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基底动脉的解剖完整
- 格式:ppt
- 大小:1.02 MB
- 文档页数:14
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C2:岩段;C3:破裂孔段;C4:海绵窦段;C5:床突段;C6:眼段;C7:交通段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C6段(眼段):起自远侧硬膜环,止于PCoA起点近侧。
C7段(交通段):起自PCoA起点近侧,止于ACA及MCA分叉处。
分支:①PCoA;②AChA(脉络膜前动脉):供应视束、内囊后肢、大脑脚、脉络丛及颞叶内侧;③ACA及MCA。
Willis环A1大脑前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A2:大脑前动脉垂直段(交通后段)P1:大脑后动脉水平段(交通前段)P2:PCA环池段SCA:小脑上动脉OA:眼动脉ON:视神经CNIII:动眼神经CNIV:滑车神经大脑中动脉MCA分段:M1水平段;M2脑岛段;M3岛盖段;M4皮层支前后位图解:FPO为额顶叶岛盖;TO为颞叶岛盖;I为脑岛。
1. 颈内动脉2. 大脑前动脉3. Heubner返动脉4. 颞前动脉5. 外侧豆纹动脉6. MCA分叉处7. MCA膝部8. 侧裂顶部1. M1分叉前段2. M1分叉后段3. MCA膝部4. MCA穿支(外侧豆纹动脉)5. M2段6. M3段7. M4段8. 侧裂顶端(血管造影侧裂点)9. 脉络膜前动脉大脑前动脉ACAACA前后位1. ACA A2段;2. 胼周动脉3. 胼缘动脉;4. 皮层支ACA侧位(椎动脉造影)1. ACA A2段2. 眶额支3. 额极动脉4. 胼周动脉5. 胼缘动脉大脑后动脉PCAPCA分4段:P1交通前段;P2环池段;P3四叠体段;P4距裂段PCA分出3种类型分支:中央支、脑室及脉络丛支及大脑支。
椎动脉的正常解剖结构椎动脉是人体颈部主要供血动脉之一,它的解剖结构主要由3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椎动脉的起点,第二部分是椎动脉在颈椎穿行的路径,第三部分是椎动脉进入颅内的路径。
椎动脉起点位于锁骨上动脉和颈动脉之间的第6至第3颈椎横突之间的肌间隙,有时也会有第2颈椎的小腺体细动脉也被包括在内。
起点上方有颈动脉的横支和甲状喉上动脉,下方则有动脉圆环的第一个分支-锁骨下动脉。
起点结束后,椎动脉在颈椎穿行的路径中具有4段,分别称为上颈段、横颈段、侧颈段和后颈段。
上颈段从起点出发,垂直上行至第1颈椎穿过后旋突后的小片腺体静脉附近。
横颈段是椎动脉水平进入颈椎横突环直至颈6横突。
在这一段的路径有可能被压迫,导致血流减少或者中断,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出现一些临床症状。
侧颈段则是从颈椎横突环出来后,稍微稍作伸展,躲避其下颈椎横突膨隆物,进入颈椎间隙。
在这一段,椎动脉的位移范围更大,也更容易受到牵拉、压迫而引起症状。
最后,后颈段是侧颈段穿过颈3~颈6横突的放射状通道后,垂直进入颈6横突消失的段。
这一段椎动脉基本贴近椎体,位于其后面的颈椎横突凹陷中。
正常情况下,后颈段是固定在椎体和椎突之间的,不太容易移位。
椎动脉在进入颅内的路径主要有4段,分别是椎-基底交叉段、椎入膜管段、椎-椎穿入-基底管段和基底末端段。
交叉段是指椎动脉在第一颈椎的后前重横突岗集和第二颈椎的翼椎之间形成的曲折段,在这一段,椎动脉由外向内方向上升,经过前主神经和椎椎韧带、椎膜间腔、脑岳斗窝入口等结构,直到两侧基底动脉交汇至脑脊液室。
椎入膜管段是指椎动脉进入椎膜管,沿髓外侧表面走行的一段。
椎-椎穿入-基底管段是从眶上动脉、前交通动脉上有相应标志出现后到基底管前后动脉分出或直达多极分布为止。
最后,基底末端段是指椎动脉在基底动脉分叉后,不对称性供应基底脑,由前交通再生手段、后交通再生手段形成相应的分流。
椎动脉供应的脑部领域广泛,它对颈部和后颅窝的供血至关重要。
椎动脉解剖分段
椎动脉的解剖分段如下:
1. 颈椎段(V1):起始于第一颈椎(C1)后侧,经过第一颈
椎横突孔,向上穿过第一和第二颈椎(C1和C2)之间的椎间孔,进入头颅内。
2. 颈内段(V2):从第二颈椎(C2)的椎体后方穿入头颅内,一直到颈椎动脉与椎动脉汇合处,在此段路程中,椎动脉会参与形成椎-锁骨动脉弓(vertebro-basilar artery loop),与锁骨
下动脉相连。
3. 基底动脉分支段(V3):从椎动脉的汇合处出发,分为四
个主要的分支动脉:前结节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后
结节动脉(posterior spinal artery)、PICA(致迷入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和AICA(前下小脑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4. 后循环动脉(V4):由基底动脉分支段向前延伸至大脑后部,其主要包括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和小脑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等分支。
以上是椎动脉主要的解剖分段,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医学上还会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段分类。
椎动脉解剖分段介绍椎动脉是颈椎骨孔内的一对血管,是大脑供血的重要通道之一。
椎动脉解剖分段是指将椎动脉分为不同的部分,根据其解剖位置和血供范围进行分类。
本文将详细探讨椎动脉解剖分段的相关内容。
基础知识在探讨椎动脉解剖分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些基础知识。
1. 椎动脉的起始和走行椎动脉起源于锁骨下动脉的第一段,沿颈椎骨孔进入颅腔,最终与大脑供血的内颈动脉汇合。
椎动脉的走行路径经过颈椎椎体孔,沿颈椎横突孔进入颅腔,穿过枕骨大孔进入脑干。
2. 椎动脉的血供范围椎动脉主要供应脑干、小脑和颈髓。
椎动脉解剖分段根据其解剖位置和血供范围,椎动脉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分段。
1. 第一段第一段椎动脉位于颈椎椎体孔内,从锁骨下动脉起始到颈椎横突孔入口。
这一段的主要供血范围是脊髓的前支和后支。
2. 第二段第二段椎动脉从颈椎横突孔入口到枕骨大孔入口。
这一段的主要供血范围是延髓、小脑和脑桥。
3. 第三段第三段椎动脉从枕骨大孔入口到椎-基底动脉汇合处。
这一段的主要供血范围是大脑的脑桥、中脑和丘脑。
4. 第四段第四段椎动脉从椎-基底动脉汇合处到大脑供血的内颈动脉汇合处。
这一段的主要供血范围是大脑的大脑干、小脑和脑幕后动脉。
椎动脉解剖分段的临床意义椎动脉解剖分段对于了解椎动脉供血范围的分布和相关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 椎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供血不足可以导致脑干、小脑和颈髓的缺血缺氧,引发相应的临床症状。
通过对椎动脉解剖分段的了解,可以帮助医生判断供血不足的具体部位,从而指导治疗。
2. 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椎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椎动脉供血不足的主要原因之一。
通过对椎动脉解剖分段的了解,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狭窄或闭塞的具体位置,为手术治疗提供指导。
3. 椎动脉窦血栓形成椎动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头痛、眩晕、恶心等症状。
通过对椎动脉解剖分段的了解,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血栓形成的具体部位,为溶栓治疗提供依据。
总结椎动脉解剖分段是了解椎动脉供血范围和相关疾病的重要手段。
史上最全⾯的椎动脉解剖图谱【绘图DSA实体解剖】下图为椎动脉段的解剖图解。
椎动脉穿过C6⾄C3的横突孔上升。
在C2椎动脉转向外呈⼀倒“L”形弯曲。
⾛出C2时⼜上升⾛向
Cl的横突孔。
⾃C1⾛出后,⾛向后内围绕寰枕关节,起初沿C1环后⾏,然后急剧向前上通过枕
⼤孔⼊颅。
1.⾻外(VI)段
2.横突孔(V2)段
3.椎外(V3)段
4.硬膜内(V4)段
5.枕⾻髁的⼤概位置(虚线)
B:前后位,C:颏顶位。
左椎动脉造影侧位,⽰⼩脑下后动脉(PICA)及其分⽀。
1.脊髄前及脊髓外侧段
2.PICA的尾袢
3.脊髓后段
4.扁桃体上段
5.半球分⽀
左椎动脉造影,侧位,⽰脊髓前(⼩箭头)及脑膜后(⼤箭)VA分⽀。
⼩脑下后动脉(PICA)(⽩
箭)
左椎动脉造影,侧位,⽰椎动脉分出⼩脑下后动脉(PICA)(⼤⿊箭)⽽终结。
注意脊髄前及后
动脉 (⼩箭)显影,同时扁桃体动脉(箭头)、蚓下动脒(双箭)及PICA半球 (⽩箭)分⽀都同
时显影。
椎-基底动脉分支、走行绘图
脑,只占体重的 2%~3%,但其所需要的血流量却占心输出量的15%~20%。
脑的血供来自两大系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
两大系统在颅底相互交通,构成Willis 环;Willis 环的各级分支一直延伸到血管神经单元。
从解剖、影像和手术三结合的视角,给大家呈现血从心到脑、从Willis 环到血管神经单元。
在从不同视角展示解剖的过程中,穿插经典的临床 keypoint,展示椎-基底动脉系统。
脑的两大供血系统-冠状位
椎-基底动脉走行与分支
失状位—椎动脉走行
椎-基底动脉走行简图
锥-基底动脉与颅神经关系示意图
大脑后动脉分段脑动脉走行
环池处的脑动脉及比邻结构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及比邻解剖
椎-基底动脉与脑干、小脑幕的位置关系
Willis 环立体简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