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观察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新疆地区不同民族间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新疆地区居民有多个不同的民族,各民族间的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影响也不同。
首先,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回族等传统游牧民族,由于饮食习惯的不同,肉类的摄入较为频繁,因此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较高。
而藏族等高山民族,则由于长期居住在海拔较高的地区,饮食以青菜、豆类为主,较少摄入肉类,因此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较低。
其次,不同民族间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也有所不同。
以维吾尔族为例,其结直肠癌常见于直肠和乙状结肠,以中晚期为多见,组织分化程度较差。
而哈萨克族的结直肠癌则多见于升结肠和横结肠,肿瘤分化度较高,生长速度较慢。
这些病理特征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不同民族间结直肠癌的预后也存在差异。
以蒙古族为例,其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相对较好,可能与其维持了长期的传统饮食习惯有关;而维吾尔族等民族,则可能存在一定的生物学特征和基因突变,影响了其结直肠癌的预后。
因此,对于不同民族的结直肠癌患者,应该充分考虑其饮食习惯、病理特征和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同时,也需要对于不同民族的结直肠癌病理特征和预后情况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患者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
102例直肠癌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预后分析周思成;武海峰;潘雨婷;云红;曹少木;聂红霞;兴伟;梁建伟【期刊名称】《肿瘤防治研究》【年(卷),期】2023(50)1【摘要】目的探讨侧方淋巴结清扫术(LPLND)在侧方淋巴结(LPLN)转移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意义。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20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联合LPLND术后病理证实LPLN转移的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
探讨LPLN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点与转移规律,同时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共纳入102例病理证实LPLN转移的直肠癌患者。
LPLN常见转移部位依次为髂内淋巴结(n=68,66.7%)、闭孔淋巴结(n=44,43.1%)和髂总/髂外淋巴结(n=12,11.8%)。
10例(9.8%)患者出现双侧LPLN转移,平均LPLN转移数量为2.2±2.4,其中16例(15.7%)患者LPLN转移数量≥2。
LPLN转移至髂外/髂总淋巴结的患者3年总体生存率(OS)(66.8%vs.7.7%,P<0.001)与无瘤生存率(DFS)(39.1%vs.10.5%,P=0.012)明显低于转移至髂内/闭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
多因素分析显示LPLN转移至髂外/髂总是影响OS(HR=3.53;95%CI:1.50~8.31;P=0.004)和DFS(HR=2.40;95%CI:1.05~5.47;P=0.037)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LPLN转移主要位于髂内血管与闭孔区域。
转移至髂外或髂总淋巴结患者的生存预后无法通过LPLND改善,全身性综合治疗往往是此类患者的最佳治疗选择。
【总页数】5页(P33-37)【作者】周思成;武海峰;潘雨婷;云红;曹少木;聂红霞;兴伟;梁建伟【作者单位】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忻州医院、第十临床医学院/忻州市人民医院普外科;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河北省中医院外一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6.9;R735.3【相关文献】1.无法治愈的晚期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姑息性治疗预后的生存分析2.直肠癌侧方淋巴结清扫预后的生存分析3.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侧方淋巴结清扫对预后和复发、转移的影响4.直肠癌伴侧方淋巴结转移患者的预后决定性因素5.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多因素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简介:结直肠粘液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具有独特的病理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就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病理特征结直肠粘液腺癌主要具有以下病理特征:1. 组织学特征结直肠粘液腺癌的病理学特征主要为粘液的过度分泌,导致肿瘤组织充满粘液,细胞排列紊乱。
通常可见于肠黏膜上皮、固有层以及浆膜上皮内。
肿瘤细胞呈现多形性,在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形态方面存在显著变异。
2. 免疫组化特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可以观察到结直肠粘液腺癌细胞的特定标记物。
粘液腺癌细胞可表达CK20、CDX2等染色阳性标记物。
3. 分子遗传特征近年来的研究显示,结直肠粘液腺癌与一系列基因突变和分子遗传异常相关。
其中,常见的遗传变异包括KRAS、BRAF、PIK3CA等基因。
二、预后分析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预后多受多种因素影响,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预后因素:1. 肿瘤分期肿瘤分期是预测结直肠粘液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早期发现和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通常,分期更早的肿瘤有着更好的预后。
2. 扩散程度结直肠粘液腺癌的扩散程度也会对预后产生影响。
如果肿瘤扩散至淋巴结、肝脏或其他重要器官,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
3. 分子遗传异常前述的分子遗传异常在结直肠粘液腺癌的预后中也起到重要作用。
一些特定的基因变异会导致肿瘤对药物治疗的抵抗性,从而影响患者的预后。
4. 化疗和靶向治疗化疗和靶向治疗是结直肠粘液腺癌常用的治疗手段。
患者对药物治疗的反应以及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都可能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结语:结直肠粘液腺癌作为一种特殊的肿瘤类型,其病理特征与预后密切相关。
对结直肠粘液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指导临床诊治和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结直肠粘液腺癌的分子机制,以提高其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分析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它通常生长在肠壁黏膜层,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向周围组织蔓延,进一步导致淋巴结转移。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是指该肿瘤细胞从原发肿瘤生长处经由淋巴管进入肠系膜和髂内淋巴结,进而转移至腹膜后淋巴结、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和肝门淋巴结等淋巴结。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可以影响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
在治疗中,医生常常需要进行淋巴结转移分析,以确定患者的癌症扩散和转移情况,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治疗计划。
本文旨在深入剖析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分析的相关问题。
一、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对患者的预后和治疗方案都有很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达35%~45%。
其中,直肠癌中低位的淋巴结转移率较高,而直肠癌高位淋巴结转移率则较低。
此外,其他因素,如直径大于5cm、组织学类型为腺癌、同时合并浆液分泌性腺瘤癌等,也会使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增加。
二、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淋巴结转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直肠癌治疗中,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考虑以下因素:1.患者年龄:年轻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相对较低。
2.病变部位:病变部位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3.病变长度:病变长度越长,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4.不同性质的病理:组织学类型为腺癌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
5.肿瘤组织侵袭深度:肿瘤组织侵袭越深,淋巴结转移的可能性就越高。
6.病变的分化程度:分化程度越低的病变,淋巴结转移率越高。
三、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方法淋巴结转移的确诊还是需要通过病理学检查,但在临床前期可以通过以下检查手段来判断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情况:1.直肠前列腺指诊:直肠前列腺指诊可以通过探测到直肠的淋巴结质地、大小和顺畅度等特征来判断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2.腹部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到淋巴结的肿大和结构改变等,对于前列腺或周围血管区域的淋巴结转移具有一定的识别价值。
3. 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联用,可以准确判断淋巴结有无炎症或转移。
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定义直肠癌区域淋巴结定义相关定义•直肠癌:指发生在直肠(结肠的下段)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淋巴结:人体淋巴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过滤和清除体内废物、细胞产物和病菌的作用。
淋巴结在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判断肿瘤是否扩散的重要依据。
•区域淋巴结:指淋巴系统中处于特定区域、与特定器官或组织相关的淋巴结。
对于直肠癌来说,区域淋巴结就是位于直肠周围的淋巴结。
•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指直肠癌周围的淋巴结群,包括直肠系膜上、下淋巴结、腹膜后淋巴结等。
理由1.扩散判断:直肠癌的治疗方案中常常会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和相应淋巴结。
通过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检查和判断,可以确定肿瘤是否已经扩散至淋巴结,是手术决策的重要依据。
2.预后判断:直肠癌是否有淋巴结转移是判断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
淋巴结转移会增加直肠癌的复发和转移风险,需要采取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
3.辅助治疗:如果直肠癌已经发生淋巴结转移,除了手术切除外,还需要采取其他辅助治疗措施,例如放疗、化疗等。
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定义和判断,可以帮助医生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书籍简介标题:直肠癌区域淋巴结评估与治疗手册作者:张三出版日期:2022年简介:本书针对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定义、评估和治疗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和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归纳与分析,提供了临床上常见的区域淋巴结评估标准和治疗手段。
本书旨在帮助临床医生更加准确地判断与处理直肠癌区域淋巴结,提供更加精细化的个体化治疗方案,以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参考书目1.Smith AB, Sobrero A, et al. Adjuvant therapy for stageII colon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from the CancerCare Ontario Program in Evidence-based Care’sGastrointestinal Cancer Disease Site Group. J Clin Oncol.2004;22(16):.2.Quirke P, Durdey P, et al. Local recurrence of rectaladenocarcinoma due to inadequate surgical resection.Histopathological study of lateral tumor spread andsurgical excision. Lancet. 1986;:.3.Benson AB 3rd, Venook AP, et al. Colon cancer, version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J NatlCompr Canc Netw. 2018;16(4):.需要注意的问题•区域淋巴结定义的不一致性:不同学者和医生对于直肠癌区域淋巴结的定义存在一定的差异,有些研究将更广泛的淋巴结包括在区域淋巴结范围内,而有些则更加严格地定义。
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作者:李树怀杨荣华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08年第34期【摘要】目的探讨直肠癌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术后生存时间之间的关系。
方法分析67例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原发灶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及术前血清癌胚抗原(CEA)水平与术后淋巴结病检转移情况及与生存时间的关系。
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肿瘤大小、大体类型、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
全组5年生存率为59.7%;无淋巴结转移组预后好于有淋巴结转移组,两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658,P=0.000)。
结论直肠癌组织学类型和分化程度是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根据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淋巴结转移之间的相关性能够更准确诊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以及判断预后。
【关键词】直肠癌;淋巴结转移Analy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in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LI Shu-huai,YANG Rong-hua.Department of General Surgery,Guangyuan Municipal Cangxi Red Cross Hospital in Sichuan Province,628400,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clinical factors,prognosis in rectal cancer.Methods Collected the statistics of 79 cases who accepted 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EM),such as clinical factors,prognosis 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And analyze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ird and the preceding two factors.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five factors(namely the tumor size,massive type,depth of invasion,histology type and differentiating degree)and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monovariate analysis.However only two factors-histology type and differentiating degree-were left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The 5-year survival rate of total group was 59.7%.The prognosis of nolymph metastasis group was statistical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group with metast asis(χ2=13.658,P=0.000).Conclusion Histology type and differentiating degree are main risk factor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rectal cancer.Doctor can more accurately diagnose,make therapeutic regimen and judg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rectal canceracc【Key words】Rectal cancer; Lymph node metastasis淋巴结转移是直肠癌的主要转移途径,也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原因[1],研究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利于病情的评估、具体治疗方案的制定以及手术预后的判断。
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观察
[摘要] 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其特点以及预后。
方法分析该院收住的112例结肠癌、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病理检查,比较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症状、性别、年龄、肿瘤类型、组织、病理类型等方面的差异。
结果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 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无关,而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分化程度越低,患者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5 μg/l。
1.2 诊断标准
肿瘤分期标准:采用美国癌症联合会的第7版tmn分期标准[1]:t1期:肿瘤侵到达到黏膜下层;t2期:肿瘤侵犯到达肌层;t3肌层被肿瘤穿透并侵袭肠周组织;t4期:肿瘤穿透脏层腹膜,直接侵袭器官。
淋巴结转移诊断:淋巴结转移阳性病例:至少有1枚淋巴结检查结果提示阳性;淋巴结转移阴性病例:检测12枚以上的淋巴结,未发现阳性结果。
1.3 统计方法
使用spss17.0统计处理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血清 cea水平等因素与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
①年龄:为了方便进行统计分析,将患者按年龄分成3个小组,统计淋巴结转移率。
60岁40.48%(17/42)。
3组数据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②性别:其中男性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为41.94%(26/62),女性患者为48%(24/50)。
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③肿瘤大小:>5 cm者淋巴结转移率45%(27/60),0.05)。
④血清 cea水平:5 μg/l的37例则为45.95%(17/37),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之间的关系
①肿瘤t分期:根据分期标准,t1~t4患者分布为8例、13例、44例、47例。
淋巴结转移率为t1:12.5%(1/8),t2:15.38%(2/13),t3:43.18 %(19/44),t4:59.57%(28/47)。
淋巴结的转移率随着肿瘤浸润程度的变深而发生提高。
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而肿瘤t分期以及分化程度却对淋巴结的转移有着直接的相关[4],研究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这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符合一致。
肿瘤的浸润程度越高,之所以会增加淋巴结的转移,其机理主要被认为是黏膜层没有淋巴管,所以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极低。
随着肿瘤侵袭程度的加深,肿瘤组织与淋巴管接触的面积变大,肿瘤细胞进入淋巴道的几率也越大,出现淋巴道转移的可能性也相应提高。
特别是肿瘤细胞突破浆膜层后,淋巴道的转移几率更是极大的提高[5]。
但是,仍有相当多的研究表明,即使在同一分化度或同一分期的患者,实际预后仍会有这较大的不同。
因此,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需要从病理、临床、生物等多个方
向进行综合评估。
如今,结直肠癌的诊断和治疗水平都有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很多研究已经涉及分子生物学方向,如蛋白激酶pkci蛋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目前都证实和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目前对早期非手术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分期时,主要依靠超声、ct等检查设备。
有研究显示,国外一些国家通过早期检查以及肿瘤防治宣传等方面的努力,结直肠癌患者的死亡率正出现下降的趋势。
因此,对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诊断以及干预仍然需要临床注意。
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多见排便习惯的改变以及便血,而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多见乏力、厌食、体重持续减轻、贫血、低热等全身症状,并出现腹痛以及腹部的肿块,大便性状的改变。
综上所述,肿瘤的分期以及分化程度决定了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可以作为判断结直肠癌预后的首要标志。
在临床工作中,加强结直肠癌的健康宣教,建立起合理、完善的诊察制度,实现结直肠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的近期治疗疗效,并有效降低临床死亡率。
[参考文献]
[1]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the ajcc cancer staging manual[m].7th ed.new york:springer science +business media llc,2010:143-159.
[2] 曾伟,张辉襄,何慧君.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表达与临床ⅰ期非小细胞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
(19):190-191.
[3] 刘世宇,温世春.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40-41.
[4] 王灏,傅传刚,柴锐,等.t1、t2期直肠癌发生淋巴结转移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10,48(13):968-971.
[5] 包向东,程恒金,周慧洁,等.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多因素回归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6):965-967.
(收稿日期:2013-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