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管理册基本讲义.pdf
- 格式:pdf
- 大小:2.41 MB
- 文档页数:29
目录(一)基础管理篇 (2)一、组织架构 (2)二、岗位职责 (4)三、员工招聘 (4)四、考勤管理 (7)五、薪酬管理 (9)六、绩效考核 (10)七、财务管理 (13)11/23/2018第 1页共 17 页(一)基础管理篇一、组织架构1、组织架构图11/23/2018第 2页共 17 页2、组织架构图说明:标准(Do Action) 不允许出现(Don’t Action) 考核措施及参考文件1.原则:因目标设岗,因岗设人(1)组织架构是商场内所有人员按照管理体制的要求,分别承担与完成商场总体目标相对应工作的基础保障,对此,商场必须有清晰的组织架构图;(2)组织架构的形成需根据商场的经营目标(如:销售目标、市场占有率、遗留单率目标等),结合上面提供的多点组织架构图绘制适合商场的组织架构图;(3)架构设置四项关键指标:●部门设置完整:必须设置门店管理部、送装售服部和主动营销部等三大基础部门;●分工合理:组织层级清楚;部门职责清晰,部门之间分工明确;●实行单线领导:一个下级只有一个直接上级,由直接上级单线指挥;●管理幅度合理:每个管理者直接管辖人数在3-8人左右。
1.商场无组织架构图或组织架构设置不清晰、透明,有等于无;2.组织架构设置无原则,无标准,未遵循因目标设岗,因岗设人的原则,随意决定;3.因人设岗:为安排亲友,设置各种对完成商场经营目标无作用的岗位;4.层级不清:无清晰的部门或岗位层级设置;5.分工不清:未根据岗位职责与工作的不同明确划分不同部门,导致各部门或岗位间的从属关系与协作关系不清晰;6.部门设置不完整:为图管理方便或节约成本,未成立专门的主动营销部门或售服部门,而相关工作也未明确分派在已有部门及岗位中,导致相互推诿,避免承担责任的现象产生;7.岗位人数设置不合理:未根据岗位相应的目标责任来确定人数,导致有的岗位人手太少,工作过于饱和,有的岗位人手太多,工作过于清闲;8.兼职岗位不明确:兼职岗位未在组织架构图中加以注明,导致相关人员对于兼职工作不重视,执行不到位;9.组织架构中出现交叉管理现象。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标准化管理手册1范围本手册规定了公司标准体系以及开展标准化工作的基本要求、管理机构、职责、企业标准制定、实施以及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采用国际标准的要求。
本手册适用于公司标准体系的运行和标准化管理工作。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3016 标准体系表编制原则和要求GB/T 13017 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企业指南GB/T 15496 企业标准体系要求GB/T 15497 企业标准体系技术标准体系GB/T 15498 企业标准体系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体系GB/T 19273 企业标准体系评价与改进Q/YX-G004 企业标准编制审批发布程序Q/YX-G009 人力资源控制程序Q/YX-G014 内部审核控制程序Q/YX-G020 信息管理和交流控制程序3术语本标准采用GB/T 15496 《企业标准体系要求》中所规定的术语。
4企业标准化工作的基本任务4. 1贯彻执行国家和地方有关标准化的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
4. 2建立并实施企业标准体系。
4. 3实施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4. 4制定和实施企业标准。
4. 5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
4. 6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
4. 7参加国内、国际有关标准化活动。
5 标准化方针和目标5. 1标准化方针恪守标准、规范行为、最佳秩序、持续改进。
5. 2标准化目标标准化管理目标:1)产品标准覆盖率100%。
2)1年内达到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3年达到AAAA 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
3)三年内产品采标率达到80%。
6 标准化组织机构、职责6. 1组织机构及人员公司根据生产、技术和经管管理活动的需要设置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标准化工作主管部门,标准化分管部门。
标准化管理机构图见图1。
标准化管理手册标准化体系管理手册×××××股份有限公司标准化管理手册Standardize Management Manual (GB/T15496-2003、GB/T15497-2003、GB/T15498-2003、GB/T19273-2003)版本号:Q/××-D02.006-2010受控状态:发放编号:2010-3-6发布2010-3-13实施×××××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标准化组织机构网络图1、总则为规范标准编写的结构而提出编写规则,并作为编写技术和标准的要求。
2、依据:根据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一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规定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并给出了有关表述的一些样式,并提出了标准编写格式和字体、字号。
3、总则3.1 要求标准所规定的条款应明确而无歧义,并且:——在其范围所规定的界限内按需要力求完整;——清楚、准确、相互协调;——充分考虑最新技术水平;——为未来技术发展提供框架;——能被未参加标准化编制的专业人员所理解。
3.2 统一性在每项标准和系列标准内,标准的结构、文本和术语应保持一致。
系列标准的结构及其章、条的编号应尽可能相同。
类似的条款应使用类似的措辞来表述;相同的条款应使用相同的措辞来表述。
在每项标准或系列标准内,某一给定概念应使用相同的术语。
对已已定义的概念应避免使用同义词,每个选用的术语应尽可能只是唯一的含义。
3.3 标准间的协调性为了达到所有标准整体协调的目的,每项标准应遵照现行基础标准的有关条款,尤其涉及下列方面:——标注化术语;——术语的原则和方法;——量、单位及其符号;——缩略语;——参考文献;——技术说明;——图示或符号;此外对于特定的技术领域,还应考虑涉及诸如下列内容的标准中的有关条款:——极限和配合;——尺寸公差和测量的不确定度;——优先数;——统计方法;——环境条件和有关试验;——安全;——化学。
集约化管理、标准化管理讲座一、集约化管理(一)集约化的来源及概念《辞海》解释其本义为:“集约”是指农业上在同一面积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方法来增加产品总量的经营方式;现代意义的“集约化经营”的内涵,则是从前苏联“引进”的。
1958年苏联经济学家第一次引用“集约”一词,解释其义为:指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在同一经济范围内,通过经营要素质量的提高、要素含量的增加、要素投人的集中以及要素组合方式的调整来增进效益的经营方式。
也就是说,集约化原是经济领域中的一句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的一种形式。
所以,集约化的管理就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经营效果为目标的管理方式,其内涵,就是要求企业在规模适度的条件下,企业通过集中统一配置人、财、物、机,以及技术、管理等各种资源和要素,达到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实现组织高效运转的管理方式。
其目的就一个:通过管理提升发展质量,创造更高效益,获得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使企业持续性地发展。
简单说:“集”就是集中资源和生产要素,并统一配置。
“约”就是以节俭、高效的价值取向,从而降低成本,保持可持续竞争的优势,达到最少的投入,获取尽可能大的利润。
(二)集约化管理模式的适用环境在集约化的概念中,说道,要求企业在规模适度的条件下,整合资源和生产要素,何为“规模适度呢”?1、企业的经营管理的方式企业的经营管理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方式。
一般来说,粗放型经营管理以企业的外延式的扩张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数量的扩张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速度和规模。
集约型经营管理则以企业内涵式的增长为基本特征,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来实现企业的发展,注重的是效率和收益。
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一般规律,在企业发展初期,往往会比较注重企业外延式扩张。
这对企业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市场认知度、迅速占有市场、迅速完成原始积累是有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标准化知识讲义1 基础知识1.1 什么是标准化为了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
注1:上述活动主要包括编制、发布和实施标准的过程。
注2:标准化的主要作用在于为了其预期目的改进产品过程或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并促进技术合作。
1.2 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标准化工作的任务是制定标准、组织实施标准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
1.3 标准化的基本目的标准化的基本目的是使社会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消耗,谋求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和最佳秩序。
1.4 什么是标准为了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认机构批准,共同使用的和重复使用的一种规范性文件。
注:标准宜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的共同效益为目的。
标准的制定和应用已遍及人们生产和工作的各个领域如工业、农业、矿业、建筑、能源、信息、交通运输、水利、科研、教育、贸易、文献、劳动安全、社会安全、广播、电影、电视、测绘、海洋、医药、卫生、环境保护、金融、土地管理等等。
1.5 标准的分类1.5.1 标准按级别分类根据标准适用范围和审批权限的不同,《标准化法》将我国标准划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
其制定部门分别是:(1)国家标准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理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
(2)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3)地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组织草拟,统一审批、编号、发布,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4)企业标准由企业组织制定。
企业产品标准须报当地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1.5.2 四级标准之间的关系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应当制定国家标准。
对没有国家标准而又需要在全国某个行业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可以制定行业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