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仗八捷留英名――赣东北红军在衢州活动纪实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赣东北根据地发展和红军攻打廿八都镇今日江山-2014.9.5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江山路线图先遣队袭击廿八都徐家墩,烧毁国民党军的两座碉堡。
1927年“八七”会议后,中共江西省委决定在全省各地举行秋收暴动。
随后方志敏等领导了弋阳、横峰农民大暴动。
1928年初,赣东北特委成立,领导赣东北地区革命斗争,5月成立了弋阳、横峰两县苏维埃政府,赣东北区域最早的一块革命根据地形成。
1929年2月,信江特委成立,赣东北特委迁景德镇工作。
10月,信江苏维埃政府成立,方志敏当选主席,这标志着信江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1930年5月,在赣东北特委领导下,湖口根据地成立苏维埃政府。
同月,在闽北临时委员会领导下,福建崇安成立了苏维埃政府,闽北革命根据地形成。
1930年7月,根据中共中央对赣东北的指示,信江、赣东北两特委合并为新的赣东北特委,集中赣东北各地武装建立红十军。
随后,中央又指示将闽北的党组织划归赣东北特委领导,闽北红军并入红十军。
1930年8月1日,赣东北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赣东北革命委员会,主席方志敏。
至此,包括信江、赣东北、闽北三块地域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随着赣东北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中共中央对浙西的革命也更为关注,于1930年10月和1931年2月先后两次指示赣东北特委,要求“扩大浙西的红色范围”和向衢州、江山、常山“派人去工作”。
赣东北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指示,派主力红军——红十军等部队,挥戈征战江山等地,将革命推进到浙西。
1932年,赣东北红军两次攻克江山廿八都镇,并且开展革命宣传,没收土豪劣绅的财产,分给贫苦百姓,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地方反动势力,扩大了共产党和红军的政治影响,促进了江山革命的发展。
上饶集中营、赣东北根据地旧址实践考察心得XX集中营是“皖南事变”后XXX反动派囚禁和迫害新四军被俘干部和爱国进步人士的地方。
每次来到这里,总感到有一种强烈的震撼扑面而来……。
它掸去我心灵的尘埃,它涤荡着我思想的污浊。
它驱除压力,让我忘却烦恼。
它振奋我的精神,让我积极乐观,重燃激情去拼搏!“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烈士精神与天地长存,与日月同辉,感谢烈士丰功伟绩的话,我认为自不必多说,此刻我更多地感到烈士精神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有着太多的启迪。
人活着,总会有烦恼,有时还会感到很苦很累、压力很大。
想想新四军战士吧,在弹尽粮绝后依然坚持战斗,有的牺牲了,有的被俘了。
他们在狱中遭受严刑拷打,老虎凳、辣椒水、红烙铁、铁丝笼……,惨无人道,有200余人在这里被敌特杀害和活活折磨致死。
想想今天的我们,再苦再累,吃穿住用一般还是有保障的。
比起革命先烈们爬山涉水、卧雪眠霜地打游击,甚至冲锋陷阵,我们这点苦、这点累算得了什么!现代社会节奏快,压力是大些,但是再大,有多大?要你流血负伤吗?要你奉献生命吗?或许有人说,活在当下,我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不能跟烈士比。
我觉得没错!我们生活的现代社会正是建立在前期社会进步和物质财富积累的基础之上,我们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来定义和定位现代的生活。
革命战争年代的先烈们会奢望喝牛奶吗?建国时期的人民会想到买汽车吗?佛说,众生皆平等。
一幅幅烈士的遗照,虽然陈旧沧桑,但是依然可以看出他们曾经是鲜活的生命。
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有着英俊的面容、伟岸的身躯,他们的遗稿才华横溢,书法汪洋恣肆。
我们感谢推动社会发展的先烈们!在任何社会,人和人都会有差别,这不是我们不安和压力大的另一理由。
在古代,王子王孙是代代世袭的,你有多大机会?士农工商,士排在第一位,也就是做官了。
学而优则仕,考取功名是芸芸众生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这条道能容纳多少人?农民被锁死在一亩三分地上,手工业被视为“奇技淫巧”,商人虽然有钱,但排在最末,不被主流社会所认可。
衢州红色教育基地介绍稿衢州红色教育基地有很多,如:中共衢县支部旧址、杨坞烈士陵园、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千里岗纪念馆、红军路、龙游县等。
下面我则一一介绍这些红色基地。
1、中共衢县支部旧址:位于棋杆巷18号,是衢州地区第一个共产党支部。
1993年10月,棋杆巷18号被我市评定为市级文保单位,2018年府山街道党工委、县学街社区党委在市委党史研究室帮助支持下,打造了中共衢县第一支部旧址长廊。
2、杨坞烈士陵园:1934年,方志敏部队掩护红军主力反围剿撤退,分支部队途经杨坞村,遭到当地地主武装攻击,红军二人牺牲。
村民冒险安葬红军遗体,并立碑纪念。
3、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侵华日军细菌战衢州展览馆位于柯城区县西街罗汉井5号,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浙江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展览馆面积300平方米,始建于1998年,为纪念衢州细菌战的遇难同胞和揭发日军罪证而建立。
4、千里岗纪念馆:1936年8月,中共浙皖特委召开舜山会议决定开辟千里岗游击区,此后100多位红军战士隐蔽在衢江区灰坪乡上坪田村,并在此地进行了四个月的游击斗争。
5、红军路:抗战时期,上坪田村从山下通往山上就只有一个通道,当时被称为马岭,村里老百姓也是通过这条路为山上的红军运送物资和情报,现在通过改建后,改名叫做红军路,也成为了红色旅游的重要景点。
除了修缮完成的红军路,红军墓、红军纪念碑也已建成。
6、龙游县:龙游县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龙游县城南鸡鸣山上,建于1988年,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
碑上有张爱萍将军的题词:“革命先烈名垂青史。
”其后竖有10块诗碑,刻着烈士生前战友和近代知名人士的题词。
纪念碑两侧的小石碑上,记录了龙游革命战争时期牺牲的123名烈士名录。
16军解放衢州的战斗1949年4月21日,整编后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野战军第5兵团第16军强渡长江安庆以西至望江段。
十余天后,渡江战役的第二阶段任务拉开序幕,1949年5月4日至7日,第16军48师、47师、46师、第11军32师相继解放开化、常山、衢州、江山和龙游,在追歼国民党逃敌的同时,截断了浙赣线。
为纪念衢州解放60周年,4月底,本报记者辗转采访了原2野第16军作战处处长(后任副军长)、军史办公室主任高涨等多位军史专家,揭开了原2野第16军及第11军(后并入第16军)解放衢州鲜为人知的历史。
整编后16军有2.5万人记者:高副军长,请问您参加过解放衢州的战斗吗?高涨:攻打衢州时,我是2野第5兵团第16军的作战处处长,跟随军首长一起参加了解放衢州、截断浙赣线的战斗。
记者:第2野战军是曾经的中原野战军吗?第16军建制的由来是什么?高涨:是的,2野是原来的中原野战军。
第16军由原来中原野战军一纵改编而来。
记者:这种变化有什么背景?高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后,人民解放军消灭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总兵力已发展到358万余人,国民党军总兵力已下降到204万人,其中能用于作战的部队仅146万人,完全丧失了在战略上实施有效防御的能力。
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主席发表了新年献辞《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我军和全国人民“把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进行到底”。
为了适应战略形势发展和作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军委于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发出了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指示,对人民解放军进行了整编。
原中原野战军编为第2野战军。
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参谋长李达。
所属部队编成3、4、5三个兵团。
军史:2野第3兵团司令员是陈锡联、政治委员是谢富治;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陈赓;第5兵团司令员是杨勇、政治委员是苏振华。
第一纵队编为第2野战军第5兵团第16军。
赣东北根据地的红色歌谣及其创作特征汪晓万;邱奇杰【期刊名称】《上饶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5(35)4【摘要】土地革命时期的赣东北红色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文化运动,利用多种文艺形式歌颂红色苏区的斗争与生活,其中红色歌谣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宣传形式。
这些歌谣题材广泛,涵盖了当年苏区的各个方面,既有控诉旧社会和反抗压迫的歌谣,也有歌颂苏维埃政权和苏区生活、描绘根据地斗争生活、庆祝红军来之不易的胜利的歌谣。
它们有些是从中央苏区和其他苏区引入的,但更多的是根据地军民积极进行创作或改编的。
这些立足于当地而创编的歌谣,能更加贴近苏区的斗争生活,更符合赣东北苏区群众的需求,因此创作或改编的歌谣成为赣东北红色歌谣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由于灵活运用了多种创编手法,它们成为赣东北红色歌谣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There were dynamic cultural activities in Gandongbei Ba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Agrarian Revolution .People paid a tribute to the fighting and life of the revolutionary areas through various kinds of artistic forms ,among which the revolutionary ballad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propaganda form .These ballads had extensivesubjects ,covering every aspect of the revolutionary areas at that time . These ballads included songs denouncing old days and fighting oppression ,and songs paying a tribute to the Soviet government and the life there ,describing the revolutionary life of the bases and celebrating the hard -won victory by the red army .Some of these ballads were introducedin from the Central Soviet and other Soviet areas ,but most of them were actively created or adapted by the soldiers and civilians of the bases .These ballads ,based on the local places ,were closer to the revolutionary life of the Soviet areas , and were more in conformity with the needs of the masses in the bases .Thus ,created or adapted ballads beca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evolutionary ballads of Gandongbei ,and meanwhile ,they became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part of Gandongbei ’s revolutionary ballads .【总页数】8页(P25-32)【作者】汪晓万;邱奇杰【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江西上饶 334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5【相关文献】1.浅析闽西苏区红色歌谣创作特征 [J], 李彪2.东固革命根据地的红色歌谣传唱及其影响 [J], 叶福林3.左江革命根据地红色歌谣的艺术特征 [J], 彭西西;刘洁4.中央苏区红色歌谣的曲调来源、创作手法及其显著特征 [J], 卢致苑5.川陕革命根据地时期红色歌谣的特点分析 [J], 毕瑛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当年浙赣苏区贸易线今日老区红色旅游路自1930年起,国民党对方志敏领导的赣东北苏区实行军事“围剿”的同时,还实行了经济封锁,使赣东北苏区的西药、布匹等日用消费品,特别是食盐供应十分困难。
当时,紧邻赣东北苏区的浙江衢州开化华埠镇、江山廿八都镇和常山球川镇,人民群众在当地中共组织的率领下,不顾安危,冲破国民党的经济封锁线,从1931年初至1934年底,先后建起了两条红色贸易路线,将日用消费品等源源不断地运往赣东北苏区,有力地支援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两条红色贸易路线的形成浙西开化华埠镇,位于浙、皖、赣三省接壤的交通线上,是马金溪等几条溪水的会合处,水陆交通便利,素有“四溪碧水入钱塘,三桥青石达赣皖”之说,向来是三省边境贸易的重要商埠。
土地革命战争初期,这里成为赣东北地区的日用必需品和部分军用物资的重要转运地之一。
为了保卫和巩固华埠这一重要商埠,为了将苏区推进到浙西,赣东北苏维埃政府对华埠特别重视,于1931年3月和1932年4月,红十军先后两次派部队攻克华埠,先后在华埠所在的开化县西南乡建立中共支部、特别支部和区委。
从华埠经航头、油溪口到白沙关,这是一条古老的商道。
航头有两个盐行,白沙关有三四个盐行。
食盐经钱塘江水运到华埠镇后,大部分食盐由盐仓老板用箬皮或笋壳打成五六十斤装的“小花包”运到航头,再从航头运到白沙关,然后由水运至铜埠、德兴、乐平一带。
挑盐者则从白沙关挑回松香、箬皮等山货返航头或华埠。
国民党当局在对赣东北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后,国民党开化县政府颁布的《计口授盐法》规定,每口每日食盐定量8钱。
由于县政府官员与地方势力相勾结谋取私利,对禁令也就敷衍搪塞。
华埠镇一些盐栈店铺因有利可图也不顾禁令,仍将食盐、电池、电筒、雨鞋、药品等所谓“禁卖品”卖给赣东北苏区,或者运至赤白交界处进行换货贸易,其中尤以食盐为大宗。
为了解决赣东北苏区军民食盐紧缺,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消费合作总社(以下简称省社),于1931年l0月在葛源召开会议。
衢州革命烈士邱老金作文丰碑——中国共产党在浙江百年百名英烈:邱老金邱老金(194—1937),原名邱金炳。
出生于浙江开化长虹乡昔树林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邱老金排行第三,父母早年亡故,因家境贫困,他没有入学读书,10多岁时就给地主家做长工。
邱老金稍长后,拜中村乡对傲村一位武艺高强的老人为师,苦练武艺。
他数年如一日,无论严寒酷暑,坚持早起晚睡,勤学苦练,终于学得一身好武艺。
这以后,他集结了20多个志同道合的穷兄弟,在开化县和江西婺源县、安徽休宁县一带山区活动,专门与豪绅地主以及有钱人家作对,劫取不义之财,救济穷苦百姓。
从此,方圆百里内的豪绅地主日夜担惊受怕,他们咒骂邱老金为“贼金”。
当地穷苦农民心里都向着邱老金,亲热地称他为“金伯”。
1931年初,方志敏创建和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开始向浙江开化县境内发展,同年3月和1932年4月,红军先后两次攻克浙西战略要地华埠镇。
1933年9月17日,红十军在军长王如痴的率领下,又一举攻克开化县城。
红军每攻下一地,立即张贴“打倒土豪劣绅”“铲除贪官污吏”等标语,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粮分地。
这一切都被邱老金看在眼里,他觉得红军的所作所为,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红军帮助穷人翻身求解放的声势,比起自己那种昼伏夜行、劫富济贫的做法,其气魄不知要大多少倍。
因此他向往红军,萌发了跟随共产党和红军干革命的思想。
不久,他组织一支数十人的游击队,仿照红军的做法,在开化长虹乡库坑村一带进行活动。
1934年2月20日,红军(开)化婺(源)德(兴)独立营的一支游击队,在长虹乡的天堂山被国民党保安团包围,敌众我寡,处境十分危急。
这时,邱老金恰巧带领队伍经过此地,闻讯后立即命令自己的部队与敌人接火,以迷惑、牵制敌人。
同时,他自己当向导,带领红军冲出包围圈,安然转移到皖浙赣三省边界的莲花塘。
邱老金的这一壮举,赢得红军对他的极大任。
1934年3月,邱老金率领队伍正式参加红军,结束了绿林生涯。
衢州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以下是一些著名的英雄人物及其事迹:
1. 华岗:浙江衢州龙游人,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925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8 年,华岗任《新华日报》第一任总编辑,撰写了大量宣传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和抗战形势的文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 江文焕:浙江衢州开化人,1927 年2 月,北伐军克复开化县城,江文焕即参与组织国民党开化县党部的工作,任县党部执行委员。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江文焕遭国民党当局逮捕,1929 年8 月20 日牺牲于浙江陆军监狱,年仅28 岁。
3. 林维雁:浙江衢州开化人,1948 年4 月7 日,林维雁不幸被捕。
在狱中,她受尽各种酷刑,但始终坚贞不屈。
6 月18 日,林维雁被国民党杀害于衢州城东门郊外,年仅25 岁。
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衢州人民的心中,成为这座城市的骄傲和象征。
衢州红色故事丰富多彩,其中,江山仙霞岭战斗、龙衢战役等战役故事以及姜献华等个人英雄事迹尤为突出。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江山仙霞岭战斗和龙衢战役等战役在衢州地区打响。
这些战役中,国军49军在江山保安街、仙霞岭一带构筑了两线阵地,阻止日寇南进。
师长应鸿伦成功组织了江山仙霞岭战斗,以伤亡500余人的代价,击毙击伤千余敌寇,成功阻止日军南犯福建,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军事奇迹。
姜献华是新四军的一名机枪班班长,在皖南事变中被俘。
1941年6月,他从上饶集中营成功越狱,并在江山新塘边池头墩老家设立接转站,成功策应接转了包括邓子恢长子邓毅生在内的23名被俘越狱新四军难友,被后人誉为新四军的“红色兵站”。
这些战役和英雄事迹展现了衢州地区人民的英勇和智慧,是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这段红色历史。
这些故事不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先烈们最好的缅怀和纪念。
八仗八捷留英名――赣东北红军在衢州活
动纪实
1931年至1933年,赣东北红军二克华埠镇、两战廿八都、三打球川镇,占领开化城,取得了八仗八捷的历史功绩,在浙西的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壮丽的篇章。
(一)
华埠镇位于浙、皖、赣三省接壤的交通线上,三面临溪,一面靠山,是钱塘江干流的发源地。
与重溪、龙山港、虹桥港于镇前汇流,水陆交通方便,钱塘江航运以此为起点,可直达杭州,具有北控皖南,东出金衢,南入怀玉山,西至赣东北之优越的战略地形。
1931年春,蒋介石纠集20万兵力,以何应钦为总司令,对中央苏区与赣东北苏区进行第二次军事“围剿”。
在赣东北苏区,敌重兵把守余江、贵溪等县,以“步步为营,稳打稳扎”的战术向德兴、上饶一带跃进,寻找红十军主力决战。
在敌强我弱、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赣东北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根据中共中央对中共赣东特委的指示精神,命令红十军第一次向浙西开展军事行动。
1931年2月25日,红十军将驻德兴暖水的敌五十五师
所属的一个营消灭后,军部侦悉华埠仅驻浙江保安队教导营的一个连,便由龙志光率领的四旅和德兴县赤警独立营乘虚挥戈东进,28日,旅长龙志光率部从德兴境内出发,途经白沙关和开化县的杨林、青阳,于深夜直抵华埠大坞岗。
华埠镇上的一些商人惧怕红军,他们带着疑虑的心情半开半关着店门,紧张地张望。
红军与驻扎万寿宫的敌浙保教导连官兵仅交战20多分钟,便一举占领华埠街。
一群群红军行走在街上,态度和蔼可亲,彬彬有礼。
一个红军干部,敲开华埠镇商会理事赵禄喜的店门,带着浓厚的江西口音说:“老兄,我们是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是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是来打国民党反动派的部队,你们商店开门照常营业吧!”赵禄喜听了他们的话,看了他们的举动,消除了心中的疑虑,街上的商店纷纷开门营业。
红十军占领华埠后,在街上、河滩上召集群众开会,宣传共产党的政策和红军的性质。
在墙壁上张贴了许多标语、布告。
他们纪律严明,博得华埠人民的欢迎和敬佩。
很多居民、小商贩及工商业者在胸前佩挂着红布条,表示对红军的欢迎。
红军在几家商店门前贴上“贫民借寄所”的字条,对贫苦群众予以接济。
在购买商品时,红军不讨价还价,甚至到老百姓家洗个脸也要付钱。
他们以遵纪爱民的行动,赢得群众的称赞,大家异口同声地说:红军真是一支有铁的纪律的军队,真不愧为俺穷人的子弟兵。
在粉碎敌人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的斗争中,方志敏、邵式平、吴先民等竭力反对中央代表曾洪易的“持久围困堡垒”的冒险主义战略方针,决定向皖浙边方向发展,采取游击战争,声东击西,歼灭华埠之敌。
自红十军首次攻打华埠后,国民党政府重兵布防华埠,加强经济封锁。
食盐实行“公卖”配给,电筒、电池、胶鞋等物资下令禁运。
设置检查站,对来往行人进行盘查、搜索和拦截。
同时加强了白沙关、豪岭关和王坂三个要隘的军事警戒和便衣侦察活动。
企图切断华埠与赣东北苏区之间的贸易交通线,用经济手段窒息红军。
这一反动政策,使赣东北苏区的给养和当地人民生活遇到了极大的困难,尤其是食盐供应出现了严重的危机。
在此期间,华埠商界的进步人士,热情接待来自苏区、身带短枪的商人,想方设法,把一批急需的物资输送给赣东北苏区。
但由于敌人的严密封锁,苏区物资紧缺的矛盾难以缓解。
为粉碎敌人残酷的经济封锁,保证华埠至赣东北贸易路线的畅通,红十军领导决定再次袭击华埠镇。
与首次袭击华埠相比,这次国民党军队实力大增。
镇上驻着浙保第三团第二加强营,由七个连、包括一个机枪连组成。
1932年4月16日,红十军5000余人,由省军委主席邵式平与红十军军长周建屏率领,从德兴境内出发,兵分两路:一路4000余人,由中共开化县油溪口支部书记傅家富作向
导,进白沙关,经油溪口、航头,抵华埠大坞岗直捣营部;另一路近千人,由油溪口“十八兄弟”成员李仁惠作向导。
一支有50多人的便衣队,4月16日下午就埋伏在“徽宁义园”内,天黑前便占领了省保安队第三团第二营营部驻地对面的山头。
晚上8时战斗在孔埠打响,厮杀声及枪炮声,非常激烈。
当时,便衣队短枪队里应外合,点燃了敌军驻地周皇庙、观音堂及正为敌营长新婚设宴的余涤新家房子。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战斗,红军俘虏了大批保安队士兵,缴获了机枪、步枪及部分弹药。
4月17日上午,红军没收十几家盐仓和大商号,筹集了大批食盐、药品、棉布、胶鞋、电筒、电池等物资,押着俘虏返回苏区。
红十军两占华埠镇,军事上取得了胜利,政治上扩大了影响,巩固了化婺德根据地。
特别是王莲辉等一些商界人物,经过赣东北省委省苏领导的教育,与苏区商人达成一些协议,为后来开展赤色贸易疏通了渠道,对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32年,中国工农红军两进江山廿八都,连战皆捷,在闽浙赣边境传为佳话。
廿八都镇,距江山城约70公里,四面环山,中间一小
盆地。
它南邻浦城,西靠广丰,为闽赣入浙之门户,浙通闽赣之要道,素有“鸡鸣三省”之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1年,经党中央批准,赣东北特区升格为省的建制,相继建立了中共赣东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
在方志敏等同志领导下,赣东北苏区和红军游击根据地的范围不断扩大。
当时,与廿八都毗邻的广丰县十都、十一都、比古、六石坑和浦城县古楼等地先后建立了区、乡苏维埃政权,土地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波及江山城乡。
红十军攻打浙西重镇华埠和闽北红军攻占广丰五都的胜利,使江山城乡殷商富户和土豪劣绅急得象热锅上的蚂蚁,惊惶失措。
国民党江山县政府为防红军进攻江山,在廿八都加强防守力量,还颁布了“封锁匪区,断绝接济的条例”,设立县“封锁匪区管理所。
”委派江山县第六区公所区长姜壬林、第四公安局局长章聪,兼任廿八都管理分所正副所长,控制计口授盐,实行经济封锁。
一时间,在通往广、浦苏区的公路沿线、交通道口,哨卡林立,戒备森严,过往行人,均受盘查。
凡粮食、布匹、食盐、药品等,一律严禁出境,违者即以通“匪”论罪,妄图切断江山人民与闽北、广丰苏区的联系。
1932年春,国民党反动派对苏区的军事进剿和经济封锁日益加剧。
为了打击国民党反共的嚣张气焰,巩固和扩大苏区,配合主力红军夺取第四次反“围剿”的胜利,中共广丰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决定选择有利时机,武装袭击廿八都镇,
拔掉敌人苦心经营的军事据点,粉碎经济封锁,开辟一条新的贸易路线。
6月下旬,中共广丰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根据情报,周密分析了敌我双方形势,认为只要集中优势兵力,出其不意地袭击廿八都,完全有把握击溃敌人,夺取胜利。
28日傍晚,广丰红军独立团、赤卫队、花枪连、萝筐队共1000多人,在团长周良瑞、政委吴光丕率领下,从广丰十五都源六石坑,经毛家淤、岭塘,连夜包围了廿八都镇。
翌日拂晓,战斗在镇西面打响。
霎时,龙头山上枪声大作,喊声震天。
红军战士一个个犹如猛虎下山,锐不可挡,迅速地向敌驻地包抄过来。
县基干队和镇自卫团的士兵仓皇抵抗,节节败退。
红军首次攻克廿八都,歼灭俘获敌军30余名,缴获长短枪80多支,子弹8箱,并捣毁了区、镇公所的公安分局,活捉公安分局长、区长、自卫团团总等60余人。
战斗结束后,红军在街上书写了许多标语,打开了杨益丰、隆兴源等20余家大的商号店堂,缴获了大批的物资。
午后,红军召集200多名贫苦农民开会,宣传共产党和红军的政策主张,提出“上等人一扫光,中等人不要慌,下等人来帮忙”的口号,鼓动老百姓联合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
会后,红军部队押着俘虏,挑着战利品,撤出廿八都,返回黄家山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