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_血瘀_论治严重脓毒症
- 格式:pdf
- 大小:473.72 KB
- 文档页数:2
活血化瘀法治疗脓毒症的系统评价蒋华;庄燕;王醒;鲁俊;陈明祺【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4(023)012【摘要】目的观察活血化瘀法对脓毒症患者白细胞(WBC)、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浆白介素-6(IL-6)和28 d病死率的影响.方法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数据库查找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表的关于活血化瘀法治疗脓毒症的相关研究文献,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进行选择,并采用RevMan4.2.9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7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治疗组共624例患者,对照组共612例患者.Meta分析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WBC计数降低[WMD=-2.53,95%CI (-3.73,-1.33)],TNF-α浓度下降[SMD=-1.73,95%CI(-2.31,-1.15)],IL-6浓度下降[SMD=-1.68,95%CI (-2.28,-1.08)],28 d病死率下降[OR=0.51,95%CI(0.35,0.72)].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脓毒症,能明显改善患者血浆WBC计数、TNF-α浓度、IL-6浓度和28 d病死率.【总页数】4页(P2161-2163,2176)【作者】蒋华;庄燕;王醒;鲁俊;陈明祺【作者单位】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江苏省中医院,江苏南京21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相关文献】1.活血化瘀法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疾病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 [J], 余亚信;李学军;杨叔禹;王丽英2.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法治疗烧伤脓毒症的临床分析 [J], 肖启彰3.活血化瘀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J], 赵亚军;苏晓红;郭媛媛4.益气活血化瘀法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J], 孔婧闻;韩惜惜;秦升;陈煜;魏超5.左西孟旦和多巴酚丁胺治疗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疗效与安全性的系统评价 [J], 郭清清;林建东;文剑波;林浩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温阳活血方对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温阳活血方是中医药治疗脓毒性休克常用的方剂之一,具有活血化瘀、温阳散寒的作用。
脓毒性休克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危及生命。
温阳活血方通过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改善血液循环,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温阳活血方可以改善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
脓毒性休克患者常伴有血管扩张和低血压,导致血流灌注不足,严重影响组织器官的供氧供血。
温阳活血方中的药物成分具有扩张血管、增加心输出量的作用,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微循环灌注,增加血液供应量,从而提高组织器官的灌注和氧供。
温阳活血方还可以增加红细胞的变形能力,改善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减轻血液黏稠度,促进血液流畅,进一步改善组织器官的灌注状态。
温阳活血方可以调节脓毒性休克患者的免疫功能。
脓毒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常伴有免疫功能紊乱,免疫系统的过度激活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会造成全身炎症反应,导致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和血浆泄漏等严重的病理过程。
温阳活血方中的药物成分可以调节免疫功能,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轻炎症反应,防止进一步损伤组织器官。
温阳活血方还可以增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降低氧化应激反应和组织器官的氧损伤。
温阳活血方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通过改善血流动力学、调节免疫功能和恢复微循环等多个方面的作用机制,温阳活血方可以增加血液供应量,提高组织器官的供氧供血,减轻炎症反应和微循环损伤,从而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温阳活血方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和验证,以确定其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清热化瘀解毒方治疗脓毒症的临床观察作者:宋琳李荣荣倪海滨来源:《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22年第03期摘要:目的觀察清热化瘀解毒方用于临床治疗脓毒症患者的效果。
方法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脓毒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为20例。
2组均予抗感染,维护器官功能等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清热化瘀解毒方辅助治疗。
2组患者的治疗疗程均为1周。
治疗后,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及2组间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以及血清降钙素原(PCT),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临床疗效28d病死率。
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WBC、NLR值、CRP、PCT,APACHE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8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5%(P<0.05);患者28 d 病死率为25%,对照组28 d病死率为35%,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临床上使用清热化瘀解毒方治疗脓毒症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疾病进展,减少其病死率。
关键词:脓毒症;清热化瘀解毒方;中西医结合中图分类号:R826.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2)03-0048-05Clinical Observation of Qingre Huayu Jied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psisSONG Lin, LI Rong-rong, NI Hai-bin(Jiangsu Provincial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Nanjing 210009, 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Qingre Huayu Jiedu Decoction in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sepsis. Method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40 patients with sepsis were divided into a treatment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20 cases per group. Both groups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such as anti-infection and maintenance of organ function, and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itionally treated with Qingre Huayu Jiedu Decoction. The patien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given one-week course treatment. After treatment, the white blood cells (WBC), neutrophil count/lymphocyte count ratio (NLR), C-reactive protein (CRP)and serum procalcitonin (PCT) as well as the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APACHE II),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score (SOFA), clinical efficacy and 28-day morta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WBC, NLR, CRP, PCT, APACHE II scores and SOFA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5), but the decrease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more significant (P<0.05). 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85%,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65%)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The 28-day mortality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25%, and the 28-day mortality rate of the control group was 35%. The rate of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Clinically, Qingre Huayu Jiedu Deco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sepsis can inhibit the inflammatory response, improve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patients, control the progression of the disease and reduce the mortality rate.【Key words】Sepsis; Qingre Huayu Jiedu Decoction;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脓毒症(sepsis)是由于感染引起宿主反应失调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严重感染、严重创伤或外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并且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循环衰竭[1]。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3, 12(7), 1711-1718 Published Online Jul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3.127256脓毒症的中医分期治疗喻佑齐*,丁思鹏,蔡达国,吴 静湖北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学院,湖北 武汉收稿日期:2023年6月10日;录用日期:2023年7月17日;发布日期:2023年7月27日摘要 在急诊及重症科室,脓毒症是一类常见并且死亡率及危险程度都相对较高的综合征,引起生理病理上的异常变化。
随着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医药治疗脓毒症也有一定的疗效及临床价值。
本文梳理了王金达教授及相关中医药治疗脓毒症理念,希望对临床治疗脓毒症提供不同的思路及治疗选择。
关键词脓毒症,中医药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taging Treatment of SepsisYouqi Yu *, Sipeng Ding, Daguo Cai, Jing WuThe First Clinical College of 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Wuhan HubeiReceived: Jun. 10th , 2023; accepted: Jul. 17th , 2023; published: Jul. 27th , 2023AbstractIn emergency and intensive care departments, sepsis is a common and relatively high mortality and risk syndrome, causing abnormal changes in physiology and patholog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sepsis also has certain efficacy and clinical value. This paper sorts out Professor Wang Jinda and rel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sepsis concepts, hoping to provide different ideas and treatment op-tion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of sepsis.*第一作者。
中医方剂在脓毒症辅助治疗中的辨证应用张育芳;张谦;王忆梅【摘要】脓毒症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生命健康.中医药在脓毒症的治疗上有独到的见解,本文根据脓毒症的四证四法:毒热证与清热解毒法、腑气不通证与通里攻下法、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急性虚证与扶正固本法,对中医方剂在脓毒症治疗上的应用归纳总结,为脓毒症的治疗提供参考.【期刊名称】《陕西中医》【年(卷),期】2019(040)008【总页数】4页(P1105-1108)【关键词】脓毒症;中医;方剂;辨证论治;应用;白虎汤【作者】张育芳;张谦;王忆梅【作者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苏州中医医院苏州215000;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210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8脓毒症是指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严重可导致休克并死亡。
尽管近年来针对脓毒症患者实施积极的治疗措施,但每年的发病率及病死率仍持续上升[1],且严重脓毒症休克患者治疗花费巨大,家庭难以承受,中医药的干预治疗,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加快患者的恢复速度。
脓毒症在中医学中没有相对应的病名,其主要表现为发热,多将其归入“热病”范畴。
针对脓毒症的治疗,常遵循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
2014年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2]提出将脓毒症分为“四证四法”:毒热证与清热解毒法、腑气不通证与通里攻下法、血瘀证与活血化瘀法、急性虚证与扶正固本法。
中医方剂在各个证型中的应用也十分普遍,以下将进行归纳和阐述。
1 毒热证与清热解毒法毒热证临床表现为高热持续不退,烦躁,神昏,恶心呕吐,舌质红降,舌苔黄腻或燥,脉数,治法当以清热解毒为主。
1.1 白虎汤白虎汤是辛寒清气的代表方,主治阳明气分热盛,由石膏、知母、粳米、甘草4味药组成。
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生津,知母苦寒质润,清热除烦,利燥生津,两药相须为用,清热之力倍增,加强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粳米、甘草和中益胃,生津止渴,润和药物,防大寒伤中。
血必净治疗脓毒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观察目的: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医院重症医学科确诊并收治的脓毒症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
对照组患者应用抗感染、补液、营养支持、对症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血必净治疗。
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分别记录体温(T)、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8)、降钙素原(PCT)指标,同时记录APACHE Ⅱ评分。
结果:1、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第7天的体温、白细胞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治疗组下降程度与对照组下降程度相仿(P>0.05),无差异性,表明两组药物对脓毒症的治疗均有效,但对机体体温和白细胞的治疗效果上无差别。
2、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第7天的血清IL-8、CRP浓度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程度要大于对照组下降程度(P<0.05),具有差异性,表明治疗组的疗效要优于对照组的疗效。
3、两组受试者在治疗后第7天的APACHE Ⅱ评分、PCT浓度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程度要大于对照组下降程度(P<0.01),具有显著差异性,表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
结论:1、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能够改善脓毒症患者(气虚血瘀型)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2、血必净联合现代医学常规疗法能够有效调节脓毒症患者(气虚血瘀型)生理状态,使机体免疫系统功能更趋向于稳定,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改善预后。
3、血必净能够有效降低脓毒症患者(气虚血瘀型)炎性因子白介素-8、C反应蛋白和
降钙素原的水平。
从瘀热证论治脓毒血症的理论及临床研究许国振;许源【摘要】治疗危重性脓毒血症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并以两则医案具体说明瘀热证是中医比较特殊的证候之一,虽然由当代学者周仲瑛教授首先提出,但其类似的内容在《内经》中就可以窥见;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出的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肠痈证,阳毒证,瘀热黄疸证都是典型的瘀热证,其中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黄牡丹皮汤,升麻鳖甲汤均为治疗瘀热证的代表方;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确立,使瘀热证的诊断治疗达到高峰;瘀热证为脓毒血症的中医治疗提高了理论和技术支持.【期刊名称】《中国中医急症》【年(卷),期】2016(025)011【总页数】3页(P2069-2071)【关键词】瘀热证;证候;脓毒血症;理论;临床;中医治疗【作者】许国振;许源【作者单位】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湖北省武汉市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31瘀热证是指瘀血与热邪互结而形成的病证。
关于此证名,中医文献中还有“瘀热”“瘀血发热”“瘀热在里”“血分瘀热”等别称[1-3]。
瘀热证的相关内容散见于中医古籍中,早在《内经》中有类似的内容记载,但正式提出瘀热证者为当代学者周仲瑛教授,其指出“瘀热致病过程中,不仅有瘀和热共同参与,而且瘀和热之间胶结和合,有内在的因果关系。
即便有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同时存在,但若瘀和热不关联,瘀自瘀,热自热,亦不能称瘀热”[4]。
笔者认为,瘀热证是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过程中的一段特殊的病理阶段,与脓毒血症急性期的病理变化非常相似,中医瘀热证的证治理论,方药对急性期脓毒血症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现将笔者理论和临床研究的有关内容总结如下。
1.1 《内经》中有关瘀热证的内容《内经》中有单独论及瘀和热,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不远热则热至……热至则身热……衄……血溢,血泄”[5]。
言热与出血证的关系,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言热可动血,迫血妄行;而《素问.调经论》“孙络水溢,则经有留血”之留血便是至瘀血[6]。
脓毒症中医治疗浅析摘要】脓毒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危重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高,治疗花费高,医疗资源消耗大,严重影响人类的生活质量,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巨大威胁。
本文从中医的角度,了解脓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及治法。
【关键词】脓毒症;中医药脓毒症(sepsis)是宿主对感染反应失调而导致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1]。
脓毒症是全世界都面临的重大医疗领域难题,病死率高,全球每年数百万人患脓毒症且死亡人数超过患病人数的1/4,死亡率同多发伤、急性心肌梗死及中风相当[2]。
并且由临床中大量抗生素的运用,致使许多常用抗菌药物多重耐药,加大了临床治疗难度。
中医学是我中华民族文明的瑰宝。
中医学是以整体观察为指导,施以辨证论治的自然科学,为医治脓毒症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办法。
本文将分析、整理脓毒症相关联的中医治疗文献,总结如下:一、脓毒症的中医认识脓毒症这一病名在我国古代的医学典籍中并无记载,但历代的医学典籍中却描述了脓毒症的症候特点和诊治方法。
脓毒症的症状符合中医的发热、厥脱、腑气不通等。
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将本病归属于中医伤寒、外感热病、温病的范畴。
二、脓毒症的中医病因病机脓毒症是由于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3]。
脓毒症患者因外感或者内伤,正气长期虚耗,而邪气亢盛,致使免疫力低下,易发生感染。
根据多名名老中医的临床研究及相关文献,多从毒、热、瘀、虚方面来解读脓毒症。
王今达分析总结脓毒症病因为邪毒入侵及各种创伤,致使正邪交争、正气耗伤、邪毒阻滞、正虚邪实[4],并提出“三证三法”,三证包括毒热证、瘀血证、急性虚证;三法包括清热解毒法、活血化瘀法、扶正固本法。
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在“三证三法”的基础上,增加腑气不通证,治以通里攻下法,发展为“四证四法”[5]。
刘清泉教授认为脓毒症的基本病机是正虚毒损、络脉瘀滞[6]。
患者或感受六淫之邪、疫疠之气等外毒侵入机体,或患病日久体内蕴生热、瘀、痰等内毒,趁机体阴阳失调,正气虚弱不能抵御外邪之机,邪毒盛而正气虚,正气虚衰使毒邪蕴于内而陷营血,阻滞脉络使气血营卫不能畅达各脏器,各脏器失养,生理机能不得发挥,内蕴毒邪损伤脏器,引发脓毒症[7]。
中医毕业论文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型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在中医领域中,益气活血法是一种常用于治疗气虚血瘀型脓毒症患者的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益气活血法对该类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常伴随着多器官功能障碍。
气虚血瘀型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受到明显影响,而益气活血法能调节气血运行,有效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一、脓毒症与凝血功能脓毒症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常见的致病菌包括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
其临床特点为发热、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与此同时,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常常出现异常,表现为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凝血因子的活性下降等现象。
二、益气活血法益气活血法是中医学经典治疗脓毒症的重要方法之一。
其核心理论是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血流动力学和微循环,以达到抑制炎症反应、促进修复的目的。
在益气活血法中,常使用的药物包括黄芪、当归、桃仁等。
三、益气活血法对凝血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益气活血法能显著改善气虚血瘀型脓毒症患者的凝血功能。
首先,通过调节气血平衡,益气活血药物能够提高患者机体的凝血酶原时间,缩短凝血时间,增加纤维蛋白原的转化率,从而提高凝血功能。
其次,益气活血药物还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微循环紊乱,进一步提高凝血功能。
此外,益气活血法还可减轻炎症反应,降低凝血因子活性的消耗,进一步增强凝血功能。
四、益气活血法的临床应用益气活血法在气虚血瘀型脓毒症患者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在严密监护下,经合理运用益气活血药物,患者的炎症指标明显下降,体温逐步恢复正常,休克得到纠正。
同时,凝血功能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亦逐渐改善,血栓形成的风险降低。
然而,应该注意的是,益气活血法并非适用于所有脓毒症患者,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选择治疗方案。
五、益气活血法的机制研究进展目前,关于益气活血法对气虚血瘀型脓毒症患者凝血功能影响的具体机制还不够清楚。
研究人员认为,益气活血药物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影响凝血因子的合成和分解等多个环节,从而改善凝血功能。
活血化瘀法治疗脓毒血症42例疗效观察
赵宇;刘新桥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杂志》
【年(卷),期】2007(34)3
【摘要】目的:观察自拟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对脓毒血症治疗作用。
方法:将42例脓毒血症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自拟活血化瘀中药汤剂,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转归,并通过监测CRP、PCT水平了解中药对患者炎症反应及内毒素的影响。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
治疗后治疗组CRP、PCT下降水平优于对照组。
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可有效地拮抗炎性介质及内毒素的释放,提高治疗脓毒血症的有效率,更好的改善患者症状。
【总页数】2页(P302-303)
【关键词】活血化瘀;脓毒血症;炎症反应;内毒素;C反应蛋白;前降钙素
【作者】赵宇;刘新桥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31.1;R631.2
【相关文献】
1.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法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血症疗效及对血清 TNF -α、IL -6及 CRP 的影响 [J], 韩丹;王倩
2.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脓毒血症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J], 冷凌涵
3.持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在脓毒血症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J], 冷凌涵;
4.清热解毒、养阴活血法联合乌司他丁治疗脓毒血症疗效及对血清TNF-α、IL-6及CRP的影响研究 [J], 宋琳;洪祖健
5.连续肾脏替代联合液体复苏治疗脓毒血症致急性肾损伤临床疗效观察及对血清TNF-α,IL-6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J], 吴畏;石金河;孔令宇;马彦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常用活血化瘀中药方剂治疗脓毒症的机理
刘英杰;王勇强;常文秀
【期刊名称】《吉林中医药》
【年(卷),期】2009(029)003
【摘要】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常见病,近年来大量研究投入到脓毒症的病理变化中,研究表明脓毒症是广泛性毛细血管内凝血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从而为脓毒症的中西医结合防治提供新的切入点,活血化瘀中药方剂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对脓毒症的防治及改善预后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页数】2页(P241-242)
【作者】刘英杰;王勇强;常文秀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9.11
【相关文献】
1.中医方剂治疗脓毒症的研究进展 [J], 袁晓雯;姜楠;陈冰;梁媛;金香兰;马雅銮
2.活血化瘀中药丹参及其方药基于中医辨证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理研究 [J], 张持;赵振宇
3.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治疗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J], 李国臣;孔立;张飞虎;郝浩;田正云
4.中医方剂在脓毒症辅助治疗中的辨证应用 [J], 张育芳;张谦;王忆梅
5.中医调气和胃方剂在lCU脓毒症气机壅滞型胃肠功能障碍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J], 何绍吾;陈怀宇;李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毒瘀虚论治脓毒症
张云松;朱晓林
【期刊名称】《山西中医》
【年(卷),期】2012(028)007
【摘要】脓毒症属于中医温热病范畴.其病因多为温热毒邪内蕴于体内,毒瘀互结是其基本病机,正气亏虚是脓毒症的病理基础,关键病理机转可概括为毒、瘀、虚.其发病以正虚为本,以毒、瘀为标.其传变规律及辨证治疗多遵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在病变过程中,机体正气亏虚是内因,感受温毒邪气是外因,温毒内蕴、毒瘀互结则是其主要病理变化,也是造成脓毒症高死亡率的关键.治当以解毒化瘀扶正为法,积极救治,提高疗效,降低病死率.
【总页数】3页(P1-3)
【作者】张云松;朱晓林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济南250011;山东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4
【相关文献】
1.从“虚”、“瘀”、“毒”论治脓毒症胃肠功能衰竭临床研究 [J], 王丁超;苏秀平;李亚;高翔;张韧;朱晓飞;陈晓敏
2.基于“虚-毒-瘀-神”论治脓毒症 [J], 徐慕娟;王玉妹;侯静静;阮俊;张忠
3.从"毒""瘀""虚"谈脓毒症的中医治疗进展 [J], 王宜艳;陈伟
4.基于"虚-瘀-毒"辨证思维论治脓毒症正气虚衰、瘀毒内阻证30例 [J], 王丁超;张
艳阁;徐玮玮;谢爱香;许石钟
5.从"虚—瘀—毒"论治脓毒症正气虚衰合瘀毒内阻证32例 [J], 洪智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活血化淤法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的临床研究宋轶群;刘学政【期刊名称】《医学理论与实践》【年(卷),期】2014(000)016【摘要】目的:研究活血化淤法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严重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西药常规疗法联合口服活血化淤汤剂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西药常规疗法治疗,疗程14d。
比较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疗效、APACHEⅡ评分、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病死率的差异。
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PACHEⅡ评分、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
结论:活血化淤法辅助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可更有效的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APACHEⅡ评分及Marshall器官功能障碍评分,降低病死率。
%Objective :Obser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as adjuv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Methods :60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meeting the inclusion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therapy combined with oral blood circulation decoction treatment .30 case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employed conventional western medicine thera-py .Both period of treatment was 14d .Some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treatment of TCM syndrome in-cluding APACHE Ⅱ score ,Marshall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changes and differences in mortality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CM syndrome score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is apparently more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0 .05);after treatment APACHE Ⅱ score ,Marshall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decreased in both of the groups (P<0.05) ,but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in this two indexes (P<0 .05) ,at last the mortality of the treatment group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28 days .Conclusion: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move blood stasis as adjuvant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sepsis can improve the syndromes and lower APACHEⅡscore ,Marshall organ dysfunction score and mortality .【总页数】2页(P2107-2108)【作者】宋轶群;刘学政【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001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2【相关文献】1.血淤学说与活血化淤法在男科中的应用 [J], 时永华2.郑爱华运用滋阴活血润肠法辅助治疗脓毒症经验 [J], 沈杨;郑爱华3.益气活血化淤汤治疗老年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 [J], 赖象权;朱东东;王子明4.无症之淤与活血化淤法在妇女养生驻颜保健中的运用 [J], 洪蕾5.活血化淤方联合维生素B族口服预防奥沙利铂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J], 宋芳蕾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证治探讨·
脓毒症是创伤、烧伤、休克、感染等临床急危重症患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也是诱发脓毒症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原因[1]。
201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制定出脓毒症中西医结合诊治指南,规范了脓毒症的中医治疗原则。
然而,脓毒症病情变化多端,治疗不能墨守成规。
根据笔者多年中医治疗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经验,提出从“血瘀”论治严重脓毒症的观念。
1中西医对脓毒症的认识概况
长期以来,文献上将感染、菌血症、脓毒症、脓毒综合征、脓毒性休克等混用。
2008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指南给出了关于脓毒症诊断的新标准:脓毒症指存在感染和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严重脓毒症指感染伴有器官血流灌注不足或功能障碍(器官灌注不足、血乳酸水平增加、少尿、外周循环障碍、意识状态急性改变)[2]。
治疗方面的重要建议包括:6h内的早期目标复苏,1h之内应用广谱抗生素进行治疗,应用血管收缩药物及多巴酚丁胺,应用糖皮质激素,对ALI以及ARDS患者采取小潮气量的通气策略,强化患者血糖管理,预防上消化道出血,还包括应用重组活化蛋白C 及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形成[3]。
从其临床症状和演变过程来看,脓毒症与《伤寒论》和温病著作中所论述的大量的温热病有诸多相似之处,脓毒症应属于中医学“热病”范畴,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则属于“厥证”、“脱证”等范畴。
辨证可以借鉴六经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多数学者认为脓毒症与卫气营血辨证各阶段证候的表现存在大致的对应关系[4]。
针对脓毒症的治疗,王今达教授提出了著名的“三证三法”,即把脓毒症分为3大证:毒热证、瘀血证、急性虚证,分别采取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及扶正固本为主的治疗原则[5]。
2“血瘀”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机
从临床上看,脓毒症患者不论原发感染部位在哪里,都会出现高热症状,符合热邪治病特点。
发展到严重脓毒症阶段,导致器官血流灌注不足、功能障碍。
此时,不论中医辨证为实证还是虚证,临床上都可以表现出肢体末端发凉、皮肤花斑、唇甲紫绀、舌质紫黯,脉象可见沉涩、细涩,甚至局部肿痛,并发出血。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瘀血的致病特点主要表现为: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黯、脉涩或结代。
笔者由此得出结论,在严重脓毒症阶段,患者都有“血瘀”的共同病机。
脓毒症的始动病因中医学一般称为“毒邪”,诱发脓毒症的毒邪分为外来毒邪和内生毒邪两种。
外来毒邪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外界因素,是自然界的细菌和病毒,属于温热毒邪,患者或因久病体衰,或因外伤猝病,致使正气不足,气血阴阳失衡,机体卫外不固,方令毒邪有内侵之机。
内生毒邪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内在因素,是机体感受外来毒邪刺激后,脏腑功能失调,一方面诱发菌群失调、移位,另一方面产生多种炎性介质,外来毒邪入侵,耗损正气,令机体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而内生毒邪。
严重脓毒症初期,患者外感温热毒邪,或因毒邪迅猛,或因正气不足,邪气内侵,或从鼻而入,或从口而入。
从鼻而入者,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因而肺多为脓毒症的首发器官。
肺主治节,主气的宣发肃降,毒邪内侵,肺失宣发肃降则清气难以疏布全身,各脏器缺乏清气的滋养,功能损伤加重;外来毒邪积于肺中,深入肺络,进而周布全身,灼伤气阴,血液为之瘀滞;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移于大肠,腑气不通。
从口而入者,温热毒邪滞于脾胃,积于肠腑,中焦气机失调,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气机运行不畅则成气滞,温热毒邪与气血相互搏结,聚热成毒,毒盛气滞血瘀。
此时患者共同表现有高热,烦躁或昏朦,或气促,或腹胀便秘,或疼痛痛处固定不移,或有出血,舌质或红绛或紫暗,脉或细数或沉迟。
严重脓毒症极期,此阶段多表现虚实夹杂之证,或为“正衰邪盛”或为“正衰邪衰”,“正衰”是此阶段主要矛盾。
邪气深入营血,灼伤气阴,血液为之瘀滞;瘀热互结、蕴毒酿痰,内闭脏腑,导致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严重紊乱,神明失主,易成热毒瘀邪内闭血分,正
从“血瘀”论治严重脓毒症
丁红生陈锋陆树萍
(浙江省嘉兴市中医院,浙江嘉兴314001)
中图分类号:R63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745X(2013)01-0071-02
【摘要】严重脓毒症及其相关的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是当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内主要的死亡原因,“血瘀”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机,在严重脓毒症的治疗过程中,“祛瘀”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脓毒症病机血瘀瘀血
气大量耗散,形成内闭外脱危象。
严重脓毒症恢复期,多表现为正虚邪恋状态,毒邪未尽,正气已虚,或气虚阴伤,或气虚阳伤。
伤于阴者,阴虚血热,津亏血少,血虚而瘀;伤于阳者,阳虚气亦虚,血循无力而致血瘀。
综上所述,“血瘀”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机,由于血瘀致气血营卫运行不畅,导致毒热、瘀血、痰浊内阻,成为次级病机,进而令各脏器受邪而受损。
3治疗分清3期,辨证不忘“祛瘀”
《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4]对严重脓毒症分为3期:初期、极期、恢复期,每期再分为不同的证型,符合严重脓毒症的临床演变规律。
在治疗上,参照此3期及辨证分型,笔者主张在严重脓毒症的每个阶段强调“祛瘀”治疗。
早期毒热内盛阶段,在清热解毒、化湿解毒基础上,加用凉血化瘀的水牛角、郁金、生地黄、牡丹皮、丹参、赤芍;瘀像明显时,加用大剂量赤芍、紫草、桃仁、红花来化瘀解毒;出现正衰脱证表现时,在扶正固脱基础上大剂量运用当归、生地黄、龟版、鳖甲等具有养血滋阴潜阳兼具活血之品;脓毒症恢复期正虚邪恋状态,在扶正清余邪基础上,酌加丹参、当归、三七、茜草、鸡血藤、玫瑰花、绿萼梅等具有活血不伤正药物。
根据中医理论分析,笔者认为“血瘀”是严重脓毒症的重要病机,在严重脓毒症的治疗过程中,不论患者处于病程何期,辨证为何种类型,“祛瘀”是中医治疗的重要原则。
笔者依据上述理论,进行了加强“祛瘀”治疗与常规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的临床观察,将进行后续的报道。
参考文献
[1]王正国.脓毒症研究概况[J].中华创伤杂志,2003,19(1):5-8.
[2]赵鹤龄,申丽旻,程彤,等.《拯救脓毒症运动:2008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管理指南》解读(一)[J].临床荟萃,2008,23(7):523.
[3]吴彩军,刘朝霞,刘禹赓,等.2008年拯救严重脓毒症与感染性休克治疗指南[J].继续医学教育杂志,2008,22(1):53.[4]周荣斌,周高速,郭凯.2008年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简读[J].中国急救医学,2008,28(3):226-229.[5]李银平.从“三证三法”看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的研究思路[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11(1):7.
(收稿日期201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