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宪益《野草》英译本中翻译与美学的结合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60.59 KB
- 文档页数:2
散文野草英译赏析散文野草英译赏析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比。
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英译散文《野草》赏析,欢迎阅读!野草Wild Grass夏衍Xia Yan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知道。
There is a story which goes like this:Someone a ed, "What has the greatest strength on earth?" The answers varied. Some said, "The elephant." Some said, "The lion." Some said jokingly, the fierce-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 But nobody of course tell how strong the guardian gods were.要点:1,“有…”的句型,常用there be 结构来表示,如:我的腿没有毛病。
=There is nothing the matter with my legs.2,“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译为W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 in the world?,其中on earth和in the world同义,但此处用on earth通常在疑问句或最高级后加强语气~3,“纷纭“即”多种多样的“用a variety of,此外它的衍生物various,也灰常常见,不仅表”各种“还可以表”不同“,如Of course, many problems recur at various periods.当然,有许多问题会在不同的时期反复提出。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夏衍《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对比及赏析余秋爽 吉林大学摘 要:夏衍是我国著名的作家,他在抗战时期写的散文《野草》带给人们很大的鼓舞作用。
《野草》曾被两位很出色的中译英翻译家刘士聪与张培基翻译成英文,因此存在两个英译本,两位大师的作品各具特色,在叙事的形式、句型的构成、词语的选择等方面都有不同,有着自己的翻译特点,引起后人的诸多品评。
在本文中,对两个英译本进行了对比,并对散文的翻译手法与技巧进行了赏析。
关键词:野草;英译本;对比及赏析[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2-066-01一、夏衍与《野草》夏衍的《野草》这篇散文运用了象征主义的手法,用野草顽强的生命张力象征着我们不屈的民族精神。
夏衍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在一九四0年写下了《野草》这篇散文,当时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进入了相持阶段。
夏衍在散文中所描写的,表面上看起来是对野草柔弱且顽强生命力的一种赞美,其实运用的是象征性的手法,对我们民族伟大的精神内涵进行了歌颂,并用文中所描绘的野草生生不息的精神鼓舞全国人民,给大众以激励,坚信抗战是必胜的,是对民族精神的升华,在文中对野草积极向上、不畏艰险的精神进行了全面的展现。
二、对《野草》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与研究夏衍的《野草》篇幅不长,用语非常精练、意蕴深远,张培基与刘士聪所翻译的文章各具特色。
对于散文的翻译不是简单的一字一句对照的翻译,而是另一种意思上的再创作,这对翻译者有很高的要求,要具有很深厚的文字功底,对文句进行提炼,而又不失原文的风貌,尽力保有原文的韵味与风格。
(一)对于标题的翻译本文的标题为野草,让人联想到是在生存环境很恶劣的情况下,很贫脊的土地上生长的小草,但仍然充满了生机活力、积极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形象。
刘士聪与张培基在对标题进行翻译时,都不约而同地翻译成wild grass,标题的翻译还是很贴切的,wild有一种豪迈之情在里面,非常形象地表现出了野草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很恶劣的环境下依然昂扬向上,乐观而充满豪情,与夏衍在文中对野草赞赏的态度很贴合。
美学视角下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作者:林秋香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11期摘要:散文非常注重美感的传递。
著名翻译家张培基和刘士聪英译夏衍散文《野草》各有特色,均被称为佳作。
本文将在美学视角下,结合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从语音与词汇、句式和意境与情感层面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
关键词:美学;《野草》;审美信息;散文翻译一、引言散文作为我国文学体裁之一,十分注重美感。
《野草》是作者夏衍在抗日战争时期创作的一篇散文,其借助种子和野草的形象,讴歌了中华民族在抗战时期顽强不屈的精神。
原文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情实感,具有一定的审美性。
由于中英语言的巨大差异,译文如何再现原文的美感就成为了散文翻译的重难点。
张培基(以下简称张译)和刘士聪(以下简称刘译)对《野草》的英译是散文翻译中的优秀作品。
因此本文将在美学视角下浅析《野草》两个英译本对原文的审美信息传递。
二、美学与散文翻译刘宓庆的《翻译美学导论》详细地阐述了美学理论的基本原则,其提出了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和审美再现的三个重要概念。
审美客体实际指的是原文,其不仅有一定美学价值,而且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
它的审美构成分为包含语音、词汇和句法的形式系统和体现“情”、“志”、“意”、“象”的非形式系统。
(刘宓庆,2005)审美主体则受到审美客体的制约,但其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审美再现是作者用译入语来阐释其对原文的理解和感悟。
而在翻译过程中能否用译入语再现原文审美信息尤为重要。
刘勰在其《文心雕龙·情采》中言:“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源也。
”(傅德岷,1988:46)从中可以看出文学作品要明确主题,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
《野草》主旨鲜明,情感突出。
因此,其翻译也应传递出原文所蕴含的主旨,传递作者情感及其它审美信息。
三、美学视角下《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审美信息传递两位翻译家都从事了大量的散文翻译实践,也出版了相应著作,其中都对散文《野草》进行过翻译。
《野草》英译本对比赏析作者:王琳筠来源:《青年文学家》2018年第21期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领域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一些优秀的中国作品被译成英文供国内外读者欣赏。
本文以夏衍的《野草》为例,分别挑选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英文译本,从用词、情感、审美角度分别对两种译文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野草;译文;对比赏析作者简介:王琳筠(1997-),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翻译专业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方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01一、作品概述夏衍所作《野草》写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该文借野草坚韧不屈,顽强生长的形象暗喻当时的中国民众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抵抗敌人,具有深刻哲理,表达出夏衍对生命的赞颂和对民众的肯定和信赖。
在这篇文章中,分别选取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英译版本进行赏析对比,再次感受文章的深刻意蕴和文字之美。
原文的整体行文无冗余,精悍短小却又意味深长。
总体来看,张译和刘译均都较为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主要是时态不同,用词不同,体现出的情感不同,还有一些小的语序结构方面的不同,但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二、具体分析2.1 从思维角度分析刘译体现出了中文思维,常用主动句,而张译则更多地遵循了英文的用语习惯,多运用被动句,显得更加简洁明了。
除此之外,在翻译“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这句话时,张直接译成了“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said to be herculean”,此处很明显是直译了,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把小草比作大力士的意思,而非说小草就是大力士,缺少了两者之间的比较意味。
相较之下,张译文为“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compared to a Hercules.”很明显是在充分理解原文,了解中英文差异的基础之上进行翻译的,表现出了其中暗含着的比喻关系,并且这样的翻译更加符合国外读者的思维方式。
《野草》的语言特征及其翻译--以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
荣立宇
【期刊名称】《民族翻译》
【年(卷),期】2022()4
【摘要】按照庞德有关诗的三种元素(诗音、诗象与诗蕴)的划分进行分析,《野草》的语言显示出音乐性、绘画性与非规范性三个主要特征,这些特征构成是译者翻译
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重要方面。
考察杨宪益、戴乃迭对《野草》语言特征的翻译,
一方面可以从语言的角度提出恰当的翻译批评,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散文诗的英译提
供些许镜鉴。
【总页数】9页(P59-67)
【作者】荣立宇
【作者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以《阿Q正传》杨宪益、戴乃迭译本
为例2.《红楼梦》人物语言的评价意义与翻译——兼析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人
物语言翻译策略3.认知语言学翻译观视角下川剧英译本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r——以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柳荫记》英译本为例4.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辛弃疾词
《青玉案·元夕》的翻译——以许渊冲和杨宪益、戴乃迭英译本为例5.语义翻译和
交际翻译在《长恨歌》模糊性英译中的应用——以许渊冲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俄国形式主义看《野草》的英译
《野草》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鲁迅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而从俄国形式主义的研究视角来看,其英文翻译究竟如何呢?
俄国形式主义是近代西方文艺理论中的重要派别之一,其对文艺创作、文学语言、文体等问题有着独特的观点和解释方式。
针对《野草》的英译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无论是中文原著还是英文翻译,文学语言和文体都是诗意和抒情的。
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艺作品应该追求感性和非理性的表达,而非追求逻辑和理性的完整性。
因此,《野草》的英文翻译也应该保留原著的诗意和抒情性。
其次,俄国形式主义重视文学形式的美感和意义,例如意象、韵律、形式的鲜明性。
在英文翻译中,译者需要尽可能地保留原著的韵律和意象,并在文学形式上做到高度还原。
最后,俄国形式主义认为文艺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来自于语言和形式本身,它与文化和历史背景无关。
故在英文翻译中,翻译者应该注重语言的精度和形式的还原,而不是纠结于是否忠实地传达了作者原本的文化、历史背景和思想。
综上所述,从俄国形式主义的理论视角来看,《野草》的英文翻译应该注重诗意和抒情性的保留、韵律和意象的还原、以及语言精度和形式的高度还原。
人文高地Cultural Highlands译曲同工——《野草》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分析王超 哈尔滨师范大学摘要:《野草》一文是夏衍先生于抗战时期写作的一篇寓理散文,曾有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两位翻译大家翻译过这篇文章。
众所周知,所有的翻译大家无不具有自成一派的翻译风格,本文中笔者将分别从遣词和炼句两个层次就张培基和刘士聪两位译者的译文进行对比,对他们的语言风格和特色特征进行分析,以对两位译者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
关键词:《野草》遣词;炼句;谋篇;译者风格一、引言《野草》一文是夏衍先生于抗战时期写作的一篇寓理散文。
作者借助生命力顽强的野草,比喻坚持抗战必然胜利的中国人,表达了对抗战居民的敬仰与尊重,也同时表达了作者夏衍先生对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野草》一文文章结构严谨,段落与段落的衔接紧凑手段明显,语言贯通融合,语言简洁朴实,并略带调侃意味。
因此,将《野草》一文翻译成英文并非简单的事。
这要求译者既要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底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要能够精确的把握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这两位翻译大家,张培基和刘士聪,都做到了将原文的精神和原文作者赋予野草的深刻意义完整而又生动的再现给了目的语读者。
二、遣词字与句是构成语篇的最基本要素,也是语篇感情、信息、文化蕴涵等元素的基本载体。
在翻译原文的过程中,结合语言和语句字斟句酌,是成功再现原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例如: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张译:While striking its roots deep into the soil the young plant pushes.刘译:Its roots drill downward and its sprouts shoot upward.夏衍笔下的野草被人性化赋予了灵性,原文句中的“钻”和“挺”两个字更是流露出了夏衍先生对于野草的赞美和敬佩。
张培基将这两个字分别译为了“striking”和“push”,这两个词描绘出了野草努力钻出地面破土而出的情景,鲜活的再现了小草顽强坚韧的生命力。
单位代码 10475学号 6分类号 H0-0硕士学位论文A Study of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of Wild Gra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杨宪益译《野草》研究学科、专业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向 : 翻译理论与实践申请学位类别 : 文学硕士申请人 : 魏台纳指导教师 : 杨清平教授二?一三年五月A Study of Yang Xianyi's Translation of Wild Gras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杨宪益译《野草》研究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the Graduate School of Henan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sfor the Degree ofMaster of ArtsByWei Taina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Yang QingpingMay, 2013 AcknowledgmentsAs a conclusion of my three-year study for my Master's degree in Foreign LanguageCollege of Henan University, here,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sincerest thanks for theassistance of many people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is thesis First, I am greatly indebted to my beloved supervisor Professor Yang Qingping for hisconstructive suggestions and insightful comments in writing the thesis. Under his timelyguidance, I have not only perfected my understanding of some subjects but also acquiredmany valuable experiences. Also, I want to extend my heartfelt thanks to all the respectableprofessors and teachers during my three-year postgraduate studies here, their classes broadenmy vis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improved mylanguage proficiency. In addition, I am very grateful to my friends and fellow classmates whogave me their time and help to discuss with me and work out my problems through all thecourse of this thesis. Lastly, my gratitude would go to my beloved family. Through all theseyears they have given me caring considerations and strong supportObviously, this thesis cannot be successfully made without the help of all those people inthe above-mentioned. However, it's I who should be responsible for all the mistakes in itABSTRACTFor thousands of years, translators, scholars and writers in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have never stopped their study and debat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ion andaesthetics. It’s their persistence that accelerates the combin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aesthetics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s first put forward in 1970s. From then on, it began toattract people’s eyes from the academic world. Translation aesthetics opens up a newperspective for the study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particularly poetry translation and prosetranslation. However, until 1995 when Professor Liu Miqing published his masterpiece An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Aesthetics the basic framework of the theory of translationaesthetics is firstly built up in a systematic way. Based on the modern aesthetic principles andby applying the traditional aesthetic thoughts on translation to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Liuproposes that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is the original text and translation aestheticsubject is the translator himself, elaborately talks about the formal system and non-formalsystem of the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 and makes an exploration on the aestheticrepresentation in literary translationProse poems Wild Grass is written by Lu Xun who is one of the famous writer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t’s not only contained profound ideas but also of greataesthetic value, which attract people’s attention at home and abroad. However, so far, there isnot a monograph on the research of its translation, let alone the systematic study on it from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The unique aesthetic feature of Wild Grass determine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s a veryimportant method to evaluate it and its translation. Therefore, as per the aesthetic feature, theauthor discusses about the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translated Wild Grass by YangI Xianyi’s from the formal system and non-formal system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u’s translation aesthetics. Comparing the original text with its translation, 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translator, with his proficiency i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and hisaccomplishments in literature and art,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the source text to the imum,which makes the target readers enjoy as much aesthetic information as original readers. Thetranslation of Wild Grass does not only show the translation talent but also can be consideredas a model in prose poem translationKey word: translation aesthetics,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Wild Grass, formal system,non-formal systemII 摘要数千年来,东西方的翻译家,理论家和作家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翻译和美学的探讨。
文学评论·现当代文学《野草》英译本对比赏析王琳筠 华北电力大学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文化领域方面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一些优秀的中国作品被译成英文供国内外读者欣赏。
本文以夏衍的《野草》为例,分别挑选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英文译本,从用词、情感、审美角度分别对两种译文进行对比赏析。
关键词:野草;译文;对比赏析作者简介:王琳筠(1997-),女,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翻译专业在读,研究方向为翻译方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1-052-01一、作品概述夏衍所作《野草》写于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时,该文借野草坚韧不屈,顽强生长的形象暗喻当时的中国民众不畏艰难困苦,顽强抵抗敌人,具有深刻哲理,表达出夏衍对生命的赞颂和对民众的肯定和信赖。
在这篇文章中,分别选取张培基和刘士聪的英译版本进行赏析对比,再次感受文章的深刻意蕴和文字之美。
原文的整体行文无冗余,精悍短小却又意味深长。
总体来看,张译和刘译均都较为完整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主要是时态不同,用词不同,体现出的情感不同,还有一些小的语序结构方面的不同,但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二、具体分析2.1 从思维角度分析刘译体现出了中文思维,常用主动句,而张译则更多地遵循了英文的用语习惯,多运用被动句,显得更加简洁明了。
除此之外,在翻译“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这句话时,张直接译成了“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said to be herculean”,此处很明显是直译了,其实作者想表达的是把小草比作大力士的意思,而非说小草就是大力士,缺少了两者之间的比较意味。
相较之下,张译文为“Though the little grass has never been compared to a Hercules.”很明显是在充分理解原文,了解中英文差异的基础之上进行翻译的,表现出了其中暗含着的比喻关系,并且这样的翻译更加符合国外读者的思维方式。
76现代交际·2018年20期作者简介:孙滢函,天津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通讯作者:李端奇,湖北师范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西方文化。
从翻译美学角度分析《落花生》《野草》两种英译版本孙滢函 李端奇*(天津外国语大学 天津 300000)摘要:文学翻译是翻译活动中最使人向往、最艰巨、最具争议性的任务,是综合层级的翻译审美艺术创造。
文学翻译不仅需要准确达意,还需要恰当传情。
本文重点对比张培基与刘士聪对同一篇文章的版本翻译的不同之处,并用散文翻译原则、翻译美学中的基本美学理论分析词语美、句子美。
关键词:《落花生》 《野草》 翻译美学 散文翻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20-0076-02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展现源语文化的过程,也是译者的再创造过程。
通过《一个乐于汉英翻译的人——记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刘士聪老师》《张培基教授译苑耕耘录》,使我们从其生活与教学去了解他们。
翻译就是译者对源语内在的理解到外部语言的表现形式成功再塑造,展现源语文本的美学理念。
朱光潜的文艺美学思想使我们深刻地了解到艺术与个人情感的关系。
(杨文光,2008:4-5)。
毛荣贵在《翻译美学》中对美学定义作了更加明确的解释。
(毛荣贵,2005:7)在《翻译美学导论》中,刘宓庆建设性地提出了审美过程的几大步骤。
(刘宓庆,2012:183)翻译美学不仅反映在语言、词汇、句法层面,还反映在形象、象征以及风格特点上。
(刘宓庆,2012:184)一、两位著名翻译大家的比较(一)两位翻译大家的比较翻译并非易事,朱生豪不顾辛劳,将翻译莎翁之作作为毕生追求。
(曹树钧,2013:7)译者应有专业的语言技能,精通源语与目标语,对语言有着深入的了解,文学艺术欣赏能力超群。
张为人谦虚,勤奋,有责任心,治学严谨。
(喻云根,2011:64-65)张在国外学有所成后便投身新中国,致力将中国文学展现给全世界。
对《野草》两个英译本的对比赏析作者:张睿思来源:《文学教育》2010年第09期内容摘要:散文作为常见的文学体裁,其翻译的最高境界就是再现原文的意境,“形”与“神”相融合。
散文《野草》的两个英译文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将从语义选择和语篇风格这两个层面对这两个英译文本进行对比赏析,并提出笔者的见解。
关键词:野草散文翻译对比赏析1.引言散文是一种生动的文学形式,“形散而意不散”是散文的重要特征。
散文的灵魂在于它的意境,“意”与“境”的统一,“情”与“景”的交融,这才是散文的最高境界。
翻译家奈达认为:“翻译是在译入语中复制出与译出与信息意义和风格最相近的自然对等物”。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传递,也是风格的移植。
《野草》是夏衍抗战时期写的一篇寓理散文。
赞颂小草那种为常人看不见的顽强生命力,并以象征手法鼓舞国人坚定抗战的信心。
文章语言质朴简练,耐人寻味,两个英译文本(张培基译和刘士聪译)均是脍炙人口的佳作,本文将从语义选择和语篇风格这两个层面对两个英译文本进行对比赏析。
2.语义选择翻译是一种再创造。
它要求译者像作家一样善于炼词、炼句。
词、句是构成语篇的基本单位,是文本情感、信息、文化等的主要载体。
《论文偶记》里曾说:“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然论文而至于字句,则文之能事尽矣。
”因此,译者需结合语篇、语境斟酌字句。
(1)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问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有的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
张译:Someone asked,“what has the greatest strength on earth?”the answers varied.Some said, “the elephant.”Some said,“the lion.”Some said jokingly,“the fierce-browed guardian gods to Buddha.”刘译:Someone asks,” what is the most powerful thing in the world?” the questio n is answered in a variety of ways.Someone says, “ elephant.”Someone else says,“lion.”Another one says half-jokingly,” Buddha’s guardian warrior.”张译中套用了“what on earth…?”句型,用在此处,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