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加权成像对子宫肉瘤及良性肌瘤的鉴别诊断
- 格式:pdf
- 大小:813.78 KB
- 文档页数:5
3.0T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诊断宫颈癌意义探讨发布时间:2021-09-01T02:34:04.987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21期作者:魏焕焕[导读] 目的:探究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魏焕焕周口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周口 466700【摘要】目的:探究分析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
方法: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30例纳入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CT、DWI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以病理活检作为黄金标准,对比两种影像学检查手段对患者宫颈癌分型的诊断诊出率。
结果:DWI检查对患者宫颈癌分型的诊断诊出率为96.67%(29/30),显著高于CT检查的76.67%(23/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较高,有利于辅助诊断宫颈癌的分型,具有较高的临床适用价值。
【关键词】宫颈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检验;诊出率宫颈癌是临床高发的女性恶性肿瘤,该病主要发病部位为子宫颈部位,结合病变感染属于高危型持续HPV感染的范畴。
宫颈癌的早期症状不明显,病情发展速度较快,一旦确诊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治疗难度和治疗成本均更高,预后效果差。
近年来,随着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危害广大女性身体健康和家庭幸福的主要疾病[1]。
做好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诊断十分重要。
本文分析了3.0T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应用于诊断宫颈癌的价值,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在2018年1月到2021年1月期间本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抽取30例纳入研究对象,年龄最小29岁、年龄最大80岁,平均年龄为(49.34±2.41)岁,平均病程为(5.63±3.72)个月。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宫颈癌的诊断标准;符合CT、DWI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的条件;患者及其家属配合本院研究;本次研究经过院伦理委员会审核与批准。
・3326・医生签述!Q塑堡!!旦笙!!鲞笙!!塑丛型生堂坚!!!四!!!生:型!!!Q塑:!型:!!,型!!:!!子宫肌瘤的磁共振应用新进展刘寒△(综述),韩福刚’(审校)(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放射科MRI室,四川泸州646000)中图分类号:R737.33;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84(2009)21-3326-03摘要: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同传统的影像诊断方法超声相比.磁共振成像(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具有明显优越性.尤其是功能成像,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组织的病理、生理及生化代谢等信息,从而可能为子宫肌增的正确分型、合理治疗方案的制订及疗效评价提供影像学依据。
本文综述了MRI对子宫肌瘤的诊断技术及优势、MRI导向下子宫肌瘤的治疗和MRI对子宫肌瘤预后的评价,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子宫肌瘤;病理RecentAadvancesintheApplieationofMRIinUterineLeiomyomasLIUHall.HANFu—gang.LDepartmenttlfMRl.AffiliatedIh,.‘l,italt’fl№hfI{iMedu'atCollege.|mh011646000。
ChtM、Abstraet:UterineIeiomyomasiSafamiliardist、aseofR-mah・repnJdu{-tivesystem.Comparewithultra.sound.thetraditionaldiagno..,ticimagingtnetluxJ.MRI}I“obvioussuperioritytothediagnosisofuterineJeio.nlyoma.s.“l”“aj)thefun,’tionalMR1whk‘ht。
anretie(‘tthetissularinfimnationofpathology,physiology,bkr-chemistryantlmeta})t,lisminmanyways.might[ffovideimageoh,gyeviden{-Pn"‘・【lrrPrt¨扑hinf・alion.rationalIrealmenlall{I('uraljvPPI卜‘.tevalualmnofutt'rineIeiom、_omas.Thispap(-rreviewedthesuperiorityofMRIifluterineleiomvomasdiagonis.【hPre{-enttherapynnolheflguidedI,yM川andprognosisevaluationl,yMRI.Keywords:Magnetic。
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摘要】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原理,然后分析了其在宫颈癌诊断中的应用和在术前评估中的价值。
通过临床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介绍,我们发现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的早期诊断和术前评估中有着较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
结论部分指出了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潜在价值,并提出了未来研究方向。
我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弥散加权成像将在宫颈癌诊断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提供更准确、快速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关键词】关键词:弥散加权成像、宫颈癌、诊断、术前评估、技术原理、临床研究、实验结果、潜在价值、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利用水分子在组织中的随机运动来获取图像信息,能够提供更加精细的组织结构信息,进而帮助医生准确地定位肿瘤病灶。
在宫颈癌的诊断中,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病变的位置、范围和恶性程度,从而指导后续的治疗方案选择。
弥散加权成像还可以在术前评估中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医生评估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浸润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程度,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期望能够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全面的影像学信息,改善宫颈癌患者的诊疗效果。
1.2 研究目的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及术前评估对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弥散加权成像是一种新兴的磁共振成像技术,通过测量水分子在组织内部的扩散来提供组织微结构和功能信息。
本研究旨在探讨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分析其在辅助早期宫颈癌诊断、病灶定位及疗效评估方面的潜在价值。
通过临床研究方法和实验结果的分析,深入了解弥散加权成像在宫颈癌领域的具体应用效果和优势,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推动弥散加权成像技术在宫颈癌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并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诊断手段,从而提高宫颈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MRI在鉴别诊断子宫肉瘤与变性子宫肌瘤中的应用万青松; 罗继元【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7(015)011【总页数】4页(P88-91)【关键词】MRI检查; 子宫肉瘤; 变性子宫肌瘤; 鉴别诊断【作者】万青松; 罗继元【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攀钢集团总医院放射科四川攀枝花 617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肉瘤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来源于子宫平滑肌、结缔组织及内膜间质,根据病理类型分为癌肉瘤、子宫平滑肌肉瘤、腺肉瘤(多见青年女性)、内膜间质肉瘤、未分化肉瘤[1]。
该病发病率低,但恶性程度高,因缺乏临床特征,且疾病发展迅速,早期即可发生远处转移,因此早期诊断较为困难[2]。
子宫肌瘤则是生育期妇女常见宫壁病变,其肌瘤性质可发生各种退行性改,影像学检查两种疾病,均可呈现肿瘤位置、大小、肌层浸润,临床鉴别较为困难[3],笔者通过回顾分析24例子宫肉瘤及32例变形子宫肌瘤患者影像学资料,探讨MRI在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收集2013年4月至2016年5月于我院就诊,经病理证实的24例子宫肉瘤患者及32例变性子宫肌瘤者的临床资料,变性子宫肌瘤者诊断标准:病理学上失去典型旋涡状或编织装样变、红色样变或钙化等的子宫肌瘤,入选患者均有流产史,且伴随经期延长、月经量增多、进行性痛经等典型临床表现。
其中子宫肉瘤组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9例,月经量增多10例,腹痛4例,腹胀1例,4例CA125、CA199轻度升高,其余肿瘤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检查显示LMS 3例,ESS 2例,MMMT 19例。
变性子宫肌瘤者主要临床症状为不规则阴道出血14例,月经量增多12例,腹痛3例,腹胀4例。
1.2 检查方法患者均进行Siemens 1.5T Symphony和3.0T Verio MR超导扫描仪进行检查,相控阵体线圈,患者取仰卧位,平静呼吸下进行T1WI、T2WI、抑脂增强T1WI扫描,具体参数如下,T2WI:TR 5 550ms,TE 88ms,矩阵320×224,,FOV 300mm×300ms,层厚6mm,层间距1mm;T1WI:TR931ms,TE 8.6ms,矩阵256×205,FOV 300mm×300ms,层厚6mm。
第 44卷第5期2023 年9月Vol.44 No.5September 2023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MEDICAL SCIENCES)表观弥散系数对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评估曾雪伟,周守国,黄耀渠,王梓华,何亚男,黄华仪,王娟(佛山市中医院医学影像科,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表观弥散系数(ADC)评估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术(MRgFUS)治疗子宫肌瘤效果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10月期间56例接受MRgFUS治疗子宫肌瘤患者治疗前、治疗3月后和6月后的MRI及临床资料,比较患者病灶ADC值与肌瘤的体积,症状严重评分(SSS)和子宫肌瘤症状-生活质量问卷(UFS-QOL)评分的相关性。
使用方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相关数据的差异,采用Pearson法进行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结果】 56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6个月后病灶ADC值[(1.11±0.13)、(1.84±0.09)、(2.12±0.24),×10-3/(mm2/s)]、肌瘤体积(102±35.30、56.70±18.88、46.93±18.99,cm3),SSS(36.73±11.74、21.77±10.21、17.66±9.30)和UFS-QOL(59.05±17.48、76.54±16.50、82.46±12.37)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557.837,73.589,53.976和37.606,P值均<0.05)。
ADC值与肌瘤体积、SSS呈负相关,与UFS-QOL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6,-0.630和0.592,P值均<0.05)。
浅析子宫肌瘤与肉瘤鉴别诊断中磁共振的应用发表时间:2018-08-16T14:37:35.613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5期作者:张函光[导读] 目的探讨并分析磁共振诊断子宫肌瘤与肉瘤的临床价值。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 154002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磁共振诊断子宫肌瘤与肉瘤的临床价值。
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1月~2017年6月96例子宫病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病变类型分为子宫肌瘤组与肉瘤组,各48例。
对比磁共振对两种病变诊断结果的差异性。
结果子宫肌瘤组患者多数血流形态规则,血流流量较少;肉瘤组患者多数处于不规则状态,血流丰富,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磁共振能够准确区分子宫肌瘤与肉瘤,临床诊断中需仔细辨别诊断结果,提升诊断准确性。
关键词:磁共振;子宫肌瘤;肉瘤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diagnosis of uterine fibroids and sarcoma. Methods 96 cases of uterine lesion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7,and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and 48 cases were divided into myoma group and sarcoma group according to the type of disease. The difference of MRI in diagnosing two kinds of lesions was compared. Results mos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uterine fibroid group had regular blood flow patterns and less flow flow. Most of the patients in the sarcoma group were in irregular state,and the blood flow was rich,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MRI can distinguish uterine fibroids from sarcoma accurately,and the accuracy of diagnosis should be carefully diagnosed in clinical diagnosis.[Key words] magnetic resonance;Myoma of uterus;sarcoma若子宫肌瘤有明显的特征,临床上容易做出正确的诊断,通常是采用B超进行诊断,B超影像以低回声旋涡状结节灶呈现,且合并内部回声特征变化,但是因操作者的手法会影响到B超诊断率,容易遗漏小型病灶,无法有效区分靠近附件区以及附件区肿瘤的浆膜下肌瘤[1]。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诊治进展盘宁燕【摘要】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无特殊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早期易误诊,其鉴别诊断包括平滑肌肿瘤,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腺肉瘤等,CD10可作为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特异性标志物.筋膜外金子宫十双附件切除术十盆腔淋巴结切除为主要手术方式.辅助治疗包括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激素治疗,孕激素受体阳性者使用激素治疗效果好.【期刊名称】《华夏医学》【年(卷),期】2014(027)004【总页数】5页(P158-162)【关键词】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鉴别诊断;治疗方法;预后【作者】盘宁燕【作者单位】金秀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妇产科,广西金秀5457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endometrial stromal sarcoma,ESS)是一种起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恶性肿瘤,发病率低,约占子宫恶性肿瘤的2%,无特殊临床症状和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尤其是早期患者,易误诊为子宫肌瘤或子宫腺肌病等。
子宫外的ESS常常是起源于子宫内膜异位症。
世界卫生组织WHO(2003年版)[1] 根据ESS 临床与病理特征将其分为:①低度性子宫内膜子宫内膜间质肉瘤(LGESS)。
②未分化内膜间质肉瘤(UES)。
传统的高度恶性子宫内膜间质肉瘤(HGESS)由于没有特异型分化并且组织学不同于子宫内膜间质,已不再采用。
ESS原发部位最常见于宫体,其次为宫颈,多见于绝经前后中老年妇女,谷旸等[2]对620例宫内膜间质肉瘤临床特征进行统计,中位发病年龄为45岁,平均40~50岁,临床症状包括月经不规律(57.1%)、腹痛(11.3%)、腹部或盆腔包块(11.8%),部分表现为宫颈赘生物或阴道脱出物(4.4%)。
晚期患者可出现消瘦、全身乏力、贫血、低热等恶液质症状。
3.1 LGESS多呈息肉或结节样,可表现为孤立的、界线清楚的且主要位于子宫壁内的肿物,更多见为广泛穿透肌层,扩展到浆膜,切面显示为黄色到棕褐色,较普通的平滑肌瘤质软,偶见到囊性变和黏液变性,肿瘤在阔韧带和附件的血管内扩展可呈现“蠕虫栓子”样外观,颇具特征性。
子宫肉瘤的术前诊断陈思蕾;王光伟;赵万成;杨清【摘要】子宫肉瘤(uterine sarcoma,US)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高、易远处转移、易复发、预后差等特点.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因素,因此术前对子宫肉瘤的诊断和分期有重大的临床意义.子宫肉瘤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单一的术前检查,如血清CA125或乳酸脱氢酶(LDH)值升高,对子宫肉瘤有提示意义,但无法明确诊断.当子宫肉瘤凸向宫腔时,子宫内膜细胞学检查可有阳性发现.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与弥散加权成像相结合有助于区分子宫肉瘤与子宫良性肿瘤,但仍需大样本研究进一步验证.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可以获得较为可靠的病理结果,但由于相关风险及并发症并不作为常规术前检查手段.通过将临床体征、生物学标记物及影像学检查相结合构建的综合术前预测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子宫肉瘤诊断的准确性.【期刊名称】《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4页(P257-260)【关键词】子宫肉瘤;子宫肿瘤;肉瘤;诊断;磁共振成像【作者】陈思蕾;王光伟;赵万成;杨清【作者单位】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110004沈阳,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妇产科【正文语种】中文子宫肉瘤(uterine sarcoma,US)是一种罕见的间充质来源的恶性肿瘤,早期缺乏特异性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法早期发现,导致干预治疗延迟,接受手术的患者术后往往对放化疗耐药且复发率高,总体预后较差。
1 流行病学子宫肉瘤占女性生殖器恶性肿瘤的1%,占子宫恶性肿瘤的3%~8%[1],全球每年发病率为1.55/10万~1.95/10万[2]。
子宫肉瘤的发病年龄尚无统一定论,Zhao等[3]对48例子宫肉瘤病例进行统计发现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13±9.48)岁,其中27例(56.25%)患者年龄介于40~49岁之间,年龄大于50岁的患者只有14例(29.17%)。
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子宫肌瘤及变性1例Huang Gaoting;Wang Shuai;Huang Ting;Zhu Yaokui【摘要】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的发病率低,一般术前难以确诊,病情进展快,预后差.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在临床上易误诊为最常见的子宫良性肿瘤—子宫肌瘤,但二者在术中、术后的治疗方式完全不同,因此术前完善二者的鉴别诊断,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与远期生存质量意义重大.本文报告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子宫肌瘤及变性病例1例,以供临床医师借鉴参考.【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9(025)020【总页数】4页(P4-7)【关键词】低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子宫肌瘤;异常子宫出血【作者】Huang Gaoting;Wang Shuai;Huang Ting;Zhu Yaokui【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子宫内膜间质肉瘤是来源于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的女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占所有子宫恶性肿瘤的比例不到1%,却是第二常见的子宫间质性肿瘤。
临床上,子宫内膜间质肉瘤容易被误诊为子宫平滑肌瘤,因两者之间缺少术前鉴别诊断的有利途径。
鉴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较为罕见但却误诊率高,具有预后差、病情进展快等特点,本文就1例子宫内膜间质肉瘤误诊子宫肌瘤合并变性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病例简介赖某,女,52岁,因“不规则阴道流血6月余,加重3 d”于2017年7月15日收入院。
患者诉半年前无诱因出现月经周期不规则,反复至当地诊所以“月经不调”行中药治疗(具体药物不详)未见明显好转。
6月5日开始出现持续性阴道流血,量少,3 d前开始出血量增大,患者出现头晕、头痛、心慌和疲乏等不适,遂至本院就诊。
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贫血貌,营养劣,心、肺及神经系统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妇科检查:阴道少量流血,色暗红伴凝血块。
子宫增大,如孕2+月,质硬,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双侧附件未见异常。
月经史:平素月经较规律,有痛经及血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