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精神分析批评(电影学)
- 格式:ppt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61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作者:郭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精神分析电影学(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其中“镜像阶段”来自拉康。
将电影理论的研究对象由研究影片文本和影片作者的关系,扩展到研究影片与观众的关系。
本文在梳理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思考精神分析对电影批评的启示,并提出些许薄见。
关键词:精神分析;镜像阶段;主体结构理论;电影批评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07-01一、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基础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镜像阶段”和“主体结构理论”,“镜像阶段”是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
基于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拉康指出:成人的过程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三个阶段。
婴儿入世时本是个“无分化”且“无主体”的存在物,没有物我意识和主客区分,这便是“理念我”。
而从“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便是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
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通常指6到18个月(“镜像阶段”)。
从最初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的镜像(“母子同体”),到在经历了“一次同化”的过程,有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分(包括婴儿在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其并不存在的“自我异化”)。
婴儿与自己的镜像同化的阶段即是“自恋狂”的阶段,此时婴儿对自己的肉身在镜中的影像有着无限的爱恋。
同时婴儿与镜中形象的认同标志着“一次同化”的完成,婴儿进入“想象界”。
而在其经历了“二次同化”(即“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之后才能形成他的“象征界”。
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影响1.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产生。
他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拉康在继承弗洛依德学说的同时又对其精神分析理论做出了相当程度的修正甚至改写。
第一章测试1.从物质文化层面来讲,影视艺术作品是一种具有高科技含量和市场价值物态化的视听产品。
() A:错 B:对答案:B2.从制度层面来讲,影视艺术的制度不会影响着人类制度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 A:错 B:对答案:A3.2019年中国电影票房是()。
A:644.22亿元人民币 B:100亿元人民币C:1008.33亿元人民币 D:10亿元人民币答案:A4.影视艺术作为一个重要的精神文化的生产和传播领域,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特别是()心理心态、道德观念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A:生活方式 B:思维方式 C:价值观念 D:审美趣味答案:ABCD5.影视艺术融合了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 A:错 B:对答案:B第二章测试1.影视艺术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复合体,包括()。
A:电视艺术 B:电影艺术 C:生活方式 D:审美趣味答案:AB2.影视艺术的最大特点是视听结合、声画兼备。
() A:错 B:对答案:B3.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兄弟,在巴黎一家咖啡馆大厅里放映了自己拍摄的《火车进站》等10多部影片,就此就标志着电影的诞生。
A:贝尔德 B:梅里爱 C:路易·卢米埃尔 D:奥古斯特·卢米埃尔答案:CD4.1910年,()把电影独立出来,把它称之为继音乐,文学,舞蹈,建筑,绘画,雕塑之后的第七艺术,就此才确定了电影的艺术地位 A:卡努杜 B:卢米埃尔兄弟 C:爱迪生 D:梅里爱答案:A5.1927年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拍摄的《爵士歌王》,标志着这个伟大的哑巴开始说话了。
() A:对 B:错答案:A第三章测试1.观看是影视文化的起点. () A:对 B:错答案:A2.视觉文化结构,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视觉功能,一是纪实性的观看,二是理解和想象性的观看。
() A:对 B:错答案:A3.电影文化的仪式性主要体现在() A:娱乐性 B:凝聚效应 C:间离效应 D:纪念效应答案:BCD4.影视文化还具有社会的或社区的凝聚功能,这就是“影视迷”的形成。
《影视美学》考试复习提纲影视美学:是关于美和审美的科学,研究观众与影视艺术之间的关系。
它包括影视艺术创作、艺术作品和艺术评析。
1,电影艺术——一种以电影技术为手段,凭借画面和音响为媒介,通过银幕上不断运动的时空来创造形象,再现或表现生活的艺术。
2,电影不同于其他艺术的特殊规定性表现为(1)综合性(电影是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综合体)(2)视像性(3)逼真性(4)运动性(5)蒙太奇(6)群众性(7)技术性3,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了热媒介——电影,照片是以高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觉的;冷媒介——电视是低清晰度延伸人的感觉的4,张凤铸关于电视艺术的界定:电视艺术——电视的派生,主要指电视屏幕上播出的,运用电视艺术手段塑造的审美对象(形象)的各类文艺节目。
其前提——电视和电视艺术是两个概念,电视是母体,它包括新闻节目群,又包括艺术节目群,它具有新闻属性,又具有艺术属性。
5,苏珊.朗格——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
6,影视美学中电影美学(1)格式塔心理学派(2)A电影本性论——巴赞,克拉考尔B形象本性论——蒙太奇派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格里菲斯,都是从本性论的立场阐释电影美学。
C贝拉.巴拉兹的《电影美学》——从电影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来探讨电影的美学特性,将经验总结,技巧(如特写,剪辑,镜头)等与风格,形式结合在一起。
(3)社会思潮,哲学原理结合镜头表现来电影美学的社会电影理论,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电影中的结构主义美学,符号学美学(如麦茨,艾柯)(4)电影流派或断代史的角度来论述自己的美学观的,中国的左翼电影,西方的先锋派,抽象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法国“新浪潮”电影。
7,麦茨在其《电影语言》中将当代西方电影研究分为四大类:电影批评,电影史,电影理论和电影学。
8,影视美学是门类美学之一种,它有赖于技术的特点,它又必然与使用美学相关。
影视美学同大众文化,传播美的关系更为直接受当代文化的影响特别深刻,同时又深刻地反作用于当代的文化走向。
电影分析与批评 (教案)1. 课程简介电影分析与批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和欣赏能力,通过深入剖析经典及现代电影作品,使学生掌握电影的基本元素、叙事技巧、导演风格等,并培养其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了解电影的基本元素(如画面、声音、剪辑等)及其在影片中的运用。
- 掌握电影叙事技巧(如故事线、角色发展、情节安排等)。
- 认识不同导演的风格与特点。
-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3. 教学内容3.1 电影基本元素- 画面:摄影、构图、色彩、光影- 声音:对话、旁白、音效、配乐- 剪辑:节奏、视角、过渡3.2 叙事技巧- 故事线:线性、非线性、多线索- 角色发展:人物性格、动机、成长- 情节安排:冲突、高潮、结局3.3 导演风格- 写实主义:注重真实、生活化- 魔幻现实主义:超现实、荒诞、寓言- 商业片:娱乐性、大众化- 艺术片:深度、创新、实验性4. 教学方法- 影片观摩:观看经典及现代电影作品,分析影片的各个元素和叙事技巧。
- 课堂讨论:学生就观看的影片进行深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写作练习:撰写影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能力。
5. 评价方式- 课堂参与度:包括发言、讨论、提问等。
- 影评写作:评价学生的观点、分析深度和文字表达能力。
-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电影知识、技巧和导演风格的掌握。
6. 参考教材与影片- 教材:《电影艺术》、《电影理论与批评》等相关书籍。
- 影片: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时期、风格和类型的经典及现代电影作品。
7. 课程安排每周两课时,共计16周。
具体安排如下:- 第1-4周:电影基本元素(画面、声音、剪辑)- 第5-8周:叙事技巧(故事线、角色发展、情节安排)- 第9-12周:导演风格(写实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商业片、艺术片)- 第13-16周:综合讨论与影评写作以上教案旨在为电影分析与批评课程提供一个基本框架,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法]让—路易·博德里一、问题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是:在“电影机器”这个庞大的运动系统中,观众是怎样被建构为主体的,影片的意义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该理论究其根本是源自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精神分析学移植到电影研究上来。
它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类似,也就是梦的主人,这个梦的类似物就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精神分析符号学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其主要分析对象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
在这一理论中,主体完全显现,影片被看做是人的欲望的达成,借助于认同机制,主体则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施动者。
其代表作有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三、主体的眼睛博德里首先提出,摄影机在影片的制作过程居于中心地位(P209),摄影机的影像建构与绘画中的透视投影类似,他指出,电影的最初模型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构成法。
不同时期的绘画中空间概念是不同的,古希腊的绘画法是对注意中心的组织,也即基于多重的视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是营造一个有中心的空间,“这种空间的中心与观看时作为中心的眼睛相应,因而让·佩尔兰·维亚托恰当地把眼睛称作‘主体’。
”(P210)参照一个定点,视觉化的客体被组织起来;基于定点原则,视觉化的客体又反过来指出“主体”的位置(P210)。
这个定点也即主体,是指置于视平线上的透视的原点。
主体是一个人造的中心,带有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性。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知道,博德里认为基本电影机器是从技术效果、观影情境两个方面来达到意识形态效果的。
四、从技术层面上(观众是怎样被建构为主体的)博德里从中心透视法入手,分析了电影摄影机、各种电影设备所纪录与复制的效果,和电影放映机的影像还原效果。
1、放映:否定差异这部分博德里主要从摄影机所铭示的影像连续体与放映之间的关系来阐述。
电影理论与批评模拟测试卷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位导演的作品被认为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A 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B 让吕克·戈达尔C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D 詹姆斯·卡梅隆2、电影符号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 克里斯蒂安·麦茨B 安德烈·巴赞C 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D 贝拉·巴拉兹3、“库里肖夫效应”主要说明了()A 蒙太奇的叙事功能B 观众的心理作用C 镜头的组接方式D 演员的表演技巧4、以下哪部电影不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代表作?()A 《偷自行车的人》B 《罗马,不设防的城市》C 《八部半》D 《大地在波动》5、电影《公民凯恩》在电影史上的重要意义在于()A 开创了纪实性电影的先河B 运用了大量的长镜头C 首次使用景深镜头D 是第一部彩色电影6、精神分析学在电影理论中的应用,主要关注的是()A 观众的观影心理B 导演的创作动机C 电影的叙事结构D 电影的画面构图7、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有()A 张艺谋、陈凯歌B 冯小刚、贾樟柯C 宁浩、徐峥D 王家卫、吴宇森8、电影中的“景别”不包括()A 远景B 中景C 近景D 全景E 特写9、以下哪种声音在电影中不属于音响?()A 脚步声B 枪炮声C 背景音乐D 风声10、电影批评的主要方法不包括()A 社会历史批评B 作者批评C 女性主义批评D 技术批评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世界上第一部电影是由_____拍摄的《_____》。
2、电影的三大表演体系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
3、电影中的“轴线原则”是为了保证_____的连贯性。
4、好莱坞经典电影的叙事模式通常包括_____、_____和_____。
5、电影《阿凡达》使用的主要特效技术是_____。
6、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_____》。
7、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作是《_____》。
精神分析学电影美学——电影第二符号学:(区别于电影的第一符号学)。
1、它的产生意味着电影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
结构主义将电影的本文看作是一个相对自主的系统,不依赖于外界客体世界而存在。
后结构主义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将其看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领域。
将整个世界和社会看作是一个语言的泛本文系统。
从而实现了语言本文的系统自足系统-世界泛本文系统的沟通。
把电影的叙事语言看成是世界与社会的符号的编码的结果。
2、它是电影符号学在70年代后的一个直接的发展。
3、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理论实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双重模式。
一、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精神分析学基本模式和结构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恢复了周围人的意识本身存在的东西。
把人的意识看成是二层的结构。
理性的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
意识部分遵从现实原则;无意识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理论:本我(相当于深层无意识,人的本能存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自我(文明社会中建立起来,控制和压抑不符合现实原则的本能冲动。
不过终极目标是满足或者维护本我。
)、超我(相对理想化的自我,站在人的特殊角度而言。
体现伟宗教的、艺术的、道德的这一类理想化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一个层次。
有时候表现对本我的维护,可以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对本我的损害。
)。
弗洛伊德释梦的理论: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本我需要表述出来,在水睡眠当中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处于休眠的状态。
梦!出于一种无意识的运动。
它的工作方法是:移植、凝缩、装饰、具象化、潜在欲望的图像实现。
还包括:想象、幻想、幻觉、白日梦。
拉康: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结合。
拉康把无意识语言化: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
梦,是无意识的符号。
会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合成一定的句子、本文,也就是编码成句子、本文。
语法规则(结构法则)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基本工作方式。
这些法则和一般语言形成意义的法则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