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地理课时跟踪检测(三)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中图版选修6
- 格式:doc
- 大小:552.00 KB
- 文档页数:3
课时跟踪检测(六)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治理读美国部分山脉、水系图(字母代表山脉,数字代表河流),完成1~2题。
1.图中四个数字所代表的河流中,表示田纳西河的是()A.①B.②C.③D.④2.关于田纳西河及其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直接注入密西西比河,是密西西比河最大的支流B.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下游地区为平原C.水汽主要来自太平洋和大西洋,因此降水丰富D.田纳西河流量季节变化大,主汛期出现在冬季和早春解析:1.C 2.D第1题,图中的A山脉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发源于该山脉西坡的③河流为田纳西河。
第2题,田纳西河是密西西比河支流——俄亥俄河的支流,因此A项错误;田纳西河流域的上游地区为山地丘陵,中游地区为丘陵,下游地区为冲积平原;该地区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的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因此B、C两项错误;该地区降水集中在冬季和早春,河流流量季节变化大,D项正确。
读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与治理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河流开发的核心环节是()A.发电B.防洪C.养殖D.梯级开发4.该核心环节对流域的有利影响是()①有利于整个流域进行有效的防洪调度②提高了流域内的通航能力③为区域开发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供应④可根本上防治流域内的环境污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3.D 4.A读图可知,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环节是梯级开发。
通过梯级开发能起到防洪作用,促进灌溉、养殖,提高河流的通航能力,发展旅游,提供电能,促进区域工业发展。
读我国南方某流域等高线图,回答5~6题。
5.在河流综合治理中A地的主要作用为()A.养殖B.改善气候C.分洪与蓄洪D.立体开发利用6.为缓解甲河段洪水泛滥,最有效的措施是()A.加强流域内植树造林B.在甲河上游修建水库C.下游退耕还湖D.修建和加固河堤解析:5.C 6.B第5题,根据等高线可以判断出A地的地势低洼,因而在河流综合治理中可以分洪与蓄洪,缓解洪水对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
课时跟踪检测(一)自然灾害及其影响一、选择题中新网2016年5月21日电近几天来,斯里兰卡水灾进一步恶化,上周末大暴雨造成严重泥石流,至今全国已有63人死亡,当地官员要求那些住在受影响地区的居民即刻撤离。
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自然灾害的诱因是( )A.自然异变B.地球表层C.人员伤亡 D.自然现象2.此灾害的孕灾环境是( )A.大气圈 B.水圈C.生物圈 D.岩石圈解析:1.A 2.A 暴雨灾害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异变引起的,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自然资源和环境受到损害,是自然灾害,受灾体是人、财产、资源、环境,诱因是自然异变;暴雨灾害是大气要素发生改变造成的,属于大气圈的灾害。
据《每日邮报》报道,位于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埃特纳火山两年来首次爆发,巨大的烟雾和尘埃冲破了西西里岛的天际线,带来了绚丽的自然景观。
这次火山喷发柱是自2013年来首次冲破火山口表面。
据此回答3~5题。
3.埃特纳火山喷发( )A.不属于自然灾害 B.属于孕灾环境C.属于致灾因子 D.不属于自然异变4.本次火山喷发中,有可能造成哪些资源的破坏( )①矿产资源②淡水资源③地热资源④耕地资源A.①② B.②④C.③④ D.②③5.此次自然灾害中承受灾害的客体是( )A.自然异常变化B.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C.自然灾害本身D.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水圈解析:3.C 4.B 5.B 火山喷发能够对人类经济社会、自然资源造成损害,属自然异常变化,在自然灾害系统中应属于致灾因子。
火山喷发,火山灰会污染地表水,岩浆淹没耕地造成水资源、耕地资源的破坏。
自然灾害要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
2015年超强台风“灿鸿”、“苏迪罗”、“天鹅”等在我国沿海省(区)登陆,并造成较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据此回答6~7题。
6.关于热带风暴造成的经济损失,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直接经济损失,没有间接经济损失B.间接经济损失通常大于直接经济损失C.商贸金融的损失属于直接经济损失D.台风灾害的经济损失远少于地震灾害7.如果同样级别的强热带风暴发生在非洲沿海,造成的人员伤亡可能( )A.更大 B.更小C.一样大 D.无法比较解析:6.B 7.A 第6题,任何灾害所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具有涉及面广、隐蔽性强的特点,通常数倍于直接经济损失,热带风暴灾害也不例外。
课时跟踪检测(二)旅游资源的类型一、选择题据报道,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两极的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岛危在旦夕,不少人想趁最后的机会造访它们。
因此,所谓的“末日旅游”近年呈上升趋势。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可能成为“末日旅游”景点的是()①乞力马扎罗山雪峰②澳大利亚大堡礁③大兴安岭森林④西湖风光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2.能成为“末日景点”的旅游资源属于()A.人文旅游资源B.自然旅游资源C.宇宙旅游资源D.古迹和古建筑旅游资源解析:1.A 2.B第1题,从材料知,“末日旅游”景点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面临消失,乞力马扎罗山雪峰、澳大利亚大堡礁面临此类问题。
第2题,“末日景点”是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而面临消失的自然旅游资源,如材料中提及的两极的冰川、雪山和太平洋海岛以及第1题中的乞力马扎罗山雪峰、澳大利亚大堡礁等。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请根据该诗回答3~4题。
3.寒山寺属于()A.自然景观B.人文景观C.物质文化D.地文景观4.“姑苏城外寒山寺”表明了文化景观的哪些特性()A.地域性B.定向性C.变化性D.观赏性解析:3.B 4.A寒山寺是人文旅游资源中的古迹和古建筑类;“姑苏城外寒山寺”体现了文化景观的地域性。
5.按旅游资源的分类,五大连池、神农架、青城山—都江堰、安塞腰鼓分别归属于() A.地文景观、生物景观、古迹和古建筑景观、消闲、求知、健康景观B.水域风光景观、地文景观、消闲、求知、健康景观、古建筑景观C.水域风光景观、生物景观、水域风光景观、消闲、求知、健康景观D.地文景观、气象气候景观、古建筑景观、消闲、求知、健康景观解析:选A本题考查旅游资源的分类。
下面四幅照片所示景观为我国不同地区的居民建筑。
据此回答6~7题。
6.下列关于四种居民建筑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的建筑格局反映了冬季寒冷多大风的自然环境特征B.乙图所示居民反映了干热的自然地理特征C.丙图所示居民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北方D.丁图所示居民体现出人类活动与自然的矛盾冲突7.四种居民建筑都是我国典型的民俗文化旅游的重要资源,其中直观地反映水乡文化特色的是()A.甲B.乙C.丙D.丁解析:6.A7.C从图中民居建筑的特点,可判断甲图为我国北方的四合院,它闭合的布局主要为了阻挡冬季大风;乙图为我国云南一带傣族的竹楼,反映了湿然的自然地理特征;丙图反映了我国江南水乡景观;丁图则是黄土高原地区的窑洞,是与当地的黄土特性及气候特点相适应的一种民居形式。
课时跟踪检测(十五)认识环境管理一、选择题1.有关环境管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全人类的一切基本需要都应该得到满足B.发展经济不能超出生物圈承受的极限C.环境管理就是对人类损害自然环境质量的活动施加影响D.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虽然不能使技术措施更有效,但是能够缓解环境问题的产生解析:选D 环境管理的简单表述是:通过环境管理达到既要发展经济和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又要不超过环境的容许极限。
所以科学有效的环境管理可以使技术措施更有效。
2.政府加强执法力度,遏制对环境的危害,说明了( )A.经济手段和技术手段是环境管理最重要的手段B.立法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C.政府是环境管理的对象D.国家和政府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解析:选D 由于国家和政府的最高权威性,可以利用法律和行政干预强制性地约束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行为,因此立法和行政是环境管理的主要手段。
虽然B、C项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不是题干所要说明的问题。
实施环境管理的手段包括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环境技术手段及环境教育和新闻媒介手段等。
据此完成3~5题。
3.20世纪80年代国家制定了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保护政策。
这属于环境管理手段中的( )A.行政手段B.法律手段C.经济手段 D.环境技术手段4.我国早在197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就已规定:在中国,凡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从而对公众的健康、安全、生命以及公私财产等产生危害的均为公害。
公害是一种应负刑事责任的罪过。
这属于( )A.通过行政程序直接管理环境B.运用法律武器,依法治理环境C.运用税收、有偿付费等手段间接管理环境D.环境技术管理5.确定防治污染的技术、政策以及环境科学技术发展方向,组织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情报服务及环境科学技术交流,并广泛应用于环境之中。
这些活动主要是运用何种手段进行管理,属于哪种类型( )A.行政、环境技术 B.行政、环境质量C.法律、环境技术 D.法律、环境计划解析:3.A 4.B 5.A 第3题,题干所述的环境管理手段属于行政手段。
课时跟踪检测(二)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一、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的是( )A.人口的压力过大B.资源的不合理利用C.农田水利建设 D.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解析:选C 农田水利建设,是有效地改造自然环境的重要举措。
其目的是使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2.“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古训告诫我们,在环境问题上,要正确处理什么关系( )A.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B.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C.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D.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解析:选C 这句古训意在告诫我们,好事要从小事做起,积小成大,也可成大事;坏事也要从小事开始防范,否则积少成多,也会坏了大事。
即个人行为最终会影响大众的利益。
3.当代的环境问题具有多方面的特点,下列关于这些特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是可以预见的B.被人类破坏的环境可以完全恢复C.某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D.所有人类活动都会引发环境问题解析:选C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因此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危害具有不可预见性;被人类破坏的环境不能完全恢复其原貌,例如,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有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正面的,比如植树造林。
读人口增长与环境问题关系图,回答4~5题。
4.①②所代表的环境问题分别是( )A.①为生物多样性减少;②为环境污染B.①为环境污染;②为资源短缺C.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生物多样性减少D.①为生态破坏;②为环境污染5.根据图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口保持零增长,就不会产生环境问题B.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规模,成为解决当代环境问题的关键C.人口增长必然会带来环境问题D.环境问题的本质是人口问题解析:4.D 5.B 第4题,大量索取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导致生态破坏问题;进入环境的废物超出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污染问题。
课时跟踪检测(三)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一、选择题某年夏日,灵江边居民目击了一座厂房的“人世蒸发”,一座建在山坡上的化工厂的厂房在小雨的陪伴下,缓缓滑入江水里,不到十分钟,就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
据此回答1~2 题。
1.材料中反映的灾害是( )A.水土流失B.滑坡C.泥石流D.火山喷发2.这次灾害中,人类活动的阻碍表此刻( )A.灵江水对山体的长期浸泡B.降水增加了下滑的动力C.坡体载重过大D.建筑基础不牢固解析:1.B 2.C 依照材料信息,自然灾害是在斜坡上,发生的土体滑坡,由于人类选址不合理,厂房建在具有潜在要挟的斜坡上,致使该自然灾害的发生。
读图,回答3~5题。
3.图中反映的问题是( )A.水土流失严峻B.洪水频发C.地下水位不断下降D.海水入侵4.造成该问题的缘故是( )A.过量开采地下水B.实施南水北调工程C.沙尘暴盛行D.拉尼娜现象影响5.该问题可能诱发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B.山崩C.塌陷D.地面沉降解析:3.C 4.A 5.D 第3题,从图中能够看出北京市地下水埋深“高程”线不断增加,这反映了北京市地下水水位逐年下降,并有加速的趋势。
第4题,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缘故,一是补给量减少,二是过量开采。
北京城市人口多,需水量大,因此造成地下水位下降的缘故主若是过量开采。
第5题,地面沉降是一种渐发性的地质灾害,是由于人类过度抽取地下水造成的,在冲积作用形成的平原地域尤其突出。
以下图为广东省1975~1995年干旱、洪涝农田成灾面积率转变曲线图,读图完成6~7题。
6.广东省干旱、洪涝灾害频繁的要紧缘故是( )A.纬度位置较低、太阳辐射强B.季风气候降水转变大C.位于东南沿海,地形雨较多D.地形低、河流多,易成洪涝7.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造成的阻碍,以下采取的方法正确的选项是( ) A.开展农田水利大体建设是防御干旱的有效方法B.目前对洪涝仍无有效的防御方式C.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减轻和幸免台风灾害D.应用全世界定位系统是减轻气象灾害的重要方法解析:6.B 7.A 第6题,我国东部地域水旱灾害频繁,主若是由于季风的阻碍。
课时跟踪检测(二)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危害一、选择题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图中四个箭头反映人与环境的几个进程),回答1~2题。
1.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属于图中哪个进程的过失行为( )A.①B.②C.③ D.④2.最近几年来的夏秋季节在港澳水域发生了历史上罕有的“赤潮”,致使大量的海洋生物死亡,其全然缘故属于上图中哪个进程的过失行为( )A.① B.②C.③ D.④解析:1.C 2.D 第1题,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对环境的作用,②表示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③表示人类从自然界中获取物质和能量,④那么表示人类将废弃物排放到自然界中。
人类乱采滥用自然资源是从环境获取物质、能量的一种过失行为。
第2题,“赤潮”是由于工业生产及生活废水排放到封锁的水域引发的海水富营养化现象。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蚀的一种要紧形式,此刻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十分严峻,大约有 1.8×106 km2的水土流失面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丘陵山地等地有水土流失的现象发生。
据此回答3~4题。
3.以下关于造成水土流失的缘故,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自然因素为主,人为因素为次B.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次C.气候、植被因素为主,地貌、土壤因素为次D.地貌、土壤因素为主,气候、植被因素为次4.以下关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域生态环境的正确表达是( )①生产能源欠缺,乱砍滥伐现象严峻,致使水土流失②因气候多雨湿润,植被即便被破坏,恢复也容易③生态环境被破坏后会危及下游地域的工农业生产④由于植被的破坏及水土流失,该地域的土壤变成了红壤A.①② B.②③C.①③ D.③④解析:3.B 4.C 第3题,水土流失的缘故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在人类社会显现之前以自然因素为主,人类社会显现以后以人为因素为主,自然因素为基础。
第4题,南方丘陵地域水土流失的人为缘故主若是乱砍滥伐、过度开垦。
水土流失不但造本钱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而且还危及下游地域的工农业生产。
课时跟踪检测(四)资源问题及其表现一、选择题近年来,我国稀土资源由于滥采贱卖,储量占世界总储量比重已从十年前的70%下降至目前的50%,我国稀土资源面临“缩水”,亟待保护。
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稀土资源“缩水”的原因主要是( )①滥采贱卖②地方利益驱使下无计划大肆开采③开采中浪费严重④恢复耕地占用矿产用地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我国矿产资源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A.多伴生矿,易于综合利用B.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但集中成片,可建立区域性矿产基地C.矿产资源丰富,但资源不能配套D.有色金属、稀土矿、煤及一些金属矿储量丰富解析:1.A 2.D 第1题,据材料分析可知,我国稀土资源“缩水”的原因主要有滥采贱卖、无计划大肆开采和开采中浪费严重所致。
第2题,我国矿产资源多伴生矿,不易综合利用;矿产资源分布不均、矿产分布区和加工消费区不能配套,这是我国矿产资源的劣势。
读我国某地区土地退化示意图,回答3~5题。
3.该区土地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C.物理风化D.化学溶蚀4.从气候特征的相似性来说,该图可以用来表示我国土地退化的区域是( )A.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B.我国内蒙古、青海、宁夏等省区C.我国西北内陆地区D.我国的南方低山丘陵区5.为避免进一步土地退化,应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人民生活水平B.大力引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C.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D.鼓励人们向外迁移,减轻土地压力解析:3.B 4.C 5.C 本题组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我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原因、地区分布及治理措施。
该图柱体表示土地退化的原因,柱面表示土地退化程度。
由柱体长度比例可知,该区土地退化以风力侵蚀为主,结合我国区域自然特征,应位于西北内陆地区。
该区土地退化的人为原因为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其措施应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能,严禁砍伐,保护植被。
某面积较小的岛国为改变淡水供给不足的状况,规划在填海地段建地下水库。
课时跟踪检测(七)中国东北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读区域图,完成1~2题。
1.甲、乙、丙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是()A.耕地、林地、草地B.耕地、草地、林地C.草地、林地、耕地D.草地、耕地、林地2.图示区域粮食商品率高于全国其他农业区,主要原因是()A.土壤肥沃B.地形平坦C.水热条件好D.人均耕地多解析:1.D 2.D读图可知,甲位于内蒙古高原东部,乙位于松嫩平原地区,丙位于大兴安岭北段,对应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为草地、耕地和林地。
图示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因地广人稀,人均耕地多,粮食商品率高。
3.东北三大农业生产区域分布及组合不正确的是()A.耕作农业区——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B.林业和特产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C.畜牧业区——西部高原、松嫩平原西部及部分林区草地D.舍饲养畜业——广大林区和农区解析:选D东北地区的舍饲畜牧业主要分布在广大农区。
“振兴东北要从发展现代农业开始”,今后黑龙江垦区将围绕“粮、牧、企”的结构模式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尽早实现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之后再走向“北大商”的合理构想。
据此回答4~6题。
4.目前,东北地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有()A.红壤土层浅薄,肥力低下B.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面积急剧扩大C.沼泽地开发,湿地破坏D.人口增长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少5.对黑龙江垦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粮、牧、企”结构模式中的“企”是指新建立一批国有大中型产业B.从“北大荒”走向“北大仓”的过程主要依靠加大科技投入C.“北大仓”要走向“北大商”必须依靠扩大耕地面积D.产业结构调整必须面向国际和国内市场,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6.关于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叙述正确的是()A.只要抓好种植业就行B.牧区发展生态牧业和舍饲畜牧业C.农业区搞农产品加工经济效益差D.应加强大豆榨油、甘蔗制糖等食品加工解析:4.C 5.D 6.B第4题,沼泽地过度开发,湿地破坏是东北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之一。
章末过关检测(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
据此完成1~2题。
1.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A.古生代、三叶虫B.中生代、恐龙C.新生代第三纪、哺乳类 D.新生代第四纪、鱼类2.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湿热的草原地区 B.温暖广阔的浅海C.湿热的森林地区 D.干旱的陆地环境解析:1.B 2.C 第1题,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繁盛时期是在中生代,恐龙是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
第2题,湿热的森林环境应是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
雪线高度是指永久性积雪的下限高度,与所在地区的气温与降水有密切关系。
下图是根据我国气象台站观测资料模拟的各地雪线高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3~4题。
3.模拟的我国雪线高度分布的基本趋势是( )A.从南向北逐渐升高 B.从西向东逐渐升高C.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D.从西北向东南逐渐降低4.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雪线高度4 000 m左右。
该山雪线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B.纬度低,气温比较高C.距海远,降水比较少 D.山坡陡,冰雪下移快解析:3.C 4.A 第3题,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我国雪线的分布趋势大致是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
第4题,从题干信息可知,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两大方面:气温和降水。
一般来说,气温越高,雪线也相对越高;降水越多,雪线相对较低。
梅里雪山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气温低;同时,它是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丰富,积雪量远远大于消融量,因此雪线较低。
读图,完成5~6题。
5.自然带①出现在南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这种分布属于( )B.干湿度地带分异现象C.垂直分异现象D.地方性分异现象6.自然带②南北延伸较长,主要是受到沿岸( )A.向南流动的寒流影响 B.向北流动的暖流影响C.向南流动的暖流影响 D.向北流动的寒流影响解析:5.D 6.D 第5题,热带雨林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0°~10°之间,自然带①为热带雨林带却分布在10°S~南回归线之间,主要是由于东南信风及地形(西北部为巴西高原,地势抬升多地形雨),加之巴西暖流的影响而形成,区别于赤道附近的热带雨林带,故选D。
课时跟踪检测(三)自然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选择题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
右图中黑块所在地是世界某种
资源的主要分布区。
读下图回答1~2题。
1.该资源的分布( )
①低纬度地区缺失②范围有季节变化③主要在高纬和高山地区
④北极地区比南极地区广
A.①②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这种资源( )
A.近年来数量逐渐减少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大多数国家需要进口
解析:1.B 2.A 第1题,该资源主要分布在南北两极地区和世界主要高山地区,为冰川,其分布范围有季节变化。
第2题,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部分冰川融化。
读我国可利用风能时数分布图,完成3~5题。
3.下列是我国风能资源开发重点地区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图中显示我国风能资源的分布特点是( )
A.主要分布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及沿海地区
B.主要分布于我国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C.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高寒气候区
D.我国广大的内陆地区均是风能贫瘠地区
5.山东半岛是我国最早进行风电建设的地区,其发展风电最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是
( )
A.临海,风能资源丰富
B.经济发展快,能源匮乏
C.经济基础雄厚,科技力量强
D.人们的环保意识强
解析:3.C 4.A 5.C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乙、丙、丁四地的可利用风能时数比较,只有丙地是大于6 000的,位于内蒙古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又靠近能源需求市场,应是重点建设的风电基地。
第4题,图中看出我国的北方地区及沿海地区风能资源丰富。
第5题,风电的开发需要较高的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实力,山东半岛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科技发达,具备发展风电的条件。
读我国甲、乙两地区(北方、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土地面积、人口及耕地分布对比图,回答6~7题。
6.关于甲、乙两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代表北方地区,乙代表南方地区
B.甲地区水资源总量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降水多,蒸发少
C.乙地区人口比甲地区少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D.乙地区耕地面积比重大与平原面积广阔有关
7.有关甲、乙两地区的对比分析,正确的是( )
A.甲地区以旱地为主
B.乙地区的石油、煤炭资源均不如甲地区丰富
C.甲地区能源供应充足,可以满足工农业生产的需要
D.乙地区需进行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来缓解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缺水状况
解析:6.D 7.D 第6题,从水资源总量就可以推断出,甲代表南方地区,水资源总量比北方大,南方地区降水量大,蒸发量也大;乙代表北方地区,人口总数比南方少,主要原因是南方经济发达;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耕地比重大。
第7题,甲地区(南方地区)以水田为主;北方煤炭、油气资源比南方丰富;南方地区能源供应不足,需要从北方运进大量煤炭;南水北调是为了缓解北方水资源的紧张状况。
二、综合题
8.(全国卷Ⅰ)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
下图为切沟景观。
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解析: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加大土壤侵蚀量,降低土壤的肥力;二是使耕地起伏加大,不利于机械化耕作。
防治措施可从调整耕作方式、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填埋等方面分析。
答案: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
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
间作、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
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
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
9.在根据联合国公布的世界主要国家能源生产与消费
统计资料绘制的柱状图中(右图),纵坐标表示该国能源生产
量减去能源消费量所得的差值相对量。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世界能源的地区生产、消费极不均衡,从图中分析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消费的差异主要表现。
(2)2014年2月4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在网站上发文称,2014年中国石油消费将达1 110万桶/天,石油净进口660万桶/天,而美国2014年原油进口将为550万桶/天,中国将在年均进口量上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
能源安全已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此,我国必须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解析:注意明确横坐标代表国家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的类型及纵坐标表示的含义;针对能源安全问题所采取的措施,应从开源、节流两大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发达国家能源生产量小于消费量,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量大于消费量。
(2)①加强勘探,提高石油、天然气后备储量和生产量;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③加快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④积极开发水能和新能源,使能源生产和消费多元化;⑤加强国际合作,拓宽能源来源渠道;⑥加强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