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讲 压强和浮力
- 格式:ppt
- 大小:4.96 MB
- 文档页数:39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一、固体的压强:1、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压强:(1)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2)公式:P=F/S,其中各量的单位分别是:P:帕斯卡(Pa);F:牛顿(N);S:米2(m2)。
(3)应用:当压力不变时,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当压力不变时,也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的方法来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二、液体的压强:1、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2)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3)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4)不同液体的压强与液体的密度有关,在深度相同时,液体密度越大,压强越大。
2、液体压强的计算:P=ρgh3、液体压强的应用: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部相连通的容器。
(2)原理:连通器里装一种液体且液体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保持相平。
(3)应用:茶壶、锅炉水位计、乳牛自动喂水器、船闸等都是根据连通器的原理来工作的。
三、大气压强1、概念: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2、产生原因:因为空气受重力并且具有流动性。
3、测量大气压的工具:气压计。
4、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四、浮力1、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1)漂浮:F浮=G物,ρ液>ρ物;(2)下沉:F浮<G物,ρ液<ρ物;(3)悬浮:F浮=G物,ρ液=ρ物;(4)上浮:F浮>G物,ρ液>ρ物;5、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九年级物理知识点归纳第十四章压强、浮力第一节、压强1、压力定义:压在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
方向:,作用点:,大小:当物体在水平面上静止时:2、压强①比较甲乙,得到的结论是比较乙丙,得到的结论是总之,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和有关。
3、压强是表示的物理量。
压强定义:物体上受到的叫压强.单位: 1 pa = N/m2 ,物理含义:。
公式:4、增大压强的方法:1)2)减小压强的方法: 1) 2)第二节液体压强1、液体压强的测量工具:,反映了薄膜所受压强的大小。
2、液体压强的特点:1)液体对容器的和有压强, 液体内部都有压强; 2)液体的压强随着增加而增大;3)在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4)不同液体的压强还跟它的有关。
液体的越大, 压强越大。
3、液体压强的公式:,其中h指。
注意: 液体压强只与和有关。
计算液体对容器的压力时,必须先由公式算出压强,再由公式,得到压力。
4、连通器:。
特点:连通器里的液体不流动时, 各容器中的。
应用连通器的例子有:、、、。
第三节大气压强1、大气对浸在其中的物体产生的压强叫,简称。
2、证明大气压存在的实验:,首次准确测出大气压值的实验:,一标准大气压等于水银柱产生的压强,约为帕斯卡,约支持高的水柱。
3、大气压随高度的而。
液体沸点与大气压的关系:。
4、气压计和种类:、第四节、流体压强和流速的关系1、气体和液体中,。
2、在火车站或地铁站的站台上,离站台边缘1m左右的地方标有一条安全线,人必须站在安全线以外的位置上候车。
请分析,为什么当火车驶过时,如果人站在安全线以内,即使与车辆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是非常危险的。
第五节、浮力1、浮力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的力,叫浮力。
2、产生原因:。
3、浮力的计算方法及公式:①示重法:()②压力差法:()③平衡法:()④公式法:()4、试用文字描述阿基米德实验的过程从阿基米德原理可知:浮力的只决定于、,与其他因素无关。
第六节、浮力的应用一、物体的浮沉条件1、漂浮:()2、上浮:()3、悬浮:()4、下沉:()二、应用1、轮船:(1)排水量:。
初三物理第14章压强和浮力知识点归纳压强和浮力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初三物理第14章压强和浮力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
一、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压强是指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力的大小,它的计算公式为:压强(P) = 力(F) / 面积(A)。
压强的单位为帕斯卡(Pa)。
二、压强的影响因素1. 力的大小:力越大,压强越大。
2. 面积的大小:面积越小,压强越大。
三、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计算浮力是指物体浸没在流体中所受的向上的力,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流体的重量。
浮力的计算公式为:浮力(F浮) = 流体的密度(ρ) × 加速度( g) ×物体排开的体积(V)。
四、浮力的条件和效应1. 浮力的条件:物体必须浸没在流体中,且流体中的密度必须大于物体的密度。
2. 浮力的效应: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流体的重量,方向向上。
五、浮力与物体浸没的关系1. 物体完全浸没:当物体浸没在流体中时,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的重量。
2. 物体部分浸没:当物体只有一部分浸没在流体中时,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体的重量。
3. 物体不浸没:当物体浮在流体表面时,物体没有浮力。
六、浮力与物体的密度关系1. 物体的密度大于流体的密度:物体不会浮起,只会下沉。
2. 物体的密度等于流体的密度:物体处于浸没和浮起的临界状态。
3. 物体的密度小于流体的密度:物体会浮起。
七、浮力的应用1. 水上船的浮力:船的体积大,而密度相对较小,所以船可以浮在水上。
2. 气球的漂浮:气球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气球可以漂浮在空气中。
3. 游泳时的浮力:游泳时,身体浸没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可以帮助身体浮起。
总结:初三物理第14章压强和浮力是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物理知识点。
通过本文的归纳和总结,我们了解到压强与力和面积的关系,浮力与密度、浸没状态之间的关系,以及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原理,提高物理学习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