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土壤学》讲义

《环境土壤学》讲义

SATELLITE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土壤与生态系统

1.土壤的概念

定义1:

存在于地球表层的含有生命物质,植物可以生长的自然集合体。

定义2:

土壤是能产生植物收获物的地球陆地的疏松表层,是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的产物,是在母质(岩石及其风化物)、气候、生物、地形、时间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形成的自然体。

土壤圈Pedosphere:地球陆地表层由所有土壤所构成的具有重要特征的圈层。土壤圈是地球圈层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的一个圈层,界于岩石圈和大气圈、生物圈、水圈之间。

成土条件Siol Forming Condition:

s = f(cl,o,r,p,t)式中:

s土壤soil

cl气候climate

o生物organism (Vegetation)

r地形relief

p岩石或母质rock or parent materials

t 时间(年龄) time

The type of soil developed depends on the amount of time a parent material on a specific topography is exposed to the effects of climate and vegetation. "Why do I have so many different soil series on my land?" The answer is quite simple. If you had three parent materials on five topographies developed under two vegetations, one climate, and two periods of time, you would have the following number of soil series: 3 parent materials × 5 topographies × 2 vegetations × 1 climate × 2 time intervals = 60 soil series(土系).

土壤的作用Role of Soil:

They help supply our food, support our homes and highways, act as building materials for our construction, absorb our waste materials, and give us many beautiful and scenic areas for relaxation and recreation.

" The wealth of a nation lies in her soils and their intelligent development." --- Richard Gordon

我国主要的土壤类型:

砖红壤,红壤,黄壤,暗棕壤,黑土,紫色土,水稻土,荒漠土。

2.土壤学Soil Science

研究土壤的形成、发生分类、基本性质与功能、土壤分布规律、土壤资源利用与管理和土壤调查技术的专门学科。

派生的分支学科主要有:土壤生态学、土壤环境学、土壤生物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化学、土壤胶体化学、土壤地理学、土壤微生物学、土壤肥料学、土壤改良学、土壤发生与地理学和土壤调查与制图学等一系列学科体系。

3.土壤和生态系统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土壤以其肥力(Fertility)养育着陆地上的植物,通过植物又养育着动物和微生物。

“万物土中生”:植物(plants)、动物(animals)、微生物(microorganisms)

土壤生态系统是整个生态系统中最基础、最关键的。

土壤提供物质循环的基础:光合作用和代谢作用;

植被是土壤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保障。

植物生物量的增加为整个生物界的生存繁育提供物质能量基础。一旦植被破坏,不仅直接使土壤生态受损,导致各种生物的能量匮乏,同时整个生态系统也因物质和能量的收支改变而导致平衡失调,以致最终被破坏。这就是土壤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也是为什么要重视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

第二节环境土壤学的兴起

1.土壤环境问题Environmental Problem of Soil

存在数量(quality)和质量(guantity)两个方面的问题。

人口爆炸式增长,资源(矿藏、森林、草原)过度开发(粮食数量供应的安全),人工合成化学物质加速发展,土壤被过度的集约化经营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和污染着土壤,构成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影响粮食质量的安全)。

直接影响:“三废”排放,导致土壤污染、酸化、次生盐渍化。

间接影响:森林、草原植被的破坏导致土壤冲刷、侵蚀与沙化。

2.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

进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而且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时的状态。

与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相比,土壤污染更隐蔽,其危害的后果也更深远。

污染物在土壤中能与土壤成分相结合,它被土粒所吸收、吸附和固定,也受到微生物分解转化作用的影响。保存下来的污染物能逐渐为植物和微生物所吸收,再通过食物链向人、蓄体内输送。由于土体比水体对污染物的容量要大,其危害的过程就缓慢得多,从而也增加了人们对此认识的难度。(第五章)

3.土壤环境研究Study on Soil Problem

20世纪50-60年代“三废”治理与综合利用,城市污水进行农田灌溉;

20世纪70年代进行农田污水灌溉利弊与监测评价,部分城市郊区土壤污染与背景值研究;

20世纪80年代关注农药、化肥污染,引起部分地区土壤的酸化、板结,深入开展土壤背景值、环境容量及酸沉降危害研究;

20世纪90年代注意污染土壤排放的甲烷对环境的影响,同时开展污染土壤生物修复研究,并逐步成为研究的热点。

第三节环境土壤学任务与内容

1.环境土壤学的任务Main Duty of the Course

研究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及由此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等产生的影响,并探索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和治理方法等。

主线是土壤的环境功能(土壤与环境的质能交换)和土壤环境行为(背景值、环境容量、污染与修复机制、生态优化)。

从土壤生产力的角度研究土壤是农业土壤学的任务;从生态环境的角度研究土壤是环境土壤学的主要任务。

2.环境土壤学的重要内容Main Content of the Course

土壤的基本特性及其主要功能;

土壤环境背景值与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土壤修复;

土壤生态优化、污染治理、质量评价。

第四节环境土壤学与相关学科

1.环境土壤学的基本学科Basic Science of the Course

环境土壤学是建立在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是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在土壤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学科。

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学以化学、物理学和数学为基础,特别是化学。

环境土壤学以生物学、气候学、地学和经济学为原理揭示其规律,并通过工程技术(生物工程)和区划方法达到分区规划和治理目的。

2.环境地学的概念Environmental Geography

环境地学包括环境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化学地理学、污染气象学和海洋环境学等。

环境地质学以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人类活动会诱发环境地质问题,如地震、废弃矿床、地下水质恶化、地面沉降。而地质作用产生的地震、火山爆发、海啸、山崩、泥石流等又深刻影响着土壤的生态环境。

环境地球化学以化学物质在地表环境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为研究对象。化学物质从土

壤到植物再影响食物链和整个生态系统。

污染气象学研究大气污染和大气运动的科学,大气运动对污染物质在大气中扩散,气象因素对污染物的化合和分解的影响。

环境海洋学主要研究物质在水体中的运动规律,底泥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第二章土壤的形成与功能

第一节土壤的形成过程

1.形成土壤的矿物和岩石Minerals and Rocks

研究土壤首先要认识形成土壤的母质材料(parent materials)。

母质是最重要的成土因素和土壤形成的条件。

按照风化物不同搬运动力与沉积特点可分为八大类型:

残积物(就地风化堆积,未经搬运);

坡积物(流水、重力搬运和就地堆积);

洪积物(洪水、搬运距离远和分选性差、磨圆度不佳);

冲击物(水搬运,河流相沉积);

湖积物(水搬运,湖相沉积);

浅海沉积物(水搬运,海相沉积);

风成物(风搬运和堆积:黄土);

冰积物(冰川搬运和沉积)。

需要很好理解和掌握以下三个基本概念:

岩石(rock): 各种矿物大多以集合体的形式存在于地壳(音:Qiao;earth's crust)中,这种矿物的集合体就是岩石。

根据岩石的成因,可以分为三大类:

岩浆岩(igneous rock):火山喷发(未喷出)的岩浆冷凝而形成。根据二氧化硅的含量多少区分为酸性岩(>65%)、中性岩(52-65%)、基性岩(45-52%)和超基性岩(<45%)。

沉积岩(sedimentary rock): 在地表常温常压下,先成的岩石风化剥蚀的产物,以及生物

作用与火山作用的产物在原地或经外力搬运而形成沉积层,再经过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的岩石。是主要的成土母质,分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变质岩(metamorphic rock): 已经形成的岩浆岩或沉积岩受到地壳运动或岩浆运动造成的高温高压和热气热液作用,而发生变质的岩石,就叫变质岩。常见的变质岩有:片麻岩、石英岩、大理岩和结晶片岩类。

矿物(mineral):各种地质作用下自然产生于地壳中的化合物或化学元素,是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自然均质体,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根据矿物的成因,区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s): 形成于高温高压下的矿物,如岩浆熔融体或热液中形成的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

次生矿物(secondary minerals): 由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过化学蚀变,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结合而成的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等。

风化作用(rock-weathering processes)暴露于地表(或不露出地表)的矿物、岩石遇到和它形成时不相同的外界条件就发生形变、组成和性质的变化,这就叫风化。风化作用包括三大类型:

物理风化(physical weathering)由物理作用使岩石发生物理变化而成碎屑的过程。如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力风化、水力作用。

化学风化(chemical weathering)岩石的化学成分受到化学作用发生化学成分和性质的变化,以及产生新的矿物的过程。如溶解作用、水化作用、水解作用、碳酸化作用、氧化作用。此外还有硫酸化作用、还原作用、去碳作用、中和作用。

水化作用实例:

2Fe

2O

3

+ 3H

2

O > 2Fe

2

O

3

-3H

2

O

(赤铁矿) (褐铁矿)

生物作用与风化(biological weathering)生物所参与的风化过程。物理风化和化学风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生物作用有关。

直接方面:根系对岩石的挤压、穿插而使岩石崩解。

间接方面:生物呼吸作用是大气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放出氧气。而氧气和二氧化碳都是化学风化作用的重要因素。

2.土壤的主要形成过程Main Processes of Soil Forming

各种土壤的成土过程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土壤的成土过程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任何土壤都必须经历三个基本的成土过程:原始成土过程,有机质积累过程和粘化过程,而象脱硅富铝化过程只有南方红黄壤上才具有,盐碱化过程只有盐碱土上才有。这就是说土壤的成土过程可区分为共有成土过程和专有成土过程。

原始成土过程 Primary Soil Forming Process

母质具有疏松多孔的特点和具有初步的透水透气性、持水性,以及释放供应部分养分的能力,使生物生长发育具有了可能。首先是对养分要求不高的低等生物(如化能自养性微生物)。

低等生物(化能自养型微生物)的出现,抑制营养元素的淋溶(从氧化母质的无机物种取得合成有机物的能量),开始了最初的土壤形成过程(母质上开始产生有机物,营养元素得以初步在母质表层集中和积累)。

有机质积累过程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有机营养性微生物大量生长使有机质和营养元素得到进一步的积累和集中,特别是固氮细菌的发育使土壤氮素进一步积累,肥力(水、肥、气、热)水平进一步提高,生物群落也相应交替和发展。接着出现地衣、苔藓,直到高等绿色植物生长。

一方面有大量以有机质为能量和养分来源的微生物不断分解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一部分分解供植物再利用,另一部分有机质转化为特殊的腐殖质(humus),积累在土壤的表层,保存了植物需要的营养元素。

粘化过程 Clay Minerals Forming

固相部分是构成土壤的基本骨架,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土壤矿物质与成土母质有关,区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粘土矿物)。这部分是作为重要的基质,它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机械性和养分供应类型、水平以及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等,也影响土壤的液相及气相的状况。在土壤的发生发育过程中经历着不断粘化的过程,表现为土壤中次生粘土矿物逐步占主导位置。主要是由风化作用所致。所以有“南酸北碱”的土壤分布规律。

第二节土壤的基本功能

1.土壤功能的概念Concept of Soil Function

土壤能为植物提供支撑的场所,调节土壤水、肥、气、热等植物所需的生活环境,即土壤肥力(soil fertility)功能。

土壤还具有吸附、固定和转化有毒有害物质的效用,即土壤净化(soil sanitation)功能。作为农业生产基本的物质资料主要在于土壤具有肥力功能。

污水土地处理系统、有毒有害物质(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即体现土壤的净化功能。

土壤养分只代表狭义的肥力概念,仅仅是肥力的一部分。土壤肥力包括土壤水分、土壤养分、土壤通气和土壤热状况四个肥力因素。

2.土壤的基本功能组成Component of Soil Function

土壤的基本功能体系是由土体、土层、土壤结构与土粒成分的功能组成的。

一般来说,各土壤在土体、土层、土壤结构与土粒成分上的不同就导致它们功能的差异。

土体的功能Function of Soil Body

土体是立体的土壤基质总体。

由于界面接触环境的程度不同,以及土体内重力和张力以及溶解、沉淀等作用的影响,使其在垂直方向上发生了自然的质、能分配及其传递的差异,从而形成土层。

土层的功能Function of Soil Layer

土体的一级结构(土体是由土层构成的)。

在土壤剖面上我们能清楚的看到土壤的层次性。这是土壤形成过程的产物。

层次性说明土层与土层的不同,与肥力有密切关系。层次本身就意味着三相共存的状态。土层具有上层和下层的传递作用,对于因种种原因导致传输不畅或速度过快的情况即会产生物质(营养成分或污染物)和能量的“滞留层”或“漏层”,即生产上所说的障碍层。土壤层次及其组合方式将影响整个土体的抗逆性和缓冲力。

这儿所讲的传导主要是指对水、气等物质的传导当然也包括对能量的传导。

土壤结构的功能 Function of Soil Structure

土壤共有六种不同的土壤结构:

块状、单粒状、柱状、片状、团粒和团聚体结构以及微团聚结构。

结构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没有结构的土壤或结构不良的土壤是肥力低下的土壤。结构通过孔隙影响水气的运动和分布,调节水汽矛盾,控制土壤微生物的活动。影响到土壤中养分的释放、保存以及土壤形成则主要受土粒成分及其功能的影响。

土壤颗粒的功能 Function of Soil Particle

基本成分包括土壤矿物质(90~95%)、土壤有机质(1~5%)、土壤微生物(真菌、细菌和放线菌,影响生物化学过程:降解合成、硝化反硝化)和酶(是生物化学过程的活化剂,很多生物化学过程都是在特定的酶作用下进行的,以及是有机残体的分解及其合成,同时它还是土壤有机胶体的主要成员)。

土壤胶体颗粒(soil colloid)是土粒成分中最细小部分,它们具有凝聚能力使水分、养分得以保存;与微生物和酶相结合,成为载体,使它们得以栖身并发挥各种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的作用,推动土壤中的物质与能量流动。

第三节土粒的基本功能与原理

1.土粒的基本功能Basic Function of Particles

土粒的基本功能体现为:

吸(吸收 absorb)、保(保持 hold)、供(供应 supply)、调(调节 regulate)。

这些功能是由土粒的组成、结构和行为规律所决定的。

土粒的成分首先继承了岩石和母质的特点,其次包含了生物活动的产物,同时也反映地区水、热条件所带来的物质迁移、转化与富集的特点。

土粒的基本组成:土壤矿粒包括一系列大小形状不同的物质,有的成片状,有的成粒成尘,在土壤学上称为土壤的机械组成。具体是通过质地类型来反映。

国际上把土壤颗粒分成四级:

砾石粒径大于2mm,比表面最小,其功能主要构成土壤的粗骨架和大孔隙。调节土壤通气性。

砂粒粒径0.02-2mm,功能基本同上。

粉粒粒径0.02-0.002mm,比表面较砂粒大,有一定的表面吸附作用,其集合体具有微弱的毛管力,能保持一定的水分。

粘粒粒径小于0.002mm,比表面最大,具有强烈的吸水膨胀和可塑性。

(1)土壤的颗粒大小不一样,其矿物成分也有差异。

(2)不同的矿物抗风化的能力不一样,原生矿物大于次生矿物。原生矿物中的石英是最难风化的矿物。

2.土粒的矿物组成Component of Soil Particles

根据矿物的成因划分为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形成于高温高压下的矿物,例如:石英、长石、云母等等。

次生矿物:是原生矿物在风化和成土过程中经化学蚀变或由分解产物重新组合而成的矿物。土壤中的主要次生矿物有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次生云母等等。

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以不同的数量与土壤的次生矿物混合存在,成为土壤矿物质。也就是说土壤矿物质中同时包括原生矿物和次生矿物。

原生矿物Primary Minerals

长石类:是地壳岩石中分布最广的矿物,占地壳重量的50~60%。其中钾长石是土壤钾素的重要来源。花岗岩中就含有较多的长石类矿物。

角闪石和辉石类:钙、镁、铁的铝硅酸盐。

云母类:含钾和铁、镁的铝硅酸盐。有黑云母和白云母。

):最难风化,在各种岩石和土壤中分布很广。

石英(SO

2

橄榄石:土壤中极少见,因为是易风化矿物。

磷灰石:为含磷矿物,是制造磷肥的基本原料,这种矿物在土壤中风化以后也是磷素营养的来源。

次生矿物 Secondary Minerals

土壤中细小的粘粒和胶粒的主要组成部分,故又称粘土矿物。具有吸收性和可塑性,从而使土壤具有保水保肥能力,并增加土壤的粘着力、团聚力,对土壤的理化性质影响很大。

主要的土壤次生矿物类型: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水铝英石、含水氧化硅等等,为原生矿物风化后产生的次生硅酸盐矿物。

不同的土壤由于成土条件(主要是母质和气候条件的差异)的不同,矿物的组成和矿物的数量差异很大。

原生矿物的颗粒较大,土壤中大于0.001毫米的粗粒部分主要是有原生矿物组成的。因此,土壤质地越粗,原生矿物也就越多。

土壤中最普遍的次生矿物是粘土矿物和次生石英以及铁铝氧化物。他们的颗粒细小,土壤中小于0.001毫米的颗粒主要是次生矿物。因此,土壤越粘,次生矿物就越多。

3.土壤有机质与生物Organic Matter and Organisms

土壤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土壤固相包括土壤矿物质和土壤有机质),前者95~99%,后者1~5%。

土壤有机质的状况(数量和质量)是反映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土壤有机质的含量,耕作土壤一般每1000克中含10-50克有机质(1-5%)。

有机体进入土壤后经过一系列的变化最后变成土壤有机质,可区分为两大类:

1、非特殊的土壤有机质(占10-15%,以动植物体的组成分和有机质分解的中间产物),如糖类、氨基酸、蛋白质、有机酸、有机碱、树脂等;

2、特殊的有机化合物(土壤腐殖质 soil humus),为土壤所特有,占85-90%,主要成分是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

动物的作用

动物的类型很多,我们重点介绍土壤中的蚯蚓。它是最具代表的土壤小动物,作用是把有机残体捣碎或嚼细,对有机物质进行又一次加工处理。研究资料表明:农业耕地上每年中每亩地通过蚯蚓身体的土壤(干重)约2500公斤,其中富含有机质、细菌、N、P、K、代换性Ca、Mg。

现在环境科学研究领域利用蚯蚓进行生物修复(Bioremediation)。

微生物作用

微生物在对土壤有机质分解中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因为:

(1、种类多:有细菌、真菌、放线菌,细菌中又分好气性、厌气性和好气兼厌气性的不同种类。他们各自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起作用(总有其适合的条件)。

(2、数量大:每克土壤中大约1亿个以上,最多可达几十亿个;以重量计每公顷可达5-8吨(相当于每亩400-500公斤)

(3、繁殖能力强:只要条件适宜就能很快地繁殖。

环境微生物工程是目前环境科学研究热点之一。

4.土壤胶体Soil colloid

分散系的概念(按颗粒大小划分):

大于100纳米为粗分散系--悬浮液

1~100纳米为胶体分散系--胶体溶液

小于1纳米为分子分散系--分子溶液(真溶液)

注意:胶体是大小在1~100纳米范围的物质存在的一种状态,与溶液的概念不同(溶质与溶剂)。土壤胶体可以大于500纳米或小于1纳米。

土壤的主要胶体类型:

1、矿质胶体实际上就是粘土矿物。分两类:层状硅酸盐类和氧化物类。

2、有机胶体包括各种高分子有机化合物,主要有多糖、糖醛酸、腐殖物质和腐殖酸,分子量有上千到数十万。

土壤中很少有单纯的矿质胶体或有机胶体存在,绝大部分是相互结合而形成复合胶体的形式存在。

重点掌握以下内容:

土壤胶体结构土壤胶体性质土壤胶体的行为和指标

土壤胶体的结构 Structure of Soil Colloid

胶核:其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铁、氧化铝、次生硅酸盐、腐殖质等分子团所组成。

双电层:胶体结构中,胶核外面由决定电位离子层(负电层)和补偿离子层(正电层)所构成胶体的双电层结构。

土壤胶体的带电性就是由决定电位离子层决定,土壤胶体一般带负电荷(净负电荷)。电荷的大小决定土壤胶体的阳离子吸附和代换能力的大小。补偿离子层可以进一步分成内外二层:内层为非活性补偿离子层,受到决定电位离子层的较强的吸引力。

胶团间溶液:胶体分散体系中的分散介质。土壤中实际上就是土壤溶液。

土壤胶体的性质 Properties of Soil Colloid

(1)、表面性质

极大的比表面:(单位土体的表面积,cm2/g)

土粒比表面=2.26/D(颗粒直径)

D是个很小的数字(毫米),因此比表面的数值就很大。

巨大的表面能:表面分子受到内部和外部两种不同的吸引力而具有多余的自由能。这种自由能就是胶粒与周围介质接触界面上的表面能产生的原因。

(2)、电学性质

土壤胶体一般带净的负电荷。不同类型的土壤是不一样的,取决于土壤胶体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土壤溶液反应(pH)的状况。有永久电荷和可变电荷的区分。

永久电荷:土壤中不受介质pH、离子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电荷叫永久电荷(又叫内电荷,由于同晶置换产生的电荷一般为永久电荷,呈'电荷不平衡',AL+++被Fe++、Mg++取代)。同晶置换:结晶矿物结构中某中离子或原子部分地被直径大小、电价相近的其它离子或原子取代,但晶体结构形式基本不变的现象,又称类质同象替代。

可变电荷:土壤中有部分电荷随pH值的变化而变化,这种电荷称为可变电荷,又叫外电荷。

土壤胶体的行为和指标Action and Index of Soil Colloid

(1)、胶体的吸胀作用土壤胶体吸附水分发生体积膨胀的作用。

粘土矿物膨胀能力顺序:蒙脱石>贝得石>伊利石>高岭土>氧化物

低价阳离子形成的水膜大于高价阳离子水膜。但对于不同粘土矿物来说由于其结构特征的影响也存在某些差异。

(2)、胶体凝聚由于胶体表面带电,与带有相反电荷的胶体或离子相互吸引结合,若这些离子的浓度达到足以中和胶体表面电荷而压缩双电层厚度时,便发生胶体凝聚现象。

对一般负电性土壤胶体,电解质阳离子的凝聚力大小排序为:

Fe3+>Al3+>Ca2+>Mg2+>H+>K+>NH4+>Na+

(3)、粘结性和粘着性

粘结性:由于细小土粒间的分子引力的作用,表现出土粒间的相互吸附与紧密结合的作用。粘结性是土粒相互结合为土团的基础。

粘着性:粘粒通过一个附着层而粘附于外物的性质。

土壤从干燥状态开始吸附水分,粘结性由强变弱,而粘着性由弱变强。当土壤继续吸水到粘着性超过粘结性时的含水量称为粘点。当土壤继续吸水到粘着性刚刚消失是的含水量称为脱粘点,也叫粘限。这一点又是土壤的流限。土壤可塑性范围就在粘点到脱粘点之间。

(4)、吸附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对离子或化合物的吸附。包括:物理的、化学的(沉淀吸附和配位吸附,其机理尚不清楚)和物理化学的(交换吸附,其机理比较明确)

(5)、离子交换吸附作用

土壤胶体表面的电荷从溶液中吸附反号离子(+),同时胶体上吸附的离子又重新被其它同号离子(+)交换下来,这一过程称为土壤胶体离子吸附交换作用。交换是有条件的,以交换力大小来排序,H+排在第三位。

重要的概念:

土壤阳离子代换力:一种阳离子将其它阳离子从胶体上代换下来的能力。

其大小取决于:离子价和水化半径;阳离子相对浓度;陪拌离子的类型。不同价阳离子的代换力符合离子吸附价效应,其代换力顺序为:

M+++ > M++ > M+

同价离子代换力和结合强度的大小取决于离子的大小和质量。凡离子本身半径很大,重量俞大的离子其代换力和结合强度也俞大。

AL+++ > Fe+++ Mg++ > Ca++

综合各种因素,阳离子代换力的大小排序为:

Fe3+>Al3+>Ca2+>Mg2+>H+>K+>NH4+>Na+

在这个排序中,特别要注意的是H ,这主要是因为氢离子水化很弱,通常H 只带一个水分子,以H

3

O+的形式参加代换,水化半径很小,与胶粒间的距离短,吸引力就大,故具有较大的代换能力,处在特殊的位置上。

(6)、配位体交换

土壤胶体对阴离子吸附时,通过胶粒的结晶配位体(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而被吸附的现象称为配位体交换。通常是不可逆的过程:

氧化物-M-OH2】X++F- 氧化物-M-F】(1-x)-+H2O

交换条件:交换的双方离子具有相同的半径。F-、SO

42-、OH-H

3

SO

4

-、H

2

PO

4

-、CL-都能参与此类

交换,而且比交换反应更牢固地被胶体所吸持。

(7)、沉淀吸附

土壤中有些物质与土粒表面的一些成分发生沉淀作用称为沉淀吸附。

例如:许多金属离子被土壤中的OH-、H

2PO

4

-、SO

4

2-、 CO

3

2-沉淀于土粒表面,经过反复沉淀与表

面覆盖成为封闭状态。土壤中铁的失效就是这一原理。

(8)、络合作用

腐殖质的功能团、羧基(-COOH)、酚羟基(-OH)以及可能的酞基(-C=O)和氨基(-NH

2

)都能与金属离子相络合或螯合,从而使金属离子失去活性的作用称为络合作用。

第四节土壤结构的功能与原理

1.土壤结构的功能概述Function of Soil Structure

主要功能是使土体中同一空间里同时存在固、液、气三相,并且实现调节水、肥、气、热的作用。

土壤结构是土粒有规律性的结合体。结构体内部与结构体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孔隙(porosity)状况,土壤结构的功能就是靠它形成不同的孔隙及其分布密度的差异来实现的。2.土壤结构的指标Index of Soil Structure

(1).土壤密度

单位体积土壤固相物质(不包括孔隙)的质量,其单位以g/cm3表示。

土壤比重:土壤密度与4℃时同体积的水的密度的比值。(4℃时水的密度为1g/cm3)。所以,土壤比重在数值上与土壤密度相同,但是,密度有单位而比重没有单位。

密度影响因素:矿物类型、有机质含量。一般来说,土壤密度是稳定的数值,如果不作特殊说明,是以常数出现(ds=2.65g/cm3)。

(2).土壤容重

单位体积自然状态土壤(包括孔隙在内)的干重,单位为g/cm3。

显然,密度、容重在数值上是不一样的,两者之差值正是孔隙的影响。

(3)土壤孔隙度

土壤密度-土壤容重容重

土壤孔隙度=-------------------×100 =(1- -------)×100

(%) 土壤密度密度

公式说明:土壤孔隙度是通过密度和容重来求算的,而一般情况下土壤的密度是作为常数,所以只需测定出土壤的容重后即可以算出土壤孔隙度。容重的测定一般采用环刀法。

土壤容重一般在0.8~1.6 g/cm3之间。

>1.6时,土壤则过于紧实,这是建筑土夯土标准;

<1.0时,过于酥松,恐有扎根不稳和水土流失之虑;

适宜的数值在1.2~1.4之间。

(4)土壤结构体的大小

1、结构大小与空气容量有直接的关系。总的说来,结构俞小,空气含量也少。

2、结构并不是越大越好,太大的结构体(>2mm)可能存在不稳定的缺点。另外也应根据地区的特点,湿润地带以10~20mm为好,干旱地带0.5~3mm为好。干旱地区需要过多地保水,结构体粒径小,利于毛管孔隙发育而保持水分,但过细则易受风蚀或加速蒸发损失。

(5)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主要是指水稳性。实际上是土壤中孔隙状况的稳定性。具有良好结构的土壤含有适量的大小孔隙,当其孔隙状况稳定,大孔隙以渗入外来水分,小孔隙可将渗入的水分吸收并保存,从而减少地表径流,因而提高了抗冲刷能力。

结构体类型不同,稳定性是有差异的。

3.土壤结构对空气调节Air Condition by Structure

(1)、土壤空气的特点

其成分与大气存在差异,高CO

2,低O

2

(2)、土壤空气的运动

大气中气体成分的浓度与土壤之间以及土壤内部两点之间各气体成分浓度的差异是构成气体相互扩散的主要原因。大气成分相对稳定。

扩散的过程符合扩散定理:

qd=-Ddc/dx

气体扩散通量与扩散系数和浓度梯度成正比。等式右边的负号表示扩散方向由高浓度向低浓度移动。

4.土壤结构对水分调节Water Condition by Structure

土壤结构制约着土水势,结构中的毛管孔隙的张力吸持着水分。而毛管在土壤中的情形是因结构和组合状况而定的。

土水势的概念:土壤中水的势能。假定纯自由水的势值为零,那么土壤水的自由能与它的差值用势值来表示就是土壤水分的势值简称土水势。国际土壤学会的定义:在一定高度和大气压条件下,从一个纯水池向已知点土壤水可逆等温地输出无限少量的水,每单位数量纯水所必须做的有用功称为土水势。

土水势=基质势+渗透势+压力势+重力势

土水势概念的用途:衡量土壤中水分的移动。土壤水分总是从土水势高处向土水势低处移动,而不是取决于土壤含水量。(实例)

4.土壤结构保持Soil Structure Maintance

主要取决于土壤的利用方式(适时耕作、精耕细作)、控制土壤水分和维持土壤结构的形成条件,其中特别是有机质状况。

第五节土层的功能

1.土壤层次的概念Concept of Soil Layer

土壤物质状态在垂直方向上产生的分异。例如土壤的淋溶作用;土壤的不同形成过程(水稻土);植物根系分布的区域性;枯枝落叶分布层等作用而形成特定的土层。

研究土壤的层次性是认识土壤的基本途径。土壤层次表现为质地层次性和结构层次性。

补充内容:

自然土壤剖面的发生层:(土壤层包括A和B)

覆盖层 Ao 有时有疏松的枯枝落叶层,未分解,为Aoo;

淋溶层 A 有时在下部有AB层出现,向B层过渡,多似A层;

淀积层 B 有时也表现为不同过渡层次;

母质层 C 有时会出现特殊层次,如CaCO

3、CaSO

4

基岩 D

耕作土壤的剖面层次:区分旱地和水田

旱地:耕作层 A + 梨底层 P + 心土层 B + 底土层 C

水田:

耕作层(淹育层) A + 梨底层 P + 斑纹层(潴育层)W + 青泥层(潜育层)G

土层的功能:

对内,调节与缓冲层次之间水气热的容量与传递速度;

对外,调节与缓冲外界环境所给予土壤的水热空气条件。

2.土壤质地层次Soil Texture Layer

质地层次的主要类型:

(1)上砂下粘型称其为“蒙金土”的质地层次,其上部的砂层有利于渗水透气,下部的粘层有利于保存进入土壤的水分。原则上是良好的,但有时雨季会出现问题,尤其是当粘土层质地太粘时会滞水。

(2)上粘下砂型上部孔隙细小而下部孔隙大,是不良的质地构型。

(3)粘砂间杂型原则上以表层为砂的比粘的更好。

土壤质地短时间不易改变,但它形成的孔隙状况是可以通过形成结构来加以改造和产生影响。

3.土壤结构层次Soil Structure Layer

结构的形成:

植物根系和有机质残体与耕作措施在创造良好结构层次方面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结构层次的功能:

调节土壤的孔隙状况和物质传递。

第六节土体的功能

1.土体的概念Concept of Soil Pedon

土体是土壤性质侧向变化的最大均一性为界限的土壤地理个体,它是土壤在空间上一个立体的单元。

在土体内由于物质的重力和张力以及溶解和沉淀等影响,在垂直方向上产生了自然的质地分异即形成土层。

2.土体的功能Function of Soil Pedon

土体的功能包括了土壤各级功能的总和,而且是通过在立体上表现出来。

实际应用:管理土壤时强调“宽一尺不如深一寸”。因为所加深部分在垂直方向上,表面积没变,不增加水分散失的机会,但改善了上下土层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传递。

“深耕”的作用:改善土体内部物质循环的条件(土壤水分及养分)。

第三章土壤与环境质能交换

第一节土壤养分及其平衡

1.土壤养分的形态Forms of Soil Nutrient

基本概念

1、土壤养分: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积累的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的各种

营养元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供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2、必需营养元素(种):所有作物都是不可缺少的;其他元素不可

代替的;对作物起直接营养作用。

3、大量元素:C、H、O、N、S、P、K、Ca、Mg、Fe,含量在百分之几。

4、微量元素:Cu、Zn、B、Mo、Mn、Cl、Ni,含量在十万分子几或以下。

土壤氮素的基本形态

土壤中的氮素有哪些形态?主要分成有机态和无机态。土壤中的氮素含量一般在<0.1%,江苏土壤在0.02~0.5%,土壤氮素含量与有机质含量成正相关(5%)。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全氮量也高。

不同形态的氮是如何转化的?

氮素矿化:从有机态转化为无机态的过程

N0=K□N t/□t1/2

N0为矿化氮增量

□N t为时间t时矿化氮的增量

K值为6.5

公式说明:矿化氮的生成速度并非常数,而是随着时间的进展而逐步降低,但反应速度下降的比例一致。

土壤中不同氮素形态转化的影响因素?

微生物活性(取决于养分状况,主要是有机物质的C/N,思考和比较三种不同比例的有机质C/N的不同微生物分解的结果)和土壤水热条件。

土壤氮素研究

既是土壤肥料领域的热点,又是环境科学研究的热点。

土壤磷素的基本形态

土壤中磷素含量一般在0.03~0.35%。

无机态磷包括钙的磷化合物,其中一钙、二钙易被作物吸收,高钙的磷化合物溶解度降低;铁、铝磷化合物,为难溶性的。南方酸性土壤上由氧化物的胶膜包被着这些化合物,专业上称为“闭蓄态磷”,占无机磷的90%,一般很难被作物利用,必须研究其释放机理。

有机态磷,占10~15%,主要物质成分为核蛋白、植素、核酸。

环境土壤学

土壤剖面:土壤垂直向下的一个切割平面,其深度一般达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为止。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层和母质层。 粘粒矿物:基本结构由硅氧四面体(硅片)和铝氧八面体(铝片)构成,层状硅酸盐粘粒矿物一般粒径小于5um。同晶置换:矿物形成时,组成矿物的中心离子被电性相同、大小相近的离子所代替而晶体构造保持不变的现象。土壤有机质:来源于动植物及微生物的残体,主要为土壤腐殖质(90%)。 土壤腐殖质:是除未分解和半分解动植物残体及微生物以外的有机物质的总称。 腐殖化系数:土壤中单位有机物质经过一年后所形成的腐殖物质的数量。腐殖化系数=每年残留的碳(kg/hm2)/每年进入土壤的有机碳(kg/hm2) 土壤质地:根据机械组成来划分的土壤类型,是土壤粒级组合比例所表现的土壤粗细程度。 土壤结构体:自然界中土壤固体颗粒很少完全呈单粒存在,多数情况下土粒相互团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且性质不同的团聚体,是土粒的规律性结合体。 土壤胶体:土壤中粒径小于1um的颗粒,它是土壤颗粒中最细小而最活跃的部分。 土壤pH:用土壤溶液是pH表示,是土壤性质的主要变量,对土壤的氧化还原、沉淀溶解、吸附解吸和配位反应起支配作用。 土壤缓冲性:广义上土壤自身多具有的各种调控能力,狭义上称为土壤的对酸碱的缓冲性,即抵御酸碱物质,缓解PH变化的能力,土壤是一个巨大的缓冲体系。 土壤退化:除土壤侵蚀和污染之外的所有其他利用管理不当所造成的土壤性质恶化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和过程。主要包括土壤沙化,次生盐渍化和次生潜育化等。 土壤沙化和沙漠化:在沙漠周边地区地区,由于植被破坏,或草地过度放牧,或开退为农田,土壤中水分状况变为缺水,土壤粒子分散缺乏凝聚,被风吹蚀;而在风力过后或减弱的地段,风沙颗粒逐渐堆积于土壤表层的过程。其中土壤沙化包括土壤沙漠化和砂砾化。 水土流失:由于水力以及水力加重力作用而搬运移走土壤物质的过程。 土壤侵蚀:土壤在风,水等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剥蚀,搬运和沉积的现象。主要有流水侵蚀,重力侵蚀和冻融侵蚀等类型。 土壤盐渍化:易溶性盐分主要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 次生盐渍化:由于不恰当的利用活动,是潜在盐渍化土壤中盐分趋向于表层积聚的过程,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土壤潜育化:土壤处于地下水位长期浸润状态下,在1m内土体中某些层段Eh<200mv,并出现因Fe,Mn还原而生成的灰色斑纹层,腐泥层,青泥层或泥炭层的土壤形成过程。 次生潜育化:因灌溉不当或排水差而引起的土壤Eh低,水土温较低,土烂泥深,还原物质过多,养分转移慢等不良的土壤性能。(因耕作或灌溉等人为原因,土壤从非潜育型转变为高位潜育型的过程,常表现为50cm土体内出现青泥层。) 简述土壤定义和特征。 土壤是历史的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露地表面和浅水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特征:生产力、生命力、环境净化能力、中心环境要素。 简述土壤在人类生产和自然环境中的重要性。 1)土壤是植物生长繁殖和人类生产的基地。作用:植物营养库、转化和循环养分、涵养雨水、支撑生物、稳定和缓解环境变化。2)土壤是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3)土壤是地球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重要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具有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他元素的功能。4)土壤是最珍贵的自然资源。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质量的可变性,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简要说明环境土壤学研究的主要方面。 1从环境学的角度研究土壤环境的物质组成、环境结构和土壤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过程。2从系统论和环境化学观点研究土壤内部各子系统之间、地球表层系统中土壤与其它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与能量交换、迁移和转化过程。3从生态系统观点研究土壤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质的迁移转化对生物的生态效应和环境效应。4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土壤环境对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相应和反馈作用。5土壤环境的评价、区域、规划和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土壤环境的预测与调控,土壤环境保护的方法、对策与措施研究。 自然成土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环境土壤学试卷(期中考试)参考答案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10分) 1、土壤质地:土壤中各粒级土粒含量的相对比例或质量分数,亦称土壤机械组成。 2、菌根:土壤中某些真菌与植物根的共生体。凡能引起植物形成菌根的真菌称为菌根真菌。 3、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指每千克土壤或胶体吸附或代换周围溶液中阳离子的厘摩尔数,单位为cmol/1000g土。 4、土壤缓冲性能:指酸性或碱性物质加入土壤后,土壤具有缓和其酸碱反应变化的性能。 5、土壤肥力:指土壤为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提供并协调营养物质和环境条件的能力。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简述简述土壤圈的功能。 答:(1)对大气圈:频繁的水、热、气地交换和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方面。 (2)对生物圈:支撑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3)对水圈:降水在陆地的重新分配、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行为和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 (4)对岩石圈: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以减少其受各种外营力破坏,与岩石圈进行物质交换与地质循环。(依内容酌情给分) 2、简述土壤的物质组成。 答: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和土壤生物。土壤是一个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组成的多孔多相分散体系。(依内容酌情给分)3、简述菌根的作用。 答:①通过无数细长菌丝和菌索吸收土壤中的营养和水分,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提高吸收能力。 ②菌根分泌的多种酶,能分解土壤中的有机物和矿物质,并把它们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养分。 ③菌根还能产生多种植物激素和生长调节物质,调控植物生理活动,促进植物健康的生长,提高植物的抗病性和生存能力。 ④菌根的形成,提高了土壤活性和肥力,改良了土壤。(依内容酌情给分) 4、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答:1)绝大多数微生物分布在土壤矿物质和有机质颗粒的表面,附着或缠绕在土壤颗粒上,形成无机-有机-生物复合体或无机-有机-生物团聚体。 2)根系周围的土壤(根际土壤)比根外土壤更有利于微生物的旺盛生长。 3)表层土壤中微生物数量一般要比底层高。 4)土壤微生物在分布上也有地域特点,在不同气候、植被、土壤类型下,微生物的类群、数量都有很大不同。 5)土壤微生物的类群和数量,随土壤熟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 6)土壤是个不均质体,能同时为要求不同的多种微生物类群提供生存条件。因此,土壤中同时存在着各种类群的微生物。(依内容酌情给分) 5、简述影响土壤氧化还原体系的因素。 答:1)土壤结构(土壤通气性);2)微生物活动:好氧活动;3)易分解有机质的含量:好氧分解;4)植物根系的代谢作用:分泌物;5)土壤的pH:影响土壤Eh (每个因素1分) 6、何为盐基饱和度?其影响因素有哪些?

环境土壤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1.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到的微小生 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19、土壤有机物质分解转化可以分为_有机质的矿化过程_、_腐殖化过程_、_有机残体的矿化_、__有机残体的腐殖化过程__。 20、禾本科秸秆C/N比值较高,在还田时,应同时向土壤补施_氮__肥,以防植物发生缺素症状。

3、农业土壤有机质来源包括( A B C )。 A. 作物根茬 B. 各种有机肥料 C. 工农业废水、废渣 D. 农田深井灌水 4、土壤腐殖物质的性质是( A B D)。 A. 土壤有机质的主体 B. 呈胶体状态 C. 结构简单,分子量小 D. 黄色或棕黑色 5、矿质化过程特点( B D )。 O B. 分解产生矿质养分 C. 吸收能量 D. A. 最终产物只有H 2 微生物参与 6、蛋白质组分特点( A B D )。 A. 分解难 B. 好氧条件下,分解快

C. 嫌气条件下,经微生物作用,分解很快 D. 氨化过程形成的氨能够全部被吸收利用 7、下列土壤微生物最适于酸性条件下活动的是( C )。 A. 细菌 B. 放线菌 C. 真菌 D. 以上都不是 8、胡敏酸的特性是(D)。 A. 棕黑色 B. 分子量高,溶于碱 C. 结构复杂,溶于酸 D. 芳香族结构比例小 9、土壤容重是指(D)。 A.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风干重B.单位容积自然状态土壤的烘干重 C.单位容积不包括孔隙土壤的风干重D.单位容积包括孔隙土壤的烘干重 10、下列土壤孔隙所吸附的土壤水,有效性最高的是( C )。 A.非活性孔隙B.通气孔隙 C.毛管孔隙D.无效孔隙 11、土壤耕作目的是( A B C D)。 A 改良土壤结构 B 增厚犁底层 C 翻压残茬和肥料 D 控制杂草生长 12、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特点是( B D)。 A.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增加 B.土壤水吸力随含水量增加而降低 C.与土壤质地无关 D.与土壤质地有关 13、土水势特点( A B)。 A.一般情况下负值 B.土壤水由土水势高处流向低处 C.土壤水由土水势低处流向高处 D.表示土壤水分的能态 14、下列土壤水分类型属于无效水的是( D )。 A.毛管水 B.毛管上升水 C.吸湿水 D.重力水 15、下列引起土壤水自由能降低的土水势分势为( C)。 A.重力势 B.压力势 C.溶质势 D.基质势 16、土壤胶体的基本构造有( A B C D )。 A 胶核 B 决定电位离子层 C 非活性补偿离子层 D 扩散层 17、阳离子交换作用特点是( B D )。

安全生产标准化讲义材料

安全质量标准化综述:2页 开展安全质量标准化工作,宗旨就是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努力构建和谐的安全生产环境。以隐患排查治理为基础,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减少事故发生,保障人身安全健康,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更好的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根据集团公司、装备公司以及省市安监部门的要求,我们今天安排了专题授课,授课的主题就是:安全质量标准化。2页 机械行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历史背景35页安全生产标准化,早在我国80年代就有了这项活动。当时不少机械制造企业,为了使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使企业安全管理真正地落实到实处,并建立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长效机制,开展了这项工作。较早开展的有机械部属企业。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贸易全球化,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如何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降低运营成本,减少风险,提高效益,一直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如何控制或消除安全隐患,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减少职业危害,确保员工的身体健康,这些都是我国企业与发达先进工业国家相比必须面对的问题。 ●为了全面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使工矿企业(如煤矿、危险化学品、金属非金属矿山、烟花爆竹、冶金、机械)等安全生产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在形式、要求、基本内容、考评办法等方面相对一致。 ●国家安监总局制定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 9006-2010 )。2010年4月15日发布,2010年6月1日实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华山2010年4月15日作重要讲话,并针对下一步贯彻该基本规范答记者。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骆琳局长在《中国安全生产报》刊登了《理念新了、管理强了、基础实了》37页 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39页 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 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出的要求明确、具体,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能够更好地引导企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二是有利于进一步维护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安全生产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安全生产标准化提出的各项规定,尤其是关于教育培训和职业健康的规定,可以更好地保障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方面的合法权益。 三是有利于推动企业提升本质安全。 安全生产标准化明确提出了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的要求,依据安全技术标准检查企业的安全设备和安全设施作为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必须的工作措施,这将有效的提升企业运用安全生产技术的水平,预防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什么是安全质量标准化63页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 他是对以往安全生产管理的继承和拓展;同时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对企业就是: 1、从基础管理入手,通过制定各种规程、运行程序、组织机构和职责等安全生产标准,将企业各个部门、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工作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既有明确目标和任务,又能互相协调、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

环境土壤学

环境土壤学 Environmental Soil Science 一、课程基本信息 学时:40(理论24,实验16) 学分:2.5 考核方式: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包括考勤和实验)。 中文简介: 环境土壤学是研究土壤与环境相互关系及其调控技术的一门学科,主要讲授土壤在环境中的作用与地位,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理化性质及其环境意义,土壤圈元素循环与环境效应,土壤污染及污染源,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土壤的修复等内容。 环境土壤学是环境科学与土壤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既是环境地学的重要分支,也是土壤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掌握作为自然体、生产资料和环境条件的“环境土壤”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掌握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反应行为的基本原理和过程,土壤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以及调节、控制和改善土壤环境质量的优化途径、有效防治技术及治理方法,为学好环境科学类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应用这些理论与方法研究和解决农业生产实践中的问题,为农业环境生态建设、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目的:学习环境土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利用环境土壤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能力,为本专业的后续课程学习、毕业论文及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 要求:掌握土壤的物质组成和土壤的基本形成过程,正确认识土壤的基本性质和环境功能,理解、掌握土壤圈元素循环及其环境效应,掌握土壤污染的来源及污染类型,理解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方法,了解污染土壤修复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综合采用多种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启发式教学、学生讲授等,以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讲授与提问、引导和自学、观察与实验相结合,使学生和教师之间能相互交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应用科学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手段:实物、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视频手段等有机结合,将原来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用生动的图像、动画和视频表现出来,使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的时效性。 四、教学内容及目标

(最全)安全标准化资料清单

B 级要素 内容清单文件形式 1安全生产目标的管理制度 文本2安全生产目标制定的会议记录 记录3总体安全生产目标红头文件4 年度安全生产目标红头文件1、目标 5年度安全生产目标分解 文件6目标、指标实施计划 文本7目标责任书文本8奖惩考核制度文本9目标责任书奖惩考核记录记录10培训记录 记录11 安全生产目标和实施计划的调整记录 1设置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文件2 设置安全管理机构红头文件3安全管理人员的任命 红头文件4成立安委会或安全生产领导机构红头文件5安委会会议 记录1发布安全生产责任制文件 红头文件2安全生产责任制文本3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记录 记录4主要负责人、各级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职责文本5主要负责人的安全承诺书 文本6对管理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培训记录7 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评审与更新 记录 1 安全生产费用提取和使用管理制度文本2安全生产费用台账 文件 2.1组织机构 2.2职责 工贸行业安全标准化各要素资料清单 2、组织机构和职责 3、安全生产投入

3保险凭证文本 4工伤保险费、安全生产责任保险费缴费凭证 5安全生产费用使用 计划 文本 6员工工伤保险、安 全生产责任保险管 理制度 文本 1识别、获取安全生 产法律法规与其他 要求的管理制度 文本 2评审、更新安全生 产法律法规与其他 要求的管理制度 文本 3任命法律、法规的 获取部门 红头文件 4法律、法规、标准 清单 文本 5法律、法规、标准 发放记录 记录 6法律、法规、标准 文本库 文本 7法律、法规和标准 更新记录表 记录 8法律、法规培训记 录 记录 9法律、法规考试试 卷 文本 1企业安全生产规章 制度清单 文本 2企业安全生产规章 制度签发文件 红头文件 3文件发放记录记录4制度的培训记录 5员工遵循制度情况 的考核 记录 1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文本4.3操作规程2文件发放记录记录 3规程的培训记录 4员工遵守安全操作 规程的考核 记录 1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标准规范的执行 和适用情况的评估 文本 4.4评估2规章制度的执行和 适用情况的评估 文本 3.安全生产投入 4.1法律法规、标 准规范 4.2规章制度 4、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

安全标准化讲义

安全生产标准化讲义 一、安全生产标准化定义 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安全生产标准化是指通过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排查治理隐患和监控重大危险源,建立预防机制,规范生产行为,使各生产环节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要求,人、机、物、环处于良好的生产状态,并持续改进,不断加强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二、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要求(主要内容) 依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AQ/T9006-2010),安全生产标准化(二级达标)13个(一级项目)核心要求,分别是目标: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教育培训:生产设备设施:作业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职业健康:应急救援:事故报告:调查处理:绩效评定及持续改进。二级项目43个,三级项目122个(详见分值评定表)。其中,目标、教育培训、绩效评定和持续改进、组织机构和职责、安全生产投入、法律法规与安全管理制度、事故报告、调查处理属于基础管理标准:生产设备设施、属于设备设施标准:隐患排查和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应急救援属于作业行为标准:职业健康属于环境和健康标准。 评分标准按1000分设置得分点并实行扣分制。在三级项目内有多个扣分点,可累计扣分,直到该三级项目标准分值扣完为止,不出现负分。最终将千分制换算成百分制,评定水利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标

准化等级。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等级:分一、二、三级,评分满分为100分。 (1)一级:评审得分90分以上(含),且各一级评审项目得分不低于应得分的70%: (2)二级:评审得分80分以上(含),且各一级评审项目得分不低于应得分的70%:(水利管理单位) (3)三级:评审得分70分以上(含),且各一级评审项目得分不低于应得分的60%: (4)不达标:评审得分低于70分,或任何一项一级评审项目得分低于应得分的60%。 一级评审由水利部组织专家评审,二、三级由省水利厅组织专家评审。达标上年单位自验,次年正式达标。(惠农渠2016年为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年,11月底前完成达标任务)。 三、安全生产标准化内容整编 1、重要性:水利安全生产标准化资料是水利经营单位实现岗位达标、专业达标和单位达标(体现安全管理的全貌和全过程)的客观证明,特别是提高水利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和事故防范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整编资料完成具体内容及要求: (依据是评分与应用软件两部分) (1)安全生产目标(30分) (二级项目):分目标制定、落实、监督与考核。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1 土壤学是一门应用学科,涉及内容广泛,实践性强,它不仅具有完整的理论,而且有一整套实验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研究土壤科的基本方法,是搞好林业和实行科学种树的前提,也是实现林业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作。 土壤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宝贵财富的源泉,又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生产资料。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锐减,资源耗竭,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影响迅速扩大,人们对土壤的认识才不断加深,土壤和水空气一样,既是生产食物、纤维及林产品不可代替或缺乏的自然资源,又是保持地球系统的生命活动,维护整个人类社会和生物圈共同繁荣的基础。 土壤是农林业生产不可或缺的基地,土壤的性质不仅影响农林产品的产量,还影响其品质。土壤是生命活动的产物,没有生物就没有土壤。低等生物的固氮作用使土壤具有了生长植物的肥力,而植物的生长促进了土壤的腐殖化过程和养分的富集过程,从而使土壤肥力进一步发展,在茂盛的植被下,强烈的生物风化推动着母质向土壤的演化。土壤又是生命的摇蓝。土壤不仅是生物的栖息地,而且是生物作用的对象,同时也是地球生命诞生与进化的温床。有证据表明,土壤巨大的表面及复杂的多孔多相体系,对于生命的产生与进化至关重要。

学习土壤学对我们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认识和了解土壤,野外实习就是一种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土壤的方法。土壤学实习是为了探明土壤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查清土地资源及其生产条件,以便按不同需要利用和改良土壤。土壤学实习通过实际观察,了解成土因素的作用和土壤形态、性状上的特征,找出影响植物正常长的限制因素和障碍因素,解决生产管理中存在的具体土壤问题。 土壤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系统中污染物迁移转化、富集循环的重要场所。因此土壤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特殊的意义。土壤又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场所,因此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它。 环境土壤学实习心得篇2 一、实习目的、任务和要求土壤学是与实践密切相结合的,土壤学的教学实习是游憩等专业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其目的、任务及要求如下: 1.通过实习验证巩固该学科的理论知识,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熟悉本省地带性土壤及非地带性土壤的分布规律及其形成条件、形成过程、土壤性状、利用改良措施。 3.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土壤的形成过程和土壤特点,为水保规划和森林植物更新等提供依据。 4.了解全国土壤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土壤类型。 5.熟悉我省土地资源退化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措施。 6.掌握土壤剖面挖掘方法,掌握剖面形态特征和自然条

标准化系列-企业标准化知识讲义

标准化知识讲义 1 基础知识 1.1 什么是标准化 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1.2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1.3 标准化的基本目的 标准化的基本目的是使社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谋求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秩序。 1.4 什么是标准 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已遍及人们生产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如工业、农业、矿业、建筑、能源、信息、交通运输、水利、科研、教育、贸易、文献、劳动安全、社会安全、广播、电影、电视、测绘、海洋、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金融、土地管理等等。 1.5 标准的分类 1.5.1 标准按级别分类 根据标准适用范围和审批权限的不同,《标准化法》将我国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其制定部门分别是: (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理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2)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企业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1.5.2 四级标准之间的关系 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对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主要指安全、卫生等重要环节),可以制定地方标准;但在公布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之后,该项地方标准即行废止。企业生产的产品没有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应当制定企业标准,作为组织生产的依据;已有国家或行业标准的,国家鼓励企业制定严于上级标准的企业标准。 1.5.3 标准按性质分类 我国标准按性质可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两种。

环境土壤学复习要点

土壤的定义: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的和浅水域底部的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聚集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土壤圈是覆盖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的一种疏松而不均匀的覆盖层及其相关的生态与环境体系;它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处于其它圈层的交接面上(中心位置),即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它们的支撑物。Sq=f(L,H,B,A,i) 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土壤环境的现状及其演变、化学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行为、土壤环境与人体健康、人为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冲击、土壤环境工程等 环境土壤学的研究方法: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综合与交叉的方法;野外调查与实验室研究相结合;传统的研究方法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以及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彼此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换,形成的一个不可分割的自然整体。 土壤生态系统:土壤同生物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网络,或者说是物质流与能量流所贯穿的一个开放性网状系统。其结构组成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的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土壤内部水、气、固体物质等环境因子。 土壤的机械组成(质地):土壤颗粒(土粒),构成土壤固相骨架的基本颗粒。 土壤粒级:土粒大小分成若干组,称土壤粒级(粒组)——大小相近、性质相似的土壤颗粒划为一组。粒级制:石砾,砂粒,粉粒,粘粒。 土壤颗粒分级:(mm) 直径国际制美国制卡庆斯制中国制(1987) 石砾>2 >2 > 1 >1 砂粒2-0.02 2-0.05 1-0.05 1-0.05 粉粒0.02-0.002 0.05-0.002 0.05-0.001 0.05-0.002 粘粒〈0.002 〈0.002 〈0.001 〈0.002 物理性砂粒:1-0.01mm 物理性粘粒:〈0.01mm 土壤质地分为:砂性土、壤性土、粘性土。 1、砂质土壤主要特性:砂粒大于50%;通气透水;养分少,不保水肥;环境容量小;易耕;温度变化快,暖性土。 2、粘质土壤主要特性:粘粒高于30%;通气透水不良;保水保肥、养分含量高;升温慢,冷性土;耕性差,适合于禾谷类作物。 3、壤质土壤主要特性:粉粒大于30%;环境容量相对大;性质介于黏土与砂土之间。 土壤的物质组成:土壤是由固相、液相、气相和土壤生物体四部分组成。

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套资料全

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套资料 冀州市信都建筑有限责任公司

目录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 1、法人代表安全生产职责 2、主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职责 3、主管安全生产部门负责人职责 4、班组长安全生产职责 5、公司员工安全生产职责 6、各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 7、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责 8、领导班子其他负责人安全职责 9、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员职责 10、班组安全生产职责 11、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安全生产职责 12、综合办公室安全生产职责 13、各事业部加工制造部安全职责 14、、财务室安全职责

第二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二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 2、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4、安全生产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5、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6、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7、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8、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和管理制度 9、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10、公司级安全管理机构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 一、法人代表安全生产职责 1、董事长是公司安全生产的第一责任人。 2、负责把安全生产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与生产工作同计划、同布置、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同奖惩。 3、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各项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标准。 4、建立健全安全管理责任制。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5、根据公司生产情况审核重大灾害事故的预防和处理方案、事故应急救援处理预案。 6、建立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设专职安全管理人员提高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二、主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职责 1、对本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2、认真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有关安全生产的规定。 3、主持召开公司安全管理专题会议及时通报公司安全生产工作情况和有关安全生产的重大问题。主持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接受群众监督。 4、安全与生产工作做到“五同时”即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工作的同时必须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5、审定本公司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6、设置必要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根据需要配备合格的专职、兼职安全管理人员。 7、按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费并专款专用。

文件和资料标准化管理制度

文件和资料标准化管理制度 1 目的 通过对公司文件资料的有效控制,确保工作现场使用唯一有效的文件资料,并形成统一规范的编写格式及 处理程序。 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公务文书、文件和资料的管理。 3 术语和定义 3.1 公文:指公司在处理各种公务时使用的应用文书,包括:决定、决议、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 复、函(电报)、会议纪要。 3.2 制度(程序):指要求公司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性文件。 3.3 办法:指公司针对某项工作依照其所需标准制定的考核奖惩性的文件。 3.4 标准:指公司对某项工作应达到的要求进行规范和约定的文件。 3.5 规章制度:公司各种制度、规定、办法的泛称。 3.6 记录:指公司对某项活动的各工作环节、结果进行记录,可供事后追溯该项活动完成质量的证据性文 件,主要为表格形式。 4 职责权限 4.1 经理负责公司制度、办法、标准、计划、记录和以公司名义下发的公文的批准。 4.2 管理者代表负责制度、办法、标准、计划、记录的审核。 4.3 各单位负责本单位相关文件资料的编写、审核、打印、校对工作。 4.4 总经办负责以公司名义下发执行的各类文件资料的编号、发放、收回、作废销毁和归档,负责对各单 位文件资料管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4.5 各单位负责以本单位名义下发执行的各类文件资料的编号、发放、收回、作废销毁和归档。 5 工作程序 5.1 文件资料的编写格式 5.1.1 文件资料的用纸标准: 公司各类文件资料的正式编印一般用A4(210mm×297mm)型纸张。图纸表格等不宜减小时,该页应按以上纸型尺寸折叠装订。张贴的公文用纸大小,根据实际需要确定。 5.1.2 文件和资料章、条、款的编排规则: 5.1.2.1 根据文件内容的编排划分,“章”就是一个章节,包括条和款,“条”是章的一个部分,“款”是章或条的一个 层次。章、条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 5.1.2.2 “章”应左起空两格书写,如第1章用“1”标注,右侧空一格写该章的标题,标题一行书写不够时,可另起一行,这一行的第一个字与标题的第一个字平排书写。章与章之间应空一行编排。 5.1.2.3 “条”在“章”的编号右下加一个小圆点,再写该条在该章所处的顺序,如第4章第1条,用“4.1”表示,后空一格书写该条的标题。如果一章的各条根据需要再分为若干下一层次的小条,其编号表示方法同上,如第4章第2条,再分3小条,则分另表示为“4.2.1”、“4.2.2”、“4.2.3”,如果“4.2.1”再分为2个小条,则分别表

土壤学(环境土壤学)试题题库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土壤:是陆地表面由矿物质、有机质、水、空气和生物组成,具有肥力,能生长植物的未固结层。 土壤肥力:是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养分和水、空气、热的能力。土壤肥力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土壤肥力的相对生态性:是指生态上不同的植物,要求的土壤生态条件也是不同的,某种肥沃的土壤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针对某种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针对任何植物。 二、单项选择题 1、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这里是指土壤资源(A)。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2、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加之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及退化日趋严重的特点表明了土壤资源的(B)。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3、土壤肥力可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但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C)。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4、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的特点是指土壤资源(D)。 A相对不可再生性 B数量的有限性 C质量的可变性 D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 5、通常把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大气圈、生物圈、岩石圈、水圈和土壤圈作为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五大要素。其中(D)是它们连接的纽带,构成了结合无机界和有机界—即生命和非生命联系的中心环境。 A大气圈 B生物圈 C岩石圈 D土壤圈 五、简答题(回答要点,并简明扼要地作解释) 1、土壤在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中的作用 答案要点:土壤是人类食物、居住、活动、生产等的基础。土壤具有保持生物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对水体和溶质流动起调节作用;对有机、无机污染物具有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和解毒作用;及贮存并循环生物圈及地表的养分和其它元素的功能。 2、土壤资源的特点 答案要点:土壤资源的相对不可再生性。土壤资源与光、热、水、气资源一样被称之为可再生资源。但从其自然属性来看又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自然资源。 土壤资源数量的有限性。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相对固定,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土壤形成的时间长;土地被占用的面积逐渐扩大;土地退化日趋严重;人口剧增。 土壤资源质量的可变性。土壤肥力在物质循环和平衡中不断获得发育和提高;高强度、无休止的向土壤索取,土壤肥力将逐渐下降和破坏。 土壤资源空间分布上的固定性。覆盖在地球表面各种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地面空间位置上有相对的固定性,在不同生物气候带内分布着不同的地带性土壤。土壤资源的空间分布还受区域性地质地形、母质、水文等条件的影响。人类的耕作活动也改变了土壤的性状,从而影响土壤的空间分布。 第二章地学基础知识 一、名词解释: 矿物:是天然存在于地壳中,具有一定化学组成、物理性质和内部构造的化合物或单质。 岩石:是一种或几种矿物的集合体。自然界的岩石按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环境土壤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 土壤微生物:土壤微生物是指生活在土中借用光学显微镜才能看 到的微小生物。包括细胞核构造不完善的原核生物和具完善细 胞核结构的真核生物。 2. 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有机残体进入土壤后,在以土壤微生物 为主导的各种作用综合影响下,向着两个方向转化:一是在土 壤微生物酶的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彻底分解而最终释放出 CO2、H2O和能量;所含N、P、和S等营养元素在一系列特定反应 后,式方程植物可利用的矿质养料,这一过程称为有机质的矿 化过程。土壤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分解为简单的无机化合物 的过程. 3. 土壤比重:单位容积的固体土粒(不包括包括粒间孔隙)的干重 与4℃时同体积水重之比。 4. 阳离子交换量: 土壤溶液在一定的pH值时,土壤所含有的交换性 阳离子的最大量,称为阳离子交换量(即CEC)。每千克土壤中所 含全部阳离子的总量。 5. 田间持水量:土壤毛管悬着水达到最多时的含水量。 6. 土壤凋萎系数:当植物因根无法吸水而发生永久萎蔫时的土壤含 水量称为萎蔫系数或萎蔫点。 7. 土壤污染:只认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他生命体 有害的物质或制剂施加到土壤中,使其增加了新的组分或某种 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 境质量恶化和相应危害的现象。 8.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环境容量又称土壤负载容量,是一定土壤 环境单元在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既维持土壤生态系 统的正常结构与功能,保证农产品的生物学产量与质量,又不 使环境系统污染超过土壤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9. 土壤矿物质:是土壤固相的主体物质,构成了土壤的“骨骼”, 站土壤固相总量的90%以上。 10. 土壤机械组成: 根据土壤机械分析,分别计算其各粒级的相对 含量。 1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机械组成划分的土壤类型。

环境土壤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壤: 2.土壤特性:①具有生产力;②具有生命力;③具有净化力;④具有交换力。 3.土壤圈: 4.土壤圈的功能:①支持和调节生命过程;②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的平衡;③影响水的溶质组成及其在陆地、水体和大气的分配;④对岩石起到保护作用。 第二章土壤母质与土壤的形成 1.土壤母质(P6):地壳表层的岩石矿物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的风化产物。 2.土壤母质是形成土壤物质基础。 3.长石、石英和云母等是构成土壤的骨骼—土粒。 4.矿物是土壤矿物质主要来源。 5.主要的成土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 6.风化过程是形成土壤的基础。 7.参与化学风化的因素主要是水、二氧化碳和氧气,作用方式包括溶解、水化、水解(最基本且最重要)和氧化。 8.五大成土因素:母质、生物、气候、地形和时间。 9.土壤是成土母质在一定的水热条件和生物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物理、化学和生物化学的作用而形成的。 10.风化因子=风化天数×水解离度。 11.土壤湿度影响土壤中物质的迁移;影响土壤中物质的分解、合成和转化。 12.土壤剖面(P20):从地面向下挖掘而暴露出来的垂直切面。(1~2米深) 13.淋溶作用:土壤中的下渗水,从土壤剖面上层淋溶带走土壤中某种成分的作用。 14.土壤的分层:①枯落物层(O层);②腐殖质层(A层);③淋溶层(E层); ④沉积层(B层);⑤母质层(C层);⑥基岩层(R层)。 15.土壤的重要形态特征:颜色、湿度、紧实度、结构、质地、PH、新生体、入侵体、孔隙和动物孔穴。 第三章土壤固体物质组成 1.土粒分类:矿质土粒(占绝对优势)和有机质土粒。 2.土壤质地:依据土壤机械组成相近与否而划分的土壤组合。 3.土壤质地三大类:砂土、壤土和黏土。 4.土壤质地改良:①溶土法;②深耕,深翻;③施有机肥。 5.壤质土兼具砂质土和黏质土的优点,是较为理想的土壤。 6.土壤有机质的来源(P39):①植物残体;②动物和微生物残体;③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排泄物及分泌物;④人为施入土壤中的各种有机物料。 7.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在0~5%左右,泥炭土可高达20%或30%以上。 8.矿质土壤: 9.决定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因素:①进入土壤的有机物质数量;②土壤有机质的损

环境土壤学期末复习资料

1、土壤环境质量: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壤自身性状对其持续利用以及对其他环境要素,特别是对人类或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性。 2、土壤:是历史自然体,是位于地球陆地表面和浅水域底部具有生命力、生产力的疏松而不均匀的积聚层,是地球系统的组成部分和调控环境质量的中心要素。 3、土壤污染:是指人为因素有意或无意地将对人类本身和其它生命体有害的物质施加到土壤中,使其某种成分的含量明显高于原有含量、并引起现存的或潜在的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现象。 4、环境土壤学:是研究自然因素和人为条件下土壤环境质量变化、影响及其调控的一门学科。 5、土壤环境问题:土壤荒漠化、盐渍化、侵蚀等退化过程,以及土壤污染。 6、土壤环境质量评价包括哪些内容:(1)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土壤及其环境特征,外援物质的种类、数量、来源(2)土壤环境质量影响评价:土壤自身对人和其他生命体以及环境要素的影响,拟议的开发行动方案或规划、人为活动等对土壤的影响。 7、土壤圈的功能:(1)对生物圈:支持和调节生物过程,提供植物生长的养分、水分与适宜的物理条件,决定自然植被的分布与演替。 (2)对大气圈: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水分与热量平衡,对全球大气变化有明显的影响。(3)对水圈: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影响水分平衡、分异转化及水圈的化学组成;影响元素生物地球化学行为。 (4)对岩石圈:作为地球的“皮肤”,对岩石圈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减少各种外营力。 8、土壤污染的特点:1 隐蔽性和潜伏性,2 不可逆性和长期性,3 后果的严重性,4 治理难而周期长(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 9、环境土壤学的研究内容:环境土壤学主要研究(1)人为条件下和自然因素下引起的土壤质量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土壤-水-植物-动物-环境-人类这一系统现存的或潜在的冲击、对策与修复。(2)外源物质在土壤环境系统中的反应行为,包括迁移、转化、效应、归属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二、 10、土壤有机质:是指土壤中各种含碳有机化合物的总称。泛指土壤中来源于生命的物质。包括: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动物及其分泌物以及土体中植物残体和植物分泌物。 11、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形态:来源1)高等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2)土壤中的动物,3)土壤中的微生物,4)施用的有机肥。形态:1)新鲜有机质(未分解有机质),2)半分解有机质,3)腐殖质。 12、土壤有机质转化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动、植物残体的特性。如:物理状态(分散性或致密性)、有机质的碳氮比(C/N=25)。外部因素:土壤温度状况(最适25-35℃),土壤水分、通气状况(影响复杂),土壤特性(黏粒含量(正相关)和pH)。 13、土壤有机质对土壤肥力的作用:1)是土壤养分的主要来源;2)促进土壤结构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质;3)提高土壤的保肥能力和缓冲性能;4)腐殖质具有生理活性,能促进作物生长发育;5)腐殖质具有络合作用,有助于消除土壤的污染。 14、土壤有机质的分类:(1)新鲜的有机物,(2)分解的有机物,(3)腐殖质 15土壤水分的类型和性质:1. )土壤吸湿水,固相土粒靠其表面的分子引力和静电引力从大气和土壤空气中吸附气态水,附着于土粒表面成单分子或多分子层,称为吸湿水。 2.)膜状水,吸湿水达到最大后,土粒还有剩余的引力吸附液态水,在吸湿水的外围形成一层水膜,这种水分称为膜状水。当膜状水达到最大厚度时的土壤含水量称为最大分子持水量。膜状水能从膜厚的地方向薄的部位移动,这部分能移动的水可被作物吸收利用。作物无法从土壤中吸收水分而呈现永久凋萎,此时的土壤含水量就称为凋萎系数。

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套资料免费下载

安全生产标准化全套资料 第一部分安全生产责任制 1.法人代表安全生产职责.................... (5) 2.2.主管安全生产工作领导职责.................. .. 5 3.3.主管安全生产部门负责人职 (7) 4. 4.班组长安全生产职责 (8) 5.5.公司员工安全生产职责 (9) 6.6.各部门负责人安全生产职责 (10) 7.7.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职责 (11) 8.8.领导班子其他负责人安全职责 (12) 9. 9. 部门安全生产管理员职责 (13) 10.10.班组安全生产职责.................. .. (13) 11.11.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安全生产职责......... (14) 12.12.综合办公室安全生产职责......... .. .. (15) 13.13.各事业部加工制造部安全职责 (15) 14. 14. 财务部安全职责 (17) 15.第二部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1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 18 2安全生产目标管理制度............... ... (22) 3.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23) 4.安全教育培训考核制度 (24) 5.职业健康管理制度...... (25)

6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识别管理制度 (26) 7.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隐患整改制度 (29) 8.安全设备管理和检修、维修制度.......... . (30) 9 设备、设施变更报废和拆除管理制度........ .30 10.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 (31) 11.安全生产奖惩和责任追究制度 (32) 12.12.安全生产档案管理制度 (32) 13.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35) 14.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 (36) 15.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37) 16. 劳动防护用品发放和管理制度 (38) 17.安全逐级监察及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制度 (39) 18.安全生产会议管理制度 (40) 19. 特种作业人员管理制度 (41) 20.具有较大危险、危害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安全管理制度 (43) 21. 建设项目安全管理制度 (44) 22.岗位标准化操作制度 (45) 23.安全生产责任保证金制度 (45) 24.安全生产主管副职持证上岗制度 (45) 25.安全技术措施管理制度 (46) 26相关方管理制度......... ......... (46)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