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炎性假瘤
- 格式:ppt
- 大小:961.50 KB
- 文档页数:21
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简介眶内炎性假瘤是一种少见的眶内肿瘤,通常由非特异性炎症引起,可以发生在眶内的任何结构中。
其影像学特点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计划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以便医生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一疾病。
影像学表现眶内炎性假瘤常常具有多种影像学表现,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
以下是常见的影像学表现:1. CT 表现:炎性肿块:眶内炎性假瘤通常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且密度均匀,可累及眼球、眼眶脂肪、眶壁等结构。
骨质破坏:在严重病例中,眼眶骨质可能受到侵蚀或破坏,导致眼眶形态的改变。
炎性浸润:眼眶炎性假瘤也可能表现为眶内的炎性浸润,可引起眶内脂肪密度增加、眼球推移等。
2. MRI 表现:T1 及 T2 加权成像:眼眶炎性假瘤在 T1 各加权图像上通常表现为低信号,而在 T2 各加权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 MRI 对于确诊和病变定位非常有帮助。
强化特征:眼眶炎性假瘤在增强序列中通常显示明显的强化,这与其高血供和炎性浸润有关。
鉴别诊断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与其他眶内肿瘤相似,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以下是常见的鉴别诊断:1. 公共病:眼眶炎性假瘤在影像学上可能与眼眶骨炎相似,但前者往往表现为多发炎性肿块,而后者常表现为骨质吸收。
2. 实体肿瘤:眼眶炎性假瘤需要与真正的肿瘤鉴别,如眼眶肿瘤、眼眶淋巴瘤等。
3. 嗜酸性肉芽肿:嗜酸性肉芽肿是眼眶炎性假瘤的一种特殊类型,其影像学表现与一般炎性假瘤相似,但在临床上需要注意进行鉴别。
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多样,常常需要与其他病变进行鉴别。
CT 和 MRI 是评估病变的主要方法,可以提供丰富的信息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
准确的影像学诊断对于制定治疗计划和预后评估非常重要,医生需要熟悉该疾病的影像学特点,并与临床情况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
眼眶炎性假瘤应该如何预防?
*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眼眶炎性假瘤应该如何预防,常见预防措施有哪些。
以及眼眶炎性假瘤应该如何护理,眼眶炎性假瘤常见的护理办法有哪些等方面内容。
*怎样预防眼眶炎性假瘤:
*一、预防
本病无有效预防措施。
*以上是对于怎样预防眼眶炎性假瘤方面内容的相关叙述,那么,下面再看下眼眶炎性假瘤的护理方法,眼眶炎性假瘤的常见护理措施。
*眼眶炎性假瘤常见护理方法:
*一、护理
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者,适用放射治疗;以浆细胞增生为主者,可用皮质类固醇和抗生素;眼眶血管炎型对皮质类固醇也有良好反应。
当高度眼球突出角膜失去保护,而药物治疗放疗无效时,考虑手术切除。
但应慎重,因手术能激发进行性不可逆转的水肿,甚至使损害扩展到对侧。
必要时加用环磷酰胺,α糜蛋白
酶配合治疗,以增强疗效。
*温馨提示:以上就是对于怎样预防眼眶炎性假瘤,眼眶炎性假瘤的护理方法方面内容的介绍,更多相关资料请继续关注疾病库,或者在站内搜索“眼眶炎性假瘤”可以找到更多,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帮助!。
眼眶炎症诊疗规范一、眼眶急性炎症(一)急性眶骨膜炎【概述】眶骨膜炎是指在眶骨膜上发生的炎症。
其发病多因化脓性鼻窦炎荽延所致,成年人由筛窦炎所引起,婴儿化脓性上颌窦炎向上侵犯骨壁及骨膜;另外,猩红热、百日咳以及远处感染形成的脓毒性栓子,也可引起眶急性骨膜炎。
【临床表现】1.疼痛发生在眶缘部的骨膜炎有局部红肿热痛,后部眶骨膜炎有明显的眼眶区疼痛及压痛。
2.眼球位置异常眶缘骨膜炎时眼球向相反方向移位,后部骨膜炎引起眼球向前突出。
3.脓肿及窦道形成炎症区的脓液沿骨壁向前引流,在眶缘形成脓肿,可见波动性肿物,如未及时切开引流则破溃形成窦道,经常有脓液流出。
【诊断要点】1.典型的临床表现。
2.CT扫描显示局部眶骨膜增厚。
骨膜下脓肿形成后,可见该部梭形高密度影,往往同时发现鼻窦密度增高。
【治疗方案及原则】1.抗菌药物首先口服或静脉给予广谱抗菌药物。
待细菌培养进行药敏试验后,改用敏感的抗菌药物。
2.切开引流脓肿形成后切开引流。
(二)眼球筋膜炎【概述】眼球筋膜后起自视神经周围,向前至角膜缘附近。
筋膜炎是发生在这层膜上的炎症。
眼外肌穿过筋膜,附着于巩膜表面,所以筋膜炎可有眼肌症状。
临床上把筋膜炎分为浆液性及化脓性两种。
浆液性筋膜炎的病因尚不明确,常伴发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动脉炎、红斑狼疮等,可能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化脓性筋膜炎是化脓菌感染的结果,常由邻近结构的炎症要延而来,如眼球脓炎,以及颜面部、牙根、腮腺、鼻窦等部位的化脓性病灶;眼睑穿通伤也可将细菌直接带入筋膜而引起感染。
【临床表现】1.浆液性筋膜炎发病急,进展快,一般侵犯双眼。
眼部疼痛,结膜水肿、充血。
如累及眼外肌,则眼球向病变方向运动受限.且疼痛加剧。
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2.化脓性筋膜炎临床表现同浆液性筋膜炎,但较严重。
多能查到原发化脓灶。
炎症向后部眶组织篁延,引起眼球突出、视力下降。
脓液向前引流,积存于结膜下,可见黄白色脓点。
【诊断要点】1.浆液性筋膜炎多为双侧,化脓性筋膜炎为单侧。
眶炎性假瘤临床表现及治疗方药临床表现本病为一种眶内组织的非特异性炎症。
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肿瘤,而组织学检查又为慢性炎症细胞浸润,故名炎性假瘤。
本病在眼眶病中较为多见,好发于青壮年,男女患病基本相等。
多侵犯单侧。
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为自身免疫性疾病。
眶炎性假瘤可呈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经过。
急性炎性假瘤一般在数小时或数天内突然发作,患者自觉眼周疼痛或不适。
眼睑和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并向一侧移位,眼球和眶壁之间常可触及单一或多个硬性肿物,呈结节状,可以推动,眼球运动受限。
若眼外肌受犯,肌肉附着点处水肿充血明显;如累及泪腺,表现为眼睑局限性红肿,眶缘部可触及半圆形或扁平形肿物;若病变位于肌内,可压迫眼球后壁,出现视网膜皱襞和近视等;眶脂肪弥漫性炎症,则多数眼外肌受累肿大,呈现轴性眼球突出;当视神经周围组织受犯,可引起视网膜静脉充盈或阻塞,视盘水肿和萎缩。
亚急性炎性假瘤常在数日内眼球逐渐突出,眼睑及结膜充血不明显。
亦有某些急性病例因治疗不及时,而演变为亚急性者。
慢性炎性假瘤无急性发作史,可在数月或数年内逐渐显现,眼球活动障碍,可有复视,视力减退。
眼球轻度突出或内陷,眼睑和球结膜几乎无炎症表现,如假瘤位于眼眶前部,可扪及硬性肿块。
临床上影像和组织学检查,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
X线及CT检查可见眶内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占位性病变,常伴有眼外肌肿大,眼环增厚及泪腺增大等特征。
遇疑难病例可行瘤体穿刺或部分切除做活检以确诊。
对本病的治疗应区别对待,急性者需用足量皮质类固醇,病情缓解后逐渐减量。
慢性或亚急性病例,或对激素治疗不敏感者,可采用小剂量放射治疗;对慢性静止性局限的肿块,或用皮质类固醇和放疗均不能控制病情而严重威胁视力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中医学本病属“鹘眼凝睛”范畴。
病因病机多因风热毒邪上壅头目,眼络涩滞,气血瘀阻;或嗜食辛辣炙煿,脾胃内伤,湿热蕴蒸,上攻于目;或气郁血瘀,目络阻滞;或脾气虚弱,运化失常,痰湿内生,上犯目窍。
眼眶内炎性假瘤放射治疗的回顾分析目的回顾性分析放射治疗眼眶内炎性假瘤的效果。
方法自2007年4月~2011年1月对38例激素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炎性假瘤患者实施单前野铅挡块遮挡晶体的X线外照射放射治疗,剂量计算点为射野中心轴上根据具体患者MRI 影像测定的最大眼眶深度,中位处方剂量26Gy(20~30Gy)。
结果38例患者29例为激素治疗后复发,9例为激素治疗后无效或病情进展。
38例患者放射治疗后无效1例,症状和体征改善6例,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31例,中位随访时间23个月(10~45个月),完全反应者未发现初始症状复发,部分反应者病情稳定无进展,无效1例病情无进展。
急性期反应不明显,后期放射反应有轻度眼睛干燥症5例,无放射诱发的白内障发生。
结论使用单前野铅挡块遮挡晶体X 线外照射治疗眼眶内炎性假瘤效果肯定,急性期和后期放射副作用不明显。
标签:眼眶;炎性假瘤;放射治疗;预后眼眶内炎性假瘤是累及眼眶内容物的炎性反应,可以是单侧或双侧受累,常见临床表现为突眼。
组织学表现为未成熟淋巴细胞炎性浸润型或成熟颗粒细胞型、硬化型[1]。
炎性假瘤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病程、MRI及活检。
炎性假瘤首选激素治疗[3,4],有效率31%~78%[2-5]。
放疗适应于激素治疗复发、无效和激素使用有禁忌证者,有效率在67%~83%[6-8]。
对激素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炎性假瘤放射治疗是一有效选择[4,6,9,15]。
本文旨在回顾性分析我院炎性假瘤放射治疗的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2007年4月~2011年1月总计有38例眼眶内炎性假瘤患者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实施放射治疗,所有患者放疗前在中山大学眼科医院诊断和激素治疗。
激素治疗复发或无效转至本单位放疗。
38例患者29例为激素治疗后复发,9例为激素治疗后无效或病情进展。
患者中位年龄45岁(17~69岁),男10例,女28例;单侧眼眶受累33例,双侧眼眶受累5例。
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诊疗摘要】目的分析眼眶炎性假瘤的临床特征及以及各种治疗方法效果的比较。
方法对眼眶炎性假瘤患者271例(303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论现代治疗方法对于眼眶炎性假瘤疗效很好。
【关键词】眼眶炎性假瘤炎性假瘤因其临床表现如真性肿瘤,镜下为炎性病变,故名炎性假瘤。
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异常有关。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一侧眼眶患病者多见,约1/3的患者双侧眼眶受累。
病变多发生于眶内疏松结缔组织,常伴有眼外肌和泪腺病变;也可发生于泪腺或眼外肌,称为泪腺炎或肥大性肌炎,为炎性假瘤的亚型。
病理改变分为三型: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纤维增生和中间型。
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表现为成片的淋巴细胞浸润,并有滤泡形成,间有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组织细胞等,细胞成分复杂,但均为成熟细胞。
纤维增生型临床上常称为硬化型炎性假瘤,镜下有大量纤维组织增生及胶原化,发生于局部或侵犯全眶软组织。
中间型者居于前两型之间,以血管纤维组织增生和淋巴细胞浸润为特征。
三种类型病变的临床表现及对治疗的反应均不相同。
一、临床表现1.淋巴细胞浸润型呈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表现为眶区疼痛,眼睑和结膜充血和水肿,眼球突出移位。
眼球运动受限。
侵及眼后部或压迫视神经者可伴视力下降。
由于炎性假瘤多发生于眶前、中段,因此在半数以上患者中可扪及肿物。
2.纤维增生型眶内软组织纤维化,出现各种结构功能不足。
眼球位置可能突出、正常或内陷,可扪及眶深部较平坦的肿物,缺乏明显的边界。
视力减退,视乳头萎缩。
眼球各方向运动受限。
3.中间型有眼球突出、可扪及肿物、结膜充血等,类似于淋巴细胞浸润型。
4.泪腺炎型上睑水肿、充血,睑缘呈“S”形,泪腺区扪及肿大较硬的泪腺,一般光滑可以推动,有触痛。
眶部泪腺明显肿大,引起眼球向对侧移位。
5.肥大性肌炎型一条或多条眼外肌受累。
眼球运动时疼痛加剧,患侧结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
二、诊断要点1.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型单侧或双侧发生,可扪及肿物,伴有葡萄膜炎或鼻窦炎。
眼眶炎性假瘤的检查项目有哪些?检查项目:免疫学检查、病理学检查、X线检查、超声探查、CT 扫描1.免疫学检查聚合酶链反应可检测克隆性免疫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单克隆性为恶性肿瘤,炎性假瘤为多克隆性。
无其他特殊实验室检查。
2.病理学检查眼眶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点取决于手术所获得的眶内不同组织和病变处于不同的阶段。
基本细胞类型为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巨细胞、上皮样细胞、网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不常见的多形核白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这与单一淋巴细胞的淋巴瘤形成显著区别,病变的不同阶段这些细胞类型也有差异。
早期阶段,其特点为组织水肿、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图1);儿童的病变组织内有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当病变进展时,纤维结缔组织增多,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分散在结缔组织中,眼外肌因纤维增生变粗,泪腺腺泡和腺管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增多;随着病程延长,眼外肌纤维化,泪腺分泌功能消失,导管增生,泪腺结构被破坏。
慢性阶段常见淋巴滤泡形成,同时伴有生发中心,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图2)。
少数炎性假瘤,特别是年轻患者,可能有血管炎,淋巴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沉积在血管壁,产生局部破坏;淋巴细胞、偶尔有嗜酸性粒细胞出现在血管的周围,产生血管袖套征(图3)。
间或可见眶脂肪坏死,释放的脂质被巨噬细胞吞噬,坏死灶上周围有多核巨细胞、淋巴细胞、组织细胞、纤维增生和脂性肉芽肿形成。
1.X线检查炎性假瘤常显示为正常或眼眶密度增高,确诊困难。
目前已很少用此进行诊断。
显示骨改变像较好。
2.超声探查由于病变所累及的部位及病理形态不同,超声显示也不同。
(1)淋巴细胞浸润型:由于组织内有较多细胞浸润,在细胞和间质之间形成反射界面,在不同部位细胞与间质比例不同,因此反射回声多少不同。
A型超声呈低小波形或缺乏波形,后界为高尖波。
B型超声显示眶内病变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边界尚清,内回声少或中等,声衰减中等,后界可显示(图4)。
【疾病名】眼眶炎性假瘤【英文名】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缩写】【别名】【ICD号】H05.8【概述】眼眶特发性炎性假瘤(idiopathic 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临床较常见的眼眶炎性病变。
由于症状多变,常易导致误诊,尤其是易将其他眼眶肿瘤或眼眶病误诊为炎性假瘤。
临床上名称较混乱,包括炎性假瘤、特发性炎性假瘤、肉芽肿性病变、反应性淋巴增生等病变。
实际上炎性假瘤这一概念是比较模糊的,临床名称也较混乱,分类也不一,且原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和细胞介导的免疫有关。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也见于老年和儿童,但儿童患此病时诊断要慎重。
有些眼眶肿瘤尤其是眼睑、眼眶恶性肿瘤活检时由于切取标本过浅,只取到肿瘤的表层或坏死区,多诊断炎性假瘤,所以误诊就比较多。
而有些临床诊断的炎性假瘤治疗效果很好,并未活检,所以真正发病率可能要高。
临床上常能遇见一些眼眶恶性淋巴瘤、肉瘤等按炎症用激素治疗有效或无效,致使肿瘤增长迅速。
所以盲目治疗会使一些眼眶肿瘤甚至是危及生命的眼眶病延误治疗,影响预后或患者生命。
眼眶炎性假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类为:淋巴细胞增生型(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等结构)、纤维组织增生型(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细胞成分很少)和混合型(介于两型之间)。
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点取决于手术所获得的眶内不同组织、不同部位和病变处于不同的阶段。
基本细胞类型包括淋巴细胞、浆细胞、成纤维细胞、巨噬细胞、巨细胞、上皮样细胞、网状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不常见的多形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等。
临床常根据病变侵及的部位和影像学所见分为泪腺型、肌炎型、视神经周围型、弥漫型和肿块型,每一位置发生的病变临床表现都不尽相同。
病变可急性发作,也可呈慢性进展。
【流行病学】眼眶炎性假瘤多累及成年人,但也可见于儿童。
无明显性别差异,常累及单眼,约l/4发生于双眼,可同时或间隔数年发病。
眶内炎性假瘤影像学
眶内炎性假瘤(Orbital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它是一种非肿瘤性病变,通常由炎症引起。
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可以通过放射学检查来诊断和评估。
CT扫描
CT扫描是诊断眶内炎性假瘤的常用方法之一。
在CT扫描中,
眶内炎性假瘤通常呈现为软组织密度较高的肿块。
它可以表现为局部眼球突出、眼睑肿胀、眼眶骨质破坏等。
CT扫描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眼科疾病,如眼眶占位性病变。
MRI扫描
MRI扫描在诊断眶内炎性假瘤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准确性。
在MRI 图像上,眶内炎性假瘤呈现为高信号的肿块,与周围组织相比较亮。
MRI扫描可以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例如肿瘤的大小、位置和与
周围结构的关系等。
MRI扫描还可以检测眶内炎性假瘤的病灶扩展
程度以及是否伴有血管侵犯。
眼底造影
眼底造影是一种通过注射造影剂来观察眼底血管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的检查方法。
眶内炎性假瘤的眼底造影常常表现为眼底血管扩张和充血。
眼底造影还可以帮助排除其他眼底疾病,如视网膜血管瘤等。
超声检查
超声检查在评估眶内炎性假瘤的情况下也是一种常用的技术。
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到肿瘤的大小、形状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
超声检查还可以评估肿瘤的血流灌注情况,有助于判断病程和治疗效果。
,眶内炎性假瘤的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CT扫描、MRI扫描、眼底造影和超声检查等。
这些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高岩=关键词> 眼眶炎性假瘤,特发性中图分类号:R77715R7391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956(2009)05-0623-03特发性眼眶炎性假瘤(idio path i c obita l i nfl amm atory pseudotu m or,I OIP)是常见的眼眶疾病,为仅次于甲状腺相关眼病的常见突眼病,男女患病率基本相等,好发于青壮年,可能是自身免疫性眼眶病112。
本文就其病因、病理、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及复发情况作一综述。
1病因关于I OIP的发病机制不明,目前有两大学说,部分学者认为I O IP的本质为感染,为一种目前未知的病原菌引起的眼眶局部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浸润122,到目前为止仍未有报道关于I OIP患者系某一种病原菌感染的直接证据。
Easton等大部分学者提出自身免疫机制12-42,I O IP患者存在全身免疫机制紊乱,如血沉升高,补体异常,抗核抗体滴度升高,一直以来均沿用的激素、免疫抑制剂及放疗等治疗可改善病情,支持该病系免疫反应的结果。
最近在I O IP病人的血液中检测到了抗自身眼外肌蛋白的抗体142,也支持自身免疫学说。
2病理眼眶炎性假瘤的病理特点取决于眶内不同组织、部位和病变处于不同阶段。
根据组织病理学分类为:淋巴细胞增生型(镜下见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可见淋巴滤泡等结构)、纤维组织增生型(镜下以纤维组织增生为主,细胞成分很少)和混合型(介于两型之间)152。
3临床表现I O IP发病率约占眼眶病的5%~716%,各年龄段均可发病,常累及中年人,平均发病年龄是40~50岁,儿童病例约占6%~17%,文献报道最小的发病年龄为3个月162。
发病一般无性别及种族差异,成人常为单侧发病,症状主要局限在眶部,儿童可双侧发病,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头痛、发热、呕吐和嗜睡等。
按临床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和复发性4期。
临床眼眶炎性假瘤病理、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可乐瓶征指轴位扫描时甲状腺眼病(thyroid eye disease)中眼眶肌肉的外观,肌腹随着肌腱插入的增加而扩大、增粗,肌腱附着处正常,表现为传统可口可乐瓶的样子。
尤其是内直肌的增粗,且眶内侧壁骨质菲薄,长期眶压升高,致筛骨纸板向筛窦弧形凹陷,双侧对称。
肌肉的增粗遵循缓慢模式“I'M SLOW”。
肌肉增粗的性质十分重要,是将其与眼眶炎性假瘤区分开来的主要表现之一,与甲状腺眼病不同,炎性假瘤的肌腱也受累并增粗。
甲亢突眼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眶病之一,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
大多数患者可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临床或实验室检查表现,但即使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也可能发生眼眶疾病。
甲状腺相关眼病是引起单眼或双眼突出的常见原因。
在急性期,主要的原发改变是炎症,由于眼外肌肥大和眶脂肪容积增加而导致的体积效应,以及肌肉改变产生的运动受限。
其次为眼眶依从性的改变和由于眼眶缺乏淋巴回流而导致不同程度的瘀血。
影像表现:1、冠状位可显示各条眼外肌增粗,甚至少数患者可累及上、下斜肌。
2、轴位可较好的显示内、外直肌增粗,眶内侧壁骨质菲薄,长期眶压升高,致筛骨纸板向筛窦弧形凹陷,双侧对称,呈“可乐瓶”征。
3、眼球突出严重者,视神经受到牵拉失去生理弯曲,呈直线状。
鉴别诊断:肌炎型炎性假瘤眼眶炎性假瘤(orbital pseudotumor)或称特发性眶部炎症,目前多数学者认为炎性假瘤是一种免疫反应性疾病。
炎症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可单侧或双侧交替发生。
病变部位可局部发生;但常多部位发生,包括肌炎、泪腺炎、巩膜周围炎、视神经鞘炎,多伴有脂肪炎性浸润。
肌炎型表现为:一条或数条眼外肌增粗,以上直肌和内直肌多见,典型者为肌腱和肌腹同时增粗,边缘多模糊,不整齐。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眼眶内炎性假瘤怎么治疗
导语:眼睛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对于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是眼睛的功劳。
因此,要是眼睛患病了,我们都会很着急,眼睛的疾病有很
眼睛对于我们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对于外界的认识很大程度上都是眼睛的功劳。
因此,要是眼睛患病了,我们都会很着急,眼睛的疾病有很多种,眼眶内炎性假瘤是其中的一种,也是比较严重的一种。
那眼眶内炎性假瘤怎么治疗?这是大家都想了解的,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眼眶内炎性假瘤怎么治疗?
眼眶炎性假瘤是一种特发性、良性、非特异性的炎症。
因其病变外观类似肿瘤,故称之为炎性假瘤。
炎性假瘤按照病理组织学改变可分为淋巴细胞浸润型、纤维组织增殖型和混合型三型。
本病多见于成年患者,高发年龄为40~50岁。
通常单眼发病,也可双眼发病。
临床病程可表现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过程。
炎性假瘤可以累及眼眶内所有组织结构,也可与眶周鼻旁窦炎性假瘤伴发。
根据病变情况,可以行手术活检,以明确诊断及病理分型。
对于淋巴细胞浸润型炎性假瘤,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使病情明显缓解,也可以采用病变局部注射疗法;纤维组织增殖型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
部分患者可考虑免疫抑制剂和放射治疗。
对于局限性炎性假瘤药物治疗不满意者,可采取手术治疗。
上文就是关于眼眶内炎性假瘤怎么治疗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眼睛的神经与血管很多,是很复杂的器官,因此对于医院医生的要求也很高,因此只有选择正规的医院才能保障手术的效果与患者的安全,对于这点患者朋友一定要记住了。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