p 3、d 5、f 7如24Cr 的电子排布式为1s 22s 22p 63s 23p 63d 54s 1,为半充满状态,易错写为1s 22s 22p 63s 23p 63d 44s 2。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两原理一规则”(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在原子轨道上的分布要尽可能地使原子的能量最低。
(2)泡利原理:每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两个电子且自旋方向必须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能量相同)的不同轨道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
高一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点核外电子排布是指原子核外的电子在各个电子壳层中的分布情况。
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点对于理解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子壳层结构、能级分布和填充规则三个方面介绍高一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点。
一、电子壳层结构原子核外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分布在若干个电子壳层中。
常见的电子壳层分别用K、L、M、N等字母表示,由内向外依次排列。
每个电子壳层都有一定数量的电子能位,其中K层最接近原子核,能位最低,依次递增。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每个电子壳层中能容纳的电子数量为2n^2(n为电子壳层的主量子数),即K层能容纳2个电子,L层能容纳8个电子,M层能容纳18个电子,N层能容纳32个电子等。
二、能级分布在每个电子壳层中,存在不同能级的电子轨道。
能级指的是电子在电子壳层中可能所处的位置,每个能级又可以分为不同的轨道。
根据量子力学理论,每个电子壳层的能级数目等于主量子数n的值。
以K 层为例,K层只有一个能级,即1s能级;L层有两个能级,即2s和2p 能级;M层有三个能级,即3s、3p和3d能级;N层有四个能级,即4s、4p、4d和4f能级。
三、填充规则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和洪特规则,电子填充壳层时遵循以下规则:1. 泡利不相容原理:同一个原子中的电子不能拥有完全相同的四个量子数,即每个电子的量子态必须不同。
这意味着每个能级中的电子自旋量子数必须相异。
2. 洪特规则:电子首先填充低能级的能位,然后才填充高能级的能位。
按照洪特规则,电子填充顺序为:1s → 2s → 2p → 3s → 3p → 4s→ 3d → 4p → 5s → 4d → 5p → 6s → 4f → 5d → 6p → 7s → 5f → 6d →7p。
根据以上填充规则,我们可以知道每个电子壳层的电子排布情况。
以氧原子(O)为例,氧原子的原子序数为8,因此氧原子的电子壳层结构为:1s^2 2s^2 2p^4。
其中1s层有2个电子,2s层有2个电子,2p层有4个电子。
第二节⎪⎪元素周期律第一课时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课标要求]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能量高低与分层排布的关系。
2.了解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规律。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1)各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目为2n2个(n为电子层序数)。
(2)最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次外层电子数目不超过18个。
(3)核外电子总是先排布在能量较低的电子层里,然后由里向外,依次排布在能量逐渐升高的电子层里,即按K、L、M、N…依次排列。
2.常见10电子粒子:(1)分子:Ne、HF、H2O、NH3、CH4。
(2)阳离子:Na+、Mg2+、Al3+、NH+4、H3O+。
(3)阴离子:O2-、F-、OH-。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电子的能量(1)在多电子原子中,电子的能量不同。
(2)电子能量与运动区域。
电子能量较低→运动区域离核较近。
电子能量较高→运动区域离核较远。
2.电子层(1)概念: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分别在能量不同的区域运动,把不同的区域简化为不连续的壳层,称作电子层(也称作洋葱式结构)。
(2)电子层的表示方法及与能量的关系。
n 1 2 3 4 5 6 7 表示方法字母K L M N O P Q离核远近由近到远能量高低由低到高3.电子的分层排布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即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时,先排K层,充满后再填充L层。
[特别提醒]原子最外电子层排满8个电子时为稳定结构,但只有一个电子层时,排满2个电子时为稳定结构,如Li+为2电子稳定结构。
1.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共划分为几层?按能量由低到高、离核由近及远的排列顺序是什么?其中M层和N层哪一层能量更高?提示:7;K、L、M、N、O、P、Q;N层能量高于M层。
2.M电子层最多可容纳18个电子,为什么钾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不是而是?提示:若钾原子的M层排布9个电子,此时M层就成为最外层,这和电子排布规律中“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相矛盾,不符合电子排布规律。
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归纳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性质、结构、变化规律以及与能量的关系的科学。
高中化学作为学生的必修科目之一,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学科。
本文将归纳高一必修一化学知识点,帮助学生梳理和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一、物质的组成和性质1. 原子结构: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电子带负电荷,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电子围绕核外层运动。
2. 元素周期表:元素按照原子序数排列,分为周期和族。
周期表中原子序数的增加和电子结构的变化有关。
3. 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带正电荷的金属离子和带负电荷的非金属离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形成;共价键是由共用电子对连接原子的共用电子对形成;金属键是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云之间相互排斥形成的键。
4. 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可以通过观察或测量而不改变物质化学组成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产生新物质的性质。
二、溶液和物质的分散状态1. 溶液的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
溶质是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溶解其他物质的溶质。
2. 浓度和稀释:浓度是溶液中溶质的含量;稀释是在不改变溶质种类的前提下,加入适量的溶剂使浓度降低。
3. 溶解度:指单位质量的溶剂在一定温度下与溶质达到平衡时所能溶解的最大量。
4. 物质的分散状态:物质分散可以是溶解、悬浮和胶体三种状态。
三、化学反应与化学方程式1. 化学反应:指物质之间发生的变化,包括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化学反应的类型。
2. 反应的类型:包括合成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化学平衡等。
3. 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全过程,反应物写在箭头的左边,生成物写在箭头的右边。
四、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指物质因电荷的转移而发生的反应。
2. 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或氧化态增加;还原反应是指物质获得电子或氧化态减少。
3. 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剂是指能使其他物质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还原剂是指能使其他物质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
高一化学必修一摩尔质量知识点总结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叠:由结构原理所述,电子先步入4s轨道,后步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做能级交叠。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原子结构与性质【人教版】高中化学报读3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高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结构原理和能量最高原理从整体角度考量原子的能量多寡,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充填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著或全充满著时,原子处在较平衡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就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2s22p0、12mg3s23p0、20ca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2s22p3、15p3s23p3、24cr3d54s1、25mn3d54s2、33as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2s22p6、18ar3s23p6、29cu3ds1、30zn3ds2、36kr4s24p6。
3、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na2co3 + 2hcl = 2nacl + h2o + co2↑4、木炭还原成氧化铜: 2cuo + c 高温2cu + co2↑5、铁片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fe + cuso4 = feso4 + cu6、氯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7、钠在空气中冷却:2na + o2 △ na2o2钠与氧气反应:4na + o2 = 2na2o8、过氧化钠与水反应:2na2o2 + 2h2o = 4naoh + o2↑9、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2na2o2 + 2co2 = 2na2co3 + o210、钠与水反华应:2na + 2h2o = 2naoh + h2↑11、铁与水蒸气反应:3fe + 4h2o(g) = f3o4 + 4h2↑12、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2al + 2naoh + 2h2o = 2naalo2 + 3h2↑13、氧化钙与水反应:cao + h2o = ca(oh)214、氧化铁与盐酸反应: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15、氧化铝与盐酸反应:al2o3 + 6hcl = 2alcl3 + 3h2o16、氧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al2o3 + 2naoh = 2naalo2 + h2o17、氯化铁18、硫酸19、氢氧化亚铁被氧化成氢氧化铁:4fe(oh)2 + 2h2o + o2 = 4fe(oh)320、氢氧化铁冷却水解:2fe(oh)3 △ fe2o3 + 3h2o↑一、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电能(电力)火电(火力发电)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环境污染、低效原电池将化学能轻易转变为电能优点:洁净、高效率二、原电池原理(1)概念:把化学能轻易转变为电能的装置叫作原电池。
《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说课2011级化学一班41107009 洪浩本次说课的内容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它是人教版·高中必修二·第一章的内容,是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理论基础上进一步的学习,而本节内容——《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又是本章第二节的核心内容,是后面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包括了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运动规律。
1.说教材本节内容是学生在接触了原子结构,对原子组成、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离子的形成有了一些感性认识基础上加以学习,前面所学的内容不深,缺少系统学习。
本节将深入学习有关知识,做系统学习。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说出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解释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基本规律,能用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表示常见原子(离子)的核外电子排布。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内容让学生们巩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图的书写从而培养学生分析作图的能力的,并通过探究来得出规律,培养学试运用比较、归纳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观原子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利用所学知识保护世界的意识。
(2)教学重难点重点: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及其规律。
难点: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间相互制约关系。
2.说学情与学法(一)学情分析在学生已具有基础知识上,通过播放课件,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了解原子结构,通过合作、探究等活动,从活动中学习知识,得出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更能加深学生印象。
(二)心理调节的方法指导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播放课件,树立学生自信心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从活动中让学生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收获。
(三)知识建构的方法指导本节教材属于化学基本理论,缺少直观形象的实验,显得比较枯燥。
作为高一学生,化学知识的自主构建能力水平较低,而充分的准备与合作交流可弥补其不足从学生已有知识入手,播放课件引入本节课泥塑内容,从学生自己排布原子、离子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学会正确排布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形成系统理论知识。
核外电子运动状态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ZK 高一化学K1 第四讲一、【知识梳理】 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小的空间内作高速运动,其运动规律跟一般物体不同,它们没有确定的轨道。
因此,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电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和运动的速度,也不能描画出它的运动轨迹。
那么,如何描述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呢?一、电子云科学上应用统计的原理,以每一个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某处出现机会的多少,来描述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
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出现,好象带负电荷的云雾笼罩在原子核的周围,所以我们形象地称它为“电子云”。
见下图。
在电子云示意图中,小黑点表示电子出现的次数,小黑疏密(电子云密度)表示电子出现的几率。
氢原子电子云:①球形;②离核近,电子云密度大,表示电子出现几率大;③离核远,电子云密度小,表示电子出现几率小。
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假想有一架特殊的照相机给氢原子照相。
先给某个氢原子拍五张照片,得到下图所示的不同的图象。
图中⊕表示原子核,一个小黑点表示电子在这里出现一次。
给氢原子拍上成千上万张照片,研究每一张照片会使我们获得这现。
如果我们将这些照片叠印,就会看到如图所示的图象。
图象说明,对氢原子的照片叠印张数越多,就越能使人形成一团电子云雾笼罩原子核的印象,这团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描述:1.电子层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电子运动的区域也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近的区域运动,能量高的电子通常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
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通常运动区域离核的远近不同,可以将核外电子分成不同电子层。
离核最近的为第一层,离核稍远的为第二层,依次类推,由近及远为三、四、五、六、七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
2.电子亚层和电子云的形状科学研究发现,在同一电子层中,电子的能量还稍有差别,电子云的形状也不相同。
根据这个差别,又可以把一个电子层分成一个或几个亚层,分别用s、p、d、f等符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