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 格式:pdf
- 大小:494.50 KB
- 文档页数:6
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组难以医治的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它们常常导致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寿命。
针对这一病症群体,科学家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医学和科学领域的新突破,希望能够研发出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本文将介绍关于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前沿进展。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挑战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因神经细胞受损或死亡而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逐渐恶化的疾病。
这类疾病通常难以治愈,迄今为止尚未有根治性的药物问世。
患者常常面临记忆力减退、运动功能受损以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等问题。
因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难题之一。
新药研发的突破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科学家们一直在进行积极的研究,试图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最近,一项新的药物研发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给患者和医学界带来了新的希望。
这种新药物的研发主要针对阿尔茨海默病,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和认知功能下降。
通过在动物模型上的研究,这种新药物表现出了明显的治疗效果,有望在未来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带来福音。
另外,针对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也有一些新的药物研发项目处于前期研究阶段。
虽然这些药物尚未投入临床试验,但它们的研发进展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和患者们带来了新的曙光。
未来展望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仍然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于研发出更加有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充满信心。
未来,科学家们将继续不懈地努力,致力于解决这一医学难题,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选择。
希望本文所介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研究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科学家们提供启发,并为患者们带来一线希望。
祝愿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的研究能够取得更大突破,早日为患者带来福音。
以上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以上是按照要求生成的文章,是否满足您的需求呢?。
阿尔茨海默病的信号通路与药物靶点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主要影响老年人的记忆、认知和行为功能。
这个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然而,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信号通路及药物靶点的研究,或许能够为治疗该病提供新的途径。
阿尔茨海默病信号通路的研究,主要围绕神经元的损伤和退行性改变展开。
研究发现,淀粉样蛋白以及tau蛋白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淀粉样蛋白主要以β-淀粉样蛋白聚集形式存在于老年斑和神经原纤维缠结中,而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并聚集在神经纤维缠结中。
这种异常的蛋白聚集不仅引起了神经元的死亡和功能损失,还导致了炎症反应的发生。
药物靶点是指药物作用的特定分子或结构,通过干预这些靶点的功能来发挥治疗作用。
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来说,药物靶点主要包括针对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药物靶点,以及针对炎症反应的药物靶点。
目前,研究者们正致力于开发能够抑制淀粉样蛋白聚集的药物靶点。
一些研究表明,抑制淀粉样蛋白聚集可减轻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过程,并且改善认知功能。
这些药物靶点主要包括β-淀粉样蛋白沉积、酶切或聚集过程中的相关酶类以及淀粉样蛋白的清除途径等。
与此同时,针对tau蛋白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tau蛋白异常的磷酸化和聚集与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症状密切相关。
因此,开发抑制tau蛋白异常磷酸化和聚集的药物靶点是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近年来,一些药物靶点通过调节磷酸化酶和磷酸化酶的活性,从而改善tau蛋白的磷酸化状态和聚集程度。
此外,炎症反应在阿尔茨海默病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发现,炎症反应的增加与神经元损伤和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
因此,抑制炎症反应成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策略之一。
药物靶点主要包括一些调节炎症细胞因子释放的药物以及调节炎症信号通路的药物。
虽然对阿尔茨海默病信号通路和药物靶点的研究还在持续进行中,但这些研究已经为未来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神经退行性疾病新药神经退行性疾病是一类以神经系统功能逐渐丧失为特征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舞蹈症等。
这些疾病的病因复杂,目前尚无彻底治愈的方法,因此新的药物研发成为了缓解病症、改善生活质量的重要方向。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一些新兴的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分析其机制、临床试验结果以及对未来治疗的影响。
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新进展阿尔茨海默病(AD)是最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记忆丧失、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改变。
近年来,针对AD的新药研发引起了广泛关注,尤其是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靶向治疗。
1. 淀粉样蛋白抑制剂淀粉样蛋白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致病因素。
近年来,几种针对淀粉样蛋白的抗体药物进入了临床试验阶段。
例如,亚利桑那大学研发的药物Aducanumab成为全球首个获得批准用于AD治疗的淀粉样蛋白单克隆抗体。
早期研究显示,对于早期患者,该药能显著降低淀粉样沉积,并延缓认知能力下降。
2. Tau蛋白靶向疗法除了淀粉样蛋白外,tau蛋白异常也被认为与AD密切相关。
Tau 蛋白作为微管的稳定因子,其异常磷酸化会导致神经元死亡。
因此,开发针对tau蛋白的小分子抑制剂成为另一个研究热点。
例如,一些正在进行中的临床试验针对tau磷酸化的特异性抑制剂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为AD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帕金森病的治疗创新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主要影响运动控制的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震颤、刚性和运动缓慢。
传统上以多巴胺替代疗法为主,但由于长期使用产生耐药性,新疗法迫在眉睫。
1. 基因疗法近几年,基因疗法在PD治疗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一项研究通过将生产多巴胺的基因直接导入患者的大脑中,有效提高了多巴胺水平。
这种方法突破了传统药物疗法局限,能够针对疾病根源进行干预。
尽管这一技术仍处于实验阶段,但其治愈希望可观。
2. 新型多巴胺激动剂新一代多巴胺激动剂如P2B001和AP-356等,将在刺激多巴胺受体同时,尽量减少副作用。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一类由神经细胞逐渐死亡和功能衰退导致的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亨廷顿病等。
这些疾病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药物研发等。
基础研究是探索疾病的发病机理和分子机制,为研发治疗方法提供理论指导。
临床研究则是在实际医疗环境中对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控制试验,以评估其疗效和安全性。
而药物研发是将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结合,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
在基础研究方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已经得到了许多重要的认识。
例如,在阿尔兹海默病中,淀粉样蛋白β(Aβ)和Tau蛋白的异常沉积被认为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
研究者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制备了多个阿尔兹海默病模型,以用于深入研究这些分子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类似地,在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的研究中也有类似的进展。
这些研究结果为治疗方法的研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在临床研究方面,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手术、物理治疗等。
许多治疗方法都在临床试验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例如,在帕金森病的治疗中,深脑电刺激和多巴胺受体激动剂等方法已经广泛应用。
在阿尔兹海默病的治疗中,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Memantine)等药物已经被批准上市。
这些治疗方法虽然不能完全治愈疾病,但可以缓解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药物研发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药物研发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一方面是药物作用的靶点和机制仍未完全理解,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另一方面是很多药物虽然在实验室中表现良好,但在临床上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因此,药物研发需要仔细地进行基础研究和临床试验,以尽可能地降低药物研发失败的风险。
随着科技的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也在不断得到推动。
例如,基于人工智能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和预测疾病进展。
追踪医学研究的关键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前沿进展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神经退行性疾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疾病,包括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
这些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因此,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一直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近年来,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前沿进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关键领域:1.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前沿进展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退行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特征为进行性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力丧失。
针对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
药物疗法方面,已经发展出多种针对该疾病的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酰胞苷酸受体拮抗剂等,能够改善病情并延缓病程进展。
另外,非药物疗法包括认知训练、脑电刺激和物理疗法等,也对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一定帮助。
2. 帕金森病治疗的前沿进展帕金森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包括肌肉僵硬、震颤、运动迟缓以及平衡和协调障碍等。
目前,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通过药物疗法和手术疗法来缓解症状。
药物疗法方面,多巴胺激动剂是最常用的治疗药物,通过补充缺乏的多巴胺来改善症状。
手术疗法方面,深部脑刺激术已经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电极植入脑部的特定核团,来减轻帕金森病患者的症状。
3. 亨廷顿病治疗的前沿进展亨廷顿病是一种遗传性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症状包括不自主的运动障碍、认知功能下降和行为异常等。
目前尚无针对亨廷顿病的特效药物,现有的治疗主要通过减缓病情的发展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来进行。
一些新型药物正在临床试验中,包括基因治疗、RNA干扰技术和蛋白质降解等,这些治疗方法有望为亨廷顿病的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上述几个关键领域的治疗进展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还涉及到其他方面。
例如,启动治疗新方法的研发、提高神经再生治疗效果的研究以及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诊断等。
阿尔兹海默症的病因研究与新治疗靶点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 AD)是一种逐渐发展并严重影响认知能力的慢性神经退行性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AD成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老年痴呆症。
然而,至今仍然没有根治AD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理解病因,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科学家们在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I. β淀粉样蛋白和神经原纤维缠结AD的标志性病理特征之一是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Aβ)的异常聚集形成斑块。
这些聚集物会纤维化,并与神经原纤维缠结,破坏神经元功能。
研究方向:1. 病因研究:科学家们努力研究Aβ的生成和沉积过程。
他们发现Aβ由APP(β淀粉样前体蛋白)的断裂和代谢引起。
了解这一过程可以帮助开发干预手段,减少Aβ的形成。
2. 治疗靶点:鉴于Aβ在AD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研究人员致力于开发针对Aβ的治疗靶点。
例如,通过抗Aβ药物的研发,试图阻止Aβ的形成或促进其降解,以减轻斑块形成的程度。
II. tau蛋白异常磷酸化与神经原纤维缠结除了Aβ,tau蛋白在AD的病理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正常情况下,tau蛋白能够支持神经管的稳定性,但在AD患者中,tau蛋白会异常磷酸化,形成缠结纤维,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的形成和神经元死亡。
研究方向:1. 病因研究:科学家们探究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机制。
了解磷酸化过程中的调控因子和相关病理变化,可以为新的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2. 治疗靶点:以磷酸化tau蛋白为靶点,研究人员试图开发针对tau蛋白调控的治疗方法。
目前,有一些针对tau蛋白的药物正在进行临床试验,试图减轻或阻断tau蛋白异常磷酸化的程度。
III. 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是AD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特征。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神经元损伤和炎症细胞浸润,而氧化应激则会引起细胞内氧化损伤和脑组织损伤。
研究方向:1. 病因研究:科学家们致力于探究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的确切机制。
药物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引言神经系统疾病是指影响人类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正常功能的一类疾病。
这些疾病包括神经退行性、遗传性和发育性障碍,以及精神障碍等。
在治疗这些疾病过程中,药物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讨论药物对神经系统疾病的作用机制。
一、药物对神经细胞的调节作用药物通过与神经细胞上的特定受体结合来参与信号转导和调节神经细胞功能。
其中,离子通道类受体和酪氨酸激酶受体是常见的靶点。
1. 离子通道类受体调节离子通道是维持神经细胞兴奋状态所必需的重要组分。
钠通道、钾通道和钙通道是最为关键的离子通道。
通过影响这些离子通道的开放与关闭,药物可以调节神经细胞内外离子浓度,从而影响其电位变化和神经传导。
例如,抗癫痫药物苯妥英钠通过增加GABA(γ-氨基丁酸)受体通透性抑制神经元活动。
2. 酪氨酸激酶受体调节酪氨酸激酶受体是一类与细胞信号转导密切相关的蛋白质家族。
它们参与控制细胞生长、分化和存活等重要过程。
某些药物可以作为靶向酪氨酸激酶受体的抑制剂或激动剂,进而调节相关细胞的功能。
这些药物在治疗神经系统肿瘤和精神障碍中具有重要作用。
二、药物对神经递质的影响机制神经递质是神经元间传递信息的重要介质。
药物可以通过干预神经递质合成、释放、再摄取和降解等环节来达到对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效果。
1. 神经递质合成抑制一些药物通过抑制特定酶或转运蛋白来干扰神经递质合成过程。
例如,抑制多巴胺β-羟化酶的药物可以用于治疗帕金森病,因为该药物能够阻断多巴胺的转化为去甲肾上腺素。
2. 神经递质再摄取抑制神经递质再摄取抑制剂是常用的抗抑郁药物。
它们通过阻断神经递质从突触后神经元回收的通道,使得这些神经递质在突触间隙停留时间延长,增加其对受体的刺激作用。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这类药物作为一线治疗方法。
三、药物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系统疾病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
许多自身免疫性和非自身免疫性的神经系统疾病都存在免疫反应异常。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与治疗策略神经退行性疾病是指由于神经元的异常损失和功能丧失导致的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和亨廷顿病等。
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对于其机理的研究和相应的治疗策略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机制研究及现有的治疗策略。
一、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机制多方面,包括蛋白质异常聚集、神经元细胞凋亡、神经炎症反应等。
1. 蛋白质异常聚集许多神经退行性疾病都与异常的蛋白质聚集有关。
例如,阿尔茨海默病与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聚集有关,帕金森病与α-突触核心蛋白的聚集有关,亨廷顿病与聚谷氨酸的异常扩增有关。
这些异常蛋白质会形成沉积物,干扰正常神经元的功能,最终导致神经元的退化和死亡。
2. 神经元细胞凋亡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神经元细胞凋亡是一种主要的细胞死亡机制。
凋亡是一种编程性细胞死亡过程,当神经元受到损伤或压力刺激时,会启动细胞死亡的信号通路,导致细胞核的DNA断裂和细胞的破裂。
这一过程最终导致神经元的缺失和功能受损。
3. 神经炎症反应神经退行性疾病通常伴随着神经炎症反应的发生。
神经炎症是神经系统对刺激的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的活化、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神经元的破坏等。
这一炎症反应会加速神经元的退化,并增加疾病的进展速度。
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策略目前,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个方面。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
例如,对于阿尔茨海默病,常用的药物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酰胆碱受体激动剂,这些药物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能力和生活质量。
对于帕金森病,常用的药物包括多巴胺受体激动剂和多巴胺预体药物,这些药物可以减轻患者的运动障碍和肌肉僵硬。
然而,药物治疗只能缓解症状,无法根治疾病。
2. 非药物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物理治疗和康复训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和维持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科技前沿与学术评论
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研究员、博导朱兴族。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0031)
摘要: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医学研究领域中的一大难题。
近年来,该类疾病遗传因素及病变机理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
研究表明这类疾病的发生与某些基因突变后产生的蛋白有关,这些蛋白可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一系列反应,影响神经系统中某些特定的神经细胞,最终导致这些细胞死亡。
氧化应激、线粒体机能障碍、兴奋性毒性、免疫炎症及细胞凋亡等机理在神经细胞死亡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这些研究结果为我们寻找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防治药物提供了分析的途径和作用靶点。
抑制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启动因子,阻断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的信号传导及/或激活内源性神经保护机制均有可能防止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
尽管目前主要依靠细胞培养技术和动物模型来寻找神经保护药物,但通过这些研究很有可能找到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新型药物。
关键词: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采默氏病帕金森病神经保护
高度发达的脑是人类区别于世上其他生
物的最显著标志之一。
人类的记忆,认知,语
言,个性和喜怒哀乐等无不与正常的脑功能密
切相关。
人脑一旦出现病变,这些功能就严重
受损。
由于脑内受损部位及病变机理的不同,
病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神经症状,形成不同的
神经疾病。
神经退行性疾病(neurode—
generative
diseases)是一类慢性,进行性神经疾
病。
虽然这类疾病的病变部位及病因各不相
同,但神经细胞退行性病变(neumde.
generati。
n)是它们的共同点。
该类疾病主要
包括阿尔采默氏病(Alzheimer’sdisease,AD),帕金森病(Pakinson’sdisease,PD),Huntington舞蹈病(Huntingtondis—ease),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调(spinalcerebeIlarataxiaS),齿状核红核苍白球丘脑下核萎缩(dentatonIbropallidoluySianatrophy),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及脊髓肌萎缩症(spinaImuscularatrophy)等。
AD及PD主要发生于中、老年,随着人口老龄化,AD及PD的发病日益增
多。
目前,美国就有4百万人患有AD,每年因
AD死亡的人数约十万,每年的医疗费用高达;600亿美元。
我国有关AD的流行病学研究尚不完善,一般认为65岁以上人群中痴呆的患
病率约为4%。
年发病率为0.6~1.2%。
PD
的患病率仅次于AD,主要发生于中年以上人
群,65岁以上人群中患病率为2%。
此外,
Huntington舞蹈病,不同类型脊髓小脑共济失
调,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及脊髓肌萎缩症等则可
发生于不同年龄。
多年来,由于脑功能的复杂
性,这类疾病的治疗一直是个难题。
近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家,神经生物学及行为科学等各学科知识和研究手段的迅猛发展,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的研究有了许多新的发现。
这些研究结果不但为该类疾病病变机理的阐明提供了有用的资料,而且为寻找相应的新型药物提供了新的思路和作用靶点。
本文将主要介绍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朱兴族(zHuxingzu。
1946~),1969年毕业于南京药学院.1981年获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硕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坦普尔大学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
t985年至1987年在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at;onalInstituteofMental}Iealth)临床前药理实验室做博士后,主要从事神经药理学研究。
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药理一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委员会委员。
近年主要研究一氧化氮和细胞因子等在帕金森病及阿尔采默氏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中的作用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有关“神经细胞退行性改变过程中一氧化氮作用机理的研究”获199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42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神经退行性疾病病变机理及药物作用新靶点
作者:朱兴族, ZHU XingZu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上海,200031
刊名: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英文刊名:WORLD SC1-TECH R & D
年,卷(期):1999,21(6)
被引用次数:4次
1.Shoulson I Experimental therapeutics of neurodegenerative diorders: unmet needs 1998
2.Price DL.Sisodia SS.Borchelt DR Genetic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The human illness and transgenic models 1998
3.Braun JS.Tuomanen EI.Cleveland JL Neuroprotection by caspase inhibitors 1999
4.O'Banion MK COX-2 and Alzheimer's disease: potential roles in inflammation and neurodegeneration 1999
5.Racchi oni S Rationalizing a pharmac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metabolism[外文期刊] 1999
6.Selkoe DJ Reviews: Translating cell biology into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Alzheimer's disease 1999
7.Dunnett SB.Klund ABJ Reviews: Prospects for new restorative and neuroprotective treatments in Parkinson's disease 1999
8.Olanow CW.Tatton WG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Parkinson's disease[外文期刊] 1999
1.张钰华.李加兴.林晗.杜玉开猕猴桃籽油对D-半乳糖衰老大鼠肝细胞凋亡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实用医药2008(5)
2.姚海涛.张晓波.欧芹.魏晓东红花黄色素对衰老模型小鼠海马区神经细胞凋亡及Bcl-2和PLA2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6(6)
3.欧芹.魏晓东.张鹏霞.孙佳彬红花黄色素对衰老模型小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期刊论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6)
4.王晓玲.钱亦华.朱淑娟.史利利.许杰华.汪涛谷氨酸对原代培养的SD大鼠皮层神经元毒性作用量效关系研究[期刊论文]-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1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jkjyjyfz19990601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