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工工艺学教学大纲
- 格式:docx
- 大小:28.26 KB
- 文档页数:24
《锻造工艺与锻模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基本信息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专业综合学习领域拓展课程之一,重点介绍了锻造前的准备、自由锻工艺、锤模锻工艺、锻模材料的选择等知识。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锻件的生产方法与流程,认知专业领域、工作范围与工作职责;掌握锻造的基本知识、自由锻和模锻工艺流程以及锻模的结构特点,具备从事企业相应生产岗位工作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设计思路根据相应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结合课程定位,重点介绍锻造的分类、以及不同锻件生产方法的工艺流程及特点。
课程主要介绍了用锻锤生产锻件的基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教学视频、电子课件、仿真模拟、教学动画等教学资源实施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与教学空间的扩展。
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负责讲授知识、答疑解惑与学习指导,充分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目标。
前期课程:识图与手工绘图、机械技术应用基础、工程材料与热加工基础、公差配合与测量技术、成型设备操作与调试等专业基础课程。
四、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掌握锻造发展及其应用,同时能根据具体生产情况制定出合理的锻造工艺、选择自由锻生产时能编制出自由锻工艺,当选择锤模锻时能完成相关的计算并设计出模具,并逐步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知识目标(1)掌握锻造加工方法的概念、特点及应用;(2)掌握锻造原材料的种类、各种原材料的缺陷及其产生原因;(3)熟悉各种下料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4)熟悉各种加热方法的特点、应用范围;(5)掌握自由锻工序的分类、自由锻工艺编织的内容以及典型自由锻件的工序;(6)掌握锤上模锻的分类、特点,锻模的设计流程及设计内容;(7)熟悉锻件的后处理工序及各工序的作用、特点、应用;2.技能目标(1)能够根据制件特点与要求以及生产批量,确定是否选用模具生产;(2)能够正确制定锻件的自由锻加工工艺;(3)能够根据锻模的设计流程设计锻模。
锻压工艺Forging Technology课程编号:07370270学分: 2学时:26 (其中:讲课学时:26 实验学时: 4 上机学时:0)先修课程:材料成型原理、金属学及热处理适用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教材:《锻造工艺过程与模具设计》胡亚民编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年8月第1版开课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掌握金属材料自由锻、模锻的工艺和模具设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自由锻、模锻方法和特点,同时了解锻造坯料准备、锻前加热、锻后处理、锻件质量分析与控制等相关辅助内容和先进的锻造新工艺。
为从事生产技术工作和管理工作打好热加工工艺知识基础;了解热加工的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和发展趋势。
二、课程的基本内容及要求第1章绪论1 基本内容(1)锻造的定义;(2)锻造对材料组织、性能的影响(与铸造、切削加工比较);(3)锻造分类;(4)锻造应用;(5)锻造发展趋势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等。
2 教学要求(1)了解锻造对组织性能的影响;(2)了解锻造分类与应用;(3)了解锻造发展趋势。
3 重难点锻造对组织性能影响第2章锻造用原材料及坯料准备1 基本内容(1)锻造原材料;(2)下料方法。
2 教学要求(1)了解锻造常用原材料;(2)掌握常见下料方法特点。
3 重难点下料方法特点比较与选择原则第3章锻造加热规范1基本内容(1)一般加热方法;(2)少无氧化加热;(3)钢加热时的缺陷及防止措施;(4)锻造加热规范。
2 教学要求(1)掌握基本加热方法及少无氧化加热;(2)掌握钢的加热规范;(3)掌握加热缺陷及预防措施。
3 重难点加热缺陷形成过程与措施第4章自由锻主要工序分析1 基本内容(1)自由锻工艺过程特征和工序分类;(2)镦粗工序;(3)拔长工序;(4)自由锻其它主要工序。
2 教学要求(1)掌握自由锻工艺过程特征及工序分类;(2)掌握镦粗工序变形特点及操作要点;(3)掌握拔长工序变形特点及操作要点;3 重难点镦粗、拔长工序缺陷的形成原因及防止措施第5章自由锻工艺过程1 基本内容(1)自由锻件的分类;(2)自由锻件变形工艺过程的确定;(3)自由锻工艺过程规程的制定。
《车工工艺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车工工艺学》是一门培养学生掌握车工操作技能和工艺知识的专业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车工工作的基本原理、工艺过程和操作方法,具备独立完成简单车工加工任务的能力,为今后从事机械加工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车工工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掌握车床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操作方法。
熟悉车刀的种类、几何角度和选用原则。
掌握轴类、套类、圆锥面、螺纹等典型零件的车削工艺。
2、能力目标能够正确操作车床,完成简单零件的车削加工。
能够根据零件图纸,制定合理的车削工艺方案。
能够正确选用车刀,并进行刃磨和安装。
能够使用量具对车削零件进行精度检测和质量控制。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质量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使其具备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三、课程教学内容(一)绪论1、车工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介绍车工工艺学的定义和主要内容。
阐述学习车工工艺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2、车工在机械制造中的地位和作用讲解车工在机械加工行业中的重要性。
举例说明车工加工在各类机械产品生产中的应用。
(二)车床1、车床的种类和型号介绍常见的车床类型,如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等。
讲解车床型号的表示方法和含义。
2、车床的结构和传动系统详细讲解车床的主要结构部件,包括床身、主轴箱、进给箱、溜板箱、刀架等。
分析车床的传动系统,包括主运动传动链和进给运动传动链。
3、车床的操作和维护演示车床的启动、停止、变速、换挡等操作方法。
讲解车床的日常维护和保养知识,包括润滑、清洁、紧固等。
(三)车刀1、车刀的种类和用途介绍常用的车刀类型,如外圆车刀、内孔车刀、螺纹车刀等。
讲解不同车刀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2、车刀的几何角度解释车刀的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等几何角度的定义和作用。
分析几何角度对车刀切削性能的影响。
《机械制造⼯艺学》教学⼤纲《机械制造⼯艺学》教学⼤纲⼀、课程基本情况1、课程名称:机械制造⼯艺学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3、学时:76学时4、适⽤专业:数控加⼯(数控车⽅向)⼆、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门传授机械制造⼯艺基础相关知识的专业课。
课程介绍了传统机械制造⼯艺的基础知识,主要教学内容:⽑坯制造⼯艺、零件切削加⼯⼯艺、机械加⼯⼯艺规程的制定和装配等四部分。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掌握机械制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法,具备综合处理机械制造⼯艺过程中质量、⽣产率和经济性关系的能⼒;能够编制机械加⼯⼯艺规程;具备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中技术问题的能⼒。
三、课程的⽬的与要求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标和要求:了解机械加⼯设备的主要结构、性能和加⼯范围,并能根据要求合理选⽤;熟悉常⽤⽑胚和热处理⽅法,掌握各种表⾯的加⼯⽅法;熟悉典型零件的加⼯⼯艺分析⽅法,掌握机械加⼯⼯艺规程的编制⽅法;熟悉加⼯精度和加⼯误差,掌握机械加⼯质量的分析⽅法;熟悉装配⼯艺,掌握保证装备精度的⽅法;了解精密、超精密加⼯的基本知识。
四、课程的教学⽅法⑴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常⽣产⽣活中的具体实例逐步引出理论的抽象概念,科学地组织教学。
⑵理论联系实际,带领学⽣深⼊⽣产⼀线,了解机械制造⼯艺过程,充实、丰富教学内容。
⑶结合⽣产过程中的实际案例进⾏分析,强化理论与⽣产实际的结合,提⾼教学质量。
⑷根据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教学顺序和课时安排等进⾏适当调整。
五、课时分配主要章节主要内容学时学时合计绪论学科介绍、学习⽬标、主要内容、课程特点 2 2 模块⼀机械制造基本知识常⽤⾦属切削机床的分类、型号、基本结构 2 2 选择⼯件⽑坯,包括铸件、锻件、焊件及其⽣产过程模块⼆典型表⾯加⼯⽅法与设备任务1外圆表⾯加⼯与设备 2 10 任务2内圆表⾯加⼯与设备任务3平⾯加⼯与设备任务4成型表⾯加⼯与设备任务5螺纹表⾯加⼯与设备2 任务3平⾯加⼯与设备 2 任务4成型表⾯加⼯与设备 2 任务5螺纹表⾯加⼯与设备 2 模块三机械加⼯质量与控制任务1认识机械加⼯精度 2 16 任务2典型表⾯常见加⼯误差与控制任务3平⾯加⼯与设备任务4成型表⾯加⼯与设备任务5螺纹表⾯加⼯与设备8 任务3加⼯误差的统计分析 2 任务4保证加⼯精度的⽅法 2 任务5表⾯质量的控制 2 模块四机械加⼯⼯艺规程基本知识任务1⼯艺规程基本知识 2 14 任务2加⼯⼯艺过程卡 4 任务3编制⼯艺⼯序卡 4 任务4⼯艺尺⼨链计算 4 模块五典型零件的加⼯⼯艺分析任务1轴类零件的加⼯⼯艺分析 2 12 任务2套类零件的加⼯⼯艺分析 2任务3箱体零件的加⼯⼯艺分析 4 任务4圆柱齿轮零件的加⼯⼯艺分析 4 模块六装配⼯艺任务1认识装配⼯作 4 12 任务2编制机械装配⼯艺规程 4 任务3认识装配尺⼨链 2 任务4保证装配精度的⽅法 2 其它参观、复习与测验、考试 8 8 合计 76 六、推荐教材《机械制造⼯艺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机械制造工艺学》实验教学大纲英文名称]Technology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课程嫔号:054131 课程总学时:面向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实验学时:1实睑类别:学科基础课实脸实脸学分:没一、实验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假学目的本课程是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握机械制造工艺的基本理论、具有制定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装配工艺规程的能力、对具体工义问题能进行琮合分析并提出改进的工名措施.本课程具行较强的实践性,所以开设实验满足教学的葡要是非常必要的.教学目的:通过实验,不但可以缝证理论,从而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更曲要的是,通过实脸,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可见实验在本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1.熟悉车床龄倒度的测定方法及刚度值的计算方法.2.比较车床各部件刚度的大小,分析影响车床惮刚度的因素,3.解自动车床的基本结构,观察零件在自动车床上的粗加工情况。
4. 了解无心磨床的工作原理,观察多件的精加工过程.5.按零件的先后加工顺序酒量已加工好的50个工件,把测量结果记录在实验报告的表格中。
6.观察和了解耸削加工中的自激振动现象,加深时自激振动理论的理解。
7. 了解自激振动的领率特性与镣杆系统固有频率的关系.8. 了解影响自激振动的主要因素及控制自激振动的方法.9.常握正交试验的方法。
10. 了解所用仪器的基本原理及操作方法.三、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自编四、实险考犊及实险报告根据学生的出勤、实验报告等给出成绩,占总成绩的5%—20%五、主襄仪•设备与•材大纲制定:李少英大纲审定:任有志日期:2007.5。
锻工工艺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性质锻工工艺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中级锻工所需(de)工艺理论知识(de)专业课程.2、课程(de)任务和要求锻工工艺学课程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中级锻工所需(de)工艺理论知识.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了解金属材料(de)物理、力学性能及锻件冷却和热处理工艺知识.2、掌握锻件生产(de)基本计算:掌握锻造工艺规程(de)内容及锻造工艺卡(de)编制.3、了解与锻造有关(de)机械传动和机械加工知识.4、掌握初、中级锻造工应具备(de)锻造材料及其加热知识;掌握常用加热方法(de)操作技能及高合金钢和有色金属(de)加工方法和操作技能.5、了解自由锻造(de)基本工序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专用设备和安装、辅具(de)使用和保养;熟悉大、中型锻件锻造工艺方法;掌握常用锻压设备和辅助设备(de)使用和维护保养;掌握中等复杂锻件(de)锻造操作技能.6、了解常见(de)胎模结构和分类及用途;掌握简单胎模设计(de)方法;熟悉胎模(de)锻造特点.7、掌握高合金钢和有色金属自由锻件(de)锻造方法、特点及其操作要领.8、掌握常见锻件缺陷(de)分析方法和消除方法;了解锻件检验(de)目(de)、意义和方法.9、了解模锻(de)分类和工艺流程;掌握锤上模锻(de)基本技能和知识;熟悉自用设备和工装辅件(de)使用规则和维护保养.10、掌握锻造工安全生产技术,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安全生产.11、了解本专业现有(de)一些新工艺、新技术.3、注意问题:锻造工工艺学是一门密切结合生产实际(de)课程,教师在执行大纲(de)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好这门课程与今后搞好本专业(de)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起学生(de)学习积极性.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de)能力;3、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de)手段,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现场教学或参观工厂、车间.4、经常深入车间了解学生(de)学习情况和运用理论知识(de)能力,并将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de)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充实教学内容.二、课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金属塑性成型(de)基本原理教学要求:1、掌握金属塑性变形时力变形(de)概念,塑性变形(de)基本定律.2、掌握加工硬化与软化(de)概念,以及金属塑性(de)变形和抗力.3、掌握金属在镦粗、拔长和冲孔时(de)变形,以及热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de)影响.4、掌握锻造比(de)选择与计算,掌握锻造生产中(de)基本计算.教学内容:§1-1 塑性变形时力和变形(de)概念一、外力、内力和应力二、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de)概念三、单晶体(de)塑性变形四、多晶体(de)塑性变形§1-2 塑性变形(de)基本定律一、剪应力定律二、体积不变定律三、最小阻力定律四、金属塑性变形时存在弹性变形(de)定律§1-3 金属加工硬化和软化一、加工硬化二、回复与再结晶三、塑性变形(de)分类§1-4 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一、塑性和变形抗力(de)概念二、金属组织状态和化学成分对其塑性和变形抗力(de)影响三、变形温度和变形速度对塑性和变形拉力(de)影响四、应力状态对塑性和变形抗力(de)影响五、提高金属塑性与降低变形抗力(de)措施§1-5 金属在镦粗、拔长和冲孔时(de)变形一、镦粗时(de)变形二、拔长时(de)变形三、冲孔时(de)变形§1-6 热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de)影响一、热变形对金属组织(de)影响二、热变形对金属性能(de)影响§1-7 锻造比(de)选择与计算,生产中(de)基本计算一、锻造比(de)概念和主要性质二、锻造比(de)选择与计算三、专业数学计算第二章锻造用钢及其准备教学要求:1、掌握钢锭(de)结构、缺陷和规格2、掌握钢(de)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3、掌握钢坯(de)种类及其缺陷4、了解锻造材料表面缺陷(de)清理和下料方法教学内容:§2-1 钢锭(de)结构、缺陷和规格一、钢锭(de)结构二、钢锭(de)缺陷三、钢锭(de)规格§2-2 钢(de)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一、钢(de)分类二、钢(de)牌号表示方法§2-3 钢坯(de)种类及其缺陷一、锻造用钢坯种类二、锻坯(de)主要缺陷§2-4 锻造材料表面缺陷(de)清理和下料方法一、锻造材料(de)管理二、锻造材料(de)表面缺陷(de)清理三、下料方法第三章锻造金属(de)加热教学要求:1、从理论上了解加热对钢(de)组织和性能(de)影响2、了解加热产生(de)缺陷及其防止方法3、掌握钢(de)锻造温度(de)定义,了解确定钢锻件锻造温度范围(de)方法4、掌握钢(de)加热规范及加热温度(de)测定5、了解加热材料及其燃烧,掌握过热、过烧(de)概念6、了解锻造加热设备及其使用教学内容:§3-1 加热对钢(de)影响一、加热对金属物理性质(de)影响二、加热对金属组织结构(de)影响三、加热对金属力学性能(de)影响§3-2 加热产生(de)缺陷及其防止方法一、钢在加热过程中(de)氧化二、钢在加热过程中(de)脱碳三、钢在加热过程中(de)过热四、钢在加热过程中(de)过烧五、钢在加热过程中(de)裂纹§3-3 钢(de)锻造温度范围一、确定锻造温度范围(de)基本原则二、锻造温度范围(de)确定三、确定锻造温度范围(de)方法§3-4 钢(de)加热规范一、加热温度二、加热速度三、加热时间四、钢锭(de)加热规范五、钢坯与钢材(de)加热规范六、钢锭和钢坯(de)装炉方式§3-5 加热温度(de)测定一、目测钢(de)加热温度二、仪表测温度§3-6 燃料及其燃烧一、常见(de)燃料种类二、燃料发热量及其优缺点§3-7 锻造加热设备及其使用一、锻造加热(de)基本方法二、锻造加热设备(de)分类与要求三、常用锻造火焰加热炉基本结构四、锻造燃料加热炉(de)部件结构五、燃料炉(de)炉型简介六、燃料加热炉(de)改进途径七、锻造加热炉常用(de)耐火材料第四章锻造设备与辅助设备教学要求:1.了解自由锻锤(空气锤、蒸汽-空气锤、电液锤)(de)结构特点、操作及其保养方法.2.了解自由锻水压机(de)结构特点、操作及其保养方法.3.了解模锻设备(模锻锤、模锻压力机等)(de)结构特点、操作及其保养方法.4.了解锻造用辅助设备(de)结构特点、操作及其保养方法.教学内容:§4-1 空气锤一、空气锤(de)规格和主要技术参数二、空气锤(de)工作原理三、空气锤(de)结构四、空气锤(de)工作循环及操纵五、空气锤(de)润滑§4-2 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一、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结构型式与主要技术参数二、双臂式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de)结构三、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工作循环与操作方法四、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de)打击能量与打击力五、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de)润滑六、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de)使用特点§4-3 自由锻水压机一、水压机(de)工作原理与锻造能力二、自由锻水压机(de)本体结构三、水压机(de)传动形式四、水压机(de)操作五、水压机(de)附属设备§4-4 蒸汽-空气模锻锤一、模锻锤(de)结构特点二、模锻锤(de)规格与主要技术参数三、模锻锤(de)构造四、模锻锤(de)操纵五、模锻锤(de)基础§4-5 热模锻压力机一. 曲柄热模锻压力机(de)工作原理二. 热模锻压力机(de)机构特点与分类三. 连杆式热模锻压力机(de)结构四. 热模锻压力机(de)主要技术参数§4-6 平锻机一. 平锻机(de)工艺特点二. 平锻机(de)主要技术参数三. 平锻机(de)操纵方法§4-7 摩擦压力机一、摩擦压力机(de)特点二、摩擦压力机(de)规格与主要技术参数三、摩擦压力机(de)工作原理四、摩擦压力机(de)部件结构五、摩擦压力机(de)操纵§4-8 新型高能螺旋压力机一、液压螺旋压力机二、气液螺旋压力机三、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4-9 锻造车间(de)辅助设备一、通用起重运输机械二、锻造行车与翻料机三、锻造操作机四、装出料操作机第五章自由锻造工艺规程教学要求:1.掌握自由锻造工艺规程(de)内容,熟悉锻造工艺卡片.2.掌握锻件图(de)绘制及确定锻件公差、余量(de)方法.3.掌握锻件重量(de)计算方法.4.掌握合理选择锻造工艺方案(de)方法,学会选择锻造设备与工序.5.掌握确定火次、加热、锻后冷却及热处理规范(de)方法.教学内容:§5-1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de)内容一.选择锻造工艺方案(de)意义二.自由锻工艺规程(de)主要内容§5-2 锻件图(de)绘制一.名词术语:二.确定锻件形状三.确定余量和公差四.锻件图(de)绘制方法五.锻件图绘制示例§5-3 确定钢锭和坯料(de)重量与规格一.锻件重量(de)计算方法二.确定工艺废料(de)损耗三.确定坯料(de)重量规格四.确定钢锭(de)重量和规格§5-4 合理选用锻造工艺方案一.确定锻造工艺方案(de)原则二.计算工序尺寸时(de)注意事项三.几个常用(de)经验公式§5-5 选择锻造设备与工具一.正确选择锻造设备二.正确选择锻造工具§5-6 确定火次、加热、锻件冷却及热处理规范一.确定加热火次二.确定加热规范三.确定锻件冷却方法和热处理工艺§5-7 确定锻件类别、制定工时定额、填写工艺卡一. 锻件(de)分类二. 制定工时定额三. 填写工艺卡§5-8 编制锻造工艺规程示例一.齿轮锻件锻造工艺规程示例二.轴锻件锻造工艺规程示例第六章胎模锻造教学要求:1.掌握胎模锻(de)分类2.掌握胎模锻中常见胎模(de)结构3.掌握常见胎模(de)计算方法教学内容:§6-1 胎模锻造(de)特点及应用一. 胎模锻造与自由锻造(de)比较二. 胎模锻造与模锻(de)比较三. 胎模锻(de)应用§6-2 胎模(de)种类一.摔模二.扣模三.弯曲模四.垫模五.套模六.合模七.漏模(冲切模)§6-3 胎模锻件图(de)制定一.锻件分模面(de)选择二.确定余块、机械加工余量及锻造公差三.模锻斜度四.圆周半径五.冲孔连皮六.热锻件冷缩率七.锻件技术条件要求§6-4 胎模设计一. 胎模设计特点二. 摔模(de)设计三. 扣模(de)设计四. 垫模(de)设计五. 套模(de)设计六. 合模(de)设计七. 漏模(de)设计§6-5 胎模材料选择一. 对胎膜材料(de)基本要求二. 选用模具材料(de)基本原则三. 常用胎模材料§6-6 设备吨位(de)选择一.常见设备(de)选取二.经验公式选取§6-7 胎模锻造工艺举例一.变速杆锻件胎模锻工艺二.齿轮锻件胎模锻工艺及模具三.填料盖锻件胎模锻工艺及模具四.倒车齿轮锻件胎模锻工艺及模具五.拉臂锻件胎模锻工艺及模具第七章锤上模锻教学要求:1.了解锤上模锻(de)特点及模锻件(de)分类2.了解锻模设计(de)一般步骤3.了解锤锻模结构和材料教学内容:§7-1 锤上模锻特点一.锤上模锻(de)优点二.锤上模锻(de)缺点§7-2 模锻件(de)分类一. 模锻件(de)分类二. 各类模锻件(de)特点§7-3 锻件图(de)设计一.选择分模面二.锻件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三.模锻斜度和圆角半径四.冲孔连皮五.技术条件§7-4 终端模膛(de)设计一.热锻件图二.飞边槽三.钳口§7-5 预锻模膛(de)设计一.为避免产生折叠,预锻模膛设计(de)注意事项二.为改善终锻模膛(de)充满情况,预锻模膛设计(de)注意事项三.为减少磨损,预锻模膛设计(de)注意事项§7-6 制坯工步(de)选择一.制坯工步选择(de)意义二.各类锻件如何选择制坯工步§7-7 各类制坯模膛一.拔长模膛二.滚压模膛三.卡压模膛四.弯曲模膛五.成形模膛六.镦粗台和压扁台七.切断模膛§7-8 锤锻模结构和材料一.锻模(de)结构二.模膛(de)布排三.模壁厚度四.错移力平衡和锁扣五.模块尺寸六.锻模材料§7-9 毛坯体积计算与尺寸确定一.轴类锻件(de)体积计算与尺寸确定二.圆饼类锻件(de)体积计算与尺寸确定§7-10 锻锤吨位(de)选择一.圆形类锻件(de)锻锤吨位(de)选择二.非圆形类锻件(de)锻锤吨位(de)选择§7-11 锤上模锻件(de)设计实例一.齿轮锻件二.拉杆锻件第八章锤上模锻教学要求:1.了解各种压力机模锻(de)工艺特点2.了解各种压力机模锻(de)锻模结构和设计方法教学内容:§8-1 在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一.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de)特点及锻件分类二.锻件图(de)设计特点三.设备吨位(de)确定四.模锻工步(de)选择及模膛设计特点五.锻模结构§8-2 在平锻机上模锻一.平锻机上模锻(de)特点及锻件分类二.锻件图(de)设计特点三.设备吨位(de)确定四.模锻工步(de)选择及模膛设计特点五.平锻模结构§8-3 在螺旋压力机上模锻一.在螺旋压力上模锻(de)特点及锻件分类二.锻件图(de)设计特点三.设备吨位(de)确定四.模锻工步(de)选择五.锻模结构第九章高合金钢和有色金属(de)锻造教学要求:1.掌握高合金钢(de)组织特点和锻特点2.掌握典型高合金钢(高速钢、不锈钢、高温合金等)(de)加热、锻造、冷却及热处理(de)操作技能3.掌握部分有色金属(铜、铝等)(de)加热、锻造操作技能教学内容:§9-1 高合金钢(de)特点一.高合金钢(de)组织特点二.高合金钢(de)加热特点三.高合金钢(de)锻造特点§9-2 高速钢(de)锻造一.高速钢(de)锻造与改锻二.高速钢(de)锻后冷却与热处理三.锻造设备(de)选择四.高速钢锻造缺陷及产生原因§9-3 不锈钢(de)锻造一.不锈钢(de)分类二.不锈钢(de)锻造§9-4 高温合金(de)锻造一、温合金(de)分类二、高温合金(de)锻造§9-5 铝合金(de)锻造一.铝及铝合金材料二.铝合金(de)塑性与锻造温度范围三.铝合金(de)工艺问题§9-6 铜合金(de)锻造一.铜及铜合金材料二.铜合金(de)锻造性能与锻造温度范围三.铜合金(de)加热四.铜合金(de)锻造第十章锻造(de)后续工序教学要求:1.掌握锻造(de)后续工序(de)内容及作用2.掌握锻件质量检验(de)目(de)意义和方法3.掌握锻件缺陷产生(de)原因和消除缺陷(de)方法教学内容:§10-1 后续工序(de)类别与作用一.后续工序(de)类别二.后续工序(de)作用§10-2 切边与冲孔一.切边与冲孔(de)方式及模具类型二.切边模三.冲孔模和切边冲孔复合模四.切边与冲孔力(de)计算五.切边与冲孔模材料§10-3 锻件(de)冷却一.锻件冷却(de)缺陷二.锻件(de)锻后冷却方法三.锻件冷却规范§10-4 锻件热处理一.锻件热处理(de)目(de)二.锻件热处理(de)方法三.锻件热处理工艺(de)选用§10-5 锻件(de)清理和校正一.锻件(de)清理二.锻件(de)校正§10-6 模锻件(de)缺陷及检验方法一.影响锻件质量(de)主要因素二.锻件尺寸和形状检验三.锻件力学性能检验四.锻件表面质量检验五.锻件内部质量检验六.锻件微观检验七.非金属夹杂物检验第十一章新工艺与新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目前锻造中(de)一些新工艺、新技术(de)发展动态2.了解本专业一些新工艺新技术(de)工艺特点及设备特点教学内容:§11-1 冷锻与温锻一.冷锻二.温锻§11-2 精密模锻一.精密模锻(de)工艺特点二.精密模锻实例§11-3 辊扎一.辊轧二.扩孔三.楔横轧§11-4 挤压一.挤压工艺特点二.挤压分类三.挤压用模具材料四.挤压零件工艺实例§11-5 径向锻造一.径向锻造(de)工艺特点二.径向锻造(de)工作原理三.径向锻造(de)工艺§11-6 粉末锻造一.粉末锻造(de)工艺过程二.粉末锻造(de)优点三.存在问题和改善措施§11-7 超塑性模锻一.超塑性(de)概念二.超塑性模锻(de)工艺过程三.超塑性(de)特点及应用§11-8 多向模锻一.多向模锻(de)工艺特点二.多向模锻(de)设备特点§11-9 余热处理一.变热处理(de)种类二.低温形变热处理三.高温形变热处理四.采用余热处理工艺(de)条件。
锻工实习教案一、锻压概述锻压是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产生塑性变形,从而获得具有一定形状和尺寸的毛坯或零件的加工方法。
它是机械制造中的重要加工方法。
锻压包括锻造和冲压。
锻造又可分为自由锻造和模型锻造两种方式。
自由锻还可分为手工锻和机器锻两种。
用于锻压的材料应具有良好的塑性,以便锻压时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而不致被破坏。
在常用的金属材料中,铸铁无论是在常温或加热状态下,其塑性都很差,不能锻压。
低中碳钢、铝、铜等有良好的塑性,可以锻压。
在生产中,不同成分的钢材应分别存放,以防用错。
在锻工车间里,常用火花鉴别法来确定钢的大致成分。
锻造生产的工艺过程为:下料——加热——锻造——热处理——检验。
在锻造中、小型锻件时,常以经过轧制的圆钢或方钢为原材料,用锯床、剪床或其他切割方法将原材料切成一定长度,送至加热炉中加热到一定温度后,在锻锤或压力机上进行锻造。
塑性好、尺寸小的锻件锻后可放在干燥的地面冷却;塑性差、尺寸大的锻件,应在灰砂或一定温度的炉子中缓慢冷却,以防变形或裂缝。
多数锻件锻后要进行退火或正火热处理,以消除锻件中的内应力和改善金属组织。
热处理后的锻件,有的要进行清理,去除表面油垢及氧化皮,以便检查表面缺陷。
锻件毛坯经质量检查合格后要进行机械加工。
冲压多以薄板金属材料为原材料,经下料冲压制成所需要的冲压件。
冲压件具有强度高、刚性大、结构轻等优点。
在汽车、拖拉机、航空、仪表以及日用品等工业的生产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经过锻造加工后的金属材料,其内部原有的缺陷(如裂纹、疏松等)在锻造力的作用下可被压合,且形成细小晶粒。
因此锻件组织致密、力学性能(尤其是抗拉强度和冲击韧度)比同类材料的铸件大大提高。
机器上一些重要零件(特别是承受重载和冲击载荷,如车床主轴、高速齿轮、曲轴、连杆、锻模、刀杆等)的毛坯,通常用锻造方法生产。
除自由锻外,锻造还有较高的生产率和锻件成形精度,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金属工艺的各工业领域中,主要缺点是锻件形状的复杂程度(尤其是内腔形状)不如铸件。
锻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课程大纲(doc 12页)课程教学大纲编号: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课程教学大纲《工程图形学》(含计算机绘图)、《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及成型工艺》、《机械制造基础》、《数控技术》以及金工实习等。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分析各类锻压成形的变形规律,认识典型锻压成形工艺方法、模具结构和模具制造方法与手段,掌握锻压工艺与模具设计方法、锻压模具制造工艺编制方法。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获得下列方面的能力:1.了解锻压变形理论,分析中等复杂锻压件变形特点,制定合理锻压工艺规程的能力。
2.了解锻压设备与模具的关系,选择锻压设备的能力。
3.掌握锻压模具设计计算方法,具备中等复杂锻压模具结构选择和设计的能力,所设计的锻压模具应工作可靠、操作方便、便于加工和装配,技术经济性好。
4.掌握正确选择锻压模具加工方法,制定中等复杂锻压模具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的能力。
5.初步达到进行分析和处理试模过程中产生的有关技术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内容1冲压加工概述1.1 冷冲压加工及冲压分类1.1.1 了解冲压与冲模概念;了解冲压工序的分类;了解冷冲模的分类;常识性了解冷冲压现状与发展方向。
1.2 冲压设备及技术参数1.2.1了解常见冲压设备;冲压设备的选用及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
1.3 模具材料选用1.3.1 了解冷冲压对模具材料的要求;了解冲模材料的选用原则;了解冲模常见材料及热处理要求。
了解冲压成型时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力学特点。
2冲裁工艺与冲裁模设计2.1 冲裁变形过程分析2.1.1了解冲裁变形时板材变形区受力情况;冲裁变形过程;冲裁件质量及其影响因素。
2.2 冲裁工艺计算2.2.1★掌握冲裁间隙值的计算,掌握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原则;凸、凹模刃口尺寸的计算方法。
2.3 冲裁排样设计2.3.1了解材料的合理利用,排样方法;初步了解搭边、条料宽度与导料板间距离的计算。
2.4 冲裁工艺力的计算2.4.1★掌握冲裁力的计算;掌握降低冲裁力的方法。
锻工工艺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性质锻工工艺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中级锻工所需的工艺理论知识的专业课程。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锻工工艺学课程和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中级锻工所需的工艺理论知识。
学生在学完本课程后应达到如下要求:1、了解金属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及锻件冷却和热处理工艺知识。
2、掌握锻件生产的基本计算:掌握锻造工艺规程的内容及锻造工艺卡的编制。
3、了解与锻造有关的机械传动和机械加工知识。
4、掌握初、中级锻造工应具备的锻造材料及其加热知识;掌握常用加热方法的操作技能及高合金钢和有色金属的加工方法和操作技能。
5、了解自由锻造的基本工序并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熟悉专用设备和安装、辅具的使用和保养;熟悉大、中型锻件锻造工艺方法;掌握常用锻压设备和辅助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保养;掌握中等复杂锻件的锻造操作技能。
6、了解常见的胎模结构和分类及用途;掌握简单胎模设计的方法;熟悉胎模的锻造特点。
7、掌握高合金钢和有色金属自由锻件的锻造方法、特点及其操作要领。
8、掌握常见锻件缺陷的分析方法和消除方法;了解锻件检验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9、了解模锻的分类和工艺流程;掌握锤上模锻的基本技能和知识;熟悉自用设备和工装辅件的使用规则和维护保养。
10、掌握锻造工安全生产技术,正确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做到安全生产。
11、了解本专业现有的一些新工艺、新技术。
3、注意问题:锻造工工艺学是一门密切结合生产实际的课程,教师在执行大纲的过程中应注意下列问题:1、注意引导学生把学好这门课程与今后搞好本专业的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突出重点,联系实际,启发式教育,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加强直观教学,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的手段,根据教学需要,组织现场教学或参观工厂、车间。
4、经常深入车间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并将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整理和归纳,以充实教学内容。
二、课时分配表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金属塑性成型的基本原理教学要求:1、掌握金属塑性变形时力变形的概念,塑性变形的基本定律。
2、掌握加工硬化与软化的概念,以及金属塑性的变形和抗力。
3、掌握金属在镦粗、拔长和冲孔时的变形,以及热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4、掌握锻造比的选择与计算,掌握锻造生产中的基本计算。
教学内容:§1-1 塑性变形时力和变形的概念一、外力、内力和应力二、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概念三、单晶体的塑性变形四、多晶体的塑性变形§1-2 塑性变形的基本定律一、剪应力定律二、体积不变定律三、最小阻力定律四、金属塑性变形时存在弹性变形的定律§1-3 金属加工硬化和软化一、加工硬化二、回复与再结晶三、塑性变形的分类§1-4 金属塑性和变形抗力一、塑性和变形抗力的概念二、金属组织状态和化学成分对其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三、变形温度和变形速度对塑性和变形拉力的影响四、应力状态对塑性和变形抗力的影响五、提高金属塑性与降低变形抗力的措施§1-5 金属在镦粗、拔长和冲孔时的变形一、镦粗时的变形二、拔长时的变形三、冲孔时的变形§1-6 热变形对金属组织和性能的影响一、热变形对金属组织的影响二、热变形对金属性能的影响§1-7 锻造比的选择与计算,生产中的基本计算一、锻造比的概念和主要性质二、锻造比的选择与计算三、专业数学计算第二章锻造用钢及其准备教学要求:1、掌握钢锭的结构、缺陷和规格2、掌握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3、掌握钢坯的种类及其缺陷4、了解锻造材料表面缺陷的清理和下料方法教学内容:§2-1 钢锭的结构、缺陷和规格一、钢锭的结构二、钢锭的缺陷三、钢锭的规格§2-2 钢的分类及牌号表示方法一、钢的分类二、钢的牌号表示方法§2-3 钢坯的种类及其缺陷一、锻造用钢坯种类二、锻坯的主要缺陷§2-4 锻造材料表面缺陷的清理和下料方法一、锻造材料的管理二、锻造材料的表面缺陷的清理三、下料方法第三章锻造金属的加热教学要求:1、从理论上了解加热对钢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2、了解加热产生的缺陷及其防止方法3、掌握钢的锻造温度的定义,了解确定钢锻件锻造温度范围的方法4、掌握钢的加热规范及加热温度的测定5、了解加热材料及其燃烧,掌握过热、过烧的概念6、了解锻造加热设备及其使用教学内容:§3-1 加热对钢的影响一、加热对金属物理性质的影响二、加热对金属组织结构的影响三、加热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3-2 加热产生的缺陷及其防止方法一、钢在加热过程中的氧化二、钢在加热过程中的脱碳三、钢在加热过程中的过热四、钢在加热过程中的过烧五、钢在加热过程中的裂纹§3-3 钢的锻造温度范围一、确定锻造温度范围的基本原则二、锻造温度范围的确定三、确定锻造温度范围的方法§3-4 钢的加热规范一、加热温度二、加热速度三、加热时间四、钢锭的加热规范五、钢坯与钢材的加热规范六、钢锭和钢坯的装炉方式§3-5 加热温度的测定一、目测钢的加热温度二、仪表测温度§3-6 燃料及其燃烧一、常见的燃料种类二、燃料发热量及其优缺点§3-7 锻造加热设备及其使用一、锻造加热的基本方法二、锻造加热设备的分类与要求三、常用锻造火焰加热炉基本结构四、锻造燃料加热炉的部件结构五、燃料炉的炉型简介六、燃料加热炉的改进途径七、锻造加热炉常用的耐火材料第四章锻造设备与辅助设备教学要求:1.了解自由锻锤(空气锤、蒸汽-空气锤、电液锤)的结构特点、操作及其保养方法。
2.了解自由锻水压机的结构特点、操作及其保养方法。
3.了解模锻设备(模锻锤、模锻压力机等)的结构特点、操作及其保养方法。
4.了解锻造用辅助设备的结构特点、操作及其保养方法。
教学内容:§4-1 空气锤一、空气锤的规格和主要技术参数二、空气锤的工作原理三、空气锤的结构四、空气锤的工作循环及操纵五、空气锤的润滑§4-2 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一、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结构型式与主要技术参数二、双臂式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的结构三、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工作循环与操作方法四、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的打击能量与打击力五、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的润滑六、蒸汽-空气自由锻锤、电液锤的使用特点§4-3 自由锻水压机一、水压机的工作原理与锻造能力二、自由锻水压机的本体结构三、水压机的传动形式四、水压机的操作五、水压机的附属设备§4-4 蒸汽-空气模锻锤一、模锻锤的结构特点二、模锻锤的规格与主要技术参数三、模锻锤的构造四、模锻锤的操纵五、模锻锤的基础§4-5 热模锻压力机一.曲柄热模锻压力机的工作原理二.热模锻压力机的机构特点与分类三.连杆式热模锻压力机的结构四.热模锻压力机的主要技术参数§4-6 平锻机一.平锻机的工艺特点二.平锻机的主要技术参数三.平锻机的操纵方法§4-7 摩擦压力机一、摩擦压力机的特点二、摩擦压力机的规格与主要技术参数三、摩擦压力机的工作原理四、摩擦压力机的部件结构五、摩擦压力机的操纵§4-8 新型高能螺旋压力机一、液压螺旋压力机二、气液螺旋压力机三、离合器式螺旋压力机§4-9 锻造车间的辅助设备一、通用起重运输机械二、锻造行车与翻料机三、锻造操作机四、装出料操作机第五章自由锻造工艺规程教学要求:1.掌握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的内容,熟悉锻造工艺卡片。
2.掌握锻件图的绘制及确定锻件公差、余量的方法。
3.掌握锻件重量的计算方法。
4.掌握合理选择锻造工艺方案的方法,学会选择锻造设备与工序。
5.掌握确定火次、加热、锻后冷却及热处理规范的方法。
教学内容:§5-1 自由锻造工艺规程的内容一.选择锻造工艺方案的意义二.自由锻工艺规程的主要内容§5-2 锻件图的绘制一.名词术语:二.确定锻件形状三.确定余量和公差四.锻件图的绘制方法五.锻件图绘制示例§5-3 确定钢锭和坯料的重量与规格一.锻件重量的计算方法二.确定工艺废料的损耗三.确定坯料的重量规格四.确定钢锭的重量和规格§5-4 合理选用锻造工艺方案一.确定锻造工艺方案的原则二.计算工序尺寸时的注意事项三.几个常用的经验公式§5-5 选择锻造设备与工具一.正确选择锻造设备二.正确选择锻造工具§5-6 确定火次、加热、锻件冷却及热处理规范一.确定加热火次二.确定加热规范三.确定锻件冷却方法和热处理工艺§5-7 确定锻件类别、制定工时定额、填写工艺卡一.锻件的分类二.制定工时定额三.填写工艺卡§5-8 编制锻造工艺规程示例一.齿轮锻件锻造工艺规程示例二.轴锻件锻造工艺规程示例第六章胎模锻造教学要求:1.掌握胎模锻的分类2.掌握胎模锻中常见胎模的结构3.掌握常见胎模的计算方法教学内容:§6-1 胎模锻造的特点及应用一.胎模锻造与自由锻造的比较二.胎模锻造与模锻的比较三.胎模锻的应用§6-2 胎模的种类一.摔模二.扣模三.弯曲模四.垫模五.套模六.合模七.漏模(冲切模)§6-3 胎模锻件图的制定一.锻件分模面的选择二.确定余块、机械加工余量及锻造公差三.模锻斜度四.圆周半径五.冲孔连皮六.热锻件冷缩率七.锻件技术条件要求§6-4 胎模设计一.胎模设计特点二.摔模的设计三.扣模的设计四.垫模的设计五.套模的设计六.合模的设计七.漏模的设计§6-5 胎模材料选择一.对胎膜材料的基本要求二.选用模具材料的基本原则三.常用胎模材料§6-6 设备吨位的选择一.常见设备的选取二.经验公式选取§6-7 胎模锻造工艺举例一.变速杆锻件胎模锻工艺二.齿轮锻件胎模锻工艺及模具三.填料盖锻件胎模锻工艺及模具四.倒车齿轮锻件胎模锻工艺及模具五.拉臂锻件胎模锻工艺及模具第七章锤上模锻教学要求:1.了解锤上模锻的特点及模锻件的分类2.了解锻模设计的一般步骤3.了解锤锻模结构和材料教学内容:§7-1 锤上模锻特点一.锤上模锻的优点二.锤上模锻的缺点§7-2 模锻件的分类一.模锻件的分类二.各类模锻件的特点§7-3 锻件图的设计一.选择分模面二.锻件公差及机械加工余量三.模锻斜度和圆角半径四.冲孔连皮五.技术条件§7-4 终端模膛的设计一.热锻件图二.飞边槽三.钳口§7-5 预锻模膛的设计一.为避免产生折叠,预锻模膛设计的注意事项二.为改善终锻模膛的充满情况,预锻模膛设计的注意事项三.为减少磨损,预锻模膛设计的注意事项§7-6 制坯工步的选择一.制坯工步选择的意义二.各类锻件如何选择制坯工步§7-7 各类制坯模膛一.拔长模膛二.滚压模膛三.卡压模膛四.弯曲模膛五.成形模膛六.镦粗台和压扁台七.切断模膛§7-8 锤锻模结构和材料一.锻模的结构二.模膛的布排三.模壁厚度四.错移力平衡和锁扣五.模块尺寸六.锻模材料§7-9 毛坯体积计算与尺寸确定一.轴类锻件的体积计算与尺寸确定二.圆饼类锻件的体积计算与尺寸确定§7-10 锻锤吨位的选择一.圆形类锻件的锻锤吨位的选择二.非圆形类锻件的锻锤吨位的选择§7-11 锤上模锻件的设计实例一.齿轮锻件二.拉杆锻件第八章锤上模锻教学要求:1.了解各种压力机模锻的工艺特点2.了解各种压力机模锻的锻模结构和设计方法教学内容:§8-1 在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一.热模锻压力机上模锻的特点及锻件分类二.锻件图的设计特点三.设备吨位的确定四.模锻工步的选择及模膛设计特点五.锻模结构§8-2 在平锻机上模锻一.平锻机上模锻的特点及锻件分类二.锻件图的设计特点三.设备吨位的确定四.模锻工步的选择及模膛设计特点五.平锻模结构§8-3 在螺旋压力机上模锻一.在螺旋压力上模锻的特点及锻件分类二.锻件图的设计特点三.设备吨位的确定四.模锻工步的选择五.锻模结构第九章高合金钢和有色金属的锻造教学要求:1.掌握高合金钢的组织特点和锻特点2.掌握典型高合金钢(高速钢、不锈钢、高温合金等)的加热、锻造、冷却及热处理的操作技能3.掌握部分有色金属(铜、铝等)的加热、锻造操作技能教学内容:§9-1 高合金钢的特点一.高合金钢的组织特点二.高合金钢的加热特点三.高合金钢的锻造特点§9-2 高速钢的锻造一.高速钢的锻造与改锻二.高速钢的锻后冷却与热处理三.锻造设备的选择四.高速钢锻造缺陷及产生原因§9-3 不锈钢的锻造一.不锈钢的分类二.不锈钢的锻造§9-4 高温合金的锻造一、温合金的分类二、高温合金的锻造§9-5 铝合金的锻造一.铝及铝合金材料二.铝合金的塑性与锻造温度范围三.铝合金的工艺问题§9-6 铜合金的锻造一.铜及铜合金材料二.铜合金的锻造性能与锻造温度范围三.铜合金的加热四.铜合金的锻造第十章锻造的后续工序教学要求:1.掌握锻造的后续工序的内容及作用2.掌握锻件质量检验的目的意义和方法3.掌握锻件缺陷产生的原因和消除缺陷的方法教学内容:§10-1 后续工序的类别与作用一.后续工序的类别二.后续工序的作用§10-2 切边与冲孔一.切边与冲孔的方式及模具类型二.切边模三.冲孔模和切边冲孔复合模四.切边与冲孔力的计算五.切边与冲孔模材料§10-3 锻件的冷却一.锻件冷却的缺陷二.锻件的锻后冷却方法三.锻件冷却规范§10-4 锻件热处理一.锻件热处理的目的二.锻件热处理的方法三.锻件热处理工艺的选用§10-5 锻件的清理和校正一.锻件的清理二.锻件的校正§10-6 模锻件的缺陷及检验方法一.影响锻件质量的主要因素二.锻件尺寸和形状检验三.锻件力学性能检验四.锻件表面质量检验五.锻件内部质量检验六.锻件微观检验七.非金属夹杂物检验第十一章新工艺与新技术教学要求:1.了解目前锻造中的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动态2.了解本专业一些新工艺新技术的工艺特点及设备特点教学内容:§11-1 冷锻与温锻一.冷锻二.温锻§11-2 精密模锻一.精密模锻的工艺特点二.精密模锻实例§11-3 辊扎一.辊轧二.扩孔三.楔横轧§11-4 挤压一.挤压工艺特点二.挤压分类三.挤压用模具材料四.挤压零件工艺实例§11-5 径向锻造一.径向锻造的工艺特点二.径向锻造的工作原理三.径向锻造的工艺§11-6 粉末锻造一.粉末锻造的工艺过程二.粉末锻造的优点三.存在问题和改善措施§11-7 超塑性模锻一.超塑性的概念二.超塑性模锻的工艺过程三.超塑性的特点及应用§11-8 多向模锻一.多向模锻的工艺特点二.多向模锻的设备特点§11-9 余热处理一.变热处理的种类二.低温形变热处理三.高温形变热处理四.采用余热处理工艺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