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海洋环境
- 格式:pdf
- 大小:1.48 MB
- 文档页数:9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高考地理专题练习(三)环境保护考向一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一讲高考】【例1】(2016•新课标Ⅲ卷)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长江刀鱼是洄游性鱼类,每年春天从长江口进入长江干流,支流以及通江湖泊湿地产卵、孵化。
长江刀鱼曾经是寻常百姓家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近年来长江刀鱼资源严重衰竭。
分析导致长江刀鱼资源衰竭的原因并提出保护措施。
【例2】(2015•山东卷)46.(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的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满地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
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下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
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
(10分)【例3】(2014海南地理)下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例4】(2014山东文综)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
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
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二讲典例】【例1】42.(四川省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2月月考)(10分)【环境保护】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下图是我国2006年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图(一次能源指在自然界现成存在,不改变其形态就可直接取用的能源)。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12(1)在图示能源消费结构下,能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大气环境问题有哪些?(6分)(2)水能是目前广泛使用的可再生能源,说明在其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4分)【趁热打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高三地理环境污染与防治试题答案及解析1.上海水务部门某日发布消息称,受长江口咸潮(又称海水上溯或入侵,当淡水河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咸淡水混合造成河道水体变咸,即形成咸潮,是一种天然水文现象)入侵的影响,上海市陈行水库、青草沙水库取水口,氯化物浓度持续超过250毫克/升(国家地表水标准),最高超过3000毫克/升。
下图为上海市主要水源地及咸潮入侵路线图。
表1为三峡建坝前后长江安徽大通水文站流量变化统计表。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表A.咸潮一般多发生在冬末春初B.受三峡大坝影响,夏季咸潮发生最多C.三峡大坝对咸潮不构成影响D.三峡大坝建成后,咸潮发生次数增多【答案】A【解析】冬末春初,长江流域降水少,长江口流量不足,令海水倒灌,形成咸潮;而受三峡大坝影响,夏季流量虽减少,但不足以引起海水倒灌;三峡大坝调节长江的流量,对咸潮的形成影响较大;三峡大坝建成后,使长江枯水期的流量加大,咸潮发生的次数减少。
故选A。
【2】为了有效保护上海等城市水质安全,下列措施中,可行的是A.控制流域用水总量B.各河段协调以法治水C.自来水厂迁至上游D.加大梯级开发力度【答案】B【解析】控制流域用水总量,会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上游的水质会被来自上游城市污水污染;梯级开发不会减少污水的排放;而各河段协调依法治水,会减少污水的排放,使水质变好。
故选B。
【考点】水污染2.(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霾是一种天气现象,指空气中的灰尘、硫酸、硝酸、有机碳氢化合物等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子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空气浑浊,视野模糊并导致能见度恶化。
当水汽凝结加剧、空气湿度增大时,霾就会转化为雾。
下图为2014年1月某时段全国霾区分布图。
(1)据图描述我国该次霾的空间分布特点。
(6分)(2)请为防治雾霾提出合理化建议。
(4分)【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重度霾主要分布在华北东部地区。
(6分)(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倡导绿色出行;推进清洁生产;减少建筑扬尘。
高三地理海洋地理试题1.A 【海洋地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分)材料一我国是继美、法、俄、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掌握大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
“蛟龙号”是我国自行设计和研制的载人深潜器,其实际下潜最大深度达 7062 米,创造了载人深潜的世界记录。
下图中标★处为“蛟龙号”当时下潜位置。
材料二下图是南太平洋等盐度线、等温线及赤道附近的沃克环流示意图。
(1)“蛟龙号”下潜处的地形是,该地形的形成原因为。
“蛟龙号”下潜过程中,海水温度的变化特点符合下图中的曲线。
(3 分)①②③④(2)“蛟龙号”担负着海底资源的勘探任务。
海底矿产资源主要类型及分布规律为。
(2 分)(3)深海活动需要克服的不利条件有。
(2 分)(4)上图中C处盐度高的原因是。
(1分)(5)试从洋流的角度解释沃克环流的形成原因。
(2分)【答案】(1)海沟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在洋板块的边缘③(3分)(2)石油天然气主要位于大陆架;多金属结核主要位于深海平原(2分)(3)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海水的高腐蚀性、海水的流动性(任达2点得2分)(4)位于副热带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洋内部(1分)(5)太平洋西侧是暖流,空气受热上升;东侧是寒流,空气冷却下沉;这造成高空与近地面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这样形成沃克环流(2分)【解析】(1)从材料一中海底地形图知,蛟龙号下潜位置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的消亡边界上,地形是海沟,海水温度的垂直变化,表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水文迅速下降,底层海水,随深度的增加,水温下降很慢,(维持低温)选项③正确。
(2)海底矿产资源分为三部分:滨海地区砂矿丰富;浅海大陆架海区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深海海盆里多金属结核。
(3)深海环境主要表现为黑暗、高压、低温、缺氧、海水的高腐蚀性、海水的流动性等特点(4)位于副热带大洋内部海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降水少,蒸发旺盛,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水盐度较高。
2022年高考地理高三地理拓展材料神奇的“海水断崖”与“海洋锋”现象引言:海水中环境是非常复杂的,潜艇在大洋中航行,就像闯龙潭虎穴,步步危机,不但有暗礁、山峰、暗流,还有让人闻之色变的“海中断崖”。
潜艇有三怕,一怕掉深,二怕进水,三怕起火。
掉深是潜艇浮力突然减小,急速掉向海底,若超过极限潜深,就会被海水压垮,艇毁人亡,根本原因在于海水中存在跃层现象。
海水跃层海水跃层也称“跃变层”或“飞跃层”。
跃层是海水参数随深度变化而显著变化的水层。
指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声速等状态在垂直方向上出现突变或不连续剧变的水层。
即海水中某水文要素在垂直方向上出现突变或不连续剧变的水层,表明上下层海水性质不同。
跃层的厚薄和距海面的深浅,随海区的地理和气象条件变化。
主要有四种跃层:温度跃层:即海水温度垂直变化达到或超过每米队0.2C的水层。
海洋中常存在温度跃层,并影响其他跃层。
盐度跃层:即海水盐度垂直变化达到或超过每米0.1‰的水层。
在河口区或大量降水、蒸发和融冰季节的海区,使盐度发生变化,在海水中混合不均匀而产生盐度跃层。
密度跃层:即海水密度垂直变化每米超过0.0001克/立方厘米的水层。
主要取决于海水的温度和盐度海水的温度低,盐度高,密度随之增大;反之,则减小由于温度和盐度的适当配合,常出现密度跃层。
当跃层的密度变化较大,潜艇的负浮力不大时,潜艇可以像潜坐硬海底一样潜坐在密度层上,故称“液体海底”。
在世界大洋的各个海域和不同深度都有这种“液体海底”。
声速跃层:即由于海水温度、压强、盐度的不同使声波传播速度在垂直方向发生突变的水层。
海水跃层按其成因和变化,通常包括主跃层(亦称“永久跃层”)、季节性跃层和周日跃层三类。
主跃层由大洋热盐环流所维持,季节性和周日跃层由海面太阳辐射和海气相互作用直接形成。
跃层对水下通信和潜艇的隐蔽具有积极的作用。
水声设备在深声道中的使用效果最好,在深声道中航行的潜艇可以探测到距离很远的目标。
正常情况下,上层海水密度低,随水深增加,密度不断变大,呈正梯度变化。
高三地理海洋开发试题答案及解析1.(10分)【海洋地理】读南海部分地区海底等深线图,回答问题。
(1)从海底地形的分类看,乙地属于,丙地属于,甲处的矿产资源有。
(2)a、b两地都是我国著名的盐场。
简述两地成为著名盐场的共同条件。
南海,又称南中国海,其中属于中国管辖范围的有210万平方公里。
但近年来周边各国围绕南海问题矛盾日益突出。
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大陆坡洋盆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3分)(2)两地地势平坦,沙滩广阔;两地都位于岛屿西部的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利于晒盐;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旺盛。
(3分)(3)南海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能源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
(4分)【解析】(1)读图,乙地等深线密集,说明坡度较大,应属于大陆坡。
丙地四周高,中间低,平坦开阔,属于洋盆。
甲处位于大陆架海域,矿产资源有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等。
(2)a处是台湾的布袋盐场,b处是海南省的莺歌海盐场。
两地地势平坦,沙滩广阔。
两地都位于岛屿西部的背风坡,晴天多,降水少,利于晒盐。
地处热带,气温高,蒸发旺盛。
(3)南海石油、天然气等海洋能源资源丰富,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可开发的海洋空间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和战略地位重要。
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这些因素成了各国争夺开发的主要原因。
【考点】海地地形类型,盐场的形成条件,海洋资源类型及海洋开发问题。
2.【选修2—海洋地理】下图为渤海在某一起重大的海洋溢油事故中,污染海域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所提供的信息,分析渤海西部MN之间地带主要是哪种类型海岸?据此推测本次溢油所产生的海洋污染的主要危害是什么?(6分)(2)简要分析本区海洋容易发生污染的原因并提出治理的有效措施。
(9分)【答案】(1)类型:淤泥质海岸。
(2分)危害:①使本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渔业资源损失严重;②给当地渔民赖以生存的养殖业和捕捞业带来严重危害。
高考地理《海洋空间资源开发与国家安全》经典题型含答案选择题[2024·吉林一模]人工化指数是指人类活动导致的岸线使用类型变化占总岸线长度的比例,能够反映海岸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
下图示意深圳市东西海岸线人工化指数的变化。
读图,完成1~2题。
1.据图可知,1988~2021年深圳()A.西海岸经济发展速度快B.东海岸城镇建设潜力小C.东海岸自然岸线替代人工岸线D.西海岸人工岸线替代自然岸线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人工化指数能够反映海岸线受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
由图可以看出,西海岸人工化指数高于东海岸,能够反映出西海岸的开发强度更高,经济发展速度快,A正确;东海岸开发较少,城镇建设潜力大,B错误;人工岸线是由填海造地、围海和构筑物等永久性工程构成的岸线,自然岸线被破坏,难以恢复和替代人工岸线,且读图可知,东海岸人工化指数整体升高,人工岸线占比可能增加,C错误;西海岸人工化指数较高且整体呈增长趋势,反映海岸线受人类活动明显,即人类活动利用改造自然岸线,但并未全都形成了人工岸线,D错误。
故选A。
2.近年来西海岸人工化指数变化的原因可能有()①城镇建设岸线趋于饱和②政府推行均衡一体发展③发展中心转向东部海岸④自然岸线生态保护提升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答案:C解析:读图可知,西海岸人工化指数趋于平稳,2018~2021有降低趋势,可能是因为西海岸城镇建设岸线趋于饱和,①正确;政府推行均衡一体发展,会增加东海岸的开发,而不是降低西海岸的开发,②错误;发展中心转向东部海岸,会增加东海岸的开发强度,而不是降低西海岸的开发,③错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生态,保护自然岸线生态环境,主动减少人工干预,④正确。
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
故选C。
[2024·河南信阳高级中学高三月考]我国海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水产养殖业产量居世界前列。
但目前我国养殖产业以浅海养殖为主,深海水域利用率不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