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肝胆手术后的引流管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277.35 KB
- 文档页数:1
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措施摘要】术后放置引流管,加强护理观察、充分健康指导,可以观察术后是否有渗血、腹腔出血、胆漏等,又便于引流出残留于腹腔的少量积血和积液,也不会延长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此种方法在临床实践中被证实是简便易行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肝胆外科手术引流管并发症护理学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引流管的放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甚至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选用合适的引流管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避免再次手术,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是肝胆外科病人能否顺利康复的重要问题。
现将253例术后带管病人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2011年06月至2012年06月共护理肝胆手术带管病人253例,年龄20~67岁,其中男153例,女100例。
胆道腔内引流管103例,腔外引流管150例,其中腔内引流管有151例;行烟卷引流条引流者25例,T管引流者153例,双套管引流者130例,同时行“T”管和三套管引流者20例。
2 合理放置引流管2.1 双套管和三套管特点双套管和三套管都是将外界吸引装置连接引流管,其外层的乳胶薄膜可以阻隔大网膜等组织,防止堵塞引流管,而且乳胶薄膜管形成多个皱形的波纹脊,利于引流液持续渗入套管内。
三套管是在双套管的基础上改良而来,使被吸引区保持负压吸引,并利用空气气流的流动解决引流管阻塞问题,使引流更为充分。
文献报道使用三套引流管,引流更加通畅和彻底,并可放置较长时间而不致管腔堵塞,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证:术后预计将不可避免发生感染的手术;出血、胆汁、肠液漏出较多或引流液黏稠的手术;各种吻合口可能发生漏或感染者;较长时间的手术或操作复杂的手术。
2.2 T管T管因形状而得名,主要应用于胆管内胆汁的引流,连接于无菌引流袋,拔管时间在3周左右,老年人或体质差的病人应适当延长,在4周左右拔管,确保窦道形成完好。
适应证:凡胆总管探查术、Oddic括约肌切开与成形术、胆总管损伤修补术或胆肠吻合术等,在胆总管均需留置T管引流。
肝胆外科手术引流管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引流管的护理体会。
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50例复发性胆管结石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率为96.0%,对照组为76.0%。
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总满意率明显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优质护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 防止引流管脱落的护理肝胆外科护理人员应该经常对引流管在体外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引流管上结扎固定缝皮缝线,烟卷引流条也多用安全别针,同时用胶布将其在皮肤上固定,最好在患者床旁中央床栏处挂引流袋,原则为容易看见但不会影响患者翻身。
嘱咐患者家属小心配合,当患者翻身或活动时将引流袋拎好,保证引流袋在引流管口下方,同时对管道进行细心的观察,对打折、扭曲及逆行反流进行有效的预防[1]。
加强监管和约束重点患者的力度,对全麻术后尚未清醒患者自行拔管的行为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如果患者较为肥胖,应该对其术后腹壁脂肪迅速消耗、皮肤松弛而对引流管造成影响的情况给予充分的重视,从而对引流管脱落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1.2.2 防止引流管堵塞的护理由于引流物极为复杂,肝胆手术患者的胆液、血凝块、坏死组织极易阻塞引流管,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应该经常对引流管进行挤压或运用稀释的抗生素溶液对引流管进行冲洗疏通,同时禁止对患者应用促进凝血块形成的药物,如凝血酶等。
如果患者为胆管出血,则可以用去甲肾上腺素和生理盐水对其胆管壁进行冲洗,比例为1∶1000[2]。
当患者平卧时,应该保证其引流袋在腋中线以下,从而对胆汁反流的现象进行有效的预防和避免。
但是也不能过低,以防止胆汁流失过度。
操作时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轻柔的动作。
1.2.3 引流控制及调整依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引流时间及吸引器中心泵负压进行随时的调整,比如,在具有较多的引流量时,应该进行持续吸引;具有较少引流量时,应该酌情进行间隔吸引。
肝胆术后引流管管道护理及并发症的防治摘要: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的管理护理效果。
方法:将184例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治疗、胆管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给予并发症处理,观察二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治疗组患者总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1.2临床护理。
1.2.1心理护理。
首先,护理人员要耐心为患者做好解释工作,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及其家属及时理解和掌握引流的目的、方法、重要性,以及手术之后需要注意的有关事项;通过细心的讲解、温馨的照顾,及时消除患者心中的焦虑和担心,帮助其积极配合治疗和临床护理。
同时,还要叮嘱患者术后避免下床运动,或者是更换体位,以防止引流管脱出等。
1.2.2观察引流物。
护理人员要及时观察胆道内引流物的物质、颜色、量、气味等。
通常正常引流,术后肝胆管结石,胆肠内引流术后胆汁的量为250-300ml/d,t管引流的胆汁量大约有300ml/d。
正常情况下,胆汁的颜色为黑绿色,一旦出现白色胆汁则为胆道发生了阻塞,液体若为红色则为胆道出血[2]。
1.2.3导管的置管、放置时间以及拔出。
通常引流管的放置时间为术后2-5d,若为后续治疗肝胆管残余结石,则需要放置5-8周时间方可拔出,若为扩张胆管狭窄,则需要放置6-12个月时间方可拔出。
除此之外,患者手术后一周,如果胆管感染已得到有效控制,可将引流袋提高,方便胆汁的回流,并间断夹管后再采取持续夹管。
1.3并发症的防治。
1.3.1防止引流管的脱出和阻塞。
患者在实施完肝胆外科手术后,护理人员要妥善处理好、双重固定好引流管,可使用别针,或者是胶布,将引流管稳固于床单上,有效避免引流管的脱出。
固定过程中,避免引流管发生折叠、弯曲等,无菌操作。
护理人员每30min 将引流管挤捏一次。
定时观察引流管内的流出物质:是否有炎症腐蚀的血块、脓性分泌物,以及坏死的脱落物等,防止引流管阻塞。
肝胆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一)【关键词】肝胆外科引流管护理并发症在肝胆外科手术中,引流管的放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对于保证手术效果,防止胆管狭窄、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尤为重要.选用合适的引流管可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甚至避免再次手术,术后各种引流管的护理是肝胆外科病人能否顺利康复出院的重要因素1]。
我科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护理肝胆手术后病人80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2008年1月-2008年12月共护理肝胆手术带管病人80例。
年龄22-79岁,其中男53例,女27例。
其中单纯放置腹腔管者32例,同时放置腹腔管和T管者48例。
2引流管的护理2.1腹腔引流管①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引流管应低于出口平面,防止逆行回流造成感染。
观察引流口周围有无引流液外漏,皮肤有无红肿,破损。
②观察记录引流液的量、色、质、气味,手术前期正常色泽为淡红色,后期为黄色,清亮液,每日0-100ML,若每小时大于50ML,持续3小时且呈红色则为异常,或颜色混浊均为异常,应立即告诉医生2]。
如引流量突然减少,病人感到腹胀,伴发热,应及时检查引流管有无堵塞或脱落。
③要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受压,折叠。
在病人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可将床头抬高,使其体位高于引流管,以利于引流。
④注意倾听病人的主诉,评估疼痛原因和性质,引流口疼痛是引流管过紧压迫或引流液刺激所致。
引流后其他部位疼痛,可能继发感染或迁移脓肿所致。
剧烈腹痛突然减轻,应怀疑脓腔或脏器破裂,即使报告医生。
⑤.一般情况下,引流管在引流停止后24小时拔除,通常是在术后2-3天可拔除腹腔引流管。
2.2T管①T管一般置于胆总管下段,由戳口穿出后缝于腹壁。
妥善固定引流管,保持通畅,防止扭曲,受压,折叠。
引流袋的位置在活动时应低于腹部切口的高度,平卧时不能高于腋中线,防止胆汁反流引起逆行感染,但也不能过低以免胆汁流失过度。
如T管堵塞,术后5-7天内禁止加压冲洗引流管。
常见外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是一个重要的护理环节。
正确的护理能够预防并减少感染、减轻患者的疼痛和不适,促进伤口愈合。
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重点包括:1.观察引流管的颜色、形状和数量。
正常的引流液应该呈现清亮、无异味,而且颜色逐渐变淡。
如果引流液的颜色突然变深或有异常气味,需要立即报告医生。
2.检查引流管的连接是否紧密。
确保引流管连接处没有松动或渗漏,并及时修复。
定期检查引流管的各个连接部位,以防止感染的发生。
3.维持引流管通畅。
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被血块、凝血物或渗出物堵塞。
如果发现堵塞,及时清除。
清除引流管时要注意卫生,使用无菌盐水进行冲洗,以防感染。
4.记录引流液的输出量和质量。
每天记录引流液的总量,及时了解引流液的排出情况。
同时注意观察引流液是否悬浮有脓血、颗粒或异物。
5.保持引流口周围的皮肤清洁。
多次日常清洁引流口周围的皮肤,并及时更换引流口周围的敷料,以保持其干燥和清洁。
6.饮食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术后恢复情况,提供合理的饮食。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和难以消化的食物,以减少对伤口愈合的影响。
7.防止引流管的脱出。
患者在活动时应注意避免拉扯引流管,保持引流管的位置固定。
如果引流管脱出或掉落,应立即通知医生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8.监测患者的体温和疼痛。
外科手术后,患者常常伴有疼痛和发热。
护士应定期测量患者的体温,观察患者的疼痛程度,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止痛措施。
9.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护士应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和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10.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外科手术后,患者常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包括活动肢体、呼吸康复、步行训练等。
护士应根据医嘱和患者的情况,科学合理地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
以上是常见外科手术后引流管的护理措施。
护士在护理过程中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并根据患者的需要进行个性化的护理。
同时,护士还应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提供更好的护理服务。
胆引流管的护理措施1. 胆引流管概述胆引流管是一种用于引流胆汁的导管,常常在胆囊切除术或其他胆道手术后使用。
它的作用是帮助排出体内积聚的胆汁,保持胆道通畅,避免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胆引流管的使用需要一定的护理措施,以确保引流的有效性和患者的安全。
2. 胆引流管的护理措施2.1 定期观察引流情况在胆引流管安装后,护理人员应每隔一定时间观察引流情况。
需要关注的方面包括引流液的颜色、气味和量。
正常的引流液应为黄绿色或橙黄色,无异味,并且每天的引流量应保持相对稳定。
如果引流液的颜色发生明显变化(如变为红色),或者引流量减少或增多,都需要及时通知医生。
2.2 清洁引流口和周围皮肤保持引流口和周围皮肤的清洁非常重要,可以预防感染的发生。
每天至少进行两次引流口和周围皮肤的清洁,可以使用温水和中性洗剂进行清洁。
清洁时要注意避免拉扯引流管或碰触其他不洁物品,以防止引流管的脱落或感染的发生。
2.3 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引流管的通畅性对于引流的效果至关重要。
护理人员应定期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
检查方法包括轻轻按压或搓揉引流管,观察引流液的流速和流量是否正常。
如果发现引流管不通畅,可以尝试用温生理盐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引流管,或者请医生进一步处理。
2.4 确保引流管的固定引流管的固定非常重要,可以防止其脱落或移位。
在胆引流管安装后,需要使用适当的方法将其固定在患者体表上。
常见的固定方法有使用固定带或透明敷料固定引流管。
固定带或透明敷料应牢固而不过紧,以确保引流管的稳定性和患者的舒适度。
2.5 监测患者疼痛和不适情况胆引流管的安装可能会给患者带来疼痛或不适感。
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疼痛和不适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缓解症状。
常见的措施包括使用镇痛药物、调整患者的体位和提供心理支持等。
2.6 定期更换引流袋和引流管定期更换胆引流袋和引流管非常重要,有助于维持引流的效果和减少感染的风险。
根据医嘱和护理计划,护理人员需要定期更换胆引流袋和引流管,通常可以在每周或每两周更换一次。
外科负压引流管的护理外科负压引流管是一种常见的医疗器械,主要用于手术后恢复期的管道引流。
常见于肝胆外科、胸外科、骨科和泌尿科等外科手术中,对于减轻手术部位的血肿和渗出液,减少感染和炎症的发生有着重要的作用。
负压引流管与传统引流管相比,不仅可以引流外部的液体,同时可以在手术部位施加负压,刺激伤口早期愈合,加快恢复速度。
因此,外科负压引流管的护理非常重要,这不仅可以确保器械的正常使用和安全性,还可以有效的预防感染和其他潜在的并发症。
以下是外科负压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和注意事项:1.术后贴附位置在手术后24小时内,负压引流管应贴附于清洁干燥的手术部位,以确保尽可能多的引流。
负压引流管的贴附位置应尽可能与手术部位接肤接近,通常要求负压管贴附位置应该比伤口周围宽1-2厘米的范围,采用透明胶布的固定方式。
2.定期检查引流情况在外科负压引流管使用期间,需要定期检查其引流情况,包括颜色和量的变化。
引流的液体应该保持在一个稳定的量,并且液体的颜色应该清澈或略带黄色。
如果引流液的量持续减少,或者液体的颜色从清澈变为混浊或者带有浑浊物体,则需要及时通知医生或者护士。
3.定期更换引流罐外科负压引流管中的引流罐需要定期清洗和更换。
在换引流罐的时候,应先关闭管道,拆卸引流罐并进行清洗和消毒,之后再装上新的引流罐。
换罐的过程中要避免将引流管拉缩或撞击,以免引起疼痛和流出污染的液体。
4.检查负压引流管的温度负压引流管的正常工作温度一般在36℃左右。
如果负压引流管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对伤口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引流设备和周边环境的温度,确保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运行。
5.针对特殊情况做好准备在负压引流管的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例如突然引流液量增加、引流管脱落或者阻塞等情况。
当遇到这类情况时,护理人员应该采取及时的措施,例如检查引流管的接口处是否有松动,清理引流管的内部,对换血管贴附区域进行敷贴处理等。
6.引流管的护理无论何时,在进行任何种类的护理前,都必须先做好手卫生和引流管的局部消毒,以保持管道的无菌。
叙述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引流管是一种用于排放体内液体的管道,通常被用于手术后或疾病治疗过程中。
以下是引流管的护理要点:
1. 保持引流管通畅:引流管的畅通对于排放体内液体至关重要。
因此,需要经常检查引流管是否通畅,如果发现管道堵塞,应及时清洗或更换管道。
2. 定期更换引流袋:引流袋是收集体内液体的容器,定期更换
引流袋可以避免污物堆积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3. 检查引流管周围的皮肤:引流管周围的皮肤容易出现皮疹、
瘙痒等不适症状,应及时观察并处理。
4. 避免引流管的移动:移动引流管可能会导致管道脱落或破裂,因此需要避免过度移动引流管。
5. 保持引流管周围的干燥:保持引流管周围的皮肤干燥有助于
减少感染的发生。
6. 定期更换引流管:长期使用同一根引流管容易导致感染和排
放效果下降,因此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引流管。
总之,引流管的护理对于疾病治疗和手术后的康复过程至关重要。
以上的护理要点可以帮助护理人员更好地管理引流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 1 -。
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肝胆外科住院手术患者安置引流管后的主要护理措施和要点,为提高引流管的护理质量提供方法。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我院肝胆外科2012年2月至2013年2月间收治以手术治疗并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患者92例临床护理资料做研究分析,同时选择没有放置引流管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总结主要的护理措施和常见的并发症。
结果:本组92例患者在给予综合护理下全部康复出院,其中出现引流管周围皮肤破溃感染的患者4例,发生率为4.34%;发生引流管堵塞者3例,发生率为3.26%,没有放置引流管的30例患者手术切口没有破溃、感染情况发生,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3.2 引流管护理要点引流管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在护理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1)每日更换引流装置:引流管直接通向腹腔,手术患者在康复阶段抵抗力较弱,及时较为轻微的病原菌都有可能造成严重的感染,因此要保证每日更换新的一次性引流装置,保证外部的清洁,避免因引流管的污染造成腹腔内感染:(2)保证引流管的通畅:引流管在腹腔外段因为固定的不当回发证折叠或扭曲,或是固定在皮肤的缝线脱落以及患者改变姿势后造成引流管受压变形或折叠扭曲等,需要护理人员在护理中及时时发现并处理;(3)引流管要妥善固定,避免脱落:引流管多在通过腹壁的地方用缝线固定,但是偶尔也会有脱落的情况,此外因为在腹壁外段活动度较大,也很容易造成脱落,故在护理中最好再应留管远端也加用回形针等进行固定,减少活动度:(4)引流液体的观察记录:引流液体的颜色往往可提示病变的好转与否,因此每日在护理工作中需要观察引流液体的颜色,一般在术后24小时内为淡血色液体,之后转为淡黄色的渗出液,如果在引流液中看到褐色或绿色的胆汁时则提示有可能出现了胆漏,需要及时处理,如果观察到粪渣则提示可能存在肠漏,如果为黄色脓性引流液则应高度怀疑感染的存在;液体的量一般术后每日的引流量不应该大于50毫升;(5)在护理中还应该注意到,有些时候患者长期保持某一个姿势而不能引流尽渗出液体,此时有必要让患者更换休息姿势以充分引流[2];(6)引流管周围皮肤护理,引流管的使用会对皮肤造成一点的摩擦和牵拉,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皮肤的破溃和感染,因此护理中要注意观察皮肤情况,必要时可以涂抹氧化锌软膏或其他油脂类进行保护;(7)注意多根引流管间的相互识别,肝胆外科手术后多会出现放置多根引流管的情况,因此在术后要标示清楚,特别是安置了t管引流的患者,更不能错把t管当成腹腔引流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浅谈肝胆胰外科手术后患者引流管的护理摘要:目的:研究护理告知程序行健康教育在肝胆术后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行肝胆术安置引流管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选择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
对照组针对肝胆引流手术后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方法,而研究组则对患者使用引流管护理方式,观察比较两组护理后的护理满意率、护理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
结果护理后,研究组中肝胆术后引流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56%,高于对照组的5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护理总满意率为91.11%,高于对照组的71.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中肝胆术后引流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4%,低于对照组的2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肝胆胰外科引流管在护理中的应用,可在改善患者术后引流安全性同时,促进引流治疗效果提升,护理应用效果显著。
关键词:肝胆胰外科;引流管;护理引言肝胆胰疾病在临床主要指的是胆囊、肝脏以及胰腺相关的疾病,在外科中较为常见,并且种类比较多,护理难度大。
最常见的肝胆胰外科疾病有肝癌,肝硬化,胆囊炎,胆结石,胰腺炎,胰腺肿瘤等疾病。
虽然在实际临床工作中,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大多都放置引流管来防止患者发生一些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胆汁外溢,胆管狭窄等疾病,但是在临床中我们也经常发现一些病例,患者在肝胆胰外科手术后只进行常规的护理后,患者仍存在各类引流管不良风险事件,例如引流伤口感染、腹腔感染或肝胆胰瘘,对患者外科手术后的预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对患者的机体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威胁。
通过加强肝胆胰外科术后引流管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产生的风险,减弱患者的痛苦,对达到最好的临床效果,加快患者的治愈时间有着重要意义。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我院行肝胆术安置引流管的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选择的方式,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5例。
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引言胆道引流管是一种用于引流胆汁和污秽物质的导管,常用于胆道手术后的患者或有胆道阻塞的患者。
为了确保引流管的正常工作和减少潜在的并发症,正确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胆道引流管的护理措施,旨在提供相关工作人员正确操作和护理的指导。
胆道引流管的护理前准备在进行胆道引流管的护理之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些准备工作,以确保护理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准备工作的步骤:1.检查医嘱和护理记录,了解患者胆道引流管的详细信息和医嘱要求。
2.洗手并戴上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手套、口罩和护目镜。
3.准备所需的护理工具和消毒液,如无菌纱布、生理盐水和酒精棉球。
4.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解释,让患者了解护理过程和可能的不适感。
胆道引流管护理的步骤1.检查引流管的位置和引流液的性状。
引流液应该是透明无色或淡黄色,并且不含血液或其他异物。
2.检查引流管的固定情况。
确保固定带或粘贴带没有松动,并且引流管与患者的身体保持稳定的连接。
3.温和地清洁引流管的周围皮肤。
用温水和无菌纱布轻轻擦拭引流管周围的皮肤,以确保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4.通过引流管冲洗引流液。
按照医嘱要求,用生理盐水或其他医疗液体进行引流管的冲洗,以防止引流管被堵塞。
5.定期检查引流管的通畅性。
注意观察引流管的引流情况,确保引流畅通,并且没有堵塞或漏液。
6.记录引流液的量和性状。
每次检查引流液时,记下引流液的量和性状,并记录在护理记录中。
7.定期更换引流袋。
根据医嘱和引流液的量,定期更换引流袋,确保引流袋的干净和安全。
8.监测患者的症状和体征。
密切关注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变化,如疼痛、发热、引流量突然增加或减少等。
胆道引流管护理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胆道引流管护理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注意感染防控。
每次护理前后都要洗手,避免交叉感染。
组织按照感染控制制度执行,保证引流管的无菌操作。
2.注意引流液的观察。
密切观察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状,及时报告异常。
3.注意固定引流管。
分析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的临床护理方法以及效果摘要:目的:对分析肝胆外科术后患者引流管理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调查。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2月-2016年8月间43例肝胆外科术后患者,患者术后均放置引流管,分析所有患者的护理方式,同时对患者护理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前后生活质量进行调查。
结果:43例患者中1例出现胆瘘症状,有1例出现感染表现,并发症发生率为4.7%。
护理前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为(73.2±11.4)分、(94.6±6.9)分,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
结论:细致、全面的护理干预能够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保证患者治疗安全。
关键词:肝胆外科;术后引流管;生活质量;护理方式肝胆外科患者手术后通常需要置留引流管,引流管能够将患者分泌液、胆汁等液体排出体外,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引流管的术后护理也成为常规的护理项目,随着人们对护理要求越来越高,如何提升护理质量,保证患者术后引流质量则成了临床护理关注的重点内容[1]。
本次研究在2016年2月-2016年8月间,以43例肝胆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分析肝胆外科术后患者引流管理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分析,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调查。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2月-2016年8月间43例肝胆外科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31-65岁,平均年龄(42.6±14.2)岁。
43例患者中有11例为慢性胆囊炎,有13例为胆结石患者,有6例为胆囊息肉患者,有8例为肝血管瘤患者,有5例为肝内胆管癌患者。
患者病程5个月-3年不等,平均(1.6±0.3)年,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无精神障碍、无肝肾功能衰竭,所有患者均能够配合治疗。
1.2一般方法1.2.1基础护理:患者手术后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包括呼吸、脉搏、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血压等内容,按时进行记录,发现异常要及时通知医师处理。
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引流管是一种医疗器械,常用于手术后或伤口引流,帮助排除伤口内积液和血液。
引流管的正确使用和护理非常重要,以确保伤口的愈合和患者的恢复。
本文将介绍引流管的护理措施,包括术后管护理、定期引流管护理和常见问题的处理。
术后管护理1.观察引流量:在术后的早期阶段,引流量会较为显著。
护理人员应定期观察引流量,记录和报告异常情况。
增加的引流量可能表明伤口出血或感染,而过少的引流量可能表示堵塞或引流管位置不正确。
2.确保引流管位置正确:术后伤口引流管的位置应在术前明确确定。
护理人员应观察伤口周围的皮肤,确保引流管在正确的位置并没有脱出。
如果引流管脱出,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3.保持引流系统的通畅:定期检查引流系统,确保引流管的通畅。
如果发现引流管被堵塞,应迅速采取措施,如用生理盐水进行冲洗或清除堵塞物。
4.避免引流管的拉扯:引流管应保持稳固,避免被扯动或拉伸,以免损伤伤口或引起疼痛。
5.保持引流器的质量:定期更换引流袋,确保引流器的密封性和质量。
如果发现漏液或其他损坏,请及时更换。
定期引流管护理1.清洁引流管:每天定期清洁引流管。
首先,用肥皂水或消毒剂洗手。
然后,用温盐水或医生指定的清洁液清洁引流管,注意避免拉扯或弯曲引流管。
2.定期更换引流器:根据医生的指示,定期更换引流器和引流袋。
更换引流器时,要格外注意引流管的位置是否正确,以免脱出或导致感染。
3.观察引流液的性质:在清理引流管时,要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气味和性质。
异常的引流液可能表明感染或其他并发症的存在,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4.紧急情况的处理:如果发现引流管脱出、堵塞或伤口出血,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
按照医生的指示进行处理或及时通知医生。
常见问题的处理1.引流管脱出:如果引流管脱出,应立即通知医生进行处理。
在等待医生的过程中,可以用无菌纱布或纱布固定伤口,以防止进一步的感染。
2.引流液的异常:如果引流液的颜色变化明显、发热或带有异味,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探讨肝胆手术后的引流管护理
发表时间:2014-07-16T10:57:40.64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4年第13期供稿作者:陈巍[导读]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需要放置引流管,是希望能够让手术获得比较好的效果,避免因为胆管狭窄导致其出现并发症。
陈巍
(黑龙江省医院 150036)
【摘要】引流管护理时肝胆手术必备的护理内容,对于该类患者来说能够起到提升手术治疗效果的目的,避免因为胆管狭窄引起并发症,因此,临床中采取正确的引流管护理可以对患者带来比较好的治疗效果,改善预后,让患者尽快的康复,尽早出院。
【关键词】肝胆外科引流管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4)13-0215-01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需要放置引流管,是希望能够让手术获得比较好的效果,避免因为胆管狭窄导致其出现并发症。
此次我院为了让肝胆手术患者获得切实有效的治疗,对2009年至2012年的肝胆患者50例进行了研究分析,先有如下的护理报道。
1 临床资料统计
2009年至2012年我院共接收了50例肝胆手术治疗的患者,这些患者中共有女性患者27例及男性患者23例,有22例是单纯腹腔引流,28例腹腔引流和“T”管引流。
2 引流管的护理
2.1 腹腔引流管。
①为患者进行无菌操作,将引流管控制在出口平面以下,避免因为逆流而引起的感染情况,对引流口附近的皮肤情况进行研究,如果有红肿和破损要积极的处理。
②对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气味进行观察,如果引流量出现较大的变化,患者有胀痛感,还有发热的症状,应该要对引流管进行检查,看是否堵塞或脱落。
③将引流管固定好,不要有折叠、挤压,患者的病情允许的话,可以采取体位高于引流管的方式来促进引流。
④倾听患者的感受,将其作为护理依据,为患者的疼痛进行缓解。
⑤通常来说,进行24小时的引流之后就可以将引流管拔除,一般是3天左右即可。
2.2 T管。
①T管临床中是安置在胆总管的下方,从戳口处缝在腹壁上。
将引流管固定,让引流管处于通畅的状态,不要造成其挤压。
引流袋要求安置在腹部切口下方,高度不要超过切口,患者平躺时也不能比腋中线高,避免因为胆汁反流而导致的感染,但是过低的话会让胆汁流失,也是需要注意的。
通常术后一周之内不要进行加压冲洗。
②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更换时,接头处以0.5%碘伏擦拭。
③观察记录胆汁的量、色、质及有无沉淀物。
胆汁正常为金黄色或墨绿色,清亮而无杂质,术后初期,由于胆道炎症、水肿、胆汁分泌功能低下,每天引流量维持在150-200ml左右,随着炎症的消退,胆汁分泌功能逐渐恢复,引流量也随之增加,可达300-600ml,至胆道下端梗阻消失时,胆汁流入肠道部分增多,而排出体外部分减少[3]。
若引流量仍然较多,说明胆道远端仍有梗阻,长时间大量丧失胆汁,特别是老年、健康状态较差的病员,可致食欲不振,全身无力或出现低血糖,及其它酸碱平衡失调、电解质紊乱。
若胆汁突然减少或无胆汁引出时,应疑是“T”型管脱位、阻塞。
应立即行“T”型引流管造影。
“T”型引流管引流胆汁的颜色根据胆道炎症和消退由棕黄色转为金黄色,随着炎症的消退,胆汁变为澄清,沉渣减少。
如果由“T”型管引出新鲜血液较多,大多数是由于“T”型管压迫胆总管壁,使血管破裂所致,可按医嘱给予止血药,并严密观察,注意血压、脉搏等变化。
术后1~2天胆汁显混浊的淡黄色,以后逐渐加深,清亮,显黄色。
若呈褐色,混浊,则可能有出血,感染,应报告医生。
术后10-14天,患者无腹痛,黄疸等,可先夹管,行胆道造影了解胆道下段是否通畅,若通畅考虑拔管,拔管前在餐前饭后各夹管1小时,观察有无饱胀,腹痛,发热,黄疸等不适症状,1-2日后拔管,“T”型管拔除后,局部伤口以凡士林纱布堵塞,24-48小时会自行封闭,观察伤口渗出情况,体温变化,皮肤巩膜黄染,呕吐,腹痛等情况。
如造影发现结石残留,则需要保留“T”型管6周以上,患者需要带管出院,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和示范“T”型管的护理,并强调带管者要避免提举重物或过度活动,防止“T”型管脱出,拉扯伤口。
拔管后定时复查,不适随诊。
3 并发症护理
3.1 引流管脱出。
为了避免引流管的脱落,连接无菌引流袋之后,需要对引流管的固定情况进行检查,要求将缝皮缝线结扎固定,将其放置在能够看见的地方,避免因为翻身而受到影响。
患者进行翻身的时候要求将引流袋拎动再进行,全麻患者如果尚未清醒,应该对其进行约束,防止无意识的拔管。
3.2 引流管阻塞。
引流管术后会有堵塞的几率,如果因为血块、组织等堵塞,应该要进行冲洗,使用稀释抗生素来进行疏通,进行操作的时候,动作不要过大,以免造成其反流,所有的操作都要求是在无菌的条件下进行。
4 讨论
肝胆手术术后使用引流管是常见的事情,目的是希望让患者能够获得比较可靠的恢复,引流管是引流和支撑的作用,防止出现并发症。
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引流管护理的时候应该要先进行心理护理,患者术前接受心理护理,可以对引流管护理有所了解,能够配合护理人员的工作,同时帮助患者稳定情绪。
还有就是基础护理在引流管护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对患者的感受进行询问,主动的观察引流液情况和引流管固定情况,让其能够通畅。
最后,为了让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和康复,需要加强健康教育,对一些可能的并发症进行普及,让患者能够了解引流护理的重要性,学会自我护理,加强安全性。
总之,引流管护理是肝胆手术治疗中不可缺少的内容,需要护理人员给予关注。
参考文献
[1] 翁小杰.从护理投诉谈加强护理管理[J].护理管理杂志,2010,1l(5):46
[2] 胡开秀.胆道外科手术后T型引流管的护理.西藏医药杂志,20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