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古诗词鉴赏 作业 (1)
- 格式:doc
- 大小:70.26 KB
- 文档页数:4
古诗词鉴赏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1周周测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9~10题。
江城子元好问醉来长袖舞鸡鸣,《短歌行》,壮心惊。
西北神州①,依旧一新亭。
三十六峰长剑在,星斗气,郁峥嵘。
古来豪侠数幽并,鬓星星,竟何成!他日封侯,编简为谁青?一掬钓鱼坛②上泪,风浩浩,雨冥冥。
注①西北神州:金朝曾占有南宋的西北疆域,当时又为元人所占。
②钓鱼坛: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字子陵)在浙江桐庐富春江的钓坛。
9.这首词蕴含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6分)答:10.简要赏析结尾处“一掬钓鱼坛上泪,风浩浩,雨冥冥”的表达效果。
(5分)答:9.①国势衰颓、时局艰危的感伤;②雄心不泯、壮志未消的感慨;③年华老去,未能建功立业的悲哀;④报国无门,只好隐逸的无奈。
10.借用严子陵隐居的典故,以“泪”直抒胸臆,表达了隐居的无奈和对时局的忧心;以景结情,通过描写浩浩的风、冥冥的雨寄托悲情。
江苏省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第2周周测卷三、古诗词鉴赏(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
六年正月二十日,复出东门,仍用前韵①苏轼乱山环合水侵门,身在淮南尽处村。
五亩渐成终老计,九重新扫旧巢痕②。
岂惟见惯沙鸥熟?已觉来多钓石温。
长与东风③约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④。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丰六年,当时苏轼被贬黄州。
②九重:朝廷。
旧巢:史馆,苏轼曾在此供职。
③东风:喻指当时的皇帝宋神宗。
④暗香先返玉梅魂:化用唐代诗人韩偓的“玉为通体依稀见,香号返魂容易回”,意谓梅花通体如玉,第二次开放好比魂的返回。
9.诗歌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6分)答:10.诗歌颈联和尾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5分)答:9.景象:乱山环绕着我的住所,江水侵袭着我的屋门。
作用:点明了诗人居住的环境,突出住所偏远和山水环绕的特点;为后文的叙事、抒情做了铺垫。
10.①诗人与沙鸥相熟,来的次数多了,自己钓鱼所坐之石也觉得温暖了,流露出退隐江湖、忘掉机心之意;②借梅花二度开放,表达自己再度返回朝廷的愿望。
“古诗类运用题”配套检测1.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长年累月出门在外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对他们的思念和牵挂呢?B.“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春节又将来临,家家户户都忙着洒扫迎新,期待来年的好运。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人们无法改变。
D.“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中秋佳节,山塘街游人如织,怎奈天公不作美,突降的大雨让游客们扫兴而归。
解析:选C A项,“明月不谙离别苦,斜光到晓穿朱户”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
此处写的是母亲对游子的思念和牵挂,不合语境。
B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写的是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
此处写洒扫迎新,不合语境。
D项,“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意思是这优美的景色和美好的时光,让我怎样面对?那让人快乐的事情正在谁家的院子里面上演?表达的是惜春、伤春之感。
此处写的是“中秋佳节”,且因大雨游客都扫兴而归,并无己悲人乐之意,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A.“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读这本报告文学集,我被一位年轻的科学家深深感动了,一个30岁出头的人,能做出如此成就,让许多前辈都难以望其项背。
B.“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不能经常和你在一起交流切磋,实在是一种遗憾,然而我们在许多问题上的看法是一致的,我们的心是相通的,这就够了。
C.“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启发多于教诲,引导多于训诫,激励而不放纵,严格而不严厉,有幸做了三年李老师的学生,那实在是一段幸福的时光。
D.“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十九大描绘了中国未来30年的美好蓝图,要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用点滴的积累铸就辉煌。
解析:选A A项,“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指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红,从时间上看,“霜叶”在“二月花”后,语境中用以指年轻人,不当。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11分)寻诗两绝句陈与义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
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做简要分析。
(5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此题考查分析“景物形象”。
分析这两句诗描写的景色特点时,需要抓住诗句中的“园花”“雨”“乔木”“明月”等意象具体解说,还要注意诗句中描绘的园花“百般红”,即色彩艳丽的特点;乔木“峥嵘”,即高耸峭拔的特点。
参考答案:①“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
景色特点是艳丽。
②“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景色特点是清幽。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6分)答: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就本题来说,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注意诗下的注释,根据“居士:指文人雅士”的解释,我们可初步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然后抓住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
诗中描写“陈居士”动作、神态的具体诗句主要有“楚酒困人三日醉”“亭角寻诗满袖风”“爱把山瓢莫笑侬”“醒来推户寻诗去”,由此我们便可准确判断出“陈居士”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形象特点:①行为洒脱;②情趣高雅。
分析:①“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
②“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湘中[注]韩愈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七、诗词鉴赏题(一)1、D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或“江春入旧年”;回答中要扣住”鸿雁传书”或“临近春节这一家人团聚的特定环境”来表述原因。
(二)3、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4、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与此相近的表述即可)(三)5、C6、指黄鸡报晓。
代指时间,时光流逝。
7、略(四)8、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9、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
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
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
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
(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五)10、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
11、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六)12、刘禹锡的《秋词》是颂秋,表达了乐观豁达、昂扬向上的心境;马致远的《秋思》是悲秋,表达的是失意、凄苦、思乡、感伤的心境。
13、可以从写法、语言、主旨、情感等方面选择一点或多点进行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七)14、悲苦哀怨15、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16、B C(八)17、直抒胸臆借景抒情18、杨花落尽子规啼19、B(九)20、D(“线索”与“反衬”的说法均错误);21、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
例如“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梅花在百花盛开时笑逐颜开的样子,表现她崇高的精神境界,体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精神。
“古诗歌阅读”仿真综合练仿真综合练(一)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11分)殢人娇①后庭梅花开有感李清照玉瘦香浓,檀深雪散。
今年恨、探梅又晚。
江楼楚馆②,云闲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
坐上客来,尊前酒满。
歌声共、水流云断。
南枝可插,更须频剪。
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③。
[注]①殢(tì)人娇:词牌名。
②江楼楚馆:泛指旅舍。
③羌管:羌笛,笛曲中有《梅花落》。
(1)“江楼楚馆,云闲水远。
清昼永、凭栏翠帘低卷”在上片中有什么作用?请概括说明。
(5分)答:解析:作答此题时需要关注题干中的要求,提问该四句在上片中的作用。
“江楼楚馆”为婉约词中常见意象,表明词人所在地点;“闲”字则表示词人此时的心境,百无聊赖;“凭栏翠帘低卷”则进一步暗示词人此刻心情低沉、寂寞,有淡淡的哀愁。
参考答案:交代了观后庭梅花的地点和自身处境,以及寂寞无聊的心情。
(2)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答:解析:下片“坐上客来……云断”,写宴席之上,词人和友人欢声笑语共同饮酒,歌声美妙有如行云流水,整体呈现欢乐的氛围;“频剪”梅枝,则暗示大好时光的易逝,心生惆怅之意;最后,“莫直待”含有劝慰之意,不要等到思念之时才想起这般美好,应及时珍惜眼前美景乐事。
参考答案:描绘了与友人品酒、赏梅、高歌的欢娱,表达了对大好时光易逝的惆怅,对美景乐事的珍惜。
2.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1)~(2)题。
(11分)破阵子·远眺徐允贞万里孤峰匝地,一湾新月如钩。
点点寒鸦争晚树,片片轻帆落远洲。
黄昏犹倚楼。
暮雨又归南浦,潮声惊满长楸。
玉笛只悲征客梦,小艇才闻渔夫讴。
风吹无限愁。
(1)简要赏析“黄昏犹倚楼”一句中“犹”字的妙处,并分析这句在词中的作用。
(5分)答:解析:此题有两个考查点,需要分别作答。
对于炼字,首先就该字进行阐释(“仍然”的意思),接着做具体阐述,结合“倚楼”表明黄昏时倚靠时间之久,也暗示词人内心的愁苦。
全程复习高考语文(苏教版)一轮复习配套专项提升作业:古代诗歌鉴赏(含13年最新模拟题)古代诗歌鉴赏1.(2019·盐城调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夕崔涂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①烟景有谁争?【注】①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归隐之处,这里指诗人的家乡浙江桐庐一带的大好山水。
(1)子规是哪种鸟的别名?李白的《蜀道难》中哪两句也是写子规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复杂的情感?请做简要概括。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9·南京一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赵令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
古诗词鉴赏(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意脉贯通,情景兼具,内容丰富,感情强烈,是一片脍炙人口的佳作。
B.在颔联中,诗人移情于物,通过花、鸟的情态表达了自己感时伤世的内心情感。
C.诗人得不到家信,是因为战乱引发了长安城内一场持续了三个月之久的大火。
D.首联中“深”字形象地描写出战乱中长安城草木丛生、满目凄凉的景象,流露出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2.请展开想象,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指出诗句所蕴含的情感。
(二)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点明全诗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句该如何理解?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5.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一事的态度怎样?请说出其中理由。
6.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7.赏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8.下面说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的是歌舞升平,国家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
B.这首诗描绘的是江南处处春景,抒发了诗人流连忘返的心情。
C.这首诗表现了商女只知歌唱,不懂国破家亡之恨的现状。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不忘历史教训,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9.这首诗的后两句,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自然地联系起来,借此抒发之情。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古诗能力——读懂比答题更重要一、古诗类别附:诗体解释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
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平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多。
3.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
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
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
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等。
2.结构特点诗⎩⎪⎨⎪⎧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 (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词⎩⎪⎨⎪⎧ 上片(阕)⎩⎪⎨⎪⎧⎭⎪⎬⎪⎫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渡写景(次)下片(阕) 抒情(主)一、读出标题信息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
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2018年全国卷Ⅱ诗歌标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浙江卷“送王昌龄”,都对诗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作了提示或概括。
这类标题,诗人常常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
因此,赏析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古诗歌阅读”综合提能练作业(时间:90分钟满分:128分)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8分)过湖北山家施闰章[注]路回临石岸,树老出墙根。
野水合诸涧,桃花成一村。
呼鸡过篱栅,行酒尽儿孙。
老矣吾将隐,前峰恰对门。
[注] 施闰章:清代诗人,顺治十八年,分守湖西道。
康熙六年,清廷裁撤道使,被罢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从内容上看,本诗可以说是一篇诗体的《》。
(2分)参考答案:五言律诗(答“律诗”也可) 桃花源记(每空1分)2.请分析诗歌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
(6分)答:参考答案:①对明净祥和的田园景物和恬静融洽的农家生活的向往与喜爱之情;②对官场生活(或“不自由的尘世生活”)的厌倦之情;③对归隐山水田园的迫切之情。
(每点2分)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
(8分)春宵苏轼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①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春夜②王安石金炉香烬漏③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干。
[注] ①歌管:唱歌奏乐。
②此诗作于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四月召王安石进京面对。
③漏: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3.同为描写春夜,两诗的具体时间却不相同:苏诗描写的是时分之景,王诗描写的是时分之景。
(2分)参考答案:深夜拂晓(每空1分)4.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试做简要分析。
(6分)答:参考答案:苏诗,“春宵一刻值千金”写出了光阴的宝贵,接下来的“花有清香月有阴”描绘了夜景的清幽和夜色的宜人。
后两句转而描写官宦贵族阶层纵情享乐的情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贪图享乐、不惜光阴的人的谴责。
(3分)王诗,是春夜怀人之作。
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间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
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了诗人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念,使诗人感到眼前景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古诗词鉴赏作业
一、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7分)
春日郊外
唐庚
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
山好更宜余积雪,水生看欲倒垂杨。
莺边日暖如人语,草际风来作药香。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赏析第一首诗中的画线句。
(3分)
解析:首先分析画线句的位置,明确其表达方式,“城中未省有春光,城外榆槐已半黄”,这句诗处于诗歌的开头,可以先考虑首句的作用,从所写内容来看,写城外榆槐“半黄”,点明标题“春日郊外”;从所用手法来看,早春二月,乍暖还寒,当城里人还为春寒料峭所困,不知领悟春光的时候,而郊外却早已是榆槐吐嫩,春色满原了。
早春,最先透露春消息的不是桃红李白,而是溪边阳坡上榆槐枝头的鹅黄初绽。
“城里”与“城外”形成对比,以“城里”衬托“城外”。
答案: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用城里不知春天来临,突出城外春光烂漫,表现了诗人的欣喜之情。
点明题意,并领起下文。
2.唐庚诗的“莺边日暖如人语”和苏诗的“西崦人家应最乐”两句诗中都写到“人”,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唐庚诗中,“莺边日暖如人语”,这句诗的正常语序应是“日暖莺边如人语”,诗人以莺为主,以日为宾,以倒装之句式来突出花底莺声因日暖而悦耳动听,让人自然联想到阳春三月,莺飞草长,丽日融和,百花争艳的无限春光。
“如人语”用拟人手法,以情笔写景,读来亲切。
苏诗中,“西崦人家应最乐”,这句诗是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紧扣一个“乐”字。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
如此美景良辰不能不使农人倍感欢欣。
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葵,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
此句中的“人”指的是百姓。
答案:唐庚诗写到的人是广义上的人,是比喻(比拟)的对象,诗人用比喻(比拟)的手法,通过听觉,表现郊外景色的美丽,抒发内心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苏诗提到的“人”是特定环境中的山间农人,他们在春天忙着耕种,表现出山村生活的生机勃勃,寄托着诗人向往农人生活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7分)
鹧鸪天建康上元作①
赵鼎客路那知岁序移,忽惊春到小桃枝。
天涯海角悲凉地,记得当年全盛时。
花弄影,月流辉,水精宫殿五云飞。
分明一觉华胥梦②,回首东风泪满衣。
【注】①本词作于宋南渡后的元宵节。
②华胥梦:传说黄帝梦游华胥之国,该国社会繁
荣祥和。
★1.这首词炼字很有特色,此词前两句哪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分)
解析:诗词炼字多为动词、形容词和数词。
分析首句可以确定为“惊”字;联系诗歌的主旨和注释“宋南渡”,可以明确作者的感情,进而分析“惊”字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答案:“惊”字用得最好。
“惊”字与首句的“那知”相呼应,(1分)不但表现了时序推移之速,而且写出了如梦初醒之情态,充分表达了作者恨时思国的爱国情怀。
(1分)(意思对即可,如答其他的字,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请作简要赏析。
(5分)
解析:此词作于建康(南京)上元(元宵)节时,金兵南侵,作者转徙异乡,从开封到南京虽然不远,但总觉得到了天涯海角一般,心里特别凄凉,不禁回忆起在汴梁时的繁华景象。
所以,词作主要是采用了昔盛今衰的对比,以及眼前景与回忆景的虚实相生的手法。
答案:(示例一)主要运用了反衬(对比)的表现手法。
(1分)词人通过回忆“当年全盛时”的欢乐反衬(对比)南渡后客居的悲凉,(2分)突出了沉重的爱国之思。
(2分)
(示例二)主要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
(1分)上片实写南渡后客居的悲凉,下片转入对“当年全盛时”欢乐生活的回忆,结尾两句又跌入悲凉的现实,(2分)表达了沉重的爱国之思。
(2分)
三、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7分)
九日登梓州城
杜甫
客心惊暮序,宾雁下襄州。
共赏重阳节,言寻戏马游。
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
★1.从拟人修辞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诗的第三联“湖风扶戍柳,江雨暗山楼”。
(2分)
解析:题干要求从拟人角度赏析诗句,降低了难度,要能联系拟人手法常见的效果,运用术语回答问题;从诗句本身看,体现拟人手法的是“扶”“暗”。
答案:第三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湖风”“江雨”写活了。
湖风扶起垂下的柳树,江雨使山楼一片昏暗,一“扶”一“暗”,拟人化的动作,使整个画面变得更为形象生动。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全诗分析。
(5分)
解析:理解此诗感情的关键是要有一些诗词常规意象和典故的积累。
比如“雁”“重阳节”常见于思乡主题,“东篱”自然联想到陶渊明的田园之乐。
答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借酒浇愁、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以及思乡之情。
第一联“客心”“宾雁”言游子远行,第二联“共赏重阳节”则写与家人(朋友)登高望远之情,表达诗人的游子思
乡之情。
第四联则直抒胸臆,借典故表达诗人“聊祛南国愁”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7分)
宿淮浦忆司空文明①
[唐]李端
愁心一倍长离忧,夜思千重恋旧游。
秦地故人成远梦,楚天凉雨在孤舟。
诸溪近海潮皆应,独树边淮叶尽流。
别恨转深何处写,前程唯有一登楼。
【注】①大历末年,李端由校书郎出为杭州司马,司空曙(字文明)等友人仍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作于李端到杭州赴任途中。
★1.请简析“愁心”二字在全诗中的作用。
(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首先点明作用。
“愁心”在篇首,一般有或领起全诗或奠定感情基调或贯穿全诗或点明主旨的作用。
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答案:“愁心”二字贯穿全诗,(1分)首尾二联是情语,直接表达诗人“夜思”“恋旧”无处写“别恨”之“愁心”;(1分)中间两联为景语,间接表达身处楚天,孤舟漂泊的“愁心”。
(1分) 2.赏析颔联与颈联写景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
(4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点明所用手法,然后结合诗句说明怎么运用的这一手法,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这首诗是一首离别诗,这类诗歌常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衬托(乐景衬哀情)、对比等手法。
结合本诗注释可知,颔联、颈联用的是虚实结合的手法。
答案:都以虚实结合为主。
颔联先虚(梦境)后实(孤舟凉雨),表达独宿怀人之深情;颈联也是先虚(溪水应潮入海)后实(树、叶),象征诗人留恋都城的情感与孤舟漂泊的处境。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7分)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1.首联“客心惊”中的“惊”字如何理解?结合前两联简析。
(4分)
解析: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围绕“惊”写了哪些内容即可。
答案:“惊”字写出了诗人初至边塞重镇不禁激情满怀的感受。
一惊“笳鼓喧喧”,表现军营
中号令之严肃;二惊“万里寒光生积雪”,往远处望,边塞雪下得如此之广、如此之厚;三惊“三边曙色动危旌”,向高处望,朦胧曙色中,一切都显得模模糊糊,唯独高悬的旗帜在半空中猎猎飘扬。
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
边防地带如此的形势和气氛,自然令诗人心灵震撼。
2.赏析诗歌尾联在写法上的特色,以及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3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尾联卒章显志,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这两个典故,抒发作者的从军之志。
答案:①用典。
借用班超投笔从戎和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这两个典故,抒发作者的从军之志。
②诗歌前六句写“望”之所见,尾联紧承写“望”后之感。
一反起句的“客心惊”,水到渠成,意转而词句不露转折之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