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正交设计法优选吴茱萸炮制工艺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97.81 KB
- 文档页数:2
吴茱萸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常用别名】吴萸(《草木便方》),左力(《南宁市药物志》),米辣子(《中药材手册》),吴芋、常吴萸(《中药志》)。
【来源】本品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nutaecarpa(Juss.) Benth、石虎Evo dia ruta c-carpa(Juss.) Benth.var.officinalis(Do 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rutaccarpa(Juss.)Benth.var.bodin ieri(Do de) 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贵州、湖南、广西、云南、陕西、浙江、四川等省区。
以湖南湘西,贵州铜仁产,为道地药材。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及杂质。
【历史尚革】汉代有洗法(《玉函》),炒法(《金匮》)。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盐水洗、醋煮法(《雷公》)。
唐代有酒煮法(《食疗》)。
宋代有炒焦(《圣惠方》),醋炒(《博济》),黑豆汤浸炒(《总录》),童便浸法(《局方》)等。
明代有盐水炒,黄连水炒法(《入门》)。
清代有盐汤洗,焙干(《本草汇》),糯米、萝卜煮法(《本草述》)等。
现行有甘草水制(《中国药典》1995年版),盐制(《规范》),炒制、甘草盐制、醋制、姜制(《汇典》),酒制、黄连水制法(《云南》)等。
【炮制方法】净制除去杂质(《中国药典》1995年版)。
炮制1.甘草制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置热锅内文火翻炒至微干,取出,晒干。
每吴茱萸100kg,用甘草6kg(《中国药典》1995年版)。
2.盐制取净吴茱萸,于适宜容器内,加入盐水拌匀,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裂开,稍鼓起时,取出放凉。
每吴茱萸100kg,用食盐3kg(《规范》)。
3.炒制取吴茱萸,除去粗梗,筛去灰屑,用清炒法,炒至发泡,较原色稍深为度(《汇典》)c4.姜制取净吴茱萸,加生姜汁拌匀,炒干为度。
多指标正交设计优选吴茱萸当归药对的提取工艺研究朱 会1,李可强2,张振秋1(1.辽宁中医药大学药学院,辽宁大连116600;2.辽宁省中药研究所,辽宁沈阳110161)摘 要:目的:优选吴茱萸当归药对的最佳提取工艺。
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出膏率、总生物碱含量及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阿魏酸的含量等多指标综合评价,优化选择提取工艺。
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70%乙醇8倍量,提取2次,每次2h 。
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关键词:吴茱萸;当归;正交设计;提取工艺中图分类号:R 28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09)02-0254-02Study on the Proper Extraction Cond itio n s of Evodia rutaecar pa andAngelica S inensis (O liv .)D ie lsZHU H u i 1,L I K e-q i ang 2,ZHANG Zhen-qi u 1(1.Pharmaceutical Co llege ,L i aonin g Universit y of T raditionna l ChineseM edicine ,D ali an 116600,L iaoning ,Ch i na ;2.Instit u te of T rad itional Chi nese M edicine L i aoni ng P rov i nce ,Shenyang 100161,L i aon i ng,China )Abstrac t :O bjective :T o opti m ize extraction process i n compati b ility w ith Evod i a rut aecarp a and A ngelica S inensis (O liv .)D iels .M ethods :The proper ex tracti ng conditi on is opti m ized by orthogona l tests w ith the a m ount o f the rati o o f pou lti ce ,ex tracted tota l alkalo i d ,Evodia m i ne ,R utecarp i ne and F eru lic acid as index as facto r .R esu lts :T he proper ex tracti ng conditi on i s tha t alcoho l concentration is 70percent ,and it i s extrac ted w it h 10ti m es alcoho l f o r 2frequenciesw hil e 2hour per frequency .C oncl usion :O p -ti m ized process conditi on i s sc ientific ,stable and practicable i n manu f ac t ure .K ey word s :E vodia rutaecarpa;A ngelica Sinensis (O li v .)D iels ;orthogonal tests ;extrac tion process 收稿日期:2008-06-17作者简介:朱会(1983-),女,辽宁大石桥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药物分析。
吴茱萸挥发油的包合工艺优化覃海龙;王安辉;杨碧仙;云雪林【摘要】为提高吴茱萸挥发油的稳定性,保证组分的药效,对超临界CO2萃取的黔产吴茱萸挥发油进行超声法β-环糊精包合工艺的最佳条件优选研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考察包合温度、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包合时间等因素对包合工艺的影响,以包合物得率和挥发油包合率为指标,优选吴茱萸挥发油的β-环糊精包合工艺.结果表明:超声法,包合温度40℃,β-环糊精与挥发油比例8∶1,饱和时间2h为最佳包合条件,包合物得率为61.54%,包合率为74.25%.【期刊名称】《贵州农业科学》【年(卷),期】2013(041)008【总页数】4页(P166-169)【关键词】黔产吴茱萸;超临界;挥发油;超声法;包合【作者】覃海龙;王安辉;杨碧仙;云雪林【作者单位】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02;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02;贵阳学院食品与制药工程学院,贵州贵阳550005;贵阳中医学院药学院,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77吴茱萸为贵州道地药材之一,素有“黔吴茱萸”之称,贵州省遵义余庆县、湄潭县及铜仁地区为黔吴茱萸主产区,品种上有吴茱萸、石虎、疏毛吴茱萸之别。
目前,有关黔吴茱萸的研究主要在品种及品质评价[1]、繁殖技术[2]、生产环境及产品绿色质量[3]、化学成分[4-5]、抑菌作用[6]等方面。
以《神农本草经》为代表的本草古籍记载吴茱萸归肝、脾、胃经,其功效主要有散寒止痛、疏肝理气、温中止呕、燥湿散寒止泻。
近年来有关吴茱萸的研究发现,吴茱萸生物碱和吴茱萸挥发油为其主要的药效成分[7-8],且在心脑血管方面表现出明显的药理作用[9-11],在吴茱萸传统归经用药外增加了入心经的基础研究资料。
基于开展吴茱萸、干姜单味药在心脑血管方面药效作用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开展了其药效组分的配伍研究工作,但由于吴茱萸挥发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在贮藏过程中容易挥发,从而出现动物试验给药剂量不准等问题。
正交设计优选吴茱萸挥发油提取工艺段芳;马平勃;周毅生【摘要】目的优选提取吴茱萸挥发油的工艺.方法以吴茱萸挥发油出油率为指标,筛选最佳提取时间;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药材粒度、浸泡时间、加水倍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药材粒度、浸泡时间、加水量对提取工艺的影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确定最佳提取工艺为:药材不粉碎,浸泡2h,加水量为药材量的8倍,提取6h.经验证出油率可达到1.40%.结论该提取工艺设计合理,结果可靠,可为研究吴茱萸挥发油工艺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医药导报》【年(卷),期】2012(031)005【总页数】2页(P653-654)【关键词】吴茱萸;挥发油;提取工艺;正交设计【作者】段芳;马平勃;周毅生【作者单位】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广州510515;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药学部,广州510515;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广州51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6;TQ450.1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味辛、苦,性热。
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功效[1]。
吴茱萸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挥发油、苦味素等,其中吴茱萸挥发油作为温里药类挥发油,具有与温里药功效相关的芳香健胃、散寒止痛、抑菌、抗菌等作用[2],而且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强抑制作用[3]。
有报道认为吴茱萸挥发油部分能降低由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肠收缩功能,并抑制麦角胺对α2受体的阻滞作用[4]。
吴茱萸挥发油含量较高(>0.4%),其中以吴茱萸烃和吴茱萸内酯为主,是活性药理部位[5-6]。
目前对吴茱萸研究报道大多是吴茱萸生物碱的研究,对吴茱萸挥发油研究较少。
笔者在本实验中以吴茱萸挥发油出油率为指标,筛选吴茱萸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以期为吴茱萸的综合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1 仪器与试药AY120电子天平称(日本岛津公司),TC-15恒温电热套(海宁市华星仪器厂),挥发油测定器三套;吴茱萸药材(广州南北行中药饮片有限公司,产地陕西,经广东药学院中药学院周毅生教授鉴定为吴茱萸),试验用水均为纯化水。
吴茱萸的提取工艺研究苏成明【摘要】本文对吴茱萸的提取工艺进行研究。
方法:采用高校液相测定了吴茱萸中吴茱萸次碱的含量,以含量测定为主要指标考察提取工艺。
此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吴茱萸提取工艺的研究。
【期刊名称】《黑龙江科技信息》【年(卷),期】2012(000)008【总页数】1页(P8-8)【关键词】提取;工艺;研究【作者】苏成明【作者单位】哈尔滨誉衡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461吴茱萸为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1]。
吴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
吴茱萸用于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症、厥阴头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等症的治疗。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具有降低血压、增加血流、止呕、抗脑缺氧、镇痛作用、抗炎、抗溃疡、保肝利胆作用、扩张血管等作用。
本文对吴茱萸次碱进行测定,以含量测定为主要指标考察吴茱萸的提取工艺。
1 仪器与试药安捷伦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安捷伦色谱工作站、安捷伦1100可变波长检测器、百灵LA114型电子天平(常熟市百灵天平仪器有限公司)、722s分光光度计(上海精科有限公司)、KQ-250DB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旋转薄膜蒸发仪(上海申生科技有限公司)、TGL-16G高速离心机、pHS-2C型精密酸度计(上海精科雷磁厂)、CD-100L华迪超导热风干燥箱(浙江新昌暖通设备厂)、吴茱萸次碱对照品(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
甲醇、乙腈为色谱纯,水为注射用水,其它试剂试药均为分析纯。
2 方法与结果2.1 提取次数的选择。
按处方比例称取药材,分别加入体积分数10%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
3次提取加乙醇量依次为5,4和3倍;每次提取2小时,过滤,分别收集各次提取液,备用。
采用高效液相法测定三次提取液中吴茱萸次碱的含量。
第3次提取吴茱萸次碱含量分别占3次提取总量的10.2% ,说明第三次提取时,有效成分还有一部分,所以采用提取次数为3次。
吴茱萸炮制方法与标准【药材来源】吴茱萸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Evodia rutaecar pa (Juss.) Benth、石虎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var. officinalis( Dode) Huang或疏毛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J uss.) Benth. var. bodinieri(Dode) Huang的干燥将近成熟果实。
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
【古代炮制方法】汉代有炒法(《玉函》)。
南北朝刘宋时代有盐制、醋制(《雷公》)。
唐代有姜汁制、酒制(《食疗》),熬制(《外台》)等法。
宋代有炒令熟、炒令焦、醋制、焙制(《圣惠方》),煨制(《博济》),汤浸(《衍义》),“水浸去涎炒”、醋浸炒、酒浸炒、黑豆制、汤浸去涎大豆同炒(《总录》),酒醋童便复制(《局方》),盐制(《总微》),米醋熬(《三因》),汤煮(《妇人》),蒸制、童便浸(《朱氏》)等炮制方法。
元代有汤洗焙干(《脾胃论》)、酒洗焙(《宝鉴》)、盐炒(《丹溪》)等法。
明代有烫浸炒黄、醋浸炒黄、酒浸炒香熟、酒醋小便米泔或猪胞酒醋小便盐复制、火炮、酒醋制、破故纸炒(《普济方》),水浸、黄连炒、牵牛子炒(《奇效》),汤泡烘干(《蒙筌》),煮制(《撮要》),汤浸去苦汁盐水炒(《入门》),滚盐汤泡去毒炒(《仁术》),盐汤泡焙干(《必读》),童便制(《景岳》),炒黑(《济阴》)等方法。
清代有黄连制(《握灵》)、盐汤洗焙干(《本草汇》)、沸水泡(《崇原》)、盐炒童便煮(《说约》)、糯米煮制(《本草述》)、酒洗(《金鉴》)等炮制方法。
【现代炮制方法】1、吴茱萸: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果柄、枝梗。
2、制吴茱萸:①取甘草片置锅内,加水(1:5)煎煮两次,去渣,加入净吴茱萸拌匀,闷润吸尽后,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吴茱萸每100kg用甘草6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