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册教材知识全解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
- 格式:doc
- 大小:425.50 KB
- 文档页数:4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_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五年级第十册)一、教学内容找次品“数学广角”主要是向学生渗透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优化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可有效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本单元主要以“找次品”这一操作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等方式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归纳、推理的方法体会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发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编排特点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重视小组合作与交流。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教科书在素材的选取上非常注重现实性,如钙片、矿泉水、松果、饼干、糖果、白糖等物品,都是学生身边常见的,既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便利。
教科书的两个例题在编排上都呈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情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活动过程中逐步养成合作、交流的习惯。
2.注意体现思维过程和分析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科书在编排结构上注重体现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强调数学思维的一般过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如例1安排了从5个物品中找次品,仅要求学生说出找次品的方法,不需要进行规律总结,从而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2则安排了9个待测物品,并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最优策略,从而让学生经历由多样化过渡到优化的思维过程。
此外,教科书在分析方法的编排上还很重视“数学化”,即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分析模式。
先让学生探讨待测物品数量为5个、9个时怎样找次品,并罗列出各种解决方案;然后从这些方案中寻找规律,总结、提炼出一般方法和优化策略;最后,再利用归纳出的方法去解决待测物品数更多时的问题,同时也从可验证归纳出的方法是否正确。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教案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培养学生对几何图形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内容主要包括三角形的分类,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三角形的稳定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初步的图形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还不是很清楚。
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可以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中,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2.三角形的内角和。
3.三角形的稳定性。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教学材料,如PPT、教学卡片等。
2.准备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品,如三角板、三角形的玩具等。
3.准备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三角形物品,引导学生对三角形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能找出这些物品中的三角形吗?三角形有什么特点呢?”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定义,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和性质。
同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进一步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以及稳定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三角形物品,分析其特点和性质,并尝试解决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对三角形特点和性质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应用三角形的地方。
5.拓展(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三角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拓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单元《数学广角》主要讲述了图形的拼组和组合,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解决。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基本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的,旨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图形知识,对平面图形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动手操作,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然而,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拼组和组合,学生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图形的拼组和组合的方法,学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出复杂的图形。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图形的拼组和组合的方法,学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出复杂的图形。
2.教学难点:学生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拼组和组合,以及相关的数学问题解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拼图教具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图形拼组和组合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拼图、乐高玩具等,引导学生关注图形的拼组和组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探讨图形的拼组和组合的方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会用简单的图形拼出复杂的图形。
3.巩固练习:教师设计一些具有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数学广角》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详细内容包括教材第101页例1及相关练习题目。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简单的排列组合原理,掌握利用排列组合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理解排列与组合的概念,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排列组合的基本方法,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排列与组合的区别,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卡片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小明去商店买饮料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小明有多少种不同的购买方式。
2. 例题讲解(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情景图,找出小明买饮料的不同组合方式。
(3)通过例题,讲解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出示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4. 小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如何运用排列组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排列与组合的定义2. 排列组合的计算方法3.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从1、2、3、4四个数字中,任选两个数字,写出所有可能的两位数。
(2)从红、黄、蓝、绿四种颜色中,任选两种颜色,给一个长方形涂色,有多少种不同的涂法?2. 答案:(1)12、13、14、21、23、24、31、32、34、41、42、43(2)6种涂法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排列组合的理解程度,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例如,让学生回家后与家人讨论如何安排一周的食谱,列出所有可能的组合方式。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细化解读课标材料姓名:单位:时间:第七单元数学广角单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渗透初步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2.使学生逐渐养成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难点: 1.体会优化的思想. 2.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合理安排时间学习目标的设置:依据一:《课程标准》1、总体和学段目标中的描述:(1)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3)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4)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游戏规则的公平性,能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内容目标中的描述:(1)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2)获得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活动经验和方法。
(3)初步感受数学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数学的作用。
依据二:《教师教学用书》中的单元目标的具体描述1.使学生通过简单的事例,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和对策论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材剖析一、教课内容“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公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此刻《孙子算经》中。
教材在本单元安排“鸡兔同笼” 问题,一方面能够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领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二、教课目的1.认识“鸡兔同笼”问题,感觉古代数学识题的兴趣性。
2.试试用不一样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 问题,并使学生领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三、编排特色1.由《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引入,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
教材第一经过富裕情味的古代讲堂,生动地表现了在《孙子算经》中记录的“鸡兔同笼” 问题,并经过小精灵的发问激发学生解答我国古代有名数学识题的兴趣。
2.着重表现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一样思路和方法。
考虑到《孙子算经》中原题的数据较大,教材在例 1 中从数据较小的问题下手,让学生试试解决。
表现了学生从猜想到用“假定法”和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的研究过程,同时也表达认识决“鸡兔同笼”问题的不一样思路和方法。
教材除例 1 中运用的方法外,在阅读资猜中也介绍了一种先人常用的解决该类问题的方法,让学生感觉先人奇妙的解题思路。
3.拓宽对“鸡兔同笼”问题的认识,明确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配合“鸡兔同笼” 问题,教材在“做一做” 和练习中安排了近似的一些习题,比方“龟鹤”问题,生活中的一些本质问题等,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到这种问题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并稳固用“假定法”或方程的方法来解决这种问题。
四、详细编排1.情形图和例 1。
编排思想:(1)“鸡兔同笼” 问题是我国古代有名的数学识题,本单元借助古代讲堂的情境对《孙子算经》中记录的“鸡兔同笼”原题进行了介绍,并经过学生冥思苦想该问题的画面激发学生解决该类问题的兴趣。
(2)因为“鸡兔同笼”原题的数据较大,不便于学生进行研究,所以教材以化繁为简的思想为指导,先在例 1 中安排一道数据较小的“鸡兔同笼”问题让学生研究解决的方法。
教案标题:五年级上数学教案-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理解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包括植树线路的封闭与开放,以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植树问题》。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能灵活运用。
难点:在实际问题中,如何判断植树线路的封闭与开放,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植树棵数。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植树造林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树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1)教师提出问题:在一条直线上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这是什么样的植树线路?(2)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得出植树线路是封闭的。
(3)教师引导学生探讨封闭植树线路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3. 探究活动(1)教师提出问题:在一条封闭的植树线路上,植树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2)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植树棵数等于间隔数的关系。
4. 实际问题(1)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在一座长方形的花园四周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植树棵数。
(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植树线路的封闭性,以及如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植树棵数。
5.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植树问题的基本概念、植树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等。
(2)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在一座圆形花园周围植树,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求植树棵数。
(3)学生思考并尝试解决拓展问题,教师给予指导和点评。
五、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结合生活实际,找出身边的植树问题,并尝试解决。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植树问题,让学生了解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主要通过有趣的故事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鸡兔同笼”、“烙饼问题”等典型的数学问题,这些问题既具有挑战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和运算方法。
但部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存在将数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现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学广角》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运用列举、画图等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数学广角》中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故事情境素材,如图片、视频等。
2.准备练习题,以便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操练和巩固。
3.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情境,如“鸡兔同笼”问题,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故事情境要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教材中的问题,如“烙饼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
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启发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知识点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知识点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知识点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所)。
3、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
(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
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
除最后一位外都是数字,最后一位若是字母只能是小写。
七 数学广角
课标要求全解
目标指南
1.通过观察、猜测、试验、推理等活动,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数学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探索和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难点:用优化的方法解决问题。
教材知识全解
知识讲解
知识点一 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问题导入 这里有5瓶钙片,其中1瓶少了3片,设法把它找出来。
说一说你是怎么称的?
方法讲解
方法一:第一次天平左边托盘放两瓶,右边托盘放两瓶,如果天平平衡,那么剩下的一瓶就少3片。
如果天平不平衡,天平哪边高,少3片的1瓶就在高处一端,把这两瓶再分别放在左右托盘中,托盘高的一端就是少3片的一瓶。
图示:5瓶(2瓶,2瓶,1瓶)天平左右各放1瓶⎩⎨⎧次瓶瓶不平衡次瓶是次品剩下平衡2)12(:)
1(1:,
方法二:两个一组称量,左右托盘中各放1瓶,第一组平衡,再称量第二组。
第一组不平衡,那瓶次品就在这2瓶中。
称量第二组时,第二组平衡,剩下的1瓶就是次品;第二组不平衡,那瓶次品就在这2瓶中。
至少需要2次能找出次品。
图示:5瓶(1瓶,1瓶,1瓶,1瓶,1瓶)天平左右各放1瓶
⎩⎨⎧次
不平衡次瓶瓶瓶平衡1:2)111(:,, 方法三:1瓶放在天平的一端,另四瓶依次放在天平的另一瓶,同样也能找出少3片的那瓶钙片,但也至少需要3次才能找到次品。
归纳总结:从上面的称量过程中可以知道,在5瓶钙片中找出1瓶次品,方法并不止一种,可以有多种解决办法。
知识点二 运用优化策略解决问题
问题导入:在一些零件里有1个是次品(次品重一些),用天平称,至少称几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过程讲解
1.理解题意:题中以9个零件为实验个数,通过不同的测量方法,从中找出最优方法。
2.实验演示:
实验一:(1)实验过程:把9个零件分成5份,每份分别是:2个,2个,2个,2个,1个。
每次拿2个称,平衡,再称下一组;不平衡,从中就能找出次品。
(2)实验结论:特殊情况下1次能称出次品,保证4次能称出次品。
实验二:(1)实验过程:9个零件分成4份,每份分别是2个,2个,2个,3个,天平两边各放2个,天平平衡,4个都是正品。
称量下一组,天平两边再各放两个,平衡,剩下一个为次品,不平衡,再称量一次找出次品。
如果第一次称量中天平不平衡,就把重的一端2个零件再分别放在天平两端托盘中,可称出哪个为次品。
(2)实验结论:这种称法保证3次称出次品,特殊情况下2次能称出(第一次天平两端各放2个零件不平衡时)。
实验三:(1)实验过程:把9个零件分成3份,每份分别是4个,4个,1个。
天平两端各放4个,天平平衡,剩下的1个为次品。
如果天平不平衡,把重的一端的4个放在平天两端各2个,再把重的2个再分别放在天平两边托盘中,就可称出次品。
(2)实验结论:特殊情况下一次称出次品,至少需要3次称出次品。
实验四:(1)实验过程:把9个零件平分成3份,每份分别是3个,3个,3个。
天平两边各放3个,平衡,次品在另3个当中;从3个中拿出2个放在天平两端,平衡,剩下的是次品,不平衡,重的是次品。
如果第一次称量时天平不平衡,次品就在重的3个当中,拿出其中的2个称一次就可找到次品。
(2)实验结论:这种称法,无论出现什么情况,都能保证2次称出次品。
3.实验现象分析:在称量过程中,通过天平平衡或不平衡,有时一次就能找到次品,但这是偶然的情况,不全面的,平衡时找到次品应考虑到不平衡时,不平衡时也应考虑到平衡时。
从上面的称量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但其中总会有一种方法是最简捷的,最行之有效。
在解决问题时,应找出最优的方法。
本题中第四种方法为找出次品的最优方法。
零件为10个、11个、12个……都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归纳总结在找次品时,把物体分成3份,每份尽量平均时,找出次品的次数越少。
可以用示意图表示出来:
……
误区警示
误区—架天平,只有5克和30克两个砝码,要把300克盐分成三等份,最少称几次?写出称法。
第一次:称出35克物体;第二次:称出35克物体,第三次:称出30克物体。
3次称出100克。
重复上面的做法3次又称出100克,还剩100克。
把300克盐分成3等份,共需6次。
错解分析此题没有想到可以用物体称物体。
当第一次称出35克物体后,第二次就可以用物体加砝码一起称量。
因此题中的6次不是最少的次数。
正确解答第一次:砝码称物体,天平一边放5克和30克砝码,另一边称出35克盐。
第二次,砝码加物体称物体。
天平一边放30克砝码和35克盐,另一边称出65克盐。
第三次:物体称物体。
即天平一边放已称出的35+65=100(克)盐,另一边称出100克盐。
剩下100克盐。
300克盐,至少称3次可将其三等份。
温馨提示在称量物体时,要联系生活实际,不要只想着砝码称物体,还要想到砝码加物体再称物体,物体还可以稀物体。
考点题库
1.(重点题)有14个形状、大小一样的红球,其中一个重量较轻是不合格产品,你能用天平称几次找出不合格产品?
分析:把14个球分3份,每份是5,5,4,称法如下:
解答:至少称3次找出不合格产品。
2.(难点题)有甲、乙、丙、丁四袋奶粉,甲袋奶粉最轻,丙袋奶粉最重,乙袋奶粉在甲、丙两者之间。
试用无砝码的天平称一次,确定出丁排在第几位,应该怎样称量?
分析:甲、乙、丙三袋奶粉的排序是甲<乙<丙。
要想一次确定丁排在哪,就得和乙袋比较,比乙袋重,丁袋排在乙袋后,即从小到大排在第三位;比乙袋轻,从小到大排在第二位。
解答:和中间量乙袋比较,就可判断丁的顺序。
3.(易错题)妈妈正在厨房烙饼,每次锅里只能放两张饼,烙一张饼需2分钟,每面各1分钟。
问妈妈烙3张饼至少需要几分钟?
分析:三张饼编号为①②③,可以先烙①②正面,然后烙①反面,②拿出,烙③正面。
①烙好,再烙②反面和③反面,一共需要3分钟。
解答:至少需要3分钟。
4.(变式题)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现在有6把钥匙6把锁,但不知怎么相配。
那么最多要试多少次确保配对全部钥匙和锁?
分析:先拿出一把钥匙A,在最不利的情况下连试5把都不相配,就不必再试,A一定是第6把锁的钥匙,5次对1把。
以此类推,共需5+4+3+2+1=15(次)。
解答:最多试1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