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14
作文一种后现代主义教学论,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学后现代主义论文:再谈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写作教学内容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
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代理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由于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
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重视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
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知识多元化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多元、崇尚差异、主张开放等,它推崇创造、否定中心和等级,去掉本质和必然。
写作教学内容是写作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用的对象,是联系写作教学中教与学双方的中介和纽带。
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课程的哲学观、主体观、知识观、课程观都发生了变化。
写作教学内容从知识到经验再到活动,逐步摆脱现代理论对人的异化,走向后现代化。
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表现为追求知识多元化;依赖于学生经验和生活的总和,强调学生在写作学习活动中的生成与创造等几个方面。
一、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多元化传统的知识观认为,知识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是被赋予的、归属性的,因此也是客观的、普遍的、绝对的和永恒的。
而后现代主义在知识观上,反对现代元叙事,强调知识的个人化、境域化、建构性;在课程观上,认为课程是提供给学生的现实机遇,是学生的生成与创造过程,强调开放性、多元性、内在性。
后现代主义写作教学内容追求知识的多元化。
首先,是写作题材知识的多元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日益变得丰富和多姿多彩。
中学生在学校可以感受到不同老师给自己带来了不同的知识面。
在家里可以感受到不同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刺激。
在社会,各种报刊杂志各种电影电视以及网络,完全把中学生卷入一个无所不及的信息圈。
从“后现代思想”看教学1、本文概述在当前的社会语境中,后现代思维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理论视角,其对教学领域的启示和影响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旨在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探讨教学哲学与实践,分析后现代主义对教学领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后现代语境中理解和重构教学。
我们将首先概述后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然后探讨这些特征如何在教学领域得到体现,最后从后现代思维角度分析教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希望为教学理论和实践的解读提供一个后现代的视角,为教学创新和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2、后现代思想的基本特征后现代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文化思潮,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社会,是对现代主义思想和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它强调多样性、相对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试图打破现代主义思想的绝对性和普遍性。
从后现代思维的角度来看,教学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
后现代思维强调知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
它认为知识不再是客观真理,而是不同文化和个人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建构的产物。
教学不再是简单地传递客观知识,而是通过对话、交流、反思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多样性和相对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精神。
后现代思维强调非线性和不确定性。
它认为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不能用简单的线性因果关系来解释。
教学不再是一个线性的、确定性的过程,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
教师需要灵活应对教学中的各种变化和挑战,引导学生适应复杂多变的世界。
后现代思维强调个性和多样性。
它认为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和生活经历。
教学需要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和独特性,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并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和支持。
后现代思维的基本特征对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打破了现代主义思想的束缚和局限,为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多样性和相关性、非线性和不确定性、个性和差异性,以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后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范式一、后现代教学理念的内涵与特征后现代教学理念是一种以多元化、开放性、互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教学理念。
它强调知识的相对性、多样性,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能力,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后现代教学理念的产生,源于对传统教育理念的反思和批判。
传统教育理念强调知识的绝对性、客观性和权威性,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能力。
而后现代教学理念则认为,知识是动态的、相对的,是由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建构而成的。
因此,教育应当注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后现代教学理念的教学范式1. 多元化教学范式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知识的多样性决定了教学方式的多元化。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2. 开放性教学范式后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学的开放性,认为教学应当突破传统的课堂限制,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
例如,可以采用实地考察、社会实践、网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知识的实际应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 互动式教学范式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例如,可以采用问答、讨论、辩论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三、后现代教学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1.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后现代教学理念强调教学设计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同时,应当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自主学习能力,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后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当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摘要:后现代主义课程观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在课程领域的产物。
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产生背景、基本内涵与特征,选取三个典型的课程理论流派--车里霍尔姆斯的后结构主义课程理论、多尔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卡普拉的生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以挖掘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精髓,提出对其进行批判吸收,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一、产生背景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于西方世界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原指以背离和抵制某些古典主义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其影响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每个文化角落,如文学、艺术、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
1984年,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发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标志着后现代主义思想的形成。
该文辩证地反思和审视现代主义,主张以综合、多元的方式建构新的哲学文化。
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专家将后现代主义思想引入课程领域进行研究。
由于现代主义课程和学校教育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教育领域涌现出大量试图重构教育的后现代主义理论,促使当代课程理论随之转向后现代主义。
80年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对西方现代课程理论流派及其课程理论,如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保守主义,尤其是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主义等,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价值观理解课程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1]。
二、基本内涵与特征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指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以批评、克服和摆脱现代课程的弊端为目标,建构一种新的课程范式的课程理论。
它源于利奥塔的后设叙事观、德里达的文本建构观以及福柯的知识权力观等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是后现代主义在课程领域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丰富多彩,各个流派的分歧较大,但往往又具有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
它们反对课程编制的预设,即传统课程过分的计划性、教条性,倡导关注情境需要和变化,从强调累积知识转向个人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价值观的多元化,不再以权威的观点控制课程,提倡开放性和灵活性的课程。
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理论及其应用在这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代,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思想潮流,已经渗透到了幼儿教育的各个领域。
数学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从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的理论出发,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与意义。
一、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理论1.教育观念的转变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观念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幼儿的综合素养。
这种观念强调幼儿的主体地位,倡导以幼儿为中心的教育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引导者和协助者,帮助幼儿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
2.数学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目标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推理和解决问题,而是更加关注幼儿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这种教育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幼儿的数学能力的发展,也要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发展。
3.教学方法的创新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提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游戏、情境、探究等,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度。
这些方法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使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二、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应用1.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在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中,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至关重要。
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布置具有探究性的教学场景,如数学角、游戏区等。
这些环境可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
2.设计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设计各种有趣的数学教学活动,如数学游戏、故事、竞赛等。
这些活动旨在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
3.注重幼儿个体差异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强调关注幼儿个体差异。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使每个幼儿都能在数学学习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4.家园共育三、结论后现代主义幼儿数学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其独特的理论视角和实践价值,为幼儿数学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一、概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作为一种深刻影响教育领域的思潮,源自20世纪后半叶的哲学、社会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的后现代主义转向。
它拒绝传统现代主义的绝对性、普遍性和统一性,强调课程的多元性、相对性和情境性。
在后现代主义视角下,课程不再被视为固定的、先验的知识体系,而是被视为一种开放的、动态的、持续生成的过程。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以期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启示。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其对课程知识观、课程价值观和课程实施观的重新诠释。
它质疑传统课程理论的知识客观性,认为知识是主观的、文化的、历史的,而非绝对的、普遍的。
在价值观方面,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强调多元性和差异性,反对一元化的课程价值取向,尊重不同文化、不同群体的课程需求。
在实施观上,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参与性、建构性的课程实施方式,鼓励师生共同参与课程的创造和解释过程。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研究方法具有鲜明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性。
它借鉴哲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资源,采用质性研究、行动研究等方法,深入探究课程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复杂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这种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课程的本质和功能,为教育实践提供更为丰富和深入的理论指导。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对教育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课程理论的局限性,为教育者提供了新的课程理念和实践策略。
在教育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教育者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需求,创造开放、包容、富有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同时,它也提醒教育者要关注课程与社会、文化等外部环境的联系,实现课程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为我们理解课程的本质和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通过深入探讨其核心观点、研究方法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影响,我们有望为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揭示隐藏在日常教学中的矛盾与冲突当我们在教育的舞台上审视后现代主义这一思潮时,不得不其对课程理论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的本质和目的。
本文将通过定义、背景介绍、理论阐释、分析解读和结论,逐步展开对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探讨。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主要课程的动态性、关联性和两极性。
它强调课程并非静态的、固定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
同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还主张课程与现实世界密切相关,是人们在特定文化背景下进行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产生于20世纪末,当时的教育界正面临着许多挑战。
传统的课程理论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多元化需求,也无法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应运而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反思教育现状、探索教育未来可能性的平台。
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主要观点包括去中心化、去权威、去二元对立和去确定性。
它提倡在教学中消除中心,尊重多元观点的存在;否定权威,鼓励平等对话与批判性思维;否定二元对立,相互依存与非线性关系;否定确定性,重视不确定性、随机性和创新性。
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推动教学实践创新: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运用项目式学习、协作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促进教育公平: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倡导平等对话和多元参与,这有助于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实现教育公平。
培养批判性思维: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加深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强调课程的关联性和动态性,这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文化多元化的理解,培养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然而,在实践中,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主要观点1.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什么是它?1.1 那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哎呀,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挺高深莫测的样子,它到底想说点啥呢?大家别慌,今天咱们就来揭开这个神秘面纱!俗话说得好,“那些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你让我瞧不破、摸不着头脑,到底这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葫芦里卖的啥药呢?嗯,且听我慢慢儿道来。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嘛,简单点儿说,就是对课程设计和教育理念的一种新思潮,一种新观点。
它在上个世纪的60年代开始发酵,然后像涌浪一样扑面而来。
这真是一场教育界的革命,就跟《红楼梦》里说的,“为咱们这一班学子擦亮了写照”。
那这个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究竟有啥特点呢?别心急嘛,有些事儿得慢慢聊。
它和传统的教育理念可是俩个冤家哦,一点儿也不招人喜欢。
传统教育发展了这么多年,后现代主义来了一句,“咱们不一样!”仿佛是小鲜肉遇到了大妈,嗡嗡地搅动教育圈。
1.2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我行我素”当然,我得急了个呼呼!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冲着教育体制一顿猛砸,说你过时了,out了!嗯,后现代主义吃定你了!按照这个理论,课程设计得跟着学生的兴趣走。
咱们不再硬挤着小朋友去学些他们一点儿兴趣都没有的知识点,那真是累不说,还不会发展他们的兴趣和能力。
好似《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跟你完全不一样。
不管面对什么困难,他说,“我行我素,吃定你不过是短时间的事”。
可见,咱们的课程要做到“我行我素”,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这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真得十分强调个体差异。
就像是牛郎见了织女,一见倾心,一对眉目传情。
咋说呢,就是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需求和能力,咱们得量体裁衣。
别叫他们往一个“标准”里去凑,那就跟让范冰冰搞成黄晓明一样,怪不得别人要嫌弃!2.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咱们从头说起2.1 “狗屎运”不是每个人都有再蹦迪一下,咱们来研究研究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的诞生。
话说,上个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都兴起了一股叛逆的思潮,就像是美剧《傲骨贤妻》里的艾丽丝,剪了个短发,敢爱敢恨,天下无敌。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一、何谓后现代何谓后现代?这也许是我们探讨后现代主义课程首先需要回答和思考的问题。
什么是后现代?这个问题我也说不清楚。
同学们可能会说,说不清楚你在这讲什么“后现代”?嗯,对了,这就是后现代。
什么是后现代?后现代主义者也说不清楚,这就是后现代。
什么是后现代?你说什么是后现代什么就是后现代!你说后现代是什么就是什么。
这就是后现代!困惑吧?迷惘吧?不解吧?矛盾吧?抽象吧?有人说后现代是一个“幽灵”,有人说后现代是一个“空洞而万能的概念”,人们对后现代的理解和看法是多元的和不确定的。
但以后看似矛盾与抽象的话语却恰恰道出了后现代的主要特征。
在后现代视野中,允许对后现代不甚理解的人谈论后现代、评价后现代,甚至讲授后现代,这恰恰体现了后现代者特别是建设性后现代者的“理解”与“宽容”。
后现代主义者也不能界定自身则说明后现代主义者并不致力建立一套明晰的理论,而是致力于对“现代”进行反思、质疑与解构,后现代不是某种具有确定性的学术理论,而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文化态度。
后现代是“包容”的,所以后现代是多元的。
你说后现代是什么就是什么,体现了后现代者倡导的“平等”、“对话”、“尊重”的理念,后现代者反对权威,倡导开放、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对话,强调尊重他人,尊重任何一个平常人哪所是平庸的见解。
虽然后现代是一个具有不确定性和多元性的概念,但并非一个“幽灵”,神秘而不能把握。
也非一个“空洞而万能的概念”,一个概念的大容器,容纳一切,品种不限,良莠并储。
后现代作为一个概念是可以理解和把握的。
后现代作为一个词汇在19世纪末就已经有人使用,但它被广泛地引入文化领域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
梳理众多对后现代的不同认识,我们可以发现,“后现代”这一概念可以从两个不同的维度来理解。
第一,后现代作为一个历史分期。
后现代作为一个分期全称为“后现代社会”,是指20世纪60年代以后至今并还将延续下去的一个历史时期,即人们一般所谓的“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
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对数学教学的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者通过对现代教育进行反思和批判,形成了一些重要的教育思想。
虽然这些观点产生于发达的西方国家,但其中有很多观点与我们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其中有些正是今天的教育所要培养的精神。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数学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中期代以来在西方社会最为流行、最具影响力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对现代主义的反思,对不言自明的主流社会观念的质疑,是一种崇尚多元性、差异性的思维方式,它提倡超越理性、去中心和反基础主义,主张世界的多元性、开放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思潮涉及的领域广泛,从建筑、文学、绘画到各种哲学思潮,从大众媒介到学习教育的各个方面,后现代主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在历史、文化、自然、教育等多个领域对现代主义哲学进行批判和解构的基础上,构建了后现代主义哲学范式,对当今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及新的教学理念的构建,起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通过探讨后现代主义倡导者对教育的看法,可以发现后现代思潮对教育尤其是数学教育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是与数学教育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1.后现代主义教学理论的主要观点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家并没有对其教学理念作专门的、系统的阐述,它主要散见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家的言论或著作中,以下分别从教学过程、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师生关系几个视角对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进行分析。
1.1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对话交往的过程。
后现代主义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对话的过程,认为对话就是思想和语言的交流,并总是与思想与观念的融合并蒂而生。
美国后现代主义学者罗蒂(r.rorty)认为,为了达成人类意见的一致性,最好的方法是进行共同体内部和共同体之间的“对话”。
他提出了自己的“对话理论”,这种理论要求对话者平等、开放、富有创造性,具有多元价值观。
哈贝马斯的交往理论要求交往合理性,通过语言合理沟通,将“争辩”转变为“对话”。
他认为,个体只有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才能理解。
后现代教育理论后现代教育理论的兴起是基于现代教育理论所存在问题与弊端的反动,这就决定了它具有明确的指向性。
虽然后现代教育理论至今还没有建构起完美的理论体系或赢得普遍的认可,但是它蕴涵在教育领域从理论到操作的各个层面。
从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走向来看,后现代教育理论的特征正在得以充分的显现。
目前我国已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的改革,作为基础教育核心课程之一的语文,备受人们的关注,它的走向直接反映着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
对于课程的阐释众所周知,对于课程一词的拉丁语词根意指“跑道”,因此对于课程的概念,较为常见的解释是“学习的进程”,也就是说不是静态的跑道,而是动态的跑的过程。
即使都同意“学习的进程”这样的理解,也存在着巨大的分歧。
后现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是一种过程,但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其所知道的过程,而是师生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与延伸,同时实现师生观念与思维的转变与发展以泰勒为代表的现代课程理论认为,目标和经验的陈述一定要精确,即目标体系必须是线性目标才可能进行准确的评价。
后现代课程理论则认为课程目标应该是建构性的和非线性的。
所谓目标的建构性是指通过参与者(主要是师生)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并非是预先设定的精确的目标。
所谓目标的非线性是指不完全具有层层推演或可逆推的因果关系与严密的逻辑体系。
这样的认识,决定了后现代课程理论对于课程目标的表述方式与传统不同。
传统的表述方式是说明性的,即用精确的便于分析的语言进行表述,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和确定性,尤其侧重于结果的说明。
逻辑性和科学性本身意味着严格的界定,而对于事物的严格界定,其目的和主要作用是帮助人们更为清晰地认识人们已经认识的事物,对于还没有认识清楚的事物当然也就不能进行清晰的界定。
用这种方式表述的课程目标便于教师的实际操作,教师可以对目标进行逐级的分解,非常明确的制定一定阶段的教学计划,不仅可以细分到每节课,甚至对课堂中的具体教学环节的目标都作出清晰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