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动脉分段
- 格式:ppt
- 大小:634.00 KB
- 文档页数:10
椎动脉分段椎动脉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发出后上升并经除第七颈椎外的横突孔,自寰稚横突孔穿出,绕经寰推测块后方的推动脉沟,转向上方经枕骨大孔进人颅腔。
根据推动脉循经部位和行程,通常可将其分为四段。
第一段(颈段):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至进入颈椎横突孔之前的部分,其前方有椎静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后方为颈7横突、颈7和颈8脊神经的前支及交感神经于和颈下交感神经节。
第二段(椎骨段):为穿经颈椎横突孔的部分。
该段椎动脉发出前根动脉后和根动脉穿行颈椎横突孔内侧至钩椎关节。
第三段(枕段):自寰椎横突孔穿出部至进入颅内的部分(枕下三角部分)。
当该段血管绕经寰椎侧块至推动脉沟即向前,于寰枕后膜外缘进人椎管,上升经枕大孔人颅。
第四段(颅内段):是推动脉进入颅腔的部分,穿过蛛网膜,在脑桥下缘左右汇合形成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形成动脉环,供应脑后部及脊髓血运。
椎动脉为左右两支,左侧常比右侧稍粗。
在影像学上,将椎动脉分为5段。
V1(横突孔段)指椎动脉穿经枢椎横突孔后以前的一段;V2(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V3(寰椎段)指从椎动脉V2段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到寰椎横突孔的一段;V4(枕骨大孔段)指自V3段上端开始,水平向内行一小段后,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的一段;V5(颅内段)指椎动脉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中线与对侧同名动脉合成基底动脉前的一段。
颈动脉分段颈内动脉分7个解剖段:C1:颈段; C2:岩段;C3:破裂孔段; C4:海绵窦段; C5:床突段; C6:眼段; C7:交通段C1段(颈段):颈内动脉在C4平面分出,进入颞骨岩部的颈动脉管后C1段终止。
C2段(岩段):全程均在颈动脉管内,分垂直段及水平段,如倒“L”形(黑箭),圆圈代表颅外及颅内颈动脉管的开口,平行黑线代表岩舌韧带,白箭示破裂孔段。
C3段(破裂孔段):C4段(海绵窦段):始于岩舌韧带上缘,穿过硬膜环而出海绵窦。
C5段(床突段):始于近侧硬膜环,止于ICA进入蛛网膜下腔外的远侧硬膜环,为硬膜间结构。
椎动脉解剖分段
椎动脉的解剖分段如下:
1. 颈椎段(V1):起始于第一颈椎(C1)后侧,经过第一颈
椎横突孔,向上穿过第一和第二颈椎(C1和C2)之间的椎间孔,进入头颅内。
2. 颈内段(V2):从第二颈椎(C2)的椎体后方穿入头颅内,一直到颈椎动脉与椎动脉汇合处,在此段路程中,椎动脉会参与形成椎-锁骨动脉弓(vertebro-basilar artery loop),与锁骨
下动脉相连。
3. 基底动脉分支段(V3):从椎动脉的汇合处出发,分为四
个主要的分支动脉:前结节动脉(anterior spinal artery)、后
结节动脉(posterior spinal artery)、PICA(致迷入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和AICA(前下小脑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
4. 后循环动脉(V4):由基底动脉分支段向前延伸至大脑后部,其主要包括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和小脑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等分支。
以上是椎动脉主要的解剖分段,根据不同的临床情况,医学上还会根据具体需要进行更详细的分段分类。
椎动脉分段
5分法:
前4段为颅外段,第5段为颅内段。
V1段(横突孔段):是椎动脉在第6-2颈椎横突孔内上升的一段。
V2段(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后,横行向外的一段。
V3段(寰椎段):指从枢椎外端弯曲向上,再垂直上行至寰椎横突孔为止的一段。
V4段(枕骨大孔段):指自椎动脉V3段上端水平向内行一小段后,再弯向上垂直上行入枕骨大孔的一段。
V5段(颅内段):指椎动脉入枕骨大孔后,斜向中线上行与对侧同名动脉汇合成基底动脉前的一段椎动脉。
4分法
V1段,又叫横突孔前段。
指椎动脉起始部到第6颈椎(C6)横突孔处第一段。
V2段,又叫椎间孔段。
指椎动脉向上走形于第6颈椎(C6)至枢椎(C2)横突孔之间的一段。
V3段。
V3段起自C2横突孔,穿过寰椎(C1)横突孔,走行于寰椎后弓上面的椎动脉沟内并穿入寰枕后膜进椎管。
V4段,即硬膜下段。
V4段穿透硬脑膜和向内侧倾斜位于延髓的前面。
在桥脑下缘与对侧椎动脉融合成基底动脉。
椎动脉解剖分段摘要:1.椎动脉的概述2.椎动脉的分段3.各分段的特点4.椎动脉在人体中的作用5.总结正文:【1.椎动脉的概述】椎动脉是人体内的一条重要血管,负责为脑部和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它起源于锁骨下动脉,向上穿过颈椎和颅骨,最终汇入大脑动脉环。
椎动脉在人体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是保证大脑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2.椎动脉的分段】椎动脉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颈椎段、胸椎段、腰椎段和骶椎段。
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3.各分段的特点】颈椎段:颈椎段是椎动脉的起始部分,位于颈椎横突孔内。
它向上穿过颈椎,为大脑和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颈椎段的特点是其直径较小,容易受到颈椎活动的影响。
胸椎段:胸椎段位于胸椎横突孔内,向上穿过胸椎,为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胸椎段的特点是其走行方向较为复杂,需要经过多个椎间盘和关节。
腰椎段:腰椎段位于腰椎横突孔内,向上穿过腰椎,为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腰椎段的特点是其直径较大,走行方向较为稳定。
骶椎段:骶椎段位于骶椎横突孔内,向上穿过骶椎,最终汇入大脑动脉环。
骶椎段的特点是其走行方向较为平直,直径较小。
【4.椎动脉在人体中的作用】椎动脉在人体中的作用是提供脑部和脊髓所需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它向上穿过颈椎、胸椎、腰椎和骶椎,最终汇入大脑动脉环。
在大脑动脉环中,椎动脉与其他动脉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复杂的血管网络,为大脑和脊髓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保证其正常运转。
【5.总结】椎动脉是人体内的一条重要血管,负责为脑部和脊髓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它分为颈椎段、胸椎段、腰椎段和骶椎段四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功能。
椎动脉解剖特点及其发病学意义标签:椎动脉;解剖特点;发病学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据报道,约70%的颈椎病伴有椎动脉受累的表现,其发病年龄高于其他颈椎病,以50~60岁为多见[1]。
椎动脉为锁骨下动脉的第一分支,走行较长,在合成基底动脉前分为四段。
第Ⅰ段自锁骨下动脉分出处至第6颈椎横突,即近段;第Ⅱ段自第6颈椎横突至第2颈椎横突上缘以下,即横突段;第Ⅲ段自第2颈椎横突上缘至颅底的寰枕膜,即远段;第Ⅳ段自寰枕膜至两侧椎动脉的汇合处。
其中前三段称为椎动脉的颅外部,第Ⅳ段称椎动脉的颅内部[2]。
椎动脉由于其走行的特殊性,周围组织结构对它的影响十分明显,在发病学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椎动脉周围骨性结构的改变钩突后外侧的增生或钩椎关节肥大,向外延伸的骨赘可能机械性压迫椎动脉或椎动脉管壁外的交感神经丛,造成椎动脉痉挛、狭窄和供血不足[3]。
刘巍等[4]认为,当关节突增生、骨赘形成时,可从后方压迫椎动脉造成其狭窄,也可压迫颈神经前支,使其向前移位,加重压迫椎动脉;颈椎退变,关节囊松弛,摄X 线片可提示颈椎不稳,关节突关节活动度增大,增生的骨赘可刺激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引起血管痉挛而产生症状;经牵引制动,可使小关节分开,减少关节突前移的幅度,缓解椎动脉后方的压迫,从而使症状缓解。
因此,作者认为上关节突增生压迫椎动脉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又一个重要病因。
华锦明等[5]发现横径半孔的畸形率仅占7.4%。
横径半孔畸形是影响椎动脉血流的因素之一。
横突孔前后径女性显著较窄,表明女性椎动脉受累机会较多。
横突孔横径左侧较窄,女性右侧椎动脉横间径较男性略窄。
据此,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在女性可能高于男性,并好发于右侧,如同时合并血管硬化或外伤则很容易刺激椎动脉反应性血管痉挛,导致椎动脉血供不足。
椎动脉位于横突孔内侧占57.86%,表明钩突增生极易影响椎动脉血流。
2 椎动脉周围神经的因素张清等[6]认为椎动脉及周围神经丛分支的特点,有着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浅谈颈部解剖之“椎动脉”椎动脉型颈椎病是所有颈椎病里症状最多、最复杂、最缠绵难愈的一个类型,因为椎动脉“走的路”那都不是常规路线……椎动脉一般来自锁骨下动脉,是该动脉的第一个分支。
椎动脉根据其行程位置可分为四段:第一段(颈部)自锁骨下动脉发出穿入颈椎横突孔以前的部分;第二段(椎骨部) 是内经颈椎横突孔的部分;第三段(枕部)是位于枕下三角的部分;第四段(颅内部)是进人颅腔的部分。
左右两侧的椎动脉常大小不一致,左侧的椎动脉多较右侧者为大。
1.第一段(颈部):自锁骨下动脉发出后,在颈长肌和前斜角肌的裂隙内上行,故前斜角肌痉挛时亦可出现椎动脉受压迫。
其前方有椎静脉、颈内静脉、颈总动脉和甲状腺下动脉横过,后方有第7颈椎横突、第7和第8颈神经前支、颈交感神经干和星状神经节(颈下交感神经节)、椎动脉神经丛。
故临床上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极易合并发生,同时出现症状。
颈动脉进人颈椎横突孔的高度,每个人有些差别。
一般都自第6颈椎横突孔穿入,跨经上位的6个颈椎横突孔,但有的则在第7或第5、第4、第3颈椎横突孔穿人,可见,第一段椎动脉的长度及其毗邻并不恒定。
2.第二段(椎骨部):从进入颈椎横突孔到出横突孔,一般为C6~C1的高度,位于第2至第6颈神经前支的前方,周围有神经丛和静脉丛。
环椎的横突孔比C2~C6的横突孔更偏向两侧,C6~C3的横突孔方向是垂直向上的,C2的横突孔是斜向外上方,从而到达更外侧的C1横突孔,这就是正位上向侧方弯曲的原理。
下部颈椎的静脉丛形成独立的椎静脉。
由第6颈椎横突孔下方穿出后,接受颈深静脉,走向第一段椎动脉的前方,并与其交叉,最后流入无名静脉。
第二段椎动脉在上行中发出分支(椎间动脉)经椎间孔进入椎管,分前支、后支和中间支,中间支又形成前、后根动脉,以营养脊髓及被膜。
颈椎椎体两侧的钩椎关节,位于椎动脉的前内方,该关节骨赘形成时,甚易压迫椎动脉,使其面斜、扭曲,造成管腔狭窄,严重时可以完全梗阻。
椎动脉分段的临床解剖学观点
瞿东滨;钟世镇
【期刊名称】《中国局解手术学杂志》
【年(卷),期】1999(008)001
【摘要】目前在一般的解剖学教科书上绝大多数认为椎动脉按行程可分为四段:第一段,椎动脉发出至椎动脉进入第六颈椎横突孔;第二段,椎动脉走行于上六位颈椎的横突孔中;第三段,椎动脉出寰椎横突孔后走行于寰椎动脉沟内;第四段,椎动脉通过枕骨大孔,进入硬脊膜后沿变为颅内段。
这四段亦可称为颈部、椎骨部、枕部和颅内部。
而影像学上椎动脉的分段却与之相差甚远:V1(横突孔段)指椎动脉穿经枢椎横突孔后以前的一段椎动脉,该段呈垂直走行;V2(横段)指椎动脉穿出枢椎横突孔之后横行向外侧的一段椎动脉;V3(寰椎段)
【总页数】1页(P33)
【作者】瞿东滨;钟世镇
【作者单位】广州市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广州市第一军医大学临床解剖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121
【相关文献】
1.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狭窄椎动脉与正常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差异 [J], 石向明;王辉;刘创建;张强;郭文梅
2.椎动脉上段的临床解剖学研究 [J], 王爱莲;孙静宜
3.椎动脉V1段解剖分型对椎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技术指标的影响 [J], 丁慧;曹玉红;康周城;张光运
4.临床解剖学的回顾与展望——庆祝中国解剖学会临床解剖学分会成立 [J], 徐达传;钟世镇
5.临床解剖学领域的宏篇巨著——《现代临床解剖学丛书》简介 [J], 丁自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