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回归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03 MB
- 文档页数:4
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分析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预后因素,为临床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1995~2002年于我院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原发灶未侵及浆膜层、术后检取淋巴结15个以上且均无转移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
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判定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和癌细胞分化程度与术后生存率有显著相关性(P<0.05)。
多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和浸润深度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
结论:肿瘤大小与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标签:结直肠肿瘤;淋巴结转移;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情况是制定手术方案及术后辅助治疗的重要依据之一,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目前,国内外已有较多研究系统地讨论了淋巴结转移阳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其对预后的影响[1]。
但对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因素探讨较少。
对我院1995~2002年行结直肠癌根治手术、无浆膜外浸润且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及预后因素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定提供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1995~2002年在我院肿瘤外科施行结直肠癌根治术的患者150例,其中,男88例,女62例,男女比例为1.42∶1,年龄32~77岁,平均52.34岁。
所有患者术后病理原发灶未侵及浆膜层,检取淋巴结15个以上,均无淋巴结转移。
所有患者均随访5年,排除心脑血管病及其他死亡因素。
所有患者术后均未进行放疗及化疗。
1.2临床病理学指标的选取术后常规剪取淋巴结,常规病理学检查。
选取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大体类型作为观察指标。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1.5软件,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
《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蛋白产物及病理多因素分析研究》一、引言大肠癌(CR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淋巴结转移是大肠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病理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基因蛋白产物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蛋白产物及病理多因素分析研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PCR等技术,对大肠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组织进行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和分析。
同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进行多因素分析。
三、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和分析1. 检测结果通过免疫组化、Western Blot和PCR等技术,我们检测了大肠癌组织及淋巴结转移组织中多种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情况。
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织相比,大肠癌组织中多种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其中与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基因蛋白产物尤为显著。
2. 分析结果通过对基因蛋白产物的分析,我们发现这些基因蛋白产物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中,某些基因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而另一些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则可能影响大肠癌的预后。
四、病理多因素分析1. 单因素分析我们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学特征,对多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血管侵犯等因素均与大肠癌的预后相关。
2. 多因素分析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
结果显示,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和血管侵犯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独立因素。
其中,淋巴结转移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之一。
五、讨论本研究表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多种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密切相关。
这些基因蛋白产物的过度表达可能促进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同时,病理学特征如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血管侵犯等也是影响大肠癌预后的重要因素。
在临床上,对于大肠癌患者,我们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特征和基因蛋白产物的表达情况,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分析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诸多临床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方法:统计85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患者的各个临床因素、生存情况和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分析后者与前两者之间的关系。
结果:单因素分析中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血清CEA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相关;多因素分析中肿瘤大体类型、浸润深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无淋巴结转移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有淋巴结转移组,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组。
结论:直肠癌的临床特征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联系,了解这些联系有利于对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和进行预后判断。
标签: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倍受医务人员的关注,尤其是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近年已经成为研究的热门。
了解淋巴结的转移情况,对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十分重要。
为了探求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我们对我院2003年1月~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85例直肠癌病例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85例病人,其中,男51例,女34例。
年龄31~83岁,平均58.7岁,45岁以下14例,45~60岁33例,>60岁38例。
肿瘤直径<3cm,12例,3~5cm 58例,>5cm 15例。
大体类型中隆起型17例,溃疡型38例,浸润型18例,胶样型12例。
浸润深度达肌层8例,浆膜层35例,浆膜外42例。
组织类型为管状腺癌64例,其他类型(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21例。
高分化癌9例,中分化癌51例,低分化癌25例。
血清CEA小于5μg/L的48例,大于5μg/L的37例。
所有病人均无术前放、化疗史。
1.2手术原则所有病例均按全直肠系膜切除(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原则手术,在直视下锐性解剖,完整切除包裹在盆腔筋膜内的直肠及其系膜。
对于肿瘤位置较高的病例,切除肿瘤远端5cm肠管及直肠系膜,对于低位肿瘤保证切缘位于原发灶远端2cm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