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344.00 KB
- 文档页数:27
拉康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启发作者:郭玮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年第10期摘要:精神分析电影学(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研究有两个极为重要的核心范畴,其中“镜像阶段”来自拉康。
将电影理论的研究对象由研究影片文本和影片作者的关系,扩展到研究影片与观众的关系。
本文在梳理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的基础上,思考精神分析对电影批评的启示,并提出些许薄见。
关键词:精神分析;镜像阶段;主体结构理论;电影批评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29-0107-01一、拉康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论基础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内容分别是“镜像阶段”和“主体结构理论”,“镜像阶段”是拉康的精神分析模型的核心。
基于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拉康指出:成人的过程会经历从“理念我”到“镜像我”最后到“社会我”的三个阶段。
婴儿入世时本是个“无分化”且“无主体”的存在物,没有物我意识和主客区分,这便是“理念我”。
而从“理念我”到“镜像我”的过渡便是通过“镜像阶段”来完成的。
意识的确立发生在婴儿的前语言期的一个神秘瞬间,通常指6到18个月(“镜像阶段”)。
从最初无法区隔自己与母亲的镜像(“母子同体”),到在经历了“一次同化”的过程,有了自己与他人的区分(包括婴儿在企图触摸镜像时发现其并不存在的“自我异化”)。
婴儿与自己的镜像同化的阶段即是“自恋狂”的阶段,此时婴儿对自己的肉身在镜中的影像有着无限的爱恋。
同时婴儿与镜中形象的认同标志着“一次同化”的完成,婴儿进入“想象界”。
而在其经历了“二次同化”(即“俄狄浦斯情结”阶段)之后才能形成他的“象征界”。
二、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电影批评的影响1.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直接导致了精神分析电影理论,即第二电影符号学的产生。
他为电影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与方法,对其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精神分析理论的集大成者,拉康在继承弗洛依德学说的同时又对其精神分析理论做出了相当程度的修正甚至改写。
影视大观75视界观OBSERVATION SCOPE VIEW弗洛伊德影视精神分析学——以电影《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为例刘露(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 要: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是意大利电影大师朱塞佩·托纳托雷“时空三部曲”的终章,该片以少年雷纳多的第一视角为观众呈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意大利西西里岛上小镇中美丽少妇玛莲娜的故事。
精神分析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的核心就是本能决定论,本能决定论里包含了:人格结构理论、性本能理论、梦的理论、无意识理论等。
关键词:性本能;人格结构;无意识一、性本能理论在人的诸多本能当中,性本能对于人格的成长、人类心理方面的构造有着重大意义,性这一话题作为人类本性的基始,是人类文化艺术史中一个永恒的课题。
在性本能当中又衍生出生本能和死本能,在《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体现的是生本能,生本能指的是性欲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是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为了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当中的雷纳多对于玛莲娜的倾慕迷恋就是源自于性本能。
弗洛伊德把人的窥视欲望当做性本能的其中一种表现,儿童对的窥视欲望的原初表现在对他人的生殖器官以及生理机能的强烈好奇心理。
影片中雷纳多是一个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他通过偷偷跑到玛莲娜家旁边凿一个小洞暗中观看玛莲娜的一举一动来满足自己的窥视欲望和对性的好奇心理。
雷纳多通过翻过墙壁偷看洗完头发正在晒太阳的玛莲娜,镜头中只有玛莲娜的侧身,但是却把玛莲娜的身材曲线展现地淋漓尽致,在阳光下湿漉漉的头发和曼妙的身形让玛莲娜在雷纳多心中就像一个缪斯女神。
影片中类似的偷看镜头不在少数,但都没有让玛莲娜发现雷纳多在偷看,满足了在影院机制当中观众产生窥视的安全感和快感。
不仅如此雷纳多还通过性幻想满足自己对玛莲娜的性欲本能,生动地展现了雷纳多这个青春期少年的性本能。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中人格被视为从本能的行为所反映出来的一个人的心理机制,这种本能的行为反映出来的心理机制决定着一个人在特定的情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行为特征。
电影《爱德华大夫》心理学的精神分析法电影《爱德华大夫》是一部充满悬疑与心理探索的经典之作,其对精神分析的展现令人印象深刻。
精神分析作为心理学的重要流派,在这部影片中得到了生动而深入的呈现。
影片中的主人公约翰·巴林格(假爱德华大夫)因童年的创伤经历和近期目睹的意外事件,陷入了严重的心理困境和身份混乱。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未解决的情感。
巴林格的潜意识中压抑着童年时弟弟意外死亡带给他的罪恶感和恐惧,这些潜意识的情感在特定的刺激下被激活,导致了他的心理障碍。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精神分析强调童年经历对个体心理发展的深远影响。
巴林格童年时在滑雪场上,由于自己的失误导致弟弟意外死亡,这个创伤事件成为了他潜意识中的阴影。
尽管他在意识层面可能已经遗忘或试图压抑这段记忆,但潜意识却始终在影响着他的行为和情感。
这种童年创伤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并不罕见,许多人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追溯到童年时期的不愉快经历。
梦的解析是精神分析的重要方法之一,在电影中也有着精彩的呈现。
巴林格频繁地做噩梦,这些梦境实际上是他潜意识的表达。
通过对他梦境的分析,女主角彼得森医生逐渐揭示了他内心深处的秘密。
例如,梦中出现的白色条纹和眼睛图案,都与他的创伤经历有着紧密的关联。
这表明,梦境并非毫无意义的随机想象,而是潜意识通过象征和隐喻的方式传达信息的途径。
精神分析还关注性本能和本能冲动对心理的影响。
在影片中,巴林格对白色和条纹的恐惧,可能与他潜意识中的性压抑和冲突有关。
这种对本能冲动的压抑和扭曲,进一步加剧了他的心理问题。
这提醒我们,正视和合理处理本能冲动对于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影片中的治疗过程也反映了精神分析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现象。
巴林格对彼得森医生产生了依赖和情感上的投射,这是移情的表现。
而彼得森医生在治疗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巴林格情感的影响,产生了反移情。
正确处理移情和反移情,是精神分析治疗成功的关键之一。
相关概念直接参考《电影艺术词典》。
93年一、填空1、电影第一符号学以结构主义语言学为模式;电影第二符号学以精神分析学为模式。
2、“摄影机自来水笔”是由法国电影家阿斯特里克在 1948 年提出。
3、“作者论”产生是50年代法国当时《电影手册》编委特吕弗写一篇论文《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提出作者标准和条件。
二、选择1、《新拉奥孔:艺术的组成部分和有声电影》作者是爱因汉姆。
2、《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写于1916年,作者是雨果·明斯特贝格。
3、《圣女贞德的受难》的导演是卡尔·德莱叶。
4、《神女》摄于 1934年。
5、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是1935年拍摄的《风云儿女》的主题曲。
6、法国印象派作品《车轮》导演是阿蓓尔·冈斯。
7、意大利影片《罗马不设防的城市》摄于 1945 年。
8、《广岛之恋》导演是阿仑·雷乃。
9、《电影的本性》作者是克拉考尔。
10、《武训传》导演是孙瑜。
三、名词解释1、能指2、左岸派3、库里肖夫效应4、声画对位原是音乐术语,音乐作品中若干相对独立旋律声部结合为和谐的整体。
这个概念是苏联的爱森斯坦、普多夫金、亚历山大洛夫于1928年在《有声电影的未来》文章中首次提出。
指声音画面形象分别表达不同的内容,各个有其内在的节奏,独立发展。
他们分头并进,从不同方面说出同一涵义,这种声画结构形式叫声画对位。
声画对位是一种声画结合的蒙太奇技巧。
五、简答1、试举4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代表作一两部,说出其美学特点。
2、新时期,电影理论有何重要建树?给予概括的说明。
94年一、填空1、电影符号学是以索绪尔的语言体系建立的。
现代电影符号学的创始者是麦茨。
二、名词解释1、画外空间摄影机镜头内未表现的内容,从镜头内表现镜头外,包括声音。
(看不到的部分)三、简答1、论述细节在艺术作品中的功能是什么?举一部影片为例加以说明。
2、电影故事片和电视剧两种视听艺术异同点是什么?3、举一部电影作品为例,说明电影叙事性和造型性之间的关系。
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法]让—路易·博德里一、问题精神分析学电影理论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是:在“电影机器”这个庞大的运动系统中,观众是怎样被建构为主体的,影片的意义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该理论究其根本是源自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学,是通过类比的方式将精神分析学移植到电影研究上来。
它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观影主体与做梦主体类似,也就是梦的主人,这个梦的类似物就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精神分析符号学是一种关于观影主体的理论,其主要分析对象是好莱坞电影及其海外的类似物。
在这一理论中,主体完全显现,影片被看做是人的欲望的达成,借助于认同机制,主体则成了完全意义上的施动者。
其代表作有让—路易·博德里的《电影基本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和麦茨的《想象的能指》。
三、主体的眼睛博德里首先提出,摄影机在影片的制作过程居于中心地位(P209),摄影机的影像建构与绘画中的透视投影类似,他指出,电影的最初模型正是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构成法。
不同时期的绘画中空间概念是不同的,古希腊的绘画法是对注意中心的组织,也即基于多重的视点,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则是营造一个有中心的空间,“这种空间的中心与观看时作为中心的眼睛相应,因而让·佩尔兰·维亚托恰当地把眼睛称作‘主体’。
”(P210)参照一个定点,视觉化的客体被组织起来;基于定点原则,视觉化的客体又反过来指出“主体”的位置(P210)。
这个定点也即主体,是指置于视平线上的透视的原点。
主体是一个人造的中心,带有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形态性。
通过阅读文章可以知道,博德里认为基本电影机器是从技术效果、观影情境两个方面来达到意识形态效果的。
四、从技术层面上(观众是怎样被建构为主体的)博德里从中心透视法入手,分析了电影摄影机、各种电影设备所纪录与复制的效果,和电影放映机的影像还原效果。
1、放映:否定差异这部分博德里主要从摄影机所铭示的影像连续体与放映之间的关系来阐述。
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导言:电影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形式,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可以通过影像、场景、音乐等元素唤起观众的想象力和情感共鸣。
精神分析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着重关注潜意识和无意识层面的心理过程。
本文将探讨精神分析与电影之间的关系,以及电影作为一种文化表达载体如何通过想象的表述来传递人们的潜意识和情感。
一、电影和梦境:潜意识的映射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认为,梦境是潜意识中欲望和冲动的表达,通过对梦境的解析,可以洞察患者的内心冲突和心理疾病。
类似地,电影也可以被视为一种梦境的表达,通过对电影的解读和分析,可以揭示出观众的内心世界和个人心理特征。
电影中的主题、剧情和人物形象常常是对观众个体心理的映射和投射,通过对电影的分析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认识自己。
例如,电影《致命魔术》中,两位魔术师彼此进行挑战,并通过变魔术来展示出超强的表演技巧和心理操控能力。
影片中黑暗的故事背后,揭示了魔术师心理上的欲望和竞争,以及对控制和权力的渴望。
观众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内心的冲突和对掌控力的追求,通过电影的想象性表达,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动得以释放和宣泄。
二、电影和情感共鸣:感受的传递电影作为一种强烈的感官体验,可以通过画面、音乐和剧情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精神分析学强调情感的重要性,认为情感是个体与外界互动的基础,也是内心冲突和欲望的表现。
电影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塑造,呈现出各种情感和情绪,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与电影中的情感发生共鸣,从而也体验到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和变化。
例如,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女主角的爱情故事从一开始就被注定了悲剧结局。
观众在观影过程中被剧情打动,情感上与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
当两个主角在尾声之时分别面对生离死别时,观众不禁与他们一同流泪,感受到爱情的悲壮和人生的无常。
通过电影的情感表达,观众体会到自己内心对爱情的渴望和对逝去美好的怀念。
三、电影和梦幻符号:隐喻的表现精神分析学家荣格提出"梦幻符号"的概念,认为梦境中出现的符号和形象是潜意识冲突和欲望的表达。
从精神分析角度看电影《梦十夜》日本大文豪夏目漱石在1908年完成他的作品《梦十夜》后说:“深具野心的我,要让一百年后的人们来解开这个谜。
”夏目漱石的这句预言为他的“梦”蒙上了一层更加扑朔迷离的色彩,也让此后的一百年里有更多的人们愿意去深入他的梦境,去亲身体会那异度空间里匪夷所思的世界。
在观看夏目漱石《梦十夜》的影片之后,从我自身的角度来看,即使影片中梦的意象复杂多样,梦的时空背景错综纷乱,梦的情节匪夷所思,甚至让人乍一看起来有些恐怖,有些晦涩难懂,但是梦境所反映出的却是人在现实世界里所被隐藏的潜意识,也可以说是一种人们不曾意识到或不敢面对的真实赤裸的自己。
在心理学的历史上,自从弗洛伊德之后,人们才开始以科学的态度来审视梦境,并把注意力深入到潜意识当中。
所以,夏目漱石也受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启发和影响,他的《梦十夜》所探讨的就是关于梦境以及梦境中所隐含的潜意识的问题。
在《梦十夜》影片中,我认为这十个梦境都有其精致独到的表现手法,以及寓意深远的精神内涵,而我就观看时感触最为深刻的两个梦境进行简要的分析和阐释。
第一夜:爱情在影片中,短短十几分钟的表演,却讲述了百年的事情,在不到一顿饭的时间里,梦者却历经了大半生的时间。
梦者梦中醒来,由是而悟,不禁感叹:“已经一百年了啊!”电影中还刻意添加了金鱼、鱼缸、面具、时钟、女佣等梦的意象,借此来表达对生死的恍惑与无奈。
金鱼死了也就死了,再换一个就行了,但鱼缸破了还能复原吗?人死了后还能复生吗?时钟不停行走,但却是向着逆时针的方向,那么时间真的能够回得去吗?女佣漠然的辞了职,她知道第二天就不再需要她了,难道她这是在预言女主人的死亡吗?这诸多的疑点与暗示,再加之略带阴暗抑郁的背景音乐与色彩,不觉间就为梦境笼罩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我看来,这第一夜的梦中掺杂了作者自身一些过去的经历和回忆,那对于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无奈,对于相爱却不能相守的遗憾,对于逝去的爱人的思念,记忆深处的种种都在一夜之间幻化成为梦境,再一次回到作者的脑海里。
浅谈电影《盗梦空间》反映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文论【摘要】电影《盗梦空间》深刻反映了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关于梦境和无意识的探索。
通过分析梦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潜意识中隐藏的心理阴影以及角色们的复杂内心世界。
影片通过梦境解析和自我认知的过程,探讨了梦境与现实之间的边界模糊的现象。
《盗梦空间》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供了启示,深入探讨了潜意识和梦境的奥秘,引发人们对现实和梦境的深度思考。
通过影片的呈现,观众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弗洛伊德的理论,以及梦境背后的心理机制,从而意识到梦境与现实之间所存在的微妙联系。
【关键词】《盗梦空间》、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梦境、现实、无意识、潜意识、心理阴影、梦境解析、自我认知、启示、潜意识探讨、边界模糊。
1. 引言1.1 介绍电影《盗梦空间》电影《盗梦空间》是由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一部科幻电影,于2010年上映。
影片讲述了一群梦境窃贼利用特殊设备进入他人潜意识的故事。
主要角色科布与亚瑟是一对成功的梦境窃贼,他们得到了一个挑战性的任务:实现“盗梦空间”,即在梦境中窃取潜意识的信息。
影片通过引人入胜的剧情和惊险的场面,展示了梦境和现实之间微妙的关系。
观众随着主人公的行动,探索了梦境中的种种奇迹与危险。
与此电影也深刻探讨了梦境和现实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引发人们对心灵世界的思考和探索。
《盗梦空间》不仅是一部科幻电影,更是一次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探索和解读。
影片通过梦境的幻想与现实的冷酷,呈现出了观众的激烈情感和思维挑战。
这部电影不仅娱乐性强,更是一次对心灵和精神世界的深入探讨,引发了人们对自我和世界的反思与思考。
1.2 介绍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理论之一,他的理论影响了很多领域,包括文学、电影和艺术。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心理活动主要由无意识驱动,潜意识中包含着个体的深层欲望、冲突和情绪。
在弗洛伊德看来,梦境是潜意识在夜晚展现出来的一种形式,通过解析梦境可以揭示出个体的内心冲突和欲望。
118美学2019/04金基德导演的作品《春夏秋冬又一春》以生活在寺庙的小沙弥为主角,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为时间线索,讲述了人生不同阶段的思想角度和生活状态。
精神分析学说是与电影同时代诞生的思想理论,“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和雅克·拉康的镜像分析理论为重要理论资源”“通过对电影文本的象征分析,来寻找深层的无意识文化心理”[1],这一充满理性哲学的思辨方式与金基德电影的叙事手法不谋而合。
一、人之初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1895年他与约瑟夫·布洛伊尔合作出版《歇斯底里研究》,代表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弗洛伊德最基本的精神分析理论就是强调人的无意识与本能冲动在艺术活动中的主要作用,这与中国“三字经”里的“人之初”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一)三重人格的角色模型弗洛伊德主张的“无意识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部分组成的,三者之间是一个由原始到深层、由自然到约束的结构状态。
为了更为直观地解释这一理论,弗洛伊德又提出“三重人格理论”,他认为一个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构成,这三部分仿佛凝聚成一座巨大的冰山,冰山的最下层是象征着未经雕琢的最原始和天然的冲动及欲望,也就是“本我”;冰山的中间部分代表着经过一部分社会规则和伦理道德约束的思想及行为,也就是“自我”,自我是本我的升级;冰山的最上层露出海面的部分代表着道德的、理想的、超脱的状态是“超我”,超我又是自我的升级,是本我应该达到的最终状态。
电影《春夏秋冬又一春》,是以小沙弥的不同成长阶段作为个体时间来进行叙事的,不同年龄段的角色象征着三重人格的具象模型。
“本我”是儿童时期的少不更事,他以玩弄鱼、青蛙、蛇和在它们的身上绑石子为乐,在没有任何范例和模本对照学习的情况下,儿童沙弥以对动物施虐来获取乐趣和快感,这也验证了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中的原始攻击欲望。
青少年时期的性萌发和性冲动促使他逾越佛门清规,犯下色戒,这一系列的行为皆出自于人最原始和最本能的冲动及欲念,是无意识的、不受约束、非理性的。
精神分析学电影美学——电影第二符号学:(区别于电影的第一符号学)。
1、它的产生意味着电影理论从结构主义向后结构主义转变。
结构主义将电影的本文看作是一个相对自主的系统,不依赖于外界客体世界而存在。
后结构主义从某种意义上重新将其看作是一个相对开放的领域。
将整个世界和社会看作是一个语言的泛本文系统。
从而实现了语言本文的系统自足系统-世界泛本文系统的沟通。
把电影的叙事语言看成是世界与社会的符号的编码的结果。
2、它是电影符号学在70年代后的一个直接的发展。
3、电影第二符号学的理论实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的双重模式。
一、从弗洛伊德到拉康——精神分析学基本模式和结构化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恢复了周围人的意识本身存在的东西。
把人的意识看成是二层的结构。
理性的意识和深层的无意识。
意识部分遵从现实原则;无意识部分遵循快乐原则。
在此基础上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理论:本我(相当于深层无意识,人的本能存在,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自我(文明社会中建立起来,控制和压抑不符合现实原则的本能冲动。
不过终极目标是满足或者维护本我。
)、超我(相对理想化的自我,站在人的特殊角度而言。
体现伟宗教的、艺术的、道德的这一类理想化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人类独有的一个层次。
有时候表现对本我的维护,可以有时候也会表现出对本我的损害。
)。
弗洛伊德释梦的理论:现实中受到压抑的本我需要表述出来,在水睡眠当中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处于休眠的状态。
梦!出于一种无意识的运动。
它的工作方法是:移植、凝缩、装饰、具象化、潜在欲望的图像实现。
还包括:想象、幻想、幻觉、白日梦。
拉康:将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和精神分析学结合。
拉康把无意识语言化:拉康认为无意识是语言赋予欲望以结构的结果。
梦,是无意识的符号。
会根据一定的语法规则来组合成一定的句子、本文,也就是编码成句子、本文。
语法规则(结构法则)正是弗洛伊德提出的梦的基本工作方式。
这些法则和一般语言形成意义的法则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