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棍棒底下出逆子
- 格式:docx
- 大小:14.01 KB
- 文档页数:2
棍棒底下出孝子作文500字左右
哎呀,你知道吗?在我们老家,老人们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听上去挺吓人的吧?但其实就是老一辈人教育子女的一种方式。
想想看,现在城市里的小孩儿,哪个不是被宠得跟啥似的?但
在我们村里,那时候可不一样。
你犯了错,就得挨几下,长点记性。
不过,说实话,那时候虽然挨了打,但心里还是明白,那是为了我好。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社会变了,教育方式也跟着变了。
但是啊,有些家庭还是延续着老传统。
不是真的打孩子,但那种严厉劲儿,
还是让人挺有压力的。
家长们也是操碎了心,希望孩子能成才。
说到这“棍棒底下出孝子”,我也得想想。
是不是真的得靠打
才能教出好孩子呢?现在讲究的是沟通、理解,可有时候,我就觉
得啊,有时候还是得有点儿“硬”手段,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对,什
么是错。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都长大成人了。
那些小时候挨过的
打,现在回想起来,都成了成长的烙印。
所以啊,教育这事儿,真是得因人而异,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才行。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点作文“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咱老祖宗传下来的,好多人觉得有道理,可
在我看来,这说法还真得好好琢磨琢磨。
咱先说这“棍棒”,那可不是什么温柔的东西。
想象一下,孩子犯了个小错,家长二话不说,抄起家伙就打,孩子能不害怕吗?也许当时是被打怕了,
不敢再犯错,可心里能服气吗?说不定还会在心里埋下怨恨的种子。
有人可能会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那是害。
但您想想,要是您在
单位犯了个错,老板上来就给您一顿棍棒伺候,您能愿意?能更努力工作?恐
怕心里早就想着跳槽了吧。
孩子也是一样啊,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而且,这棍棒教育也不一定能教出真正的“孝子”。
说不定孩子只是表面
听话,等长大了,翅膀硬了,就跑得远远的,再也不想回这个充满棍棒的家。
真正的孝顺,那得是孩子从心里尊重、关爱父母,愿意为父母付出,这能是棍
棒打出来的吗?
再说了,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讲究的是沟通和理解。
家长和孩子坐下来,
好好聊聊,听听孩子的想法,也让孩子知道家长的苦心,不比那棍棒有用得多?
所以啊,我觉得“棍棒底下出孝子”这说法不太靠谱。
教育孩子还是得靠
耐心、爱心和正确的引导,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孝心、有担当的好孩子。
您觉得我说得在理不?。
棍棒教育辩论会作文“棍棒底下出孝子”,这一古老的教育理念就像一颗长满刺的仙人掌,在今天的教育大花园里,依旧引发着激烈的争论。
今天的辩论会,那可真是一场唇枪舌战的好戏,正反双方就像两个武林门派,各执一词,互不相让。
正方先声夺人,摆出一副严师出高徒的架势。
他们觉得棍棒教育就像修剪树枝,孩子就像是小树苗,要是长歪了,就得用棍棒这种强硬的手段给纠正过来。
正方代表瞪大了眼睛,激动地说:“你们看看,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要是不用点厉害的手段,他能听话吗?打几下,他就知道什么是错的,以后就不敢再犯了。
就像我小时候,我老爸拿着扫帚追着我跑,就因为我偷偷拿了邻居家的苹果。
那次被揍了之后,我再也不敢随便拿别人东西了,这就是棍棒教育的效果。
”这时候,反方的小伙伴们可就坐不住了。
反方辩手像一只机灵的小狐狸,反驳道:“你这可就不对了。
你说的那是暴力,不是教育。
现在都什么时代了,还搞棍棒教育。
孩子又不是沙袋,想打就打。
打孩子只会让孩子产生恐惧和怨恨,说不定还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呢。
”反方代表还举例说:“我邻居家的小孩,本来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就因为他爸妈老是打他,现在变得特别胆小,见到人都不敢说话,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这就是棍棒教育的恶果啊。
”正方听了有点着急,连忙争辩:“你们可别把棍棒教育说得那么可怕。
我们说的棍棒教育也不是毫无节制地打孩子。
这就好比给马套缰绳,适当的约束才能让马跑得更稳更远。
而且有时候,孩子根本就不懂道理,你跟他讲道理就像对牛弹琴,打两下他就长记性了。
”反方可不会被这种说辞轻易说服,立马回击:“那是你们没有找到正确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就像种花朵,需要耐心和爱心。
你得用心去了解孩子为什么犯错,引导他走向正确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用棍棒解决问题。
你们以为打孩子能让孩子听话,其实孩子只是因为害怕而暂时屈服,内心根本不服气。
”这时候,正方又抛出一个观点:“那有些孩子就是特别调皮,你不给他来点狠的,他就无法无天了。
我见过一个4岁的孩子,父母都是高学历,奶奶曾是单位主管会计,也很能干,且非常爱干净。
家长从孩子一岁半开始,就因为吃手的问题和孩子纠缠不清。
据家长讲,最初阻止孩子吃手,采用的是讲道理,告诉孩子手很脏,不能吃,他们感觉一岁半的孩子能听懂了,但孩子一如既往。
发现讲道理没用,就来硬的,采用打手的办法,轻打不起作用,就狠狠打,但这只能起一小会儿作用,孩子一停止哭泣,就好了伤疤忘了疼,又把手伸进嘴里。
后来,负责照看孩子的奶奶拿出缝衣针,只要孩子的小手一放进嘴里,就用针扎一下,并把针挂到墙上,故意让孩子看到,但这也不能吓住孩子。
后来家长还采用过给孩子手上抹辣椒水,每天24小时戴手套等各种办法,可是问题始终没能得到解决,并且越来越严重。
听家长说,孩子还特别爱发脾气,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可以连续哭号两小时,甚至会用头猛烈撞墙,全然不知疼痛和危险。
棍棒底下出才女作文1、“棍棒”之下的人才_高中议论文800字有一名高中生考上清华,问其父母是如何教育孩子的。
父亲回答道“打出来的。
”这一回答令人出乎意料,不少网友纷纷留言。
“棍棒教育”真的好吗?我不认为这是个好方法。
“棍棒之下出人才,不打不成器。
”许多家长都赞成这一说法,因为这是上一辈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诚然,“棍棒教育”是能记住自己所犯下的错误,痛的领悟,形成肌肉记忆。
吃一堑,长一智,打一下,记得住。
但在我看来,这是一种过于偏激的方式,并不适用于我们现代化学生。
方法过激,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其一,这种方式极易促使孩子形成叛逆心理。
当考试成绩差时,有部分同学不敢回家。
问其缘由,考不好会被爸妈打。
另一部分同学害怕被爸妈被爸妈打,就私自改成绩或者谎报成绩。
其实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也不想如此,因为怕了。
怕面对父母那失望的眼神,怕父母认为自己无能,渐渐走向悲观。
而在父母眼里,我们仅仅是受了皮肉之苦,没什么大不了的。
实则,我们的心理已经留下了阴影。
这种棍棒教育,若是没有拿捏好力度,极易有家暴倾向。
有些家长反映,叛逆期的孩子出现打父母的现象。
其实父母应该在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因为长期的棍棒教育,孩子内心的叛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的爆发。
其二,这种教育方法不利于后代。
有其父,必有其子。
方法偏激,一代传一代将一发不可收拾。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是第一任老师。
而孩子是天然模仿者,有样学样。
“棍棒教育”容易使孩子造成心理扭曲。
孩子会学着父母的行为,并认为这是对的,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这种啊“棍棒教育”是不可取的。
我认为“棍棒教育”应该是鼓励的话语,警示的话语。
这些话语时时敲打着我们的内心,告诉我们正确与否。
与其这种实打实的“棍棒教育”,为什么不坐下好好与我们交流。
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心,是父母确认的眼神,而不是质疑的眼神。
我们需要鼓励,需要引领者告诉我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我们最在意的就是父母的看法。
这种实打实的棍棒,打的是皮肤,难受的是内心。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在古代中国,有一位村民王大爷,他一生勤劳朴实,为人厚道。
他家里虽然并不富裕,但是他对待家人和邻里都非常和蔼可亲。
王大爷有一个儿子叫小明,从小就受到父亲的良好教育,懂得孝顺父母和尊重长辈的道理。
王大爷常对小明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有经历过磨难和苦难,才能成就一个顺从孝顺的好孩子。
”。
小明从小就懂得父亲的教诲,每天都帮助父母做家务,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家里减轻负担。
他懂得尊重长辈,从不和父母顶嘴,对爷爷奶奶也总是彬彬有礼。
在村里,小明也是一个受人喜爱的孩子,他乐于助人,乐于和别人分享。
每当村里有人需要帮助,小明总是义不容辞地伸出援手。
他的善良和孝顺赢得了众人的尊敬和喜爱。
一天,王大爷生病了,病情非常严重,需要进行手术。
但是因为家里并不富裕,手术费用对于王大爷一家来说是一个天大的负担。
小明得知父亲的病情后,立刻决定去城里打工赚钱。
他知道这是一条艰难的路,但是他没有丝毫犹豫,因为他知道,只有他去城里打工,才能赚到足够的钱来救治父亲。
在城里打工的日子并不容易,小明从早到晚辛勤劳作,每天只能休息几个小时。
但是他从不抱怨,因为他心里明白,只有自己努力赚钱,才能给父亲治病。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小明终于赚够了手术费用。
他高兴地回到家里,将钱交给了母亲,母亲激动地抱住了他,泪如泉涌。
手术很成功,王大爷很快就康复了。
王大爷深深地为自己的儿子感到骄傲和自豪。
他常常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小明不愧是我的好儿子。
”小明的孝顺和顺从也感动了村里的人们,大家都说小明是一个好孩子,是一个孝顺的好儿子。
通过这件事情,我们可以看到,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故事告诉我们,孝顺并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用行动来诠释的。
只有在困难面前,才能看出一个人的真正品质。
小明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顺的真谛,也让我们明白了孝顺的真正含义。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像小明一样,用自己的行动来诠释孝顺,用自己的善良来感染身边的人,让世界充满爱和温暖。
棍棒底下出孝子作文500字左右
在老街坊里,总听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
这可不是说真拿棍子打孩子,而是讲一种老辈子的教育理儿。
那天天气正好,我瞅见王大爷坐那儿,手里那根竹棍都快被磨出茧子了。
他眼神儿瞅着远方,好像在回忆啥似的。
他时不时地拿竹棍敲敲地,那声音就像是在说,“看,我小时候就是这么被教育的。
”。
小娃们在院里玩,玩得欢了,王大爷就拿竹棍吓唬他们。
不过说吓唬,其实也就是轻轻一敲,再喊一嗓子。
那些小娃子,立马就老实了,都懂规矩了。
时间一晃,那些被王大爷竹棍“教育”过的小子,现在都成大老板、大领导了。
他们遇到事儿,总能想起王大爷那几棍子,心里就踏实了。
那竹棍,其实是给他们指路的明灯。
现在咱们教育孩子,哪还用什么棍棒啊,都是讲道理、谈心。
但话说回来,那份对娃的期望和责任,跟以前也没啥两样。
咱都希望娃们能长大成人,有出息,为社会做点啥。
晚上,王大爷坐那儿看星星,我猜他心里肯定在想那些娃们。
他们现在过得咋样?是不是还记得他手里的那根竹棍?哎,时代变了,但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变。
棍棒底下出孝子考不了100分,打!漫画启示作文450
字
一位印度诗人一泰戈尔曾经说过:“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
谁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呢?你会向这句话中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孩子吗?他们只记得:棍帮底下出孝子。
他们可知天才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要在孩子伤心失望的时候,给予鼓励与关。
父母都希望孩子有出息、能成名,自己的脸上也有光,所以从小就给孩子报许多补习班,舞蹈、钢琴、奥数、画画都要求孩子样样精通,但他们何时明白孩子是夸出来的。
他们何曾听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孩子自愿去努力才有的,而不是在父母的逼迫下才完成的。
你们何曾见过那些著名人物从小就是在棍棒底下钻出来的。
爱迪生,发明大王,小的时候也能给自己的机智救过母亲的命,之前,他可曾被父母打骂过,再说一位,大家可就是清楚的人物一孟子,小时候孟子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一个故事中有讲过,就是《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
第一次,孟子就常常和朋友们玩扮死尸送丧的游戏,接着又是第二次搬家,搬到了屠宰场旁边,孟子便玩起了剖动物的肚子,最后还是孟母明智,落户在学校旁边,因为孟母从小对教育关系,孟子最后成了一位思想家、教育家。
听了这些故事,你从哪些地方能发现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话是有
道理的呢?。
母亲节棍棒底下出孝子议论文作文汇总7篇母亲节棍棒底下出孝子议论文作文(精选篇1)母亲节对妈妈说声:妈妈我爱你!每当小时候我过生日,妈妈总会为我煮一个鸡蛋(那是我刚刚记事的候,妈妈都不舍得吃)每当小时候过儿童节的时候,妈妈总是会牵着我的小手,带我到公园里,陪我玩耍。
(天气很热,妈妈说她不喜欢吃,只给我买冰淇淋)小学开学的第一天,我没有让妈妈送我,我说我自己能去,妈妈答应了我(后来到学校以后,我看到妈妈偷偷在我身后看着我)第一次和小朋友打架的时候,(问题出在那个小朋友的身上)妈妈没有说什么,而是带我到这个小朋友家里陪礼,后来,妈妈对我说:要学会包容别人,因为你是我的儿子。
第一次对妈妈说谎的时候,我的心里很害怕,因为妈妈知道了,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妈妈伤心,(那是为了一个女孩子)后来我知道了,妈妈其实没有生气。
第一次,看到妈妈在车上给别人让座位时。
妈妈看着我的眼睛说:‘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对待你。
’——我铭记在心每次妈妈在做完一件事以后。
都要对‘对方’说一声‘谢谢您’妈妈问我:‘你明白什么意思吗?我回答:’明白,妈妈‘谢谢您妈妈——妈妈笑了……第一次对妈妈说:“我爱你”——的时候,是在……我不想说这么多了,我的眼泪怕忍不住,因为我在公共场合。
我说这些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大家在“母亲节”的那天,对自己的妈妈说一声:“妈妈——我爱你”懂事的孩子都会这么做的,我是这么认为的。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世界上最最无私的爱莫过于母爱,她宽容博大,她不求回报。
母亲为我们付出的已太多太多,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让我们为母亲送上最深情的祝福:妈妈您辛苦了,我们爱您!妈妈我感谢您赐给了我生命,是您教会了我做人的道理,无论将来怎么样,我永远爱您!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的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
人类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来自太阳之光。
没有太阳,花儿就不能开放;没有爱情,就没有幸福;没有女性,就没有爱情;没有母亲,就没有诗人和英雄母亲节棍棒底下出孝子议论文作文(精选篇2)雨果说,“回忆是力量之源……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
辩论赛-棍棒底下出孝子正方观点身边的朋友有很多是独生子女,其中又有很多为父母极尽宠爱娇生惯养型的,从小到大在家里都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太阳”的,到了三十而立的年龄,仍然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恶语相向的,甚至有的还会拳脚相加上演全武行,说话做事很没有分寸,让人大跌眼镜直皱眉头。
记得前不久乘公交车,偶然听到对面的两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在窃窃私语,表情愤慨,于是凝神去听,就听到“***现在看上去真的很老啊,怎么一下子老成这样”“全是被她儿子给气的”“也只有怪她自己,小时候把孩子宠的要上天,到现在把她气得半死不说,还要三天两头去派出所赎他回来”......原来是在议论一个典型的“败家子不孝子”啊。
下了车,我的心情还是很沉重:教育孩子真是一个严肃的课题!基本做用已“望子成龙/12子,从而保证孩子的健康成长,其实更体现出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理性。
对孩子不能“家庭暴力”,但是也不能“一味说教”,走出这两个误区,才能更好地关心孩子,爱护孩子,让孩子走上正轨,早日成才。
反方观点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舜帝似乎是个很好的例子。
舜帝小时候,常被继母虐待,甚至是谋杀,多亏舜帝如有天佑,次次大难不死。
但舜帝对继母却至愚孝,一直到他做了帝王,仍是愚孝至极。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个家庭很多孩子,最孝顺的往往是最不被父母待见的,甚至是最受虐待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我们的文化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大至国家,我们国家数千年来,最高统治者往往是超级虐待者,而超级虐待的结果却往往得到群臣和子民的超级忠心,甚至是被圣化神化。
虐待的结果带来的是忠诚,好像不合逻辑。
小至家庭,我国一向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而事实上,还真是最受虐待的孩子往往最孝顺。
文化因素说来话长,我想说说心理因素。
性格就是关系我想,在一个家庭,可能有很多因素,导致有些父母会虐待自己的某个孩子。
而受虐待的孩子往往会由此形成对虐待者的复杂心理,可能主要的心理是对虐待者的孝顺。
那么这种性格怎样形成的呢?一个人的性格其实就是关系,尤其是在幼年时形成的与原生家庭的关系,这种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会内化成这个人的性格。
【原创】棍棒底下出逆子
有一天,我和儿子看电视,中央教育台正在播出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辩论会,正反双方展开了激烈地辩论。
有父母、教育专家的参与,也有儿女的诉说。
我和儿子看着、看着,不自觉地参与到其中。
我有点儿疑惑地问儿子:“难道‘棍棒底下真的出孝子吗?'”儿子马上反驳道:“棍棒底下出逆子。
您想想看,像我这比较明白的人,知道父母总是为自己好,着急时揍自己几下子,也在所难免。
而现在的中学生,十五、六岁,正处于青春逆反期,对于父母的指指点点,本来就反感,总是挨打,就更受不了了。
久而久之,就会起来反抗,和父母动手、离家出走、跳楼自杀......还谈什么孝子,这不就成了人们所说的逆子了吗?”
看着言辞激烈的儿子,我的心中一震,我为我曾经举起的巴掌感到些许愧意,一些思绪涌上我的心头。
儿子两、三岁时,晚上有时爱尿床,第一天,我会很和蔼地对他说:“宝贝,尿到床上,把被子都弄湿了,如果没有太阳就晒不干,睡着也不舒服。
晚上要撒尿,叫醒妈妈,妈妈帮你撒到盆子里。
”儿子懂事的点点头,似懂非懂地说:“妈妈,我知道了。
”第二天晚上,儿子忘记自己说的话,照样尿到床上,我有点儿生气地说:“儿子,你要记住妈妈的话,不要尿到床上。
”儿子有点儿不好意思地说:“妈妈,我不会再尿到床上了。
”第三天晚上,儿子还是没有记住自己的话,照样尿到床上,我就会很生气地举起巴掌在他的屁股上拍两下。
儿子惊恐地望着我,使劲儿地点点头,颤着声说:“妈妈,我记住了。
”从此,儿子很少往床上尿。
为此,我一直都认为孩子虽小,该打时就不能手软,只有这样,孩子才知道该怎么做。
引用一位教育专家的话“当孩子还不知道鞭子是什么时,你就要举起鞭子来让他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
但今天,我面对言辞激烈的儿子,我好像感到我的认识有些偏差,我的巴掌好像不应该举起来。
我的思绪飘呀飘,飘回到儿子的幼儿时代。
当时的动画片《毛毛和哈利》风靡一时,也是我儿子的最爱,每次动画片上演时,儿子都会被毛毛和哈利逗得哈哈大笑,一时兴起,他还会模仿毛毛和哈里的动作。
其中有一集描写毛毛特别喜爱吃糖果,总是一块接一块地吃个不停,哈利怎么劝说,他都不听。
过了一段时间,毛毛的牙齿吃糖吃坏了,牙疼的毛毛是抓耳挠腮、齿牙咧嘴。
当时,我的儿子也特别爱吃糖,和毛毛一样,吃起来没够。
但是,儿子
看了这一集后,就记住了毛毛牙疼时的情景,知道吃糖多了不好。
每当儿子把小手伸向糖盒时,我就会问:“毛毛的牙是怎么坏的呀?”儿子就会说:“吃糖吃坏的。
”小手就会自觉地缩回来,从此少吃了好多糖。
面对懂事的儿子,我怎么还会举起自己的巴掌?我怎么就没有醒悟到:许多事情和道理,是可以通过具有教育意义的动画片、漫画书让孩子看到这样做的后果,从而知道该怎么做。
但今天,我面对言辞激烈的儿子,我醒悟了:我真不该举起那曾经举起的巴掌。
愿天下的父母都能认识到:棍棒底下未必出孝子,那举起的巴掌适可而止吧。
我和儿子谈到:“有的孩子明明知道不对的事情而偏偏要去做时,查明做的理由,给他讲明白道理,还要去做,又该怎么办?”
儿子说:“你也没必要为你举起的巴掌愧疚。
我犯了错,你打我两巴掌也是应该的,又不是没完没了地打,再者你打的也不疼。
适当的惩罚也是必要的。
”
我望着懂事的儿子幸福地笑了。
孩子大了其实什么都懂,只是有时外界诱惑太大,控制不住自己。
大人也是一样啊!作为父母及时适当的提醒孩子抵制诱惑,尽职尽责,就是有时有点儿过分,孩子还是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