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古代诗词哲理句赏析专题辅导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4
语文专题:古诗词鉴赏窍门一、考点盘点诗词鉴赏主要考点有: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节奏和韵律;2、概括诗词曲大意,体味意境及作者的情感、态度。
3、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1)从遣词用语、修辞等方面揣摩、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重点语句的含义。
(2)运用表达方式的技巧。
主要是描写、抒情、议论,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区别。
换个角度,有实写、虚写之说。
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
(3)运用表现手法的技巧。
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主要手法有比兴、对比、烘托、反衬、托物言志、拟人化等等。
(4)谋篇布局的技巧。
古代诗歌尤其是近体的律诗绝句,篇幅虽然短小,但十分讲究谋篇布局。
懂得古代诗歌谋篇布局的技巧,也是诗歌鉴赏必备的条件。
能够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诗词曲的体裁特点及相关常识等。
备考时首先要注意理解内容,对古诗词句意的理解,对诗中景物、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对全诗深层含义的领悟;其次要注意品味语言。
品析生动、典型的词语,体味诗句语言的精妙,品味全诗语言的特点;再次要注意分析技巧。
分析诗中修辞手法的含义及作用,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如写景方法、抒情方法、借物咏怀、象征手法等等。
二、鉴赏字词1、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注意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3、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其一》刘禹锡)(2)表颜色的词: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中考文言文古诗词主题、哲理、典故赏析大全1、《鱼我所欲也》的中心思想本文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义”的中心论点。
他对比了两种人生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
告诫人们不辨礼义而贪求富贵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示例一: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答案:中心论点:舍生取义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做鱼,将义比做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示例一: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答案:(1)内有法家拂士(2)外有敌国外患示例二: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示例三:文章开头列举的六个人物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例中你获得什么感悟?答案:共同点:都出身贫贱,历经磨难,最终都有所作为。
感悟: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3、《陋室铭》托物言志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示例一:结合全文思考,文章写“诸葛庐、子云亭”有什么作用答案:作者采用类比的手法,以历史上两个知名人物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
示例二: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表现陋室不陋的?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环境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
示例三:“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言外之意?答案:①表现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
②作者对官僚们的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对官府公事的厌倦。
4、《爱莲说》全文托物言志,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歌颂了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美德,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对追逐名利的世态的鄙弃和厌恶示例一:本文主要写“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答案: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的高洁质朴,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40首古诗词曲哲理句归纳【诗句及出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蕴含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地去攀登,克服一切困难,才能登上人生的顶峰。
【诗句及出处】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蕴含哲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诗句及出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蕴含哲理】在逆境中往往蕴含着无限希望。
【诗句及出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蕴含哲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必将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会有美好的事物再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诗句及出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蕴含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诗句及出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次北固山下》)【蕴含哲理】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揭示出新旧交替的变化规律。
【诗句及出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黄鹤楼》)【蕴含哲理】岁月难再,世事茫然。
【诗句及出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蕴含哲理】人生很难完美,要有豁达的胸襟。
【诗句及出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蕴含哲理】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
【诗句及出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蕴含哲理】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需要某种机遇。
【诗句及出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蕴含哲理】现在常用来表示无私奉献、勇于献身的崇高精神。
唐宋诗文名句哲理简析唐宋诗文名句哲理简析1、“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该句出自宋·朱熹《观书有感》,喻意为只有不断从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更新知识,才能取得新的进步。
考点透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认识应该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展和向前推移。
该句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认识应该不断的深化和向前推移,这样才能保持“清如许”,永不过时。
2、“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该句出自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意为竹林外斜横出两三枝艳丽的桃花,春天的江水变暖鸭子最先知晓。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联系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形式具有多样性,其中有一种重要的联系形式就是因果联系,即事物之间那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
“春江水暖”和“鸭先知”之间就是这种联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该句出自唐·白居易«赋得古原送别»,其意为野火烧不绝那些顽强的野草,只要春风一吹,便又蓬勃地生长出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新生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它的成长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我们要努力促进旧事物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首名句的寓意为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4、“九仞之积,犹亏一篑之功”该句出自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其意为:堆积九仞高的山,还差一筐土就不能成功。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变化是从量变开始,不,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又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该句寓示人们,只有量变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质变,平时要注意量的积累。
5、“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该句出自唐李白«行路难»,其意为:乘长风破万里浪的时机一定会到来。
考点透视: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而发展的,道路则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因此我们要正确对待前进中的困难和曲折,不能灰心丧气。
中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复习指导附真题解析及注意事项一、炼字品析题型阐释:炼字品析,就是品味、分析古诗词中用得精妙的字词,具体包括思想情感和表达效果这两类内容。
这类题目常见的提问方式是“某字用得妙,妙在何处”。
精题回放:例1.湖上(宋)徐元杰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例2.村晚(宋)雷震草满池塘水满陂①,山衔落日浸寒漪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③信口吹。
【注释】①陂(bēi):水岸。
②漪:水波纹。
③腔:曲调。
诗中的“衔”“横”两字富有表现力,请选择其中一字作简要赏析。
闯关策略:古人写诗,为了表达的需要,往往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推敲和创造性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凝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在诗句关键处炼得妙字,犹如画龙点睛,会令全句夭矫生姿,让人拍案叫绝。
炼字品析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的感受力,细致、精微地品味、赏析语言的能力。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采用比较鉴赏法。
第一步,理解所炼之字的字面意思,确定它的词性及意思。
如例1的“乱”,字面意思是“杂乱”“纷乱”,兼有动词、形容词的词性;例2的“衔”“横”,字面意思是“用嘴含”“横着坐”,词性是动词。
第二步,推想炼出“妙字”之前的“平字”,可能是什么。
如例1,可能最初是“花开红树数莺啼”,例2可能是“山连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跨牛背”。
第三步,比较推敲、提炼后的“妙字”比推想出的“平字”在情、态、韵等方面多了一些什么。
因为古诗词炼字多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虚词上做文章,所以,我们思考时,也应多从动词的动静、拟人效果,从形容词的修饰性、色彩感,从数量词的夸张效果,从虚词的表情达意功能等角度切入。
如例1,如果用“数”,只说明春天红林深处黄莺不止一只。
而用“乱”,则既具动感,让人眼前仿佛有黄莺上下飞舞,穿梭于林间枝头的动感;又闻声音,耳中仿佛听到红林深处传出的此起彼伏的鸟鸣声。
九年级语文期末考试划重点专题19 诗词赏析(难点)专题概述和解题方法指导一、理解诗词意境意象的解题方法。
1.掌握物象中心语的特殊含义。
如刘禹锡《乌衣巷》诗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句,其中“燕”作为动物意象,具有特定含义。
只有掌握了其具体含义——暗寓时事变迁、昔盛今衰、人事代谢,才能正确把握诗旨。
2.揣摩物象修饰语的情感色彩。
如李白《送友人》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句,其中“浮云”“落日”是理解诗歌主旨的重要意象,而一“浮”一“落”又是意象中浸染着强烈的情感倾向的关键修饰语,其彰显的情感意蕴与比兴意义不可忽略。
古诗词中常见意象归纳二、分析诗词内容的解题方法。
1.根据注释骚情诗意障碍,意译诗词。
2.根据作者及写作背景,理解诗词的主旨。
3.反复品读关键诗(词)句,理解诗词的主旨。
4.根据意象分析作者的情感。
5.分析句子的作用,要准确、全面。
三、把握情感的解题方法。
1.从作者、作品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
2.从作者风格(豪放、婉约等)和语言特征(简约、含蓄等)入手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如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入手,分析概括并解答。
4.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入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5.从诗词的具体内容入手,把握各类(如送别、咏物、爱国等)诗词的思想感情。
6.对于主观性试题的解答,要注意文字表述应简洁明了,切中要点。
四、赏析句子的解题方法。
名句赏析题主要从关键词语、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蕴含哲理等角度进行分析。
1.抓关键词语进行赏析。
主要从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特殊词(叠词、拟声词)入手,品味赏析。
2.抓写作手法进行赏析。
可以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表现手法等方面来赏析。
3.抓思想感情进行赏析。
抓住诗句中作者所抒发的情感或表明的观点来赏析。
4.抓蕴含的哲理进行赏析。
赏析诗句,还可以从诗句中所蕴含的哲理的角度入手。
答题步骤为:首先品读诗句,抓住赏析点;其次分析其作用,概括内容;最后体会作者的情感。
2023备战年中考古诗鉴赏高频考点精准讲解-----意境赏析(解析版)一、知识点讲解常见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诗中描绘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题思路:1.找出诗中的意象,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这一步一定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 同时不要只顾翻译, 语言要力求优美。
2.根据意象, 概括景物营造的意境特点, 营造了何种氛围。
这里就需要大家去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意境特点,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等。
山山整理了一些答题术语给大家, 附在文末。
3.对应意象的分类, 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这里就需要用到我们之前整理的意向表啦, 要注意的是不能只答情感, 还要做适当的分析才行。
比如:“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是不完整的, 一定要分析从哪些地方看出诗人思乡。
03 答题术语1.【雄、险、阔、奇】雄浑壮丽、雄奇险峻、雄浑开阔、恢弘高远、浩瀚辽阔、高远辽阔、苍凉博大、气势雄伟、情调豪迈、雄奇瑰丽。
2.【清、闲、淡、雅、静】直率、自然、幽静、清幽明净、闲适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清新明丽、清净悠闲、清新淡雅。
3.【凄、孤、冷、寂、愁】凄清、凄凉、荒凉、空寂、萧索、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沉郁孤愁。
4.【悲壮】开阔苍凉、苍凉悲壮、气氛悲壮、意境深邃。
5.【迷、飘】空灵、虚幻缥缈、空灵高远、朦胧渺远。
4. 答题示例:早梅张渭一树寒梅白玉条, 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消。
问诗人是如何借梅展示自我形象的?答:(步骤一)本诗展现了早梅耐寒而立、迎风而发的形象。
二、(步骤二)“寒”字点明早梅生存条件的恶劣;“迥”字表现出早梅的孤单;“白玉条”之喻、疑梅为雪之错觉, 鲜明地表现出早梅冰清玉洁之质。
三、(步骤三)作者以梅自喻, 展示了一个孤寂傲世、坚韧刚强、超凡脱俗的自我形象。
中考古诗词名句赏析方法归纳及例析方法归纳及例析1.提问方式(1)某诗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该如何理解?(2)诗歌的某联流传成了千古名句,请分析原因。
(3)从某句诗中领悟到什么人生哲理?2.答题技巧(1)从内容入手,赏析其蕴含的生活哲理。
(2)从感情入手,赏析作者体现的健康向上的感情。
(3)从词语入手,赏析作者遣词表达主题的魅力。
(4)从修辞和表现手法入手,赏析修辞、表现手法对诗词的表现情趣。
3.中考原题例1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江楼夕望招客[唐]白居易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诗的颈联“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精妙传神,请加以赏析。
晴本无雨,夏本无霜。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
这两句借助联想和想象,运用新奇的比喻,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清凉优美的风光,意境高妙。
例2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后面的题目。
采莲曲[唐]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1)从修辞角度,赏析“芙蓉向脸两边开”一句的妙处。
用衬托的手法,明写荷花,实则为了衬托出人之美。
描绘出一群采莲女拨开满池荷花划船前行的情境。
(或:用拟人手法,花亦有情,朝向采莲女争相开放,似与人争艳。
)(2)请赏析“乱”字的妙处。
“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
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睛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体,忽然不见了踪影。
写出了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牵挂。
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
古代诗词哲理句赏析
我国是诗的国度,在博大精深的文学宝库之中,古代诗词是灿烂耀眼的明珠,其中蕴藏着极为丰富而深刻的哲理。
仔细品味优美的诗句,不但能领略到美妙的意境,而且能从中看到哲理的光芒,受到哲理的启迪和教益。
因此古诗词哲理题成了每年中考的必考题。
以2020年全国各省市中考为例,主要有两种形式:
1.根据提示默写哲理句。
(1)我们课内外学过的古诗词中,有不少诗句含有深刻的哲理,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请你再写出两个含有哲理的诗句。
①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③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等等。
(湖北省黄冈市非课改区)
(2)杜甫在《望岳》一诗中表现人生哲理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山东省济宁市)
(3)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蕴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山东省烟台市)
2.根据提供的诗词(句)进行哲理赏析。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参考示例:
①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江苏省南通市)
为了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感情,感悟古诗词中蕴涵的哲理,系统地复习好古诗词,现将课本中古诗词名句蕴涵的哲理集释如下。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
只要人们正视现实,面对艰难险阻,不退缩,不畏惧,勇于开拓,发奋前进,就一定能取得成功;遇到困难,前途渺茫时,不丧气,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生出许多希望。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腐朽没落的旧事物,旧制度终究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潮流,新生事物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充满生机和活力;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赞美新生事物强大的生命力;历史潮流不可阻挡,新生事物不可战胜。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一个人在事业上只有不断攀登高峰,才能取得不平凡的业绩。
4.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鹤楼》王之涣
站得高,目光远大,视野开阔,才能饱览千里风光;奋发向上,励精图治,才能不断发现新境界。
5.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雪梅》卢梅坡
人和事物一样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因此,要虚心学习,取长补短。
6.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
以品格高尚立身,以志存高远处世,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高尚的品格,高尚的境界,自能赢得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7.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题西林壁》苏轼
看人、看事、看社会,要全面地、辩证地看,用发展的眼光看,不能以偏概全。
8.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夏日绝句》李清照
人生在世,就应该慷慨激昂,轰轰烈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特别是风华正茂的青年,更要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庄严使命。
9.问君何能耳,心远地自偏。
《饮酒》陶渊明
保持宁静高远的心境,就能自得其乐。
10.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李白
充满自信,不断追求,一定能到达理想的彼岸。
11.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苏轼
要振作精神,乐观向上,不要因为年老而消极悲观。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1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水调歌头》苏轼
自古及今,人间天上都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人生中有无法克服的遗憾,希望各自珍重。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彼此的心灵和精神也是相通的。
15.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杜牧
不怕困难,不畏挫折,百折不挠,奋发进取的人生,才有意义。
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次北固山下》王湾
春夏秋冬,白天黑夜,时序交替,来去匆匆。
17.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无题》李商隐
只要彼此心心相印,情理相通,就能冲破阻隔,达到心灵的契合和感应。
18.云霞,我爱山无价;行踏,云山也爱咱。
《雁儿落兼得胜令》张养浩
爱自然的人也会被自然喜爱;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必须和谐共处。
1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老一辈的退出,是为了更好的关心培育下一代新人。
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论诗》赵翼
天地间人才辈出,不要拘泥于古人,后人定能超出前人。
富有哲理的诗句,脍炙人口,发人深思,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许多诗句的含义显得更加丰富,我们也可以结合现实的生活,进一步合理的联想和推理,赋予这些诗句以新的内涵和意义。
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原意只是涉及到对个人命运的忧伤,现在却能用它来形容事业的兴旺发达和局面的盎然生机,“春蚕到死丝方尽”原意是写儿女情长的缠绵,现在也用来比喻对事业呕心沥血的赤诚和殚精竭虑的执著,我们品读脍炙人口而又耐人寻味的诗歌,深入理解其中的含义,我们能得到深刻的启迪,常思常悟,就能成为人生路上催人奋进,激人向上的精神食粮,当我们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它就能给我们以鼓舞和激励,给我们以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