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 第十一课第2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 格式:doc
- 大小:181.50 KB
- 文档页数:3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 11 课《师说》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重点】学习第四段、背诵全文及迁徙发散【学习内容】一 , 自主学习1 翻译下边这句话,注意它的句式特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二. 合作研究课文题注中指出,韩愈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议者”,韩愈写《师说》跟古文运动有没相关系?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表示?(有人认为最后一段是个闲笔,仅是交代一下写作缘故,其余意义不大,你赞同吗?)三. 学习总结一、本文是针砭时弊的作品,因此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本文第二段用三种人进行正反对照的论证方法,值得我们学会。
三、注意累积好文言实词的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今异义等现象。
四 . 迁徙发散《师说》与《问说》(片断)比较阅读(一)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贤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大家,其下贤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贤人之因此为圣,愚人之因此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医生之族,曰师曰弟子之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像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吾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可以及,其可怪也欤!(选自韩愈《师说》)(二)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贤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而问可少耶?《周礼》曰:外朝以询万民。
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
是故贵能够问贱,贤能够问不肖,而老能够问幼。
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先人以问为美德,而其实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而先人所深耻者,后代且行之而不认为耻多矣,悲夫!(选自清朝刘开《问说》)1 、解说以下加点的字词。
【学习要点】第二段第三段【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朗读课文二、三段,梳理难字难词难句。
二.合作学习第二段第三段(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孔子师郯子、苌弘……(2)翻译下列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三.合作探究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做具体说明。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四.随堂演练1写出下面的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之(文中出现25次)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择师而教之()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句读之不知()⑦辍耕之垄上()⑧蚓无爪牙之利()于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不拘于时()其(文中出现17次)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其可怪也欤()⑤其皆出于此乎()⑥吾其还也()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
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①吾师道也()②吾从而师之()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道"字的讲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课堂小结与反思】【课后作业与练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阳光课堂》。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 11 课到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第 1 课时导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学习目标】1.联合讲解,疏导字句,读懂文章粗心。
2.认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目标和巨大贡献。
3.联合本文的构造,认识演讲辞中心突出、有条有理的特点。
【要点难点】1.要点:认识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蔡元培的办学目标和巨大贡献。
2.难点:剖析要点语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联系现实,领会本文的思想文化意义。
【学习内容】两课时一、预习任务1.基础知识:⑴识记字音:给加点字注音肄业()提拔()..弭谤().成就().冶游().贻误().商议().店肆().旁稽博采().商议().干禄( )..孜孜修业()..鲜( ) 为人知.搪塞()..砥砺()..相勖().裨益().会见().訾詈()..塞责( )..⑵多音字:长: zh ǎng()称:chēng()cháng()丧: sàng()sāng()塞: s a()sài()sāi()⑶形近字:组词贻:( yí)()籍:( j í)()骄:( ji āo)()贻:( yí)()ch an ()鲜:xiǎn()xiān()殆:( dài )()藉:( j í)()矫:( ji áo)()殆:( dài )()籍:( j í)(骄:( ji āo)())藉:( j í)(矫:( ji áo)())⑷要点词语:肄业:干禄:孜孜:砥砺:訾詈:长足:弭谤:搪塞:营营:商议:店肆:视事:潜修:裨益:冶游:商议:提拔:⑸成语累积:赤诚相见:规行矩步:刮目相见:时阅数载:道义相勖:终南捷径:言传身教:漠不关心:2.作者有关:蔡元培:(1868-1940 年 3 月 5 日)1868 年 1 月 11 日,清同治六年(兔年)十二月十七日,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图文变换课时 1 导教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习目标】1.明确考点,认清题型,关注种类,惹起重视;(第1课时)2.学习几种常有题型的解决方法和答题技巧;(第 2 课时)3.经过训练熟习各样题型,为应试打基础,提升语言运用能力。
(第 3 课时)【要点难点】1.要点:图文变换题的四种种类(表文变换、徽标类变换、漫画类变换、照片图画类变换)及各自需注意的方面。
2.难点:剖析图表信息,掌握主题,正确全面简洁地表达出来是本专题需要打破的难点。
第 1 课时认识图文变换一、考纲解读明确考点图文变换在《考试纲领》中包括在“语言文字运用”中的“语言表达简洁、连接、得体、正确、鲜亮、生动”这一考点中间。
“图文变换”题是一种综合性、技巧性强 , 拥有创新特点的新题型。
它要求考生依据图或表中的相关内容 , 剖析资料 , 鉴别或发掘出某些隐含的信息 , 对资料进行综合性评论或推测 , 而后用适合的语言表述出来。
“图文变换”题表面上看来是“看图说话”, 实质上它综合了“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采用、仿用、变换句式”等多种题型, 说究竟这种题是在考察考生综合的语言表达能力 , 能力层级为 E,正由于这样,最近几年来此类题已成为高考题中的新宠。
二、从 2013 高考取认识图文变换例 1、(新课标卷 1)下边是我国公布的“中国环境标记” ,请写出该标记中除文字之外的构图因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洁,句子通畅,不超出70 个字。
( 5 分)参照答案(示例):先找出除文字外的构图因素,而后依据文字说明论述其寓意。
图形由中心的青山、绿水、太阳及四周的十个环构成。
寓意为:民众同心合力共同保护人类赖以生计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睦,创建美好生活。
(5 分)例 2、(新课标卷2)下边是我国的“国家节水标记” ,请写出该标记的构图因素及其寓意,要求语意简洁,句子通畅,不超出 70 个字。
( 5 分)参照答案(示例):图标由水滴、手掌和圆形构成。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二课诗两首雨巷导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1.剖析、理解本诗的意象和象征意义。
2.经过朗读、剖析和赏识,培育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能正确剖析诗中所包含的迷茫感慨而又期望的情怀。
【要点难点】赏析诗歌意象,剖析作者感情,领会诗歌的艺术美。
【学习内容】一、知识链接1、对于作者:戴望舒( 1905 年 3 月 5 日—— 1950 年 2 月 28 日)原名戴朝安,别名戴梦鸥,中国三十年月“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
1929 年 4 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第一版,此中《雨巷》成为传诵一时的名作,他所以被称为“雨巷诗人” 。
这一年,作者才22 岁。
生于浙江杭州,是中国现代有名的诗人。
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前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遨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方由月神开路,后边由风神飞廉作跟从。
望舒即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漂亮温柔,贞洁优雅。
戴望舒初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慨气味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模糊、委婉。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的激烈感情和美好将来的热情神往,诗风显得明亮、真挚。
诗集主要有《我的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害的光阴》等,还有译著等数十种。
2、创作背景 :《雨巷》这首诗写于1927 年夏天。
当时全国处于白色恐惧之汇总,戴望舒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破灭与难过,心中总充满了迷茫的情绪和模糊的希望。
《雨巷》一诗就是他的这类心情的表现,此中交叉着绝望和希望、破灭和追求的两重情调。
这类情怀在当时是有必定的广泛性的。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点。
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委宛动听的乐感。
所以叶圣陶先生夸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二、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给以下词语注音。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再别康桥导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1【学习目标】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经过教师的指导朗诵学会赏识诗歌的音乐美。
3、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下手赏析诗歌。
【要点难点】1、诗人独具特点的意象选择及其作用是要点2、经过品尝语言,剖析作者感情是难点。
【学习内容】一、知识链接1、对于作者:徐志摩( 1897— 1931)现代诗人、散文家。
名章序,笔名南湖、云中鹤等。
浙江海宁人。
1918 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
192 1 年赴英国留学,入伦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
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 年开始创作新诗。
1922 年回国后在报刊上发布大批诗文。
1924 年任北京大学教授,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任翻译。
1926 年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展开新诗格律化运动,影响到新诗艺术的发展。
1931 年 11 月 19 日,由南京乘飞机到北平,因遇雾在济南邻近触山,机坠身亡。
著有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志《爱眉小札》、《志摩日记》,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
他的诗字句清爽,韵律和谐,比喻奇特,想象丰富,境界优美,神思俊逸,富于变化,并追求艺术形式的整饬、华丽,拥有鲜亮的艺术个性,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他的散文也自成一格,获得了不亚于诗歌的成就,此中《自剖》、《想飞》、《我所知道的康桥》,《翡冷翠、山居闲话》等都是传世的名篇。
2、时代背景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感情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虑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7 月尾的一个夏季,诗人一个人静静到达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
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习的康桥在静静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从头在他的眼前显现。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3【学习要点】第二段第三段【学习内容】一.自主学习朗读课文二、三段,梳理难字难词难句。
二.合作学习第二段第三段(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1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2孔子师郯子、苌弘……(2)翻译下列句子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三.合作探究1本文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试做具体说明。
2如何理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其可怪也欤”的含义?四.随堂演练1写出下面的文言虚词在句中的含义。
之(文中出现25次)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人非生而知之者()③择师而教之()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⑤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⑥句读之不知()⑦辍耕之垄上()⑧蚓无爪牙之利()于①而耻学于师()②其皆出于此乎()③师不必贤于弟子()④不拘于时()其(文中出现17次)①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③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④其可怪也欤()⑤其皆出于此乎()⑥吾其还也()⑦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⑧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都有词类活用的现象。
(A.名词作动词B.意动用法C.形容词用作名词。
请在句后括号内用序号注明。
)①吾师道也()②吾从而师之()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⑤而耻学于师()⑥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道"字的讲法不同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B.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课堂小结与反思】【课后作业与练习】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一、二题《阳光课堂》。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选用句式课时1导学案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习目标】1、掌握重组式变换的句式的结构特点。
2、明确句式选用前后不同的表达效果。
【重点难点】2、学习并揣摩语段内部的语法关系。
3、掌握常见的解题方法。
一、预习任务所谓“重组”是指要求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前提下,改变陈述对象而对句子进行重新组合。
解答这类试题特别要注意分析原句的意义层次关系,从而理出合理的表达思路。
例如:用“音乐”作开头,重组下面这个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各种非理性的欲望,都可以在音乐中得到净化,那是指听众中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人,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人,方才可以让各种欲望在音乐中得到净化。
音乐可以让,也只能让那些敢于忏悔自己一生过错的、敢于承认自己心底欲望的听众的各种非理性的欲望得到净化。
二、设问导学学生解答句式变换题常常会出现哪几种几种错误?原因是什么?1、变换后的句式改变了句子原意;2、句式变换后的语序不合理;3、随意添减或改换原句中负载重要信息的词语等等。
究其原因:一是未能把握各种句式的特点及各种句式之间变换的方法;二是未能审清题意,答题偏离了命题者的要求;三是语言组织能力较弱,不能准确理清原句的意义层次关系;四是答题还欠规范,如不写出反问句后面的问号。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1.(2001年全国,第25题)把下面的长句改成较短的句子,使意思表达得更为清楚。
(不得改变原意,可添加必要的词语)现在许多国家都已经能够生产可以独立操作机床、可以在病房细心照料病人、可以在危险区域进行作业的机器人。
改为[点睛]此题考查把长句变成短句使语言更通顺、明白的能力。
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机器人”前的定语从原句中抽出来独立变成三个单句——提取主干枝叶法2.(1993年上海,第14题)在这境界这时间里惟一可以触动心情的是秋虫的合奏,它们高、低、宏、细、疾、除、作、歇,仿佛经过乐师们的精心训练,……其实他们每一个都是神妙的乐师;众妙毕集,各抒灵趣,哪有不成人间绝响的呢?把文末的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学习重难点】积累文言词语,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探究一】《荆轲刺秦王》的结构第一部分——开端(从“”到“”):行刺的缘起第二部分——发展(从“”到“”):行刺的准备第三部分——高潮(从“”到“”):廷刺秦王第四部分——结局():荆轲被斩【探究二】1.荆轲和太子丹为刺秦王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这几项准备工作中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2.荆轲和太子丹在准备工作中有些什么分歧?这些分歧说明了什么?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3.在叙述荆轲刺秦王时,作者使用了多种手法来描绘当时的场面。
请分析一下。
4.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该如何认识和评价荆轲刺秦王这一行动?【探究三】一、概括中心主旨文章主要叙述了这一事件从的完整过程,以时间及事件的发展过程为顺序,生动地再现了一个、、、、的英雄形象,表现了作者的思想。
二、写作特色,请举例具体分析。
1.善于通过来写人物。
2.生动传神的描写。
3.通过突出人物性格。
4.精彩的描写。
三、结构图解荆轲刺秦王-行刺准备-信物、匕首、配备助手-易水送别-怒叱太子、白衣相送-秦廷行刺-计见秦王、秦廷搏击、被斩【课后作业与练习】【检测一】默写“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终已不顾”一段。
【检测二】一、基础题1.下列词或短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忤视(wǔ) 夏无且(qiě)变徵之声(zhǐ) 振慑(shè) B.收盛(chéng)更虑之(gēng)图穷匕见(jiàn)卒起不意(cù) C.嗔目(chēn)和而歌(hè)箕踞以骂(jī)以药淬之(cuì) D.说见臣(yuè)被八创(chuàng)给贡职(jǐ) 愿得谒之(yè) 2.下列句中加点字都是通假字的一组是 ( )A.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B.秦王环柱而走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C.卒惶急不知所为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D.燕王诚振布大王之威是时蒙恬威振匈奴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
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高中语文第十一课第2课时导学案新
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2、把握文章典型场面、人物描写和抒情议论片段所表达的深层意思及语言特色。
【学习内容】
品读鉴赏、合作探究
一、为了准确而深刻地再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作者精心选材,描写了包身工们一天的生活状况。
它所用的手法是“点面结合”。
所谓“面”,就是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所谓“点”,就是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
这两方面的材料是骨架和血肉的关系。
“面”上的描述搭起了一个包身工悲惨生活的基本框架,“点”的刻画,则是填充其中的具体材料。
那么,为了有力地表现主题,作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是怎样在“面”铺开的基础上进行“点”的穿插的?
用是什么
2、概述课文介绍小福子和不知名的包身工的故事,并思考他们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二、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
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褒词贬用除了上面这句话外,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2..第35段:“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般的弯,面色像死人一般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
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3..第49段:“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
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请分析此段的表现手法。
4..分析本文最后一段的表现手法:“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
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5..除了以上这些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以外,本文还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比喻、夸张等手法。
请同学们找找看并进行分析。
6..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段落,体会其作用?
【课堂小结与反思】
【课后作业与练习】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粗字的读音,与所给注音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nòng 弄璋弄堂里弄弄潮儿
B.shuō 说服说教游说说客
C.qì契据带挈默契锲而不舍
D.pì 开辟譬如睥睨僻壤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迟钝裸体游说咳漱
B.褴褛惺松荤腥虐待
C.契据嘈杂焦酌怜悯
D.骷髅嗑睡难堪贿赂
填空。
《包身工》在选材上注意______,在结构上,以______为顺序,巧妙地将包身工的全部遭遇浓缩在______的生活中。
在顺叙的同时,间以______和______,介绍了包身工的来历、身份,说明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
它的发表,对当时提倡的报告文学运动起了推动和示范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着一定的影响。
本文的句式灵活多变,极具感情色彩,增强了表达效果,充分体现了报告文学的文学性特点。
如“粥菜?是不可能有的”和“蓬头、赤脚,一边扣着纽扣,几个睡眼惺松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想想,若改为“不可能有粥菜”和“几个蓬头、赤脚,扣着纽扣,睡眼惺忪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效果有何不同?思考后请按不同要求变换下面的句子,但不改变原意。
“这件事是有成功的希望的。
”
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增强加重。
4)仍是陈述句,添加修饰词语,使语气减弱变轻。
改写成双重否定句,使语气减弱变轻。
(3)改写成反问句,使语气增强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