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刑法中行贿罪的理解
- 格式:pdf
- 大小:117.87 KB
- 文档页数:2
⾏贿罪数额起点多少才定为⾏贿罪说到⾏贿罪的判处,很多⼈对于⾏贿罪的判罪规定并没有正确的了解,以为只要给了钱就是严重的犯罪⾏为,那么⾏贿罪数额起点多少才定为⾏贿罪呢?⾏贿罪的判处就究竟怎么分类的?对于此类问题店铺⼩编将会给您细⼼讲解,希望能够真正的帮助到您。
⼀、⾏贿罪数额起点多少才定为⾏贿罪12⽉31⽇《最⾼⼈民法院、最⾼⼈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贿刑事案件具体应⽤法律若⼲问题的解释》第七条对外公布。
解释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作⼈员⾏贿,数额在三万元⼈民币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刑法第三百⼋⼗九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作⼈员以财物的,是⾏贿罪。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作⼈员以财物,数额较⼤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作⼈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续费的,以⾏贿论处。
因被勒索给予国家⼯作⼈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贿。
⼆、判处为⾏贿罪相关条件(⼀)根据刑法第三百九⼗条,对犯⾏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期徒刑,可以并处没收财产。
解释分别对“情节严重”、“使国家利益遭受重⼤损失”、“情节特别严重”的犯罪情节作出具体规定,将于2013年1⽉1⽇起施⾏。
(⼆)根据解释,为谋取不正当利益,向国家⼯作⼈员⾏贿,数额在⼀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三百九⼗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三)因⾏贿谋取不正当利益,⾏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不满100万元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
⾏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具备以下情形之⼀的,也被认定为“情节严重”:向三⼈以上⾏贿的;将违法所得⽤于⾏贿的;为实施违法犯罪活动,向负有⾷品、药品、安全⽣产、环境保护等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作⼈员⾏贿,严重危害民⽣、侵犯公众⽣命财产安全的;向⾏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的国家⼯作⼈员⾏贿,影响⾏政执法和司法公正的。
刑法中的单位犯罪罪名有哪些单位犯罪是指由法人、企业、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组织机构以及其他非自然人的组织机构违反法律规定、危害社会公共利益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单位犯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往往比一般犯罪更大,因此法律对单位犯罪的处罚也更为严厉。
以下是常见的单位犯罪罪名。
一、单位行贿罪单位行贿罪是指单位行为人以贿赂的方式,通过向受贿者非法行为实施承诺、给予款物等手段,帮助单位实现其非法目的。
单位行贿罪主要表现为给予、承诺给予贿赂等,有时也包括行贿所受到的罪名。
二、单位受贿罪单位受贿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因职务活动而受受贿,使单位获得不利于公共利益的利益。
单位受贿行为包括单位工作人员接受受贿,被行贿人贿赂以影响单位业务决策等。
三、单位行贿、受贿罪单位行贿、受贿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在职务活动中实施行贿、受贿,使单位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单位行贿、受贿罪是对单位行贿罪和单位受贿罪的合并。
四、单位贪污罪单位贪污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贪污单位的财务资产,使单位受到经济利益损失。
单位贪污罪也包括盗销企业资产等行为。
五、单位渎职罪单位渎职罪是指单位工作人员违反职责,玩忽职守,给单位运行带来损失,从而有悖于其职务使命与工作目标。
单位渎职罪分为不同情形,如不履行职责、违反规定、滥用职权等。
六、单位犯罪嫌疑人罪单位犯罪嫌疑人罪是指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在单位内拥有一定权力和影响力、掌握一定财务资源的人员,在单位内涉嫌犯罪活动。
该罪名主要是在依法调查、处理企业犯罪行为时采用的。
七、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单位为了获取利润,公然违反国家规定,向公众非法吸收存款。
单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往往涉及庞大的资金量和极高的社会风险,严重影响金融安全和公共利益。
八、单位传销罪单位传销罪是指单位以虚假宣传、大肆招商、组织推销等手段,诱导消费者入股和购买产品,实施非法募集资金的行为。
这种非法募集资金的行为,通常会采用串联多层次的方式,利用人际关系诱导消费者投资,以达到获得高额收益的目的。
中国反腐败法中的贪污受贿和行贿罪行在中国,反腐败工作一直被视为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打击贪污受贿和行贿罪行,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并加强了执法力度。
本文将介绍中国反腐败法中的贪污受贿和行贿罪行,并就其意义和影响进行探讨。
一、贪污受贿罪行贪污受贿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私利,侵占国家财产或接受他人贿赂的行为。
中国《刑法》中对贪污受贿罪行进行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力度。
根据《刑法》规定,贪污受贿罪行分为贪污罪和受贿罪。
贪污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挪用、私分或者以其他方式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行为。
贪污罪犯将国家财产据为己有,严重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贪污罪的法定刑罚根据贪污数额和情节的严重程度而定,最高可判处死刑。
受贿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非法收受他人给予的财物,以谋取不正当的利益。
受贿罪的存在破坏了公平公正的治理环境,对国家权力的运行产生恶劣影响。
根据《刑法》,受贿罪的刑罚力度同样取决于受贿数额和情节的严重程度。
中国反腐败法中对贪污受贿罪行的规定,意在维护公平正义,净化政治生态。
它向社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任何人都不能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否则将面临法律的制裁。
二、行贿罪行行贿是指向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人员给予财物,以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行贿既是一种利益交换,也是一种行为关系的扭曲。
行贿行为严重损害了公正和廉洁的社会秩序,阻碍了公正的资源配置。
针对行贿罪行,中国法律也做出了明确规定,并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
中国《行政机关公务员行为规范》明确禁止公务员收受财物和其他不当利益。
同时,《刑法》中也规定了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和刑罚。
根据《刑法》,行贿数额较大或者情节严重的行贿罪可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行贿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可以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中国反腐败法对行贿罪行的规定,意在打击行贿行为,维护廉洁政治的根本原则。
关于惩处行贿犯罪的几点思考行贿罪是指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以及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或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行为。
一、关于行贿罪认定的思考根据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行贿罪罪与非罪的界限:1、从主观要件“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上把握根据司法解释,“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而谋取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或有关单位提供违反上述规范文件规定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
由此可知,谋取不正当利益存在两种表现形式,一是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而谋取的利益,如为了走私而行贿等;二是国家工件人员或有关单位违反有关方面的规定,为行贿人提供帮助或便利条件,如应批准而未报批,应经集体研究而未研究,应公开招标而未招标等。
不正当利益的认定有一定难度,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从四个方面加以认定:(1)非法利益均属于不正当利益。
(2)违背有效的规章、制度、条例、规则、办法、命令、公约等所取得的利益,属于不正当利益。
(3)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利益,属于不正当利益。
(4)不只限于行贿人为本人谋取不正当利益。
2、从行为人所给予的“财物”上界定行贿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必须是财物,行贿人给予国家工作人员非财物的东西,就不能认定为行贿罪。
财物的范围包括:货币、有价证券、可计估的实物和商品等。
凡非物质利益、无法计算的抽象利益,或只可间接带来一定经济利益的权利,都不能视为财物,不能以行贿犯罪物论处。
如请客、观光、食宿方便、色相服务、提供优惠券等,这些利益不直接表现为财物,本身不合财物特性,不属于财物范畴。
3、从《刑法》第389条第3款的规定来把握《刑法》第389条第3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依上述规定,只有同时具备“被勒索”和“没有获取不正当利益”两个条件,行为人才不被认为是行贿。
解释论视角下的行贿罪特殊从宽处罚条款论视角下的行贿罪特殊从宽处罚条款是刑法中对于行贿罪的一种特殊处理方式。
这一条款的出现可以追溯到我国刑法修正案(九)中的一项新增内容,即在行贿罪立法中加入一条特殊从宽处罚的规定。
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以财物或其他手段,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利用其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犯罪行为。
按照刑法的规定,行贿罪是一种严重违法犯罪行为,应当予以严惩。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有些行贿案件存在一定的特殊情况,这些特殊情况使得对行贿罪的处罚不能完全适用于某些特殊情形。
为了实现刑法的目的与原则,维护法律的公正与权威,刑法修正案(九)增加了这一特殊从宽处罚条款。
特殊从宽处罚的主要依据在于“法不应当过当惩罚”。
根据我国刑法的原则,法律在处罚人犯罪行为时应当考虑到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和客观危害程度,以及犯罪行为对社会影响的大小。
在行贿罪的特殊情形下,行贿人对于其贿赂行为的主观恶性可能并不明显,行贿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微,并且对社会公共利益的损害也较为有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行贿罪的处罚就可以根据特殊情况予以从宽处理。
特殊从宽处罚条款的具体适用条件包括行贿主体对其贿赂行为的有限主观恶性、行贿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相对较轻微以及对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有限性等。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法律可以予以特殊从宽处罚,对行贿人的刑罚可以适度减轻或从轻处理。
特殊从宽处罚的目的在于使刑法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与发展的需求,并在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调整。
特殊从宽处罚条款的引入有助于保护人权、确保刑罚公正,对于维护社会秩序和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论视角下的行贿罪特殊从宽处罚条款是我国刑法中的一项特殊规定。
这一条款的引入使得在特殊情况下对行贿罪的处罚可以更加具体、适度,并保证了刑罚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这对于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维护社会秩序和刑事司法公正性有着重要意义。
论行贿犯罪不正当利益认定与追缴作者:赵培来源:《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2015年第04期摘要: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中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主观要件,但在实践中基于“不正当利益”的非全面定义,增加了打击行贿犯罪的难度,也间接承认了“谋取正当利益而给予财物”的合法性。
对不正当利益的正确定义,能抓住行贿罪的实质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关键词:行贿罪;不正当利益;认定;追缴我国刑法规定“行贿罪”,是指行为人为了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财物的行为。
目前,行贿案件中的多数情形都是为了谋取不确定利益亦或预期利益而进行行贿,由于这两种特殊形态,在处理上的分歧也更普遍。
对不正当利益的正确定义,能抓住行贿罪的实质有效打击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国家工作人员职务行为的不可收买性。
一、“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相关规定1997年《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其中“为谋取不正当利益”是该罪的主观要件,行为人是否具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目的,是区分本罪与非罪界限的重要标志。
“不正当利益”却是可以用客观标准来衡量的关键。
1999年3月4日“两高”联合发布了《关于在办理受贿犯罪大要案的同时要严肃查处严重行贿犯罪分子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次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含义进行界定。
该《通知》第二条明确规定:“谋取不正当利益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以及要求国家工作人员或者有关单位提供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帮助或者方便条件。
”其后,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在附则中对“谋取不正当利益”做出了相同的解释,至此,对该要件的认定有了一个初步的统一认识,但司法实务中对该要件的理解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2008年11月20日,“两高”出台了《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谋取不正当利益要件做出了新的解释。
我国《刑法》第389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是行贿罪,纵观司法实践中,受贿打击较多,而引贿受追究的少,仔细分析,受贿和行贿有较多的对应关系,无行贿行为,也就无受贿行为,而行贿罪则多了一个必备要件:不正当利益,如何把握好不正当利益,是行贿罪定罪的关键,下面就此问题,笔者谈谈个人意见,以供商榷。
一、谋取不正当利益是否应是行贿罪的构成要件?1979年《刑法》第185条对行贿罪的规定未明文规定有谋取不正当利益,1985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规定:“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或介绍贿赂的,应按《刑法》第185第3款追究刑事责任。
”至此,司法解释将“谋取非法利益”作为行贿罪的主观要件。
1988年全国人民大常委员《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明确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罪成立的必要要件。
”1979年《刑法》承继补充规定,但在学术界学者的意见不统一,有一种观点认为行贿人谋取利益的性质不影响行贿罪的构成,其理由一方面行贿人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谋取非法或不正当的利益,正常途径无法实现,才以行贿的手段去谋取,这是应打击的,而另一方面行贿人要实现正当、合法的利益,但害怕不能实现,害怕对方设置障碍等,明知行贿会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破坏社会公务活动的廉洁性,损害国家工作人员的荣誉,而为获取合法正当的利益而行贿,也应是行贿罪打击的对象,所以行贿罪的构成要件不一定就要“谋取不正当利益”。
笔者认同这一观点。
其理由有:1.行贿罪的设立其保护的客体应是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性和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打击行贿的目的也是防止受贿,而行贿人的目的应视为行贿罪处罚的情节。
如果行贿人谋取的是不正当利益,说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大,不但侵害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政性和正常的社会管理秩序,还侵犯合法的公共利益,在司法实践中可以作为行贿罪的从重处罚情节。
《刑法》第三百九⼗三条--单位⾏贿罪《刑法》第三百九⼗三条 【单位⾏贿罪】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作⼈员以回扣、⼿续费,情节严重的,对单位判处罚⾦,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员和其他直接责任⼈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
因⾏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所有的,依照本法第三百⼋⼗九条、第三百九⼗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由于法律法规司法解释每年都会出现新变化,苏义飞律师将在此⽹站页⾯每年更新⼀次该罪名量刑标准:(2000年)最⾼⼈民检察院关于⾏贿罪⽴案标准的规定三、单位⾏贿案(刑法第三百九⼗三条)单位⾏贿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作⼈员以回扣、⼿续费,情节严重的⾏为。
涉嫌下列情形之⼀的,应予⽴案:1.单位⾏贿数额在⼆⼗万元以上的;2.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贿,数额在⼗万元以上不满⼆⼗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的:(1)为谋取⾮法利益⽽⾏贿的;(2)向三⼈以上⾏贿的;(3)向党政领导、司法⼯作⼈员、⾏政执法⼈员⾏贿的;(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损失的。
因⾏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所有的,依照本规定关于个⼈⾏贿的规定⽴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1999年)⼈民检察院直接受理⽴案侦查案件⽴案标准的规定(试⾏)(⼋)单位⾏贿案(第393条)单位⾏贿罪是指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贿,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作⼈员以回扣、⼿续费,情节严重的⾏为。
涉嫌下列情形之⼀的,应予⽴案:1、单位⾏贿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2、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贿,数额在10万元以上不满20万元,但具有下列情形之⼀的:(1)为谋取⾮法利益⽽⾏贿的;(2)向3⼈以上⾏贿的;(3)向党政领导、司法⼯作⼈员、⾏政执法⼈员⾏贿的;(4)致使国家或者社会利益遭受重⼤损失的。
因⾏贿取得的违法所得归个⼈所有的,依照本规定关于个⼈⾏贿的规定⽴案,追究其刑事责任。
行贿罪的法律意见书尊敬的先生/女士:根据您的要求,我们很荣幸为您提供关于涉及行贿罪的法律意见书。
请注意,本意见书旨在为您提供有关行贿罪的基本法律信息和普遍法律指导,仅供参考之用。
具体情况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具体案情进行判断。
一、行贿罪的法律定义及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第164条的规定,“行贿罪”是指个人或者单位行贿以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要构成行贿罪,需要具备以下构成要件:1. 行为要素:行贿罪的行为要素是指行贿人提供、承诺给予或者中介行贿财物、贵重物品、妥善安排工作、营利性安排住宿、旅游休闲、接受招待、接受服务或者其他财产以外的利益。
2. 目的要素:行贿罪的目的要素是指行贿人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3. 结果要素:行贿罪的结果要素是指受贿人受贿接受了行贿人提供的财物、利益等。
二、行贿罪的法律后果根据我国刑法第164条的规定,对于行贿罪的行为人,一般会受到以下刑事法律后果:1. 处罚:被判犯有行贿罪的个人,可能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对于单位,则可能被判处罚金。
2. 处分:对于公务员或者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犯行贿罪的,还可能面临党纪处分或者行政处分,例如开除公职、撤职、降职、处以罚款等。
3. 影响信用记录:被判刑的行贿者也可能受到信用记录的负面影响,对其未来的就业、贷款等方面造成阻碍。
以上仅为普遍信息,具体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法律规定和案件事实进行判断。
三、行贿罪的调查和起诉程序对于涉及行贿罪的案件,通常的调查和起诉程序如下:1. 接报案:被告知或发现有可能涉及行贿罪的线索后,相关执法机关会接收报案。
2. 初步调查:执法机关会启动初步调查,对涉案行为人进行调查取证,听取证人证言等。
3. 立案侦查:如果初步调查发现涉嫌行贿罪的证据确凿,执法机关将决定是否立案侦查,继续深入调查。
4. 审查起诉:如果侦查结论确认存在涉嫌行贿罪的事实和证据,执法机关可以向人民检察院提起起诉。
5. 审判判决:如果人民检察院接受起诉,相关法院将组织审判并作出判决。
《行贿罪若干问题思考五篇》第一篇:行贿罪若干问题思考行贿罪若干问题思考我国新刑法第391条第1、2款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最高人民检察院要求各级检察机关在查处职务犯罪的同时对行贿罪案件也要严厉打击。
在查处行贿案件中出现了一些热点问题,笔者拟结合司法实践对这些热点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何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谋取不正当利益,是行贿罪定义构成的一个必备要件。
如何理解刑法中“不正当利益”的含义呢。
在我国1979年刑法第185条关于行贿罪的规定中并没有出现“不正当利益”的要求,这说明当时刑法的制定者对行贿人的主观故意并没有限制。
两高于xx年在联合发布的《关于当前办理经济犯罪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试行)》中第—次对行贿罪的主观故意作了规定,该解释“关于受贿罪的几个问题”中第4条第1款规定,个人为谋取非法利益,向国家工作人员行贿或者介绍贿赂的,应按刑法第185条第3款追究刑事责任。
笔者认为,两高的这个解释已经超出了1979年刑法行贿罪本来的规定,是一种扩大解释。
而最高人民检察院在xx年发布的《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经济检察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中又作了另一种解释,该解释“关于贿赂案的立案标准”中第2条第2款规定,行贿罪是指为使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其谋取利益,而非法给付财物的行为。
对于利益的解释又没有了“非法”的限制。
这种前后矛盾的条文给执法带来了混乱。
全国人大常委会xx年在《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中对这个问题作了统一,该法“关于贿赂罪”中第7条规定,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集体经济组织了作人员或者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
这也是“不正当利益”第一次出现在关于行贿罪的正式立法规定之中。
xx年修订的新刑法关于行贿罪也是如此规定的。
2011年9月
第24卷第3期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xi Politics and Law Institute for Administrators
Sept.,2011
Vol.24No.3
【刑事法学论坛】
对刑法中行贿罪的理解
张利民
(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人民检察院,天津300480)
〔摘要〕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关于行贿罪的规定有三款内容。
其中第二款之规定笔者认为是特指商业领域里的商业贿赂犯罪。
认定在经济往来中的行贿罪不以“谋取不正当利益”
为条件,这里符合立法本意的,同时也是多年司法实践经验的总结,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行贿罪;谋取不正当利益;商业贿赂
〔中图分类号〕DF6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00(2011)03-0131-02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一款把“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构成行贿罪必备要件,第二款规定,“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
第二款是否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罪的必备构成要件,多年来一直是理论界与司法实践不断争论的问题,笔者认为,经济往来中行贿罪是特指商业领域里的商业贿赂犯罪。
认定在经济往来中的行贿罪不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条件,其理由是:
一、经济往来中的行贿罪是不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必备要件的犯罪
1.经济往来中行贿罪是特指发生在商业活动领域里的贿赂犯罪。
其主体活动范围具有限制性的特点,即只能在经济往来中。
主要指商业活动领域,借以同发生在人事权、行政执法权和司法权等领域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贿赂犯罪相区别。
行贿罪的主体只能是经营者(法人、代理人),贿赂的对象是交易的相对人,只有在“经济往来中”发生的贿赂才能构成贿赂行为,如果其行为发生在日常的行政管理过程中,就不符合法律规定。
刑法(三百八十九条二款)之所以没有直接给出“在商业往来中”的概念,而以“在经济往来”作表述,是因为商业贿赂犯罪这一特殊犯罪形式往往与一般的行贿犯罪交织在一起,纷繁复杂,在司法认定中容易产生歧义。
另外“在商业往来中”的概念的外延明显小于“在经济往来中”外延,如果采用“在经济往来中”这一概念,可以准确涵盖所有犯罪主体活动范围。
2.经济往来中行贿罪是与一般行贿并列的一种行贿方式。
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二款将在经济往来中的行贿罪单列条款予以规定,并对构成商业行贿罪的特征予以了完整的表述,其意义不仅仅是与一般行贿相区别,而在于确立了此种行贿是与一般行贿并列的一种行贿方式。
是不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必备要件的单独行贿犯罪。
同时也符合刑法系统解释论的原理,当刑法对某种犯罪的成立条件规定得过于严格,不能完全适应同犯罪作斗争的实际需要时,可以在不超出法律规定原意的基础上,附加限制条件作出规定予以科罪定刑。
据此,认定在经济往来中行贿罪不应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要件,不仅符合了刑法解释之要求,而且及时适应了打击经济领域行贿罪需要。
3.经济往来中的行贿罪是以违反国家规定为要件的犯罪。
即以危害结果论的犯罪。
《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二款赋予了此种行贿罪构成的全部要件,依照所规定的条款,认定经济往来行贿,不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必备要件,不论行贿人是否谋取了不正当利益,不论受贿人是否为其谋取了不当利益,其利益是否正当,只要具备违反国家规定给被行贿人以回扣、手续费及数额较大的财物行为的,即
收稿日期:2011-06-23
作者简介:张利民(1955-),男,天津市滨海新区汉沽人民检察院研究室,副处级检察员。
构成行贿罪。
如商业贿赂,行为人明知商业贿赂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采用帐外暗中手段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回扣,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国家有关财务、会计、廉政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因此,只要行贿人意欲通过行贿所达到的目的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即具有危害性,而上述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已经破坏或足以破坏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时,就构成了商业贿赂犯罪。
就应予以惩处。
有的学者认为:“行贿罪如果没有‘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犯罪构成条件限制,势必扩大了打击的范围。
”笔者认为,不尽其然。
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二款以“违反国家规定”为构成要件,第一款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构成要件,两款的内容即有重合又有区别,“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的一般行贿犯罪是以违反国家及其他有关规定为前提,具体是指谋取违反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和国务院各部门规章规定的利益(见两高《通知》解释),而在经济往来中的行贿罪以“违反国家规定”为前提,是指违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和决定、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发布的决定和命令(见刑法九十六条规定),显然违反国家规定与违反国务院部门规章有较大区别,第一款涵盖的外延明显大于第二款外延,这充分体现了立法者对行贿罪打击适度,从严甄别的指导思想。
二、不以“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为条件是司法实践要求的必然结果
1.弥补了我国现行刑法对行贿罪的规定存在的立法缺陷。
过去刑法把“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行贿罪成立的必备要件无可厚非,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司法实践中出现了法律所始料不及特殊情况就是为了谋取正当利益而贿赂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
如以“回扣”等为特征的商业贿赂行为,其中合法与非法相交织,法律难以断然区分,如果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作为划分标准,就等于默认行贿行为的合法性,不仅不符和行贿罪的犯罪本质,也没有法理依据,对此,我国《刑法》为弥补立法缺陷,在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二款对此做了专门规定,以此作为另一种行贿罪补充又与一般行贿罪相区别,从刑法理论上诠释有三层含义:(1)行贿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工作人员公权力的廉洁性,因而无论行贿人谋取的是正当利益还是不正当利益,都侵犯了国家工作人员公权力的廉洁性;(2)无论行贿人谋取利益是否正当,行为结果都构成了对刑法保护的社会关系的侵犯,因而具有了一定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处罚性。
(3)因而,刑法没有必要对此类行贿罪的目的性,即以谋取的利益正当与否作为判断标准。
据此,行贿人只要具备给予被行贿人以数额较大的财物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被行贿人以回扣、手续费其中一行为的,即构成行贿罪。
这极大丰富了我国的刑法理论。
2.客观上适应了打击经济领域行贿罪特别是商业贿赂犯罪的要求。
当前商业贿赂已经向多行业多领域蔓延,形式也纷繁多样,“做生意要送钱”,已成为许多行业的“潜规则”和经营的“润滑剂”,尤其是以所谓“正当”的商业回报为表象,以回扣、促销费、宣传费、劳务费、报销各种费用、提供境内外旅游等各种名义的贿赂现象十分严重,行贿人谋取的经济利益往往以单位自制的促销奖励政策、营销策略、促销措施以及相关的合同、协议等为依据,要界定是否属于不正当利益比较困难。
然而此行为对国家工作人员有极强的腐蚀性,对公共利益及他人利益造成的损害是不能以贿赂数额来估量的,例如药品回扣问题等,如果《刑法》仅以谋取不正当利益为行贿犯罪的要件,无法满足打击商业贿赂的需要。
同时,致使大量的商业贿赂犯罪难以追究。
从法律前瞻性来说,《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二款的规定正是适应同经济领域行贿犯罪作斗争的实际需要。
(责任编辑:李麦娣)
The Right Understand of Crime of Taking Bribes Regulated in the Criminal Law
ZHANG Li-min
(Hangu People’s Procuratorate of Binhai New District,Tianjin300480,China)
Abstract:There are three contents about bribery crime regulated in the389article in the criminal law.And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second content is the commercial bribe especially.The bribery crime in economic exchange is not with the condition of gain an illicit advantage.It matches the legislative idea,and also is the summary of judicial practice experiences in many years.
Key words:crime of taking bribes;gain an illicit advantage;commercial bribe
231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