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大学教育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35.25 KB
- 文档页数:2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姚文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l10034)摘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学生观及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0845(2004)07一0070-03 出处:《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以往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不仅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方法和实践,而且对奠基这些方法和实践的现代主义假设提出疑问,并发展一种既拒绝同时又转变和保存己有事物的新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波及到艺术、建筑、文学、管理、数学、哲学、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受到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以至于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重新审视,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本文主要分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哪些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针对新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在西方,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把“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对传统“知识型”批判的观点;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并主张对现代一切文本运用“解构”策略;而大卫·格里芬则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等等。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部分对当代教学观影响深远。
他们对现代教学观的神圣性提出了质疑,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建构了与现代教学观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借鉴、得出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思想政治课启示On 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llege Theory Course Teaching//Wang Huai-yinAbstract Post-modernism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it greatl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ncept.Post-mode-rnism doubts modern teaching concepts,so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construct a post-modernism teaching concep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go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Key words post-modernism;teaching concep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nlightenmen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430079,Wuhan,Hubei,China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进入信息社会阶段。
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教育研究·208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徐莹【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为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血液。
后现代主义的教育思潮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且多方面的.后现代主义教育对现代教育进行了猛烈的批判和解构,由此引发了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与变革。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教育目的基础教育一、后现代主义19世纪70年代,“后现代”这一次开始出现。
20世纪60年代末期,后现代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新潮且激进的思想文化运动影响欧美地区乃至整个世界。
在学术界,学者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看法存在很大的分歧。
但是大部分学者还是认为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思潮、哲学思潮以及社会思潮。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现代主义思潮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二者之间是有联系的。
但是二者之间又是相对的,现代主义崇尚理性。
而后现代主义思潮则极力批评现代理性,否定具有现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等。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的基本主张(一)重视人的不确定性后现代主义学者认为人没有先天的本质,人只有生成的随机性和不可确定性。
他们认为由于没有先天的本质规定和价值的统一,所以人不能凌驾于时间和生活之上而灵活性的存在和想象性的存在。
然而实践和生活又是不断变化的,因此生活在其中的人也是在不断地进行着生成,人具有了不确定性。
由此,后现代主义学者反对对人的各种形式的假设,反对现代主义对人完整性的规定。
他们认为对人完整性的规定会破坏人发展的生成性与不确定性。
所以后现代主义对人本质的规定上采取了较为宽泛的态度,反对完人教育,他们注重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但是也允许学生片面的发展,即发展符合学生自己的特质和他生活特性的人。
(二)主张中心与边缘之间的对话消解中心与边缘的界限也就是实施非中心化。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非中心化有两层方面的含义。
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摘要]后现代主义具有反对理性主义、解构人的主体性、反本质、反意义、反人类中心主义、反基础主义等特征。
后现代主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应该引导大学生理性认识与合理对待后现代主义。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强调“主体间性”、教育内容要丰富、注重与学生的对话和交流,正确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消极影响策略后现代主义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鼎盛。
后现代主义传入我国后,对我国当代的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也较为明显。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了解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和实质,客观分析评价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影响,正确地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使大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后现代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一)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激进主义的年代。
这一激进主义表现在西方学术界,就是极具批判性的福柯、德里达、布希亚等人的矛头指向启蒙运动以来的现代文化。
到20世纪70年代,人们将这一思潮统称为“后现代主义”,其影响力开始触及学术和文化的各个领域。
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许多长期以来被视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信条、信仰和概念开始被人们怀疑和抛弃。
后现代主义主要具有以下特征:1.反对理性主义。
后现代主义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对理性主义进行否定和批判。
理性主义随着启蒙主义的胜利、科学的高速发展和工业革命的巨大胜利,在近现代被推向了鼎盛。
后现代主义主张用非理性打破理性的统治,批判所谓理性的普遍性。
现代历史的发展,西方人看到太多非理性的东西,于是理性万能的信念就无法让人信服了。
后现代主义否认理性的认识和方法,否认任何的规律和体系,强调事物的多样性、复杂性、相对性、无结构性和非确定性,注重为现代主义排斥在外的“它者”的地位。
后现代主义认为理性必然会限制人的个性发挥,束缚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谈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摘要: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哲学思潮,影响着当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带来极大的挑战。
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引导大学生正确辨识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通过有效途径引导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合理借鉴后现代主义的有益成分。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挑战;对策一、后现代主义思潮及其特点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70年代,在西方广为流传的一种思潮或观念形态,它既是后工业社会或晚期社会主义文明困境的反映,又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产物。
它“总是和模糊性、间断性、异端、多元性、散漫性、反叛、倒错、变形、反创造、分解、消解中心、移置、差异、分裂、消隐、消解定义、非神话化、零散性、反正统化、反讽、断裂等词语联系在一起”[1]。
它“以一种反乌托邦的形式构想了乌托邦,以一种反希望的形式构想了希望,以一种反伦理的形式构想了伦理,以一种反上帝的形式构想了天堂”[2]。
这种思潮,迅速扩展到文化艺术、政治经济、伦理道德、科学和哲学等领域,摧毁着传统理性几千年来的完美形象。
后现代主义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怀疑与否定的思维特征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的基础加以质疑,代之以对无序、悖论和非一致性的追求。
正如英国文学理论家伊格尔顿在其著作《后现代主义的假象》中所说的:“后现代性是一种思想风格,它质疑客观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观性这样的概念,质疑着普遍进步或人类解放,不信任任何单一的理论框架、大叙事或终极性解释。
与启蒙时代的规范相左,后现代性认为世界充满了偶然性、没有坚定的基础,是多样化、不稳定的;在他们看来,这个世界没有一个预定的蓝图,而是由许许多多彼此不相连的文化系统和解释系统组成的……”2.反对理性,崇尚非理性现代主义核心理念是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提倡理性,主张用理性去战胜一切、衡量一切。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分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兴起于西方反现代主义思潮之中,其对封闭和僵化的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的解剖与批评,这为当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以后现代思想的总体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后现代教育理论之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教学评价观,以此来探讨对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改革新的发展视角与思维模式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高校教育;启示后现代主义最早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集中批判、否定及反思现代价值取向、文化、思维体系以及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一种以反思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在整个西方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已经逐渐渗透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界已经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反思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高等医学院校的良性发展,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后现代主义来对现代教育进行质疑与批判,以此来启迪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
1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对于后现代主义,很多学者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够给予其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定义能够完全诠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因此,人们意识到“后现代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富于变化且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范式变革,极其反对那种条条框框的界定,所以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对其进行全面的概括[1]。
从总体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反对西方哲学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论,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和思辨方法持严重的批判态度,具有反本质主义和反基本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和整理性,因此其表现出明显的内在性及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科学理性存在严重的质疑。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现代思想的一种颠搜与批判。
2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2.1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者是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反对确立任何理性原则,其在学校教育目的方面主张采取比较宽泛的态度,建议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目的。
浅析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大学教育的启示摘要: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思潮,后现代主义在反思和批判现代性的基础上产生。
尽管目前学术界对后现代主义的教育观褒贬不一,但其许多与传统的现代主义教育观截然不同观点都为当下中国的大学教育带来了许多有利的影响。
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观点和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的弊端基础上,从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师生观等三个方面分析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我国大学教育的启示,试图为我国当代大学教育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思路。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大学教育;启示一、后现代主义及其主要理论特征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产生并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最早是由英国画家查普曼于年提出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后现代主义开始蔓延并形成了独特的思潮。
此时,后现代主义达到了顶峰,成为一时”显学”并向全世界蔓延。
但是,从其理论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来看,后现代主义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体系,流行至今,尚无一个普遍被人们所接受的确切定义。
但是可以概括它的主要理论特征,具体表现为:1、反思与批判现代性。
这是后现代主义的精髓和核心。
从哲学的角度讲,现代性指西方启蒙运动以来确立的理性原则和科学精神,它强调理性、权威、同一性、确定性和终极价值观。
而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进行反思和批判,认为它们依赖元叙事来证明自身的合法性。
后现代主义对一切合法性、真理性的东西进行批判和质疑,主张摧毁人们对元话语的信任感,针对现代主义对理性的过分张扬、过分迷恋权威、过分依赖自然科学的确定性进行批判。
2、反对中心主义,抨击理性主义,强调非理性思维。
工业革命以来,在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造成了世界的各种危机。
后现代主义主张摒弃个人主义,消解人与人之间的对立,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他们试图对理性主义进行反驳、批判、解构,通过非理性的道路纠正理性的片面、偏执和确立全面人性的目标。
同时,后现代主义也提升了非理性主义,强调一种直觉、一种自由,一种个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