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3
领略了古诗文的“山川之美”后,彤彤再来请你一起学习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论语》。
【甲】(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节选自《论语》)【乙】(4)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①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②。
君子笃③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④。
”(5)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节选自《论语》)【注释】①葸(xǐ):过分拘谨,胆怯懦弱。
②绞:说话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太急切而无容忍。
③笃:诚实,厚待。
④偷:刻薄。
9. 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____(2)四十而不惑____________(3)故旧不遗____________(4)天下有道则见____________10. 请你用“/”给【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两处)。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2)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
12. 请你从以上五则《论语》中任选一则,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答案:【9~12题答案】【答案】9. ①. 替②. 迷惑,疑惑③. 遗忘④. 出仕做官10. 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11. (1)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2)国家政治清明而自己却无所作为,贫穷低贱,这是可耻的。
12. 示例一: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可知,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熟,对生活的和人生就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示例二:由“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可知,时间飞逝,岁月不等人,我们要珍惜时光,进德修业,孜孜不倦,永不停息。
《论语》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是哪位古代思想家的言论集?A. 孔子B. 老子C. 孟子D. 荀子答案:A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意思是?A. 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很快乐吗?B. 学习并且经常忘记,不是很悲伤吗?C. 学习并且经常实践,不是很满足吗?D. 学习并且经常思考,不是很充实吗?答案:A二、填空题1. 《论语》中孔子提倡的“仁”是指_________。
答案:爱人2. 孔子认为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是“_________”。
答案:慎独三、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自己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才是真正的知识。
2. 《论语》中孔子提到的“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是何意?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该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反映了孔子强调的自我修养和对他人的理解。
四、论述题1.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君子”的理解。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对“君子”的描述非常丰富。
君子是儒家思想中理想的人格典范,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如仁、义、礼、智、信等。
君子追求的是内在的道德修养和外在的行为规范,他们以德行影响他人,以礼节约束自己,以智慧指导行动。
君子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保持坚韧不拔,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
五、翻译题1. 请将《论语》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翻译成英文。
答案:When three people walk together, there must be one who can be my teacher.注意:以上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和难度应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和学生水平进行调整。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论语》练习题及答案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与在文中的意思。
(1)不亦说乎( )(2)三省吾身( )(3)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4)见贤思齐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3)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3.你是否赞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处世之道?为什么?4.谈谈来自的'“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又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否化也”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参考答案】1.(1)“说”为“悦”的古字,愉快(2)检查、反省(3)真诚、诚实(4)看齐2.(1)只读书而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2)(遇到)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3)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义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3.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即可。
示例:答案一:我赞同,因为做人要多为他人着想,推己及人,多尊重他人的愿望,以仁爱之心待人。
答案二:我不赞同,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集体意志就无法统一,社会的秩序就无法维持。
4. 这句话启示我们,读书应该学以致用,要理论联系实际,“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加强自己的品德修养。
2024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论语》专题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世儒学者,好信师而是古,以为贤圣所言皆无非,专精讲习,不知难问。
夫贤圣下笔造文,用意详审,尚未可谓尽得实,况仓卒吐言,安能皆是?不能皆是,时人不知难;或是,而意沉难见,时人不知问。
案贤圣之言,上下多相违;其文,前后多相伐者。
世之学者,不能知也。
论者皆云:“孔门之徒,七十子之才,胜今之儒。
”此言妄也。
彼见孔子为师圣人传道必授异才故谓之殊。
夫古人之才,今人之才也。
今谓之英杰,古以为圣神,故谓七十子历世希有。
使当今有孔子之师,则斯世学者,皆颜、闵之徒也;使无孔子,则七十子之徒,今之儒生也。
何以验之?以学于孔子,不能极问也。
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
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
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
禹问难之,浅言复深,略指复分。
盖起问难此说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
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
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
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
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
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
(王充《论衡·卷九》)材料二:子之武城①,闻弦歌之声。
夫子莞尔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②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戏之耳。
”(《论语·阳货篇》)[注]①武城:鲁国的城邑,在今山东费县西南。
《论语·雍也》中说“子游为武城宰”,即做那里的县长。
②子游:孔子学生,姓言名偃,字子游。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论语十则》课后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默写:⑴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人不知而不愠,”⑵ ,可以为师矣。
⑶ 子曰:“ 则罔,则殆。
”⑷ 子曰:“见贤思齐焉,。
”⑸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⑹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
”2、《论语》是记录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共20篇。
孔子,名,字,时期鲁国人。
我国古代宏大的、。
3、给以下加粗的字注音:⑴ 论语( )⑵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⑶ 人不知而不愠( )⑷ 吾日三省( )吾身⑸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⑹ 诲( )女( )知之乎!⑺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也4、解释以下句中加粗词语的含义: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 ) 说:( )⑵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愠:( )⑶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忠:( ) 信:( )⑷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 ) 为:( )⑸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 殆:( )⑹ 由,诲女知之乎!诲:( ) 女:( )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 ) 是:( )⑻ 士不行以不弘毅。
弘毅:( )⑼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善:( ) 之:( )⑽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 ) 施:( )5、《论语》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成语,请解释以下成语并造句:⑴ 温故知新:。
造句:。
⑵ 任重道远:。
造句:。
⑶ 死而后已:。
造句:。
⑷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造句:。
6、对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⑴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A、学习按时间温习它,不是一件欢乐的事。
B、学习学问,然后按肯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令人开心的事吗?C、学习了时时预习它,不也兴奋吗?⑵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伴侣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A、替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伴侣往来是不是老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B、替人办事是不是不忠心,跟伴侣交往而不守信誉,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
《论语》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5分,共20分)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八佾D. 里仁答案:A2. 下列哪一项不是孔子提倡的“仁”的内涵?A. 爱人B. 克己复礼C. 以德报怨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案:C3. “君子不器”一语出自《论语》的哪一章?A. 子路B. 泰伯C. 卫灵公D. 雍也答案:D4.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在《论语》中对学习态度的描述,请问这句话出自哪一章?A. 学而B. 为政C. 述而D. 子罕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10分,共20分,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5.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多选)A. 好学B. 知礼C. 好勇D. 知耻答案:ABD6. 下列哪些是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教育原则?(多选)A. 因材施教B. 教学相长C. 学以致用D. 有教无类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5分,共10分)7. 孔子认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答案:正确8. 孔子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答案:错误四、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9. 请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中庸之道”是指在行为和思想上寻求一种平衡和谐的状态,既不过分也不不足,而是恰到好处。
这种思想强调在各种情况下都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以达到个人和社会的和谐。
10. 解释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对知识的诚实态度。
知道的事情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事情就是不知道,这种诚实的态度本身就是一种智慧。
孔子倡导人们要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这样才能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论语测试题及全部答案一、选择题1. 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的下一句是什么?A. 不亦说乎B. 不亦君子乎C. 不亦仁乎D. 不亦义乎答案:A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B. 为政C. 里仁D. 子罕答案:C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______言行的著作。
答案:孔子2.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______的重视。
答案:学习三、简答题1. 请简述孔子的“仁”思想。
答案:孔子的“仁”思想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倡导爱人、尊重人、帮助人,以及在个人修养、家庭关系和社会秩序中实现道德的提升。
2.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诚实面对自己的知识水平,知道的事情要承认知道,不知道的事情要承认不知道,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是真正的智慧。
四、论述题1. 论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意义。
答案:《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体现了儒家的“恕”道,即推己及人的原则。
这句话强调在对待他人时,应该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不做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给别人,这是一种基本的道德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2. 分析《论语》中孔子关于“礼”的教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答案: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到“礼”,强调礼的重要性。
他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孔子的礼教思想依然具有指导意义,它教导我们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以礼待人,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五、翻译题1. 请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成英文。
答案: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without thought is labor lost; thought without learning is perilous."2. 将“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简单考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孔子是《论语》的作者吗?A. 是B. 不是正确答案:B. 不是2. 《论语》记录了哪位儒家学派创始人的言论?A. 荀子B. 孟子C. 孔子D. 老子正确答案:C. 孔子3.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出自《论语》的哪一篇?A. 学而篇B. 为政篇C. 八佾篇D. 里仁篇正确答案:A. 学而篇4. “温故而知新”是《论语》中哪一位弟子提出的?A. 子路B. 子贡C. 颜回D. 子夏正确答案:D. 子夏5.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反映了孔子的哪种思想?A. 谦虚好学B. 尊师重道C. 礼教为先D. 仁者爱人正确答案:A. 谦虚好学二、填空题6. “________”是孔子提倡的一种学习态度,意指学习要经常复习,不断巩固。
正确答案:学而时习之7. 孔子认为,一个君子应当具备的品质是“________”,即对他人要有仁爱之心。
正确答案:仁8. “________”是《论语》中孔子对弟子颜回的评价,意为颜回学习不厌,教人不倦。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9. 孔子在《论语》中提到“________”,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正确答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10. “________”是孔子对弟子子路的教诲,意在告诫他要言行一致。
正确答案:言必信,行必果三、简答题11. 简述孔子在《论语》中提出的“仁”的概念。
答案:在《论语》中,孔子将“仁”定义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涵盖了爱人、尊重他人、同情心等多重含义。
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基本素养,是社会和谐与个人修养的核心。
12. 孔子在《论语》中如何论述“礼”的重要性?答案:孔子认为“礼”是维护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重要规范。
他强调,礼不仅是外在的仪式和规矩,更是内在的尊重和谦让。
通过遵守礼,人们可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促进社会的和谐。
四、论述题13. 结合《论语》的内容,谈谈你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这句话出自《论语·为政篇》,孔子在这里强调了学习与思考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
论语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一位是《论语》的作者?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庄子答案:A. 孔子2. 孔子是中国古代哪个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A. 春秋时期B. 战国时期C. 先秦时期D. 三国时期答案:A. 春秋时期3. 以下哪个是《论语》的主要内容?A. 政治思想B. 伦理道德C. 宗教信仰D. 科学发展答案:B. 伦理道德4. 《论语》中的“仁”指的是什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 人与自然的关系C. 人与神的关系D. 人与动物的关系答案:A.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5. 孔子的弟子中最得意的是谁?A. 曾子B. 子路C. 子贡D. 子张答案:A. 曾子二、判断题1. 孔子弟子的言行举止是《论语》的重要内容之一。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2. 孔子在《论语》中提倡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政治方面。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3. 《论语》是一本道家经典著作。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4. 孔子的思想被后来的儒家学派广泛传播并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
正确 / 错误答案:正确5. 在《论语》中,孔子的弟子们对触犯了道德规范的人持有宽容和原谅的态度。
正确 / 错误答案:错误三、简答题1. 简述《论语》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
答案:《论语》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仁爱关系。
孔子认为,通过修养自己的品德和道德,在与人相处时要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尊重他们的人格,并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孔子的弟子们在对待他人时始终秉持着仁爱之心,关心他们的福祉,尽量避免争斗和冲突。
2. 《论语》中有哪些著名的言论?答案:《论语》中有许多著名的言论,例如:a.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c.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d.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这些言论都以简短而有力的方式表达了孔子的思想和教诲,成为了后人学习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
四、论述题《论语》作为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对于中国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论语的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论语》的作者是谁?A. 孔子B. 孟子C. 老子D. 荀子答案:A2. 《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学习的重要性B. 复习的必要性C. 学习的乐趣D. 学习与实践的关系答案:C3. 《论语》中“温故而知新”的意思是?A. 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B. 通过复习旧知识,发现新的理解C. 学习新知识,忘记旧知识D. 学习新知识,同时忘记旧知识答案:B二、填空题1.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________。
答案:儒家经典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出自《论语》的________篇。
答案:述而3. 《论语》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的重要性。
答案:诚实三、简答题1. 请简述《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自己不希望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也不要对别人做。
它强调了一种互惠互利和尊重他人的道德原则。
2. 《论语》中“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如何理解?答案:这句话的意思是君子在与人交往时,能够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而小人则相反,他们往往结党营私,不能做到公正。
这里强调了君子与小人在为人处世时的不同态度和行为。
四、论述题1. 结合《论语》中的内容,谈谈你对“仁”的理解。
答案:在《论语》中,“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它是一种道德品质,涵盖了对他人的爱、同情、尊重和公正。
仁者爱人,强调的是对他人的关怀和帮助。
同时,仁也包含了自我修养,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仁的实践要求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修身养性,以身作则,影响他人,促进社会的和谐。
翔安一中2013-2014学年高二(上)语文文化经典阅读《论语》班级__________座号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
回答问题。
(6分)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②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①以出之,信以成之。
君子哉!”(《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注】①孙:同“逊”。
(1)根据上面三个选段内容,简要概括儒家君子观的内涵。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实际,谈谈儒家君子观的现实意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
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
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敢而窒者。
‛曰:‚赐也亦有恶乎?‚‚‛恶徼以为知者,恶不孙以为勇者,恶讦以为直者。
‚(《论语阳货》)
注:①窒:阻塞,不通事理,顽固不化。
②徼:jiǎo,窃取,抄袭。
③讦:jié,攻击、揭发别人。
(1)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有讨厌的人和事,其目的是什么?请概述。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选段内容,简要分析儒家“勇”的含义。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樊迟问知①,子曰:‚务②民之义③,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论语〃雍也》)
【注释】①知(zhì):同‚智‛。
②务:从事,致力于。
③义: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1)对上面这个选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章提出了“智”、“仁”等重大问题,面对现实,以回答现实的社会问题、人生问题为中心,这是孔子思想的一个突出特点。
B.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表明孔子还是肯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承认了鬼神的作用。
C.对于“鬼神”,心中要有一定的“敬畏”,但应远离它。
在《论语》中,孔子也很少谈及怪异、暴力、变乱、鬼神等内容。
D.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面,这样可称得上“仁”了。
(2) 《论语》里有这样的记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这与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的主张是否矛盾?请简要分析。
(3分)
答: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6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①。
‛(选自《论语·颜渊》)【注】①偃:仆倒,倒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A.孔子用“正”字铨释“政”字,忠告季康子,希望他为政能正本清源,以身作则,笃守正道。
只有这样,人民才能归于正道。
B.孔子认为季康子行为欠正,作为执政者不能起到表率作用。
因此谴责他“杀无道”以“就有道”,必将导致“民免而无耻”。
C.孔子认为,为政治本之道,本来不在于凶残很戾,专恃刑杀,而要以仁厚的情怀和道德礼法引导人民向上向善。
D.孔子用“风”“草”的譬喻阐明君民关系,领导者若能以身作则,为民模范,自能收到上行下效、风行草偃的效果。
(2)体现了孔子怎样的为政观?(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二(上)语文文化经典阅读《论语》参考答案
【答案】(1)①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②能正确处理好“利”和“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③安贫乐道,热爱学习等。
(3分。
写出一点得1分)
(2)君子,作为一个道德标杆,成为封建时代有道之士追求的理想。
当今社会,很多人对自身的品德要求很低,不注重自身品德修养,而对外在的物质利益汲汲以求。
所以,孔子的君子观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
(3分。
联系古今分析给2分,评价1分)
【答案】(1)孔子毫不犹豫地说出自己有讨厌的人和事,其目的是要求人们疾恶如仇,防微杜渐,从善如流,才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2)儒家主张勇要有义和礼的节制和规范。
如果勇没有义和礼的节制和规范,君子就会犯上作乱,小人就会去做盗贼。
【参考译文】子路说:‚君子崇尚勇敢吗?‛孔子答道:‚君子以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君子有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有勇无义就会偷盗。
子贡说:‚君子也有厌恶的事吗?‛孔子说:‚有厌恶的事。
厌恶宣扬别人坏处的人,厌恶身居下位而诽谤在上者的人,厌恶勇敢而不懂礼节的人,厌恶固执而又不通事理的人。
‛孔子又说:‚赐,你也有厌恶的事吗?‛子贡说:‚厌恶抄袭别人的成果而作为自己的知识的人,厌恶把不谦虚当做勇敢的人,厌恶揭发别人的隐私而自以为直率的人。
‛
【答案】(1) B(孔子否定了宗法传统的神权观念,力求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否定鬼神的作用。
)
(2)不矛盾。
孔子“敬鬼神而远之”,并不过多提及鬼神之事。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是说祭祖先、祭鬼神,就好像祖先、鬼神真在面前一样,并非认为鬼神真的存在,而是强调参加祭祀的人,应当内心虔诚。
孔子主张进行的祭祀活动主要是道德的而不是宗教的。
【参考译文】樊迟问孔子怎样才算是智,孔子说:“专心致力于(提倡)老百姓应该遵从的道德,尊敬鬼神但要远离它,就可以说是智了。
”樊迟又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做的事,做在人前面,有收获的结果,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
【答案】(1)B(孔子反对“杀无道”以“就有道”,而没有谴责季康子之意。
)(2)孔子回答季康子为政,强调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则;为政以德,切不可依恃刑杀。
【译文】季康子问孔子怎样为政,孔子说:“为政,就是要正(含有为人要正),你自己先正直为人,谁还敢不(正)听从政令”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
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