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稼动率
- 格式:xlsx
- 大小:98.68 KB
- 文档页数:78
各单位绩效考核权重及比率计算公式1、人事单位:薪资计算准确率= 计算准备人数/公司管理员工总数人力稼动率=(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劳动分配率= 人事费用(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附加价值(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招聘到岗率= 实际到岗人数/录用人数人力消耗指数—年离职率= 在同一年内离职的人数/在某一年内的平均员工人数×100%人力损耗指数—月离职率=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力稳定指数—稳定率=(目前服务满一年的人数/一年前总人数)*100%人力留任率= 定期间仍在职人员/原在职人员×100%试用期离职率= 期间试用期离职总人数/期间平均人数,人事流动新进率=新进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 ×100%勤缺分析=因各类勤缺原因而损失的工作日数/损失工作日数(同上)+工作日数×100%人力流动率=(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新进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净人事流动率=补充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 ×100%人力替换率=(某一期间内新进人数-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 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人工成本效益指标= 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总成本* 100%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量/ 销售(营业)收入*100%=(人工费用/员工总数)÷{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总数}=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增加值(纯收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增加值率×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人工成本总额)×100%企业人工成本= 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支出。
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与可动率一、稼动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稼动率是指自动化设备在某一时间段内实际运行的时间与该时间段内理论运行时间的比值,用于衡量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率。
稼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稼动率 = (实际运行时间 / 理论运行时间)× 100%二、可动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可动率是指自动化设备在某一时间段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与该时间段内总运行时间的比值,用于评估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可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可动率 = (正常运行时间 / 总运行时间)× 100%三、稼动率与可动率的关系稼动率和可动率都是衡量设备运行效率和可用性的指标,但两者的计算方法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稼动率主要关注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理论运行时间的比值,反映了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而可动率主要关注设备正常运行时间与总运行时间的比值,反映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稼动率和可动率可以相互影响,高稼动率通常意味着设备的可动率也较高,因为设备长时间处于运行状态,故障和停机的概率相对较低;而高可动率通常也会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因为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较长,实际运行时间相对较长。
四、提高稼动率和可动率的方法1. 定期维护: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并修复潜在故障,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可动率。
2. 优化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设备闲置或过度负荷运行,提高稼动率和可动率。
3. 培训操作人员:提供专业培训,使操作人员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减少操作错误和设备故障,提高稼动率和可动率。
4. 引入自动化控制系统:采用先进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提高设备的自动化程度,减少人为干预和操作错误,提高稼动率和可动率。
5. 数据分析与优化: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发现潜在问题和瓶颈,采取相应的优化措施,提高稼动率和可动率。
五、案例分析以某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为例,该生产线包括多台自动化设备,生产过程中需要保证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经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到以下结果:- 实际运行时间:500小时- 理论运行时间:600小时- 正常运行时间:480小时- 总运行时间:550小时根据以上数据,可以计算出该自动化生产线的稼动率和可动率:稼动率 = (500小时 / 600小时)× 100% = 83.33%可动率 = (480小时 / 550小时)× 100% = 87.27%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发现该生产线的稼动率较低,可能是由于设备存在较多的故障和停机时间导致的。
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与可动率一、稼动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稼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总运行时间的比例,用来衡量设备的利用程度和运行效率。
稼动率的计算公式为:稼动率 = (设备实际运行时间 / 总运行时间) × 100%二、可动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可动率是指设备在规定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与总运行时间的比例,用来评估设备的可靠性和故障率。
可动率的计算公式为:可动率 = (设备正常运行时间 / 总运行时间) × 100%三、稼动率与可动率的关系稼动率和可动率是两个相互关联的指标,二者的计算方法不同,但都反映了设备的运行情况。
稼动率主要考虑了设备的运行时间,而可动率则更关注设备的正常运行时间。
稼动率高但可动率低可能表示设备存在频繁的故障和停机时间,而稼动率低但可动率高则可能表示设备的运行时间被充分利用。
四、如何提高稼动率与可动率1. 定期维护:设备的定期维护和保养能够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提高设备的可动率。
2. 故障预防:通过分析设备的故障原因和模式,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故障频率,提高设备的可动率。
3. 人员培训:对设备操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设备的操作技能和故障排除能力,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提高设备的可动率。
4. 设备改进:对设备进行改进和升级,提高其性能和可靠性,减少故障发生的概率,提高设备的可动率。
5. 运行管理:对设备运行过程进行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减少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稼动率。
五、案例分析以某工厂的自动化生产线为例,该生产线包括多台自动化设备,生产线的总运行时间为720小时。
在一个月的运行期间,设备A的实际运行时间为600小时,设备B的实际运行时间为650小时。
1. 计算设备A的稼动率:稼动率 = (设备A的实际运行时间 / 总运行时间) × 100%稼动率 = (600小时 / 720小时) × 100% = 83.33%2. 计算设备A的可动率:设备A的可动率 = (设备A的正常运行时间 / 总运行时间) × 100%假设设备A的故障时间为20小时,则设备A的正常运行时间为600小时 - 20小时 = 580小时设备A的可动率 = (580小时 / 720小时) × 100% = 80.56%3. 计算设备B的稼动率与可动率:稼动率 = (设备B的实际运行时间 / 总运行时间) × 100%稼动率 = (650小时 / 720小时) × 100% = 90.28%设备B的可动率 = (设备B的正常运行时间 / 总运行时间) × 100%假设设备B的故障时间为30小时,则设备B的正常运行时间为650小时 - 30小时 = 620小时设备B的可动率 = (620小时 / 720小时) × 100% = 86.11%通过以上案例分析可得出结论:设备A的稼动率为83.33%,可动率为80.56%;设备B的稼动率为90.28%,可动率为86.11%。
什么是稼动率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稼动率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如果您被问到“我们部门的稼动率为90%,你们厂里是多少?”,您可知道其所谓的稼动率定义为何?90%这数字代表的是好?是坏呢?基本上稼动率有数种不同的定义,在此略加解释:1、时间稼动率首先定义最大操作时间,指的是设备可用的最大时间,若设备本身为厂内自购,且可完全由厂内自主使用,则最大操作时间一般为日历时间;而负荷时间则为设备可稼动的时间,乃是最大操作时间扣除停机(Shutdown, SD)损失,停机损失乃是计画上的休止时间,如休假、教育训练、保养等。
而稼动时间则是负荷时间扣除停止时间,而停止时间包括批次转换及制程异常、设备异常停止及修复时间。
最大操作时间:设备可用的最大时间负荷时间:最大操作时间扣除停机(Shutdown, SD)损失;停机(Shutdown, SD)损失:计画上的休止时间,如休假、教育训练、保养等稼动时间:负荷时间扣除停止时间停止时间:包括批次转换及制程异常、设备异常停止及修复时间。
由以上的定义,即可算出最常用的稼动率定义-设备稼动率(也称为时间稼动率),其公式为时间稼动率=稼动时间 / 负荷时间目的:减少停止时间!!!通过资源整合,管理优化,进行资源充分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2、性能稼动率/实质稼动率/速度稼动率时间稼动率并无法完全表现设备对生产的贡献程度;例如,相同的设备,相等的稼动时间,可能因效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产能,此类效率降低的损失则称为性能损失。
在此定义速度稼动率如下:速度稼动率=基准周期时间/ 实际周期时间其中,基准周期时间:设备原设计产出单位产量所需的时间。
实际周期时间:目前设备实际产出单位产量所需的时间。
并定义实质稼动率与性能稼动率如下:实质稼动率=生产量×实际周期时间/稼动时间性能稼动率=速度稼动率×实质稼动率性能稼动时间则定义为:性能稼动时间=稼动时间×性能稼动率=稼动时间-性能损失时间其中性能损失包括速度低落的损失与短暂停机的损失。
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与可动率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与可动率是衡量设备运行效率和生产能力的重要指标。
稼动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运行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可动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与可动率的定义、计算方法以及影响因素。
一、稼动率和可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1. 稼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稼动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实际运行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稼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稼动率 = (设备运行时间 / 总时间) × 100%其中,设备运行时间是指设备正常运行的时间,不包括停机、维修和故障等非运行时间;总时间是指设备应该运行的总时间,包括设备运行时间和非运行时间。
2. 可动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可动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的时间与总时间的比值,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可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可动率 = (设备正常运行时间 / 总时间) × 100%其中,设备正常运行时间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没有发生停机、维修和故障等非正常运行情况的时间;总时间是指设备应该运行的总时间,包括设备正常运行时间和非正常运行时间。
二、影响稼动率和可动率的因素1. 设备故障率和维修时间设备故障率是指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故障的频率,维修时间是指修复设备故障所需的时间。
设备故障率高、维修时间长会导致设备的非正常运行时间增加,从而降低稼动率和可动率。
2. 生产计划和调度安排合理的生产计划和调度安排可以避免设备闲置和过载运行的情况,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同时,合理的停机维护计划可以减少设备的非正常运行时间,提高可动率。
3. 设备质量和性能设备质量和性能直接影响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高质量、高性能的设备更容易保持正常运行状态,降低故障率和维修时间,提高稼动率和可动率。
4. 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管理水平操作人员的技能和管理水平对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各项绩效考核指标及计算方法1、人事单位:薪资计算准确率= 计算准备人数/公司管理员工总数人力稼动率=(实际作业时间÷实际出勤时间)×100%劳动分配率= 人事费用(一定时期内人工成本总额)/附加价值(同期增加值总额)×100%= 人工费用/增加值(纯收入)招聘到岗率= 实际到岗人数/录用人数人力消耗指数—年离职率= 在同一年内离职的人数/在某一年内的平均员工人数×100%人力损耗指数—月离职率= (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人力稳定指数—稳定率=(目前服务满一年的人数/一年前总人数)*100%人力留任率= 定期间仍在职人员/原在职人员×100%试用期离职率= 期间试用期离职总人数/期间平均人数,人事流动新进率=新进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 ×100%勤缺分析=因各类勤缺原因而损失的工作日数/损失工作日数(同上)+工作日数×100%人力流动率=(某一期间内离职人数+新进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淨人事流动率=补充人数/(正式职工期初数+期末数)÷2 ×100%人力替换率=(某一期间内新进人数-离职人数)/该期间平均人数*100%人工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人工成本总额/总成本)×100%人工成本效益指标= 劳动分配率、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利润率、人工成本/总成本* 100%人事费用率=人工成本总量/ 销售(营业)收入*100%=(人工费用/员工总数)÷{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员工总数}=薪酬水平/单位员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工费用比率=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增加值(纯收入)/销售收入(营业收入)×人工费用/销售收入(营业收入)=增加值率×劳动分配率人工成本利润率=(利润总额/人工成本总额)×100%企业人工成本= 职工工资总额+社会保险费用+职工福利费用+职工教育经费+劳动保护费用+职工住房费用+其他人工成本支出。
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与可动率一、稼动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稼动率是指自动化设备在一定时间内实际运行的时间与总运行时间之比,用来反映设备的利用率和运行效率。
稼动率的计算方法如下:稼动率(%)=(设备实际运行时间 / 设备总运行时间)× 100%二、可动率的定义与计算方法可动率是指自动化设备在一定时间内正常运行的时间与总运行时间之比,用来衡量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可动率的计算方法如下:可动率(%)=(设备正常运行时间 / 设备总运行时间)× 100%三、稼动率与可动率的关系稼动率和可动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稼动率是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总运行时间的比值,可动率是设备正常运行时间与总运行时间的比值。
可动率是稼动率的一种特殊情况,即设备正常运行时间等于设备实际运行时间。
因此,稼动率一定小于等于可动率。
四、影响稼动率与可动率的因素1. 设备故障:设备故障会导致设备停机维修,影响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减少设备故障可以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2. 设备维护:定期维护设备可以预防设备故障和提高设备的可动率。
合理安排维护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设备停机时间,提高设备的稼动率。
3. 人为操作: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程度对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有重要影响。
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加强操作规范培训可以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4. 原材料供应:原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对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有一定影响。
合理安排原材料供应计划可以减少设备因原材料不足而停机的时间,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五、提高稼动率与可动率的措施1. 设备维护管理:建立完善的设备维护管理制度,定期对设备进行检修和保养,及时处理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的可动率。
2. 操作人员培训:加强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操作规范程度,减少人为操作失误,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3. 原材料供应管理:与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确保原材料供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避免因原材料不足而导致设备停机,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第1篇一、引言稼动率,即设备稼动率,是衡量企业生产设备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
它反映了设备在一定时间内的实际运行时间与理论运行时间的比值。
对于企业而言,提高稼动率意味着更高的生产效率、更低的成本和更优的市场竞争力。
本报告将总结过去一年的稼动率情况,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二、稼动率概述1. 定义稼动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理论运行时间的比值。
计算公式为:稼动率 = 实际运行时间 / 理论运行时间× 100%2. 影响因素影响稼动率的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备维护:设备维护不及时、维护质量不高,会导致设备故障率上升,从而降低稼动率。
(2)生产计划:生产计划不合理,会导致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影响稼动率。
(3)人员操作: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不高、操作不规范,容易导致设备故障,降低稼动率。
(4)原材料供应:原材料供应不稳定、质量不合格,会影响生产进度,降低稼动率。
(5)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导致生产计划调整频繁,影响稼动率。
三、年度稼动率分析1. 总体情况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企业稼动率总体呈现以下特点:(1)稼动率水平有所提高:与上一年度相比,企业稼动率平均水平有所上升。
(2)行业间差异明显:不同行业稼动率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制造业、电子行业等高技术产业稼动率较高,而传统行业稼动率较低。
(3)区域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企业稼动率普遍较高,中西部地区企业稼动率相对较低。
2. 具体分析(1)设备维护方面在过去的一年里,企业对设备维护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设备故障率有所下降,但仍有部分企业设备维护工作不到位,导致稼动率降低。
(2)生产计划方面部分企业生产计划不合理,导致设备闲置或过度使用,影响稼动率。
此外,市场需求波动较大,导致生产计划调整频繁,对稼动率产生一定影响。
(3)人员操作方面企业对操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有所加强,操作人员技能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个别企业操作人员技能水平不高,导致设备故障,影响稼动率。
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与可动率稼动率和可动率是衡量自动化设备运行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
稼动率指的是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设备理论运行时间的比值,可动率则是设备实际运行时间与设备可运行时间的比值。
通过对稼动率和可动率的监测和分析,可以评估设备的生产能力、运行效率和设备故障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稼动率和可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稼动率 = (设备实际运行时间 / 设备理论运行时间) × 100%可动率 = (设备实际运行时间 / 设备可运行时间) × 100%设备实际运行时间是指设备在生产过程中实际运行的时间,设备理论运行时间是指设备在规定生产周期内应该运行的总时间,设备可运行时间是指设备在规定生产周期内可以运行的总时间。
为了提高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措施和建议:1. 定期维护和保养设备:定期进行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清洁、润滑、更换磨损零部件等,以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2. 提供员工培训:为操作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技能提升,使其能够熟练操作设备,减少操作错误和设备故障的发生。
3. 引入自动化监控系统:通过引入自动化监控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性能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解决,提高设备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 优化生产计划:合理安排生产计划,避免设备过度闲置或过度运转,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
5. 加强设备故障预防:采取预防性维护措施,如定期检查设备、更换易损件、进行设备性能评估等,以减少设备故障的发生,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6. 进行数据分析和优化: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找出设备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并进行优化改进,提高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
总结起来,提高自动化设备的稼动率和可动率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设备维护保养、员工培训、引入自动化监控系统、优化生产计划、设备故障预防和数据分析优化等。
通过不断改进和优化这些方面,可以提高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
人员稼动率是指实际工作的时间与应该工作的时间之比,用于衡量生产效率或工作效能。
它可以帮助企业了解员工的有效工作时间,并识别出生产流程中的瓶颈和浪费。
以下是人员稼动率的计算公式及详细解析。
一、人员稼动率的计算公式人员稼动率= (实际工作小时数/ 计划工作小时数)×100%其中:实际工作小时数= 当天总工时- 损失工时计划工作小时数= 标准工时×生产数量损失工时= 设备故障、品质异常、生产安排等原因导致的停工时间二、详细解析实际工作小时数:这是员工实际用于生产或工作的时间。
为了准确地计算实际工作小时数,需要详细记录每名员工的出勤时间、休息时间和停工时间。
出勤时间是指员工到达工作岗位的时间;休息时间是指员工因用餐、交接班等原因暂时离开工作岗位的时间;停工时间则是指由于设备故障、品质异常、生产安排等原因导致的停工时间。
将员工的出勤时间减去停工时间,即可得到实际工作小时数。
计划工作小时数:这是根据生产计划或工作安排,员工应该用于生产或工作的时间。
计划工作小时数的计算公式中的标准工时是指完成某一生产任务所需的标准时间,生产数量是指计划内的生产任务数量。
将标准工时与生产数量相乘,即可得到计划工作小时数。
损失工时:这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非计划内停工时间。
这些原因可能包括设备故障、品质异常、生产安排不当等。
损失工时的计算公式中的设备故障是指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品质异常是指产品不符合质量标准而需要进行返工或调整,生产安排不当是指生产计划不合理或资源配置不均导致的工作效率低下。
通过分析损失工时的原因,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非计划内停工时间,提高人员稼动率。
人员稼动率的计算结果是一个百分比值,表示实际工作时间占计划工作时间的比例。
如果人员稼动率较高,说明员工实际用于生产或工作的时间较长,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较高;如果人员稼动率较低,说明员工实际用于生产或工作的时间较短,生产效率或工作效率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