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2)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春望》赏析一、原文春望杜甫(唐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三、作者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四、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这里,诗人睹物伤感,表现了强烈的黍离之悲。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
春天的花儿原本娇艳明媚,香气迷人;春天的鸟儿应该欢呼雀跃,唱着委婉悦耳的歌声,给人以愉悦。
“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
这两句的含意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中考语文诗词阅读《春望》《南征》含答案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望南征①杜甫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老病南征日,君恩②北望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四年(769)春,杜甫由岳阳去往长沙时所作。
诗人此行是想要到衡州投靠老友。
船开之后,诗人深感自己贫病的境遇,还朝和归乡都没有希望,于是赋此诗以遣怀。
②君恩:指唐代宗之恩,代宗曾两次给杜甫授官。
48.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了国都沦陷,城池破败,草木杂生的景象,诗人想到回家路途的艰难,不觉忧愁满怀。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儿带露、鸟儿啼鸣本是自然现象,而这里实际是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情感的投射。
C.“春岸桃花水,云帆枫树林”,两句描写了诗人南征途中所见到的秀丽风光:春水奔流,桃花夹岸,风帆一片,枫树也已成林。
D.“偷生长避地,适远更沾襟”,写诗人感慨晚年颠沛流离,浪迹天涯的悲辛生活,面对春天的美景,诗人却不禁泪洒衣襟。
49.《春望》中诗人提到“白头”,《南征》中诗人写到“老病”。
杜甫在这两首诗中都写自己的“年老”,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答案】48.A 49.《春望》中“白发”是愁出来的,“搔”欲解愁而愁更愁。
头发白了,疏了,从头发的变化,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愁怨,显示出诗人伤时忧国、思念家人的真切形象,这是一个感人至深、完整丰满的艺术形象;《南征》中诗人以“老病”表达自己老了,病了,照理应该还乡才是,而现在却更往南走,可悲。
尽管如此,诗人报国热情不减,心一刻也未尝忘怀朝廷。
【解析】48.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分析。
A.“诗人想到回家路途的艰难,不觉忧愁满怀”错误,这里诗人是因为国都沦陷、百姓流离失所而痛苦、忧愁,并非因为想到回家路途的艰难,忧愁满怀;故选A。
古诗春望是唐朝诗⼈杜甫的⼀⾸五⾔律师。
这⾸诗的前四句写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全诗表达了诗⼈挂念亲⼈、⼼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下⾯⼩编为⼤家提供了⼀些优秀的春望古诗相关⽂章,欢迎⼤家欣赏。
春望古诗1 原⽂: 作者:唐·杜甫 国⑵破⑶⼭河在,城⑷春草⽊深⑸。
感时⑹花溅泪①,恨别⑺鸟惊⼼。
烽⽕⑻连三⽉⑼,家书⑽抵万⾦⑾。
⽩头⑿搔⒀更短,浑欲⒁不胜簪⒂。
[1-4] 注释 ⑴春望:春天的愿望。
⑵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⑶破:破碎。
⑷城:长安城。
⑸深:茂盛;茂密。
⑹感时: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⑺恨别:恨别的情景。
①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两句互⽂。
此处借花溅泪,鸟惊⼼来了个艺术夸张,可以理解。
⑻烽⽕:古时边疆在⾼台上为报警点燃的⽕。
这⾥指战争中的烧掠的情景出现在周围的城市乡村。
⑼连三⽉:连续多个⽉。
⑽家书:平安信。
(当时杜甫家住鄜(fū)州城外羌村) ⑾抵万⾦:家书可值⼏万两黄⾦,极⾔家信之难得。
抵:值。
⑿⽩头:⽩头发,⽼态。
⒀搔:抓,挠。
⒁浑:简直。
⒂欲:想,要,就要。
⒃簪:⼀种束发的⾸饰。
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败,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稀,草⽊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离散鸟鸣惊⼼,反觉增加离恨。
⽴春以来战⽕频连,已经蔓延多⽉,家在鄜州⾳讯难得,⼀信抵值万⾦。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少,简直不能插簪。
春望古诗2 《春望》是唐代⼤诗⼈杜甫创作的⼀⾸诗。
此诗前四句写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挂念亲⼈、⼼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春望》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河依旧;春天来了,⼈烟稀少的长安城⾥草⽊茂密。
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潸然泪下,内⼼惆怅怨恨,听到鸟鸣⽽⼼惊胆战。
连绵的战⽕已经延续了⼀个春天,家书难得,⼀封抵得上万两黄⾦。
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古诗词阅读理解阅读《春望》回答以下各题。
春望唐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下列中对本首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写望中所见,春天降临沦陷破败的长安城,山河依旧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诗人借此句之景表达了念家悲己的感情。
B.颔联将人的情感赋予花和鸟,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面对国都破败的无奈感慨和绵绵愁绪。
C.颈联“三月”表明丧乱之久,“抵万金”形容家书珍贵,表达了诗人对妻儿的强烈思念。
D.全诗所写意象甚多,从“远景”的山河城郭,到“中景”的荒草残木,再到“近景”的春花飞鸟,最后到“自身”的白发,将宏大的家国之悲,渐渐渗透凝缩在诗人自己身上。
(2)有人认为文中画线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是承上启下的一句,请结合全诗内容解释这一说法。
【答案】(1)A(2)“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承接首联国破之叹;“溅泪”因思家而流泪,引颈联思家之忧。
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的赏析。
A.有误,首联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情感,并非念家悲己的感情。
故选A。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理解整首诗歌大致内容,再品析需要翻译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理解。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引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
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承上启下的一句。
有关安史之乱的诗句一、《春望》1、作者:唐代杜甫2、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翻译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4、创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叛唐。
次年六月,叛军攻陷潼关,唐玄宗匆忙逃往四川。
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今属宁夏),是为唐肃宗,改元至德。
杜甫闻讯,即将家属安顿在都州,只身一人投奔肃宗朝廷,结果不幸在途中被叛军俘获,解送至长安,后因官职卑微才未被囚禁。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名作。
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作者:唐代杜甫2、原文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3、翻译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4、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春天。
宝应元年(762年)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的衡水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志等纷纷投降。
第二年,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至此,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
杜甫是一个热爱祖国而又饱经丧乱的诗人,当时正流落在四川,听闻这个大快人心的消息后,欣喜若狂,遂走笔写下这首诗。
三、《悲陈陶》1、作者:唐代杜甫孟冬十郡良家子,血作陈陶泽中水。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赏析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赏析全篇围绕“望”字展开,前四句借景抒情,情景结合。
诗人以写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残破。
起首一“国破山河在”,触目惊心,有一种物是人非的历史沧桑感。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通过花和鸟两种事物来写春天,写出了事物睹物伤情,用拟人的手法,表达出亡国之悲,离别之悲。
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诗人由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由远及近,感情由弱到强,就在这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中含蓄地传达出诗人地感叹忧愤。
国家动乱不安,战火经年不息,人民妻离子散,音书不通,这时候收到家书尤为难能可贵。
诗人从侧面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和人民在动乱时期想知道亲人平安与否的迫切心情。
同时也以家书的不易得来表现诗人对国家深深地忧虑。
结尾两句,写诗人那愈来愈稀疏的白发,连簪子都插不住了,以动作来写诗人忧愤之深广。
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和思想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意思是: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
表达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怅恨离别的思想感情。
也同时表达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儿的歌声和惊恐的心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出自《春望》,原文如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三月。
先一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先一年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感时花溅泪的下是什么?感时花溅泪的下一句是什么?感时花溅泪的下一句是:恨别鸟惊心。
原句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意思是: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这句话出自杜甫的《春望》,原文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词注释】(1)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2)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3)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4)溅泪:流泪。
(5)恨别:怅恨离别。
(6)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7)抵:值,相当。
(8)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9)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10)浑:简直。
(11)欲:想,要,就要。
(12)胜:受不住,不能。
(13)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诗词翻译】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
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
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半年多,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诗词赏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诗篇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堂堂词二首翻译(实用版)目录1.堂堂词二首简介2.堂堂词二首的作者及背景3.堂堂词二首的翻译及解析4.堂堂词二首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正文【堂堂词二首简介】堂堂词二首,指的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两首词作品,分别为《登高》和《春望》。
这两首词作品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唐代词的代表作之一。
【堂堂词二首的作者及背景】杜甫(712-770 年),字子美,河南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
他是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人称他为“诗圣”。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歌作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堂堂词二首是他在经历了战乱、流离失所之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抒发家国之情的佳作。
【堂堂词二首的翻译及解析】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翻译:猿猴在急风中悲啸,江水清澈,白鸟在沙滩上飞翔。
无边的树叶萧瑟地飘落,长江水滚滚不息地流淌。
我在万里之外的秋天感到悲伤,身患多种疾病,独自登上高台。
生活的艰难和痛苦使我白发苍苍,失意的我暂停了浊酒的品尝。
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虽然国家沦陷,山河依旧。
春天来临,城市里的草木茂盛。
感慨时局,看到花儿也泪如雨下;痛恨离别,听到鸟鸣也心惊胆战。
战火已经延续了三个月,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白了头发,越搔越短,几乎不能插簪。
【堂堂词二首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堂堂词二首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杜甫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将个人身世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自己深厚的家国情怀。
在词的结构上,他运用了对仗、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词句更加和谐、优美。
在意境的创造上,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秋天的萧瑟和春天的繁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从历史意义上看,堂堂词二首是唐代社会历史的见证,反映了当时国家的政治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春望》解析
杜甫《春望》解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家在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
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
情。
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
”此论颇为妥帖。
“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杜甫《春望》原文和译文含赏析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译文:故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感伤时局,见花开常常洒泪,怅恨别离,闻鸟鸣每每惊心。
愁看这漫天烽火,早又阳春三月,珍重那远方家信,漫道片纸万金。
独立苍茫,无言搔首,白发稀疏,简直要插不上头簪。
赏析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 )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 ',明无余物矣;‘草木深 ',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 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
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杜甫《春望》赏析:体验了诗人忧国忧民之情《春望》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其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的战乱时期,当时唐朝经历了安禄山的叛乱,国破山河,民不聊生。
杜甫身陷长安,目睹了战乱带来的巨大灾难,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一、作品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
感伤国事,看到花开不禁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竟觉得那叫声也很揪心。
连绵的战火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少,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2、注释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虚指,指战火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经受,承受。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三、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
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
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
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写得铿然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2)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
诗的一、二两联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
(《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
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
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
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
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
(《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是,对乱世别离的
悲凉情景,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作者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并运用互文手法,可译为感时恨别花溅泪,感时恨别鸟惊心。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
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山河到城,再由满城到花鸟。
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