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 格式:ppt
- 大小:3.44 MB
- 文档页数:33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作者:张晓琳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解构性教学思维、反思性教学实践、建构性教学过程等,这些观点强调多元、个性化教学、反思和理解、意义建构、民主平等理念,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建构性,课堂教学氛围应具有民主性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18-01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诞生引发了教育领域中知识观、教育目的观、教育思维等的深刻变化,催生着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诞生。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一)解构性教学思维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教学,“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果过分强调设计,就会陷入搞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机械化,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造成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有时打破教学陈规,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教学常常会取得预想不到的好效果。
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教学活动程序化和僵硬死板地套用所谓的标准模式和规范流程,而是主张灵活、自由和创造性的教学。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掌控知识的教师向求知的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项式过程,重复性活动,而且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和交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主动、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沟通有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
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思维和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解读LOGO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厉⼯业社会的历史柠戢下.育”、"终⾝救冇”、即后现代教仃。
⽬录⼀、什么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概念的语源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存在形态 ?(三)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LOGO对后现代主义(post-modemism)的含义众说纷纭,⼝前?并没冇形成⼀个统⼀的宦义.它⼼不同的领域仃不同的体现。
根据两⽅学者的研究.从谄源学⽅⽽看,英国価家查普受(Chapman)于1870年举⾏的个⼈画展中.肯先捉出了 “后现代”汕画的⼝号。
他⽤“后现代” ⼀词來表⽰对当时法国的印彖派⼀-- “前⼙”向派进⾏超越的批判与创新精神。
但这⼀概念⽐较⼴泛的便⽤⾜到20世纪 60年代后期,它宵先在建筑学领域被⽤*描述⼀种新的建筑风格。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师们拒绝“国际主义风格”的信条,环求从以前各种建筑风格的综合中获得灵感。
此后,这-概念开始⼴泛运⽤于艺术领域?⽤來农⽰对传统⼈⽂主义的艺术本质与功能概念的反叛,以及排除⾼雅艺术与低劣艺术.新艺术与III 艺术界限。
在桝学领域, 111 然罗帶(Rorty)将海徳格尔(Heidegger) >杜威(Dewey) . JTi 期的维特根斯川(Wittgenstein)看作是后现代⼖义忆学的来源,歩/ 这⼀思潮进⼊ff 学的⼖流.⼖要⾜在1979年利奥塔(RayLiotta),」的《启现代状况:关J ??知识的报告》出版Z 后。
利奥塔将?… 后购代'定义为‘对元叙爭的怀疑'?也就是说,对现代理件学将知识的合法性建⽴在'元叙%'Z 上的规范模式捉出了挑初。
,(⼆) 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和存在形态对于后现代的槪念,我们可以在不同的维度上来理解。
? 1 .作为⼀种社会历史的分期,后现代⾜指西⽅现代社会之后的所谓“后⼯业社会” o20 M 纪中期以⼈⼆⼈部分发达资⽊⼖义国家L1经完成⼯业化的任务.进⼊了所谓“后⼕业社会”或称信息时代.也就是后现代的时期。
后现代主义教育哲学一、后现代主义概说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广泛流行的一种社会思潮,它代表着一种流行、前卫的潮流,影响着文学、艺术等众多领域。
后现代主义并没有固定的界定,大体而言,它主要是对启蒙运动以来现代主义的反省与批判,企图去置疑这些主流的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的起源与主题1.后现代主义的起源20世纪后半叶,全球各地的社会现象逐渐地由一元或二元转变为多元社会形态,女性、不同种族、原住民的文化等都要求受到重视。
社会形态上,不再以西方文明以及西方的现代化为唯一的发展方向,而是趋向于肯定不同声音的价值和地位。
多元社会形态带来的是对优势文化的反省及重新评估。
优势文化控制着社会多数族群,在生活、经济、理念上要求认同,同时优势文化所代表的现代化的舒适生活、科技工业、以及经济发展的成果,造成了现代人以现代化为生活的目标,西方的物质文明成为所有政治体系及政策制定的方向。
后现代主义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在艺术界和思想界产生的一种西方思潮。
大致说来,它是对现代西方文明的一种反省。
具体而言,就后现代主义名词的界定来说是各呈己见。
D. Gatlin认为,前现代是具统一声音的看法,如文艺复兴时期将古典文化视为具最高地位的强权优势文化或高文化;现代时期,仍然主张统一性文化观念的传承与传统权威,但握有权威的不是宗教而是科学;到了后现代主义,放弃对统一性思维权威的追求,而以多元思维及反对独尊科学知识的思索为方向。
Madan Sarup则以在文学艺术界对现代性、后现代性、现代化、现代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等名词加以分辨。
就后现代主义的起源来说,也有各种说法。
2.后现代主义的主题按照吉诺斯(Henry A. Giroux)的整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包括:(1)拒绝强权叙述(master narratives)及基于第一原理的知识传统;(2)怀疑哲学之正统原则及神圣的观点;(3)向知识确定性及学术性学域之固定疆界挑战,称为“对集权的战争”及拒绝包含一切的单一世界观点;(4)否定有高低级文化的明显划分,所谓大众文化、通俗及民间艺术形式都可以成为研究的对象:(5)启蒙时期的一些看法,如历史与进步并进,现代主义者对理性、科学、及自由的信任招致深切的置疑;(6)人文主义的一些固定的、统一的而且可以确认的主题讨论被多元化及流动性论题及对叙述空间的要求所取代;(7)拒绝接受推动西方文明进步是实现自由的唯一方式、及历史是直线进程的看法。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对现代教育的深刻反思后现代主义产生的背景后现代主义的产生来自于社会的变化。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率先进人丹尼尔·贝尔所说的“后工业社会”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最值得注意的转变就是以制造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转向服务性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专业技术人员为代表的中产阶级取代企业主成为支柱。
旧的等级制度四面楚歌,大众化成为文化进程的主旋律,昔日现代理念对精英文化的倚重受到挑战。
大众文化以消费为重要特征,这种渗透时代意识和大众生活方式的文化模式逐渐淘汰了理性和精英崇拜。
信息技术的出现又极大地促进了后现代思潮的发展。
计算机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多媒体和虚拟现实技术打破了真实和虚幻的界限,人工务能的设想挑战了人类的中心地位。
重要的是,高歌猛进的信息技术有利于大众文化的传播。
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网络上都有平等的对话机会。
现代意义上的森严的等级制度从此土崩瓦解,权力开始与知识的占有息息相关。
后现代主义思想呼啸而来。
对现代社会的经济化原政所导致的社会文化危机的思索与批评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来自于人们对社会生存危机的反思。
当今界,人们面临着各种生存危机,从空气、水域、噪音、光等的污染到绿化面积减少、沙漠扩张、核能危机。
地球温室效应等,这些成为悬在人类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使人们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产生不安。
现代神话的接连破产,理性的光芒也未阻止民族主义、种族主义和宗教冲突的猖獗,坚信凭借科学方法可以揭示客观真理的学者们尴尬地发现,无论在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领域,信心百倍的命题被一再证伪,他们竭力追求的肯定性和普遍性遥不可及。
几乎从科学产生之时,人们就开始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质疑。
但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在物质利益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发展,以至于人们对科学技术的作用产生了片面的、夸张的看法,认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社会、人类所有的问题。
随着人们对科学技术副作用的认识的加深,对科技理性的怀疑也逐渐成为思想界的思考主题。
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及其主要观点——(美)小廉威姆·E多尔著《后现代课程观》读书札记一、从“哲学时代”到“科学时代”,再从“物理学时代”到“生物学时代”——人类文明的渐变与突变1、17世纪,科学试验主义、一种新数学、机械的宇宙学的出现;机器的出现,用实实在在的事物改变了过去靠“概念、判断、推理、联想”创造知识,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做法。
2、20世纪后期,转基因、细胞重组、克隆技术、宇宙爆炸、生物爆炸等理论或研究成果出现,用“不平衡”、“突变”、“耗散”的复杂、生动概念,挑战“能量守恒”、“机械链条”、“刺激-反射”等简单化、机器化、电脑化的简单、乏味的概念。
3、“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人类猿起源说”等权威论断的被怀疑、被批判、被否定,使人们不得不重新用“自己的眼光”审视世界,不得不用“多元的观点”分析一切。
二、从“前现代秩序”到“现代秩序”,再到“后现代秩序”——教育思想的渐变与突变前现代-古希腊的“理想”秩序:平衡的、对称的、有目的的秩序。
现代-工业技术的“线性”秩序:预设目标、预设经验、模式与流程、控制与管理、测量与评价。
后现代-生物特质的“非线性”秩序:动态、积极、再生、开放、交融、整合。
三、从“‘新三论’”到“新新三论”——其对后现代教育思想的启迪“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论”1、淡化各因素的独立性与封闭性,淡化层次的阶梯性,以“模糊”和“整合”加以替代。
2、反对简单的、直接的“刺激—反应”式信息传递与处理,主张在“情境”中的“协同”、“生成”、“联想”。
3、反对在过多控制下的“稳定”和“序列”,主张以“干扰”为“发展的驱动力”,以“突变”方式获得“超越预想”的效果。
四、后现代教育思想的代表及其主要观点1、皮亚杰的“干扰——平衡”理论(1)皮亚杰的生物世界观:生命系统中,各组织部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组织的复杂性;现象产生的过程及组合方式;原因的多元性;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自组织性(当外部的压力给内部已有的平衡带来足够的干扰时,基因将积极且自发地重新组织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