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炎性假瘤的MRI表现
- 格式:pptx
- 大小:2.69 MB
- 文档页数:36
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眶内炎性假瘤(inflammatory pseudotumor of the orbit, IPT)是一种少见的以眼眶为病灶的炎性病变。
它呈非特异性的炎性肉芽肿样表现,通常表现为单侧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和视力减退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
CT影像学表现1. 密度均匀:眶内炎性假瘤在CT扫描上通常呈现密度均匀的圆形或卵圆形肿块。
其内层以软组织密度为主,外层常见一环状致密或斑点状钙化。
2. 边界清晰:眶内炎性假瘤的边界通常清晰,与周围组织分界明确。
3. 眼眶骨质吸收:眶内炎性假瘤可引起附近眶骨的骨质吸收,导致眶壁薄化及眼球突出。
4. 眼肌增厚:眶内炎性假瘤可导致眼外肌的局部或弥漫性增厚,可伴有眼外肌肥大。
5. 强化表现:眶内炎性假瘤通常在增强扫描后强化程度不均匀,可表现为环状、结节状或结节-环状强化。
MRI影像学表现1. T1WI信号:眶内炎性假瘤在T1WI上通常呈等或稍高信号。
2. T2WI信号:眶内炎性假瘤在T2WI上呈等或稍低信号,与肌肉信号相近。
3. 增强表现:眶内炎性假瘤在造影后呈现不均质的明显强化,可呈环状、结节状或结节-环状强化。
4. 眼外肌局部增厚:眶内炎性假瘤可造成眼外肌的局部增厚,局部肌肉呈高信号。
5. 视神经受侵表现:眶内炎性假瘤可导致视神经周围的脂肪间隙消失,视神经受侵将呈现局部不连续的信号改变。
鉴别诊断眶内炎性假瘤的鉴别诊断主要包括:1. 周围毛细血管瘤:周围毛细血管瘤在CT和MRI上呈现为边界清晰、呈等或稍低密度的肿块,易发生强化。
2. 肌腱脓肿:肌腱脓肿常伴有感染的体征,CT和MRI上呈现为水样或低密度肿块,并可见边缘强化。
3. 恶性肿瘤:眼眶骨质的骨膜破坏、眼球压迫及视神经受侵是恶性肿瘤的典型表现。
结论眶内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眶部炎性病变,其影像学表现对其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CT和MRI是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对其密度分布、骨质吸收、眼外肌增厚及强化程度等特征进行观察可以准确诊断眶内炎性假瘤,并与其他眼眶病变进行鉴别。
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简介眶内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眶内肿瘤,通常由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可以发生在眶内的任何结构中。
其影像学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以便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影像学表现眶内炎性假瘤常常具有多种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以下是常见的影像学表现:1. CT 表现:炎性肿块:眶内炎性假瘤通常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且密度均匀,可累及眼球、眼眶脂肪、眶壁等结构。
骨质破坏:在严重病例中,眼眶骨质可能受到侵蚀或破坏,导致眼眶形态的改变。
炎性浸润:眼眶炎性假瘤也可能表现为眶内的炎性浸润,可引起眶内脂肪密度增加、眼球推移等。
2. MRI 表现:T1 及 T2 加权成像:眼眶炎性假瘤在 T1 各加权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信号,而在 T2 各加权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 MRI 对于确诊和病变定位非常有帮助。
强化特征:眼眶炎性假瘤在增强序列中通常显示明显的强化,这与其高血供和炎性浸润有关。
鉴别诊断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眶内肿瘤相似,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以下是常见的鉴别诊断:1. 公共病:眼眶炎性假瘤在影像学上可能与眼眶骨炎相似,但前者往往表现为多发炎性肿块,而后者常表现为骨质吸收。
2. 实体肿瘤:眼眶炎性假瘤需要与真正的肿瘤鉴别,如眼眶肿瘤、眼眶淋巴瘤等。
3. 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是眼眶炎性假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影像学表现与一般炎性假瘤相似,但在临床上需要注意进行鉴别。
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常常需要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CT 和 MRI 是评估病变的主要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医生需要熟悉该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并与临床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放射科主治医师分类模拟题3-(4)一、A型题1. 关于腮腺恶性肿瘤MRI的表现,不正确的是A.边界模糊的混合信号区B.多数肿瘤T1WI为稍低信号,T2WI以稍高信号为主的混合信号,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C.肿瘤合并淋巴结肿大D.小的恶性肿瘤边界可以清楚锐利,可与良性肿瘤合并存在E.表现具有特异性,容易与炎症病变、良性肿瘤进行鉴别答案:E[解答] 恶性程度低的肿瘤可表现为边缘清晰、密度均匀的不规则肿块,类似良性肿瘤,而良性肿瘤周边因炎性反应也可边界模糊类似恶性肿瘤。
2. 上颌窦恶性肿瘤MRI表现为A.信号不均匀B.边界不规则C.上颌窦骨壁可出现异常信号D.肿瘤可侵犯邻近结构E.以上全对答案:E[解答] 上颌窦恶性肿瘤信号强度混杂,边界亦不规则,常可导致上颌窦骨壁侵蚀、破坏,出现异常信号,肿瘤常可侵犯周围结构,使其出现异常信号。
3. 内分泌性眼病的特征性改变为A.眼外肌增粗B.可累及多条眼外肌C.眼外肌的眼球侧肌腱不增粗D.T1和T2加权像眼外肌均为低或等信号E.内直肌常受累答案:C[解答] 累及眼外肌的多种疾病均可造成眼外肌增粗,亦可累及多条眼外肌,内分泌性眼病眼外肌受累顺序为:下直肌、内直肌、上直肌、外直肌;内分泌性眼病最具有鉴别意义的表现是眼外肌的眼球侧肌腱不增粗,仍保持原有的正常形态。
4. 下列有关眼玻璃体在磁共振信号的表现,正确的是A.长T1长T2信号B.长T1短T2信号C.短T1长T2信号D.短T1短T2信号E.以上都不正确答案:A[解答] 眼玻璃体含98%以上的水分,磁共振成像检查时呈长T1长T2信号。
5. 颅骨骨瘤在MRI上的信号特点为A.T1WI等信号B.T2WI高信号C.PDWI高信号D.T2WI等信号E.T1WI无信号,大的松质骨型可见高信号答案:E[解答] 颅骨骨瘤一般在任意序列上均呈无信号,大的松质骨型由于其内有骨髓脂肪成分,故呈不同程度高信号。
6. 关于鼻咽癌的MRI诊断,错误的是A.鼻咽癌占鼻咽部恶性肿瘤的98%以上B.绝大多数以浸润性生长为主C.肿瘤可顺肌束、神经血管束及纤维一脂肪组织界面蔓延D.Cd-DTPA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E.少数较表浅的鼻咽癌以外生性生长为主,向鼻腔内突入答案:D[解答] A、B、C、E均为鼻咽癌的MRI表现,鼻咽癌Cd-DTPA增强扫描呈中等度强化。
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诊疗摘要】目的分析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特征及以及各种治疗方法效果的比较。
方法对眼眶炎性假瘤患者271例(303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论现代治疗方法对于眼眶炎性假瘤疗效很好。
【关键词】眼眶炎性假瘤炎性假瘤因其临床表现如真性肿瘤,镜下为炎性病变,故名炎性假瘤。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一侧眼眶患病者多见,约1/3的患者双侧眼眶受累。
病变多发生于眶内疏松结缔组织,常伴有眼外肌和泪腺病变;也可发生于泪腺或眼外肌,称为泪腺炎或肥大性肌炎,为炎性假瘤的亚型。
病理改变分为三型: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和中间型。
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表现为成片的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滤泡形成,间有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等,细胞成分复杂,但均为成熟细胞。
纤维增生型临床上常称为硬化型炎性假瘤,镜下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化,发生于局部或侵犯全眶软组织。
中间型者居于前两型之间,以血管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
三种类型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均不相同。
一、临床表现1.淋巴细胞浸润型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表现为眶区疼痛,眼睑和结膜充血和水肿,眼球突出移位。
眼球运动受限。
侵及眼后部或压迫视神经者可伴视力下降。
由于炎性假瘤多发生于眶前、中段,因此在半数以上患者中可扪及肿物。
2.纤维增生型眶内软组织纤维化,出现各种结构功能不足。
眼球位置可能突出、正常或内陷,可扪及眶深部较平坦的肿物,缺乏明显的边界。
视力减退,视乳头萎缩。
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
3.中间型有眼球突出、可扪及肿物、结膜充血等,类似于淋巴细胞浸润型。
4.泪腺炎型上睑水肿、充血,睑缘呈“S”形,泪腺区扪及肿大较硬的泪腺,一般光滑可以推动,有触痛。
眶部泪腺明显肿大,引起眼球向对侧移位。
5.肥大性肌炎型一条或多条眼外肌受累。
眼球运动时疼痛加剧,患侧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
二、诊断要点1.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单侧或双侧发生,可扪及肿物,伴有葡萄膜炎或鼻窦炎。
【疾病名】眼眶炎性假瘤【英文名】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缩写】【别名】【ICD号】H05.8【概述】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临床较常见的眼眶炎性病变。
由于症状多变,常易导致误诊,尤其是易将其他眼眶肿瘤或眼眶病误诊为炎性假瘤。
临床上名称较混乱,包括炎性假瘤、特发性炎性假瘤、肉芽肿性病变、反应性淋巴增生等病变。
实际上炎性假瘤这一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临床名称也较混乱,分类也不一,且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有关。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也见于老年和儿童,但儿童患此病时诊断要慎重。
有些眼眶肿瘤尤其是眼睑、眼眶恶性肿瘤活检时由于切取标本过浅,只取到肿瘤的表层或坏死区,多诊断炎性假瘤,所以误诊就比较多。
而有些临床诊断的炎性假瘤治疗效果很好,并未活检,所以真正发病率可能要高。
临床上常能遇见一些眼眶恶性淋巴瘤、肉瘤等按炎症用激素治疗有效或无效,致使肿瘤增长迅速。
所以盲目治疗会使一些眼眶肿瘤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眼眶病延误治疗,影响预后或患者生命。
眼眶炎性假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为:淋巴细胞增生型(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等结构)、纤维组织增生型(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细胞成分很少)和混合型(介于两型之间)。
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点取决于手术所获得的眶内不同组织、不同部位和病变处于不同的阶段。
基本细胞类型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巨细胞、上皮样细胞、网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不常见的多形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临床常根据病变侵及的部位和影像学所见分为泪腺型、肌炎型、视神经周围型、弥漫型和肿块型,每一位置发生的病变临床表现都不尽相同。
病变可急性发作,也可呈慢性进展。
【流行病学】眼眶炎性假瘤多累及成年人,但也可见于儿童。
无明显性别差异,常累及单眼,约l/4发生于双眼,可同时或间隔数年发病。
眼眶炎性假瘤本病的MRI表现分为四种类型:即弥漫炎症型,肿块型,泪腺炎和肌炎型。
病变多局限于一侧,少数也可双侧同时受累。
弥漫炎症型病变范围较广泛,可累及眼坏,眼外肌,视神经,泪腺及球后脂肪组织,表现为受累组织肿胀,增粗或增厚,眶内结构分界不清,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肿块型除弥漫型表现为,尚可见肌锥内长T1长T2信号肿块,增强扫描明显强化。
肿块亦可以纤维组织为主,呈长T1短T2信号,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或轻中度强化,泪腺炎型表现为泪腺肿大,境界清楚,无骨质破坏,眼球受压向内下方移位,肿块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肌炎型表现为眼外肌粗大,可累及一条或数条肌肉,以上直肌和下直肌多见,受累范围为一般整条肌肉,且以肌腱近眼球处增粗为其特点,受累肌肉呈等T1等T2或稍长T2信号。
本病因受累的眶内组织较多,应详细描写眼球突出的程度,眼环,眼外肌,视神经,泪腺及球后脂肪的形态学改变及MRI信号改变,鉴别诊断中应特别注意眶壁骨组织有无破坏。
上颌窦黏膜囊肿MRI平扫副鼻窦黏膜囊肿可单发,亦可多发,以上颌窦为多见,形态学上呈现圆形或半圆形,境界清楚,T1WI呈低,中等或高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
鼻咽癌MRI平扫可见鼻咽黏膜增厚或形成软组织肿块,咽隐窝消失,鼻咽腔结构不对称;肿瘤可向周围生长浸润,累及咽旁间隙,向前生长可堵塞后鼻孔,侵犯上颌窦;向上可累及斜坡,蝶窦及筛窦,肿瘤一般呈现等T1或稍长T1,稍长T2信号,病变破坏颅底可侵犯颅内脑组织,颈部淋巴结转移多见于咽后外侧淋巴结及颈深上淋巴结群。
本病增强扫描肿块呈现轻中度强化。
本病早期仅仅表现为咽隐窝消失或两侧咽隐窝不对称,应仔细观察防止漏诊,必要时可建议活检。
除应描写鼻咽腔本身改变外,还应注意观察双侧咽旁间隙及颅底侵犯情况,较低位的层面有时可发现颈部淋巴结转移,鉴别诊断时应注意区别鼻咽癌侵犯颅底与斜坡脊索瘤,后者病变源于斜坡,T2WI信号较鼻咽癌高,且信号均匀。
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
眶内炎性假瘤(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它是一种非肿瘤性病变,通常由炎症引起。
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放射学检查来诊断和评估。
CT扫描
CT扫描是诊断眶内炎性假瘤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CT扫描中,
眶内炎性假瘤通常呈现为软组织密度较高的肿块。
它可以表现为局部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眼眶骨质破坏等。
CT扫描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眼科疾病,如眼眶占位性病变。
MRI扫描
MRI扫描在诊断眶内炎性假瘤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在MRI 图像上,眶内炎性假瘤呈现为高信号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相比较亮。
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例如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
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MRI扫描还可以检测眶内炎性假瘤的病灶扩展
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血管侵犯。
眼底造影
眼底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眼底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检查方法。
眶内炎性假瘤的眼底造影常常表现为眼底血管扩张和充血。
眼底造影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眼底疾病,如视网膜血管瘤等。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在评估眶内炎性假瘤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病程和治疗效果。
,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CT扫描、MRI扫描、眼底造影和超声检查等。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