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名家简介-杨宪益
- 格式:pptx
- 大小:109.78 KB
- 文档页数:9
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逝世时间:2009年11月24日作者:看世界分类: [ 墙旮旮 - 零碎的其他 ]永久地址:/user/kanshijie/20091124809911月23日电中国著名翻译家、《红楼梦》英译本作者、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杨宪益23日在北京煤炭总医院逝世,享年95岁。
杨宪益先生杨宪益1915年生于天津。
1934年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教授,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
自1953年起,杨宪益任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翻译了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儒林外史》《老残游记》及《离骚》《资治通鉴》《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文选》等经典作品。
上世纪60年代初,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最终于1974年完成并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
该三卷本《红楼梦》在国外皆获好评,有着广泛影响,与英国两位汉学家合译的五卷本(译名《石头记》),被誉为西方世界最认可的《红楼梦》英译本。
1993年,杨宪益获香港大学名誉博士学位。
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
这套丛书里,既有《诗经》《聊斋志异》《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等中国古典文学经典,也收录了《芙蓉镇》《沉重的翅膀》以及巴金、沈从文、孙犁、新凤霞、王蒙等人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
杨宪益和夫人戴乃迭24岁译《离骚》惊动周恩来23日下午,居住南京的杨宪益先生的小妹杨苡女士对记者介绍说,杨宪益患的是颈淋巴癌,不久前曾治疗过,这次又复发,但已经晚了。
杨宪益从幼年起就不是一个用功读书的人,在留学英国牛津时,干尽调皮捣蛋的事,但他的文采和聪慧在牛津却有口皆碑。
著名翻译家杨宪益杨宪益(1915.11―2009.11)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诗人。
他与夫人戴乃迭的译作(中译英)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各门类,约1000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他享年95岁,人生经历将近一个世纪,既有辉煌成就,亦有坎坷磨难,充满传奇色彩。
笔者从他丰富的人生历程中撷取几个片断写成此文,以飨读者。
从富家少爷到革命同志杨宪益出生于民国四年(1915年),祖父是一名地位颇高的清朝地方官,父亲是天津中国银行行长,几位叔祖都是袁世凯以及许多北洋高官的同僚。
父亲虽不是高官,但和早期的中国北洋政府首脑们关系密切。
他是这个豪富家庭中惟一的公子,从小就穿着袁世凯赠送的、象征王公身份的清廷丝质黄马褂。
父亲有三房妻室,他母亲是第二位夫人。
他还有一个异母妹妹(是父亲第三个妻子所生)以及两个亲妹妹杨敏如和杨静如。
杨宪益5岁时,父亲因患伤寒而过早去世,给寡妻们留下一笔丰厚的财产。
父亲去世后,只有七八岁的他就须穿戴整齐,以父亲的名义出席董事会。
父亲给寡妻留下的巨资都存在银行里,后被两个叔叔哄骗拿去做投机生意,结果血本无归。
再加上家里仍维持着高标准开支及遭到仆人们的大肆偷盗,家产便被挥霍掉了。
到1949年解放时,杨家的房产、田产已卖罄,银行存款化为乌有。
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
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惟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
他在自传中曾说:“我不知道自己一生的事业是否算得上辉煌,但是我确实是母亲惟一的男孩,而且我5岁时父亲就病逝了。
在过去的生涯中,我确实经历了重重磨难。
所以,那位算命先生尽可以说他的推算大致不差。
”由于杨宪益是独生子,母亲怕他遭绑架或遇意外,在他12岁以前不许出门上学,在家跟家庭塾师学习,读儒家经典和旧体诗。
他十一二岁时就读了许多古代笔记小说和明清通俗传奇。
陨落的中国翻译大家杨宪益著名文学翻译家杨宪益本周于北京过世,享年93岁。
杨先生译著极广,同时也是一个有良知的爱国知识分子,即便在最恶劣的时代里,也保持着智慧、正直和趣味。
杨宪益最为西方所熟知的,是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
他和夫人戴乃迭一起,将时间跨度达两千年的大量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文出版。
其中最值得记住的作品包括:西汉司马迁的《史记》选,明朝故事集《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及伟大的清代小说《红楼梦》和《儒林外史》。
他们翻译的鲁迅作品选也让二十世纪初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再现于英语世界。
杨宪益也将一些西方经典译介给中国读者,包括荷马史诗《伊里亚特》,阿里斯托芬的喜剧,《罗兰之歌》和萧伯纳的戏剧。
杨宪益作为一代富于学识和眼界的中国学者,直接和间接地推动了西方中国研究的发展。
杨出生于天津一个富有的银行家家庭。
其父在杨五岁时过世,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他自小受尽宠爱和呵护。
他在私塾中接受了大量传统教育,直到12岁时进入教会学校——天津英国新学书院。
在老师的建议下,他毕业后负笈牛津,并在那里结识了戴乃迭,成为牛津大学第一位中国文学毕业生。
杨1940年和戴乃迭一起回到中国,在很多知识分子纷纷逃离的战时日据地区教书。
他们生活不易,杨的家产流失,授课报酬也很微薄。
战后,他们和两个孩子一起,搭舢板沿长江而下到了南京。
新中国建立以后,杨宪益被新政府视作受尊敬的知识分子。
但是,他的海外关系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让也让他颇受其苦。
五十年代中期,杨宪益被降职。
但他和戴乃迭对新的政权仍抱有极大希望,依然敢说敢言。
和许多当时的干部一样,他们每天工作八小时,每周工作六天,这也可以部分地解释他们何以如此高产。
作为从外文出版社领取薪俸的专家,除了翻译古典名著和现代著名作家的作品,他们也需要承担宣传文学的翻译工作。
在业余时间,杨宪益为报纸杂志写了很多西方文学的入门介绍,并翻译西方古典作品。
他们也继续以非凡的勇气自由地阅读、思考、讨论,坚持着他们都信奉的自由知识分子传统。
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Yang Hsien-yi&Gladys Yang杨宪益(1914-)安徽泗县人。
其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上说自己出生于1915年1月10日,阴历1914年11月27日。
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Merton College)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
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
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
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
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
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文革”结束以后,西方社会对中国形势非常关注,杨宪益建议出版英文版的中国文学丛书——“熊猫丛书”,专门介绍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学作品。
该丛书出版了近百本,既有《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等古典文学作品,也有《边城》、《芙蓉镇》等“五四”后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出生杨宪益(1915年1月12日- 2009年11月23日),中国著名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文化史学者和诗人。
祖籍安徽盱眙(今属江苏省淮安市)鲍集镇梁集村,生于天津。
据自传体《漏船载酒忆当年》,他出生于“甲寅年冬月二十七”,即公历1915年1月12;阴历仍为甲寅年(1914年)冬季,未到乙卯年(1915年)春节。
学习1934 年在天津英国教会学校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墨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
抗日战争时与吕叔湘、向达等友人在伦敦华侨中作救亡工作,出版中文报纸。
《译余偶拾》1940年回国任重庆大学副教授。
1941至1942年任贵州贵阳师范学院英语系主任,1942年至1943年任成都光华大学英文教授,1943年4月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1947年把在重庆北碚时所写的文史考证文章编辑成一个集子,由卢前(冀野)起名为《零墨新笺》,是为“新中华丛书”的一种。
后来在解放期间又写了一些,于1949年解放后把后写的这部分编成一集,自费印了100册,名为《零墨续笺》。
在1983年6月三联出版社将《零墨新笺》和《零墨续笺》合起来出了一本书,名为《译余偶拾》印刷9500册(《译余偶拾》于2006年5月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再版印刷6000册)。
翻译《红楼梦》1953年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中国文化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小说选》、《聊斋选》、全本《儒林外史》、全本《红楼梦》等,均先后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
六十年代初,杨宪益和戴乃迭夫妇开始翻译《红楼梦》,其间曾一度中断,最后于1974年完成,于1978—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上述各种译本在国外皆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1993年在香港大学获得名誉博士学位。
“熊猫丛书”系列1982年,杨宪益发起并主持了旨在弥补西方对中国文学了解的空白“熊猫丛书”系列,重新打开了中国文学对外沟通窗口。
杨宪益翻译整个中国的人杨宪益(1915~2009),出生于天津。
1934年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认识了后来与他相依相伴数十年的妻子,英国传教士的女儿戴乃迭。
1940年,杨宪益夫妇回国。
解放后,杨宪益调任北京外文出版社翻译专家,与夫人戴乃迭一起献身中国的翻译事业,翻译作品遍及中国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等各个门类,共计近千万字,被誉为“翻译了整个中国的人”。
北京的后海这个季节游人如织。
人称“胡同串子”的人力黄包车迎来了他们的丰收年,他们在错综复杂的小巷来去自如,谙熟每一个旮旯的看点,更了然高鼻梁绿眼睛们的心思。
他们一边用流利的英文讲价,一边用饶舌的京腔向老外们搬弄京城名吃:爆肚、豆汁儿、疙瘩、芥末堆儿……这些发音在老外听来几乎没有区别的名目,让他们眼睛瞪得溜圆,彻底“晕菜”了。
昔日整肃庄严的王府繁华已经改换门庭,投其所好地散发出暧昧的小资气息。
几乎所有沿街的房子都被割据,经过装修,变成了商店、酒吧、咖啡馆,而且“侵略”还在向胡同深处蔓延。
胡同深处还有人家,他们的大门常关,回避着游客们好奇的眼光。
沿街那些都是秀,是戏说,是眼球经济;只有他们才是皇城根下的主人,是正传,是家常日子。
老宅子的木门朱漆斑驳,但门口的石狮子告诉你,连低调都是有来历的。
后海的小金丝胡同里,藏着杨宪益的家。
“小金丝胡同儿”用京腔念出来,流露出一种对富贵的轻狎。
在此之前,他的上一处居所名字更唬人,叫“百万庄”。
对杨宪益来说,富贵只是个虚名罢了,推开门,是极素朴的――虽然他也曾出身王侯之家。
出生在民国4年(1915年)的杨宪益生肖属虎,母亲在生他之前得了一梦,梦见一只白虎跃入怀中。
白虎星是凶星,但算命先生说,这个梦既是凶兆又是吉兆:这个男孩将是家中惟一的男丁,克父伤子,而他在经历重重磨难后,将会成就辉煌的事业。
杨宪益的自传在意大利出版的时候,书名是《从富家少爷到党员同志》,题目里透露出的是基于财富与政治的个人命运;在大陆出版的中文版本是《漏船载酒忆当年》,是知识分子那种顾左右而言他的隐晦;到了笃信风水命理的香港人那里,书名就变成了直戳戳的《白虎星照命》。
杨宪益先生生平杨宪益先生杨宪益先生1914年1月生于天津。
1934年从英国教会学校天津新学书院毕业后,到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学习古希腊罗马文学、中古法国文学和英国文学;1940年回国,先后在重庆中央大学、贵阳师范学院、成都光华大学、重庆及南京编译馆工作。
1953年担任外文出版社(中国外文局前身)翻译部专家;1980年担任《中国文学》杂志社总编辑;期间,他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理事等。
杨宪益先生学贯中西,在中国语言文化和西方语言文化方面具有深厚造诣。
他曾将许多优秀的西方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如《奥德修记》、《阿里斯多芬喜剧二种》、《古罗马喜剧三种》、《牧歌》(古罗马维吉尔)、《地心游记》(法国凡尔纳)、《卖花女》(英国萧伯纳)、《英国近代诗抄》等,为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杨宪益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致力于将中国优秀的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翻译介绍到世界。
他毕其一生精力,为中外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与英籍夫人戴乃迭相濡以沫,是一对蜚声中外的翻译家。
他们夫妻合作、珠联璧合,联袂翻译了上百种中国文化典籍和文学作品。
他们的译作译文准确、生动、典雅,从先秦文学,一直到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度之大,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影响之深,在中外翻译界创造了一个奇迹,更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在他们的经典译作中,既有《离骚》、《史记选》、《汉魏六朝小说选》、《唐代传奇选》、《宋明平话选》、《关汉卿杂剧选》、《长生殿》、《儒林外史》、《红楼梦》、《聊斋志异选》、《老残游记》、《中国古典文学简史》等中国传统典籍,也有《阿Q正传》、《呐喊》、《彷徨》、《野草》、《朝花夕拾》、《故事新编》、《中国小说史略》、《鲁迅选集》(1-4卷)等中国现当代经典名家名作。
正是这些经典的翻译作品,将中国优秀文化更好地推向了世界。
其中,《红楼梦》三卷本全文英译工作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历经坎坷,在70年代完成并陆续出版,引起中外文化界和学界轰动,成为最受中外学者和读者认可和推崇的经典译作,为中国文学和文化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