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高校理论课教学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85.21 KB
- 文档页数:2
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姚文峰(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l10034)摘要:随着后现代社会的到来,后现代思潮对教育领域的影响日益凸显,以至于在教育哲学界出现了新的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反思,提出质疑,进而建构一种新的后现代主义知识观,认为知识具有非确定性、情景性、多元性和流动性等特征。
这种知识观给当前我国教育诸多方面(教育目标、内容、过程、方法、学生观及师生关系……)带来了新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后现代知识观;启示中图分类号:G40-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2-0845(2004)07一0070-03 出处:《教育探索》2004年第7期当今社会正在步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后现代的时代。
后现代社会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与以往有本质区别的社会图景,不仅仅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方法和实践,而且对奠基这些方法和实践的现代主义假设提出疑问,并发展一种既拒绝同时又转变和保存己有事物的新的观点。
后现代主义思潮已波及到艺术、建筑、文学、管理、数学、哲学、政治、科技等各个领域。
教育作为多种学科的交叉,其受到的影响正在日益扩大,以至于在西方教育哲学领域内出现了后现代教育思潮。
这种思潮以批判的态度对现代主义知识观进行重新审视,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而构建一种全新的知识观。
本文主要分析在后现代社会,知识的观念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观念上的转变带来了哪些新的课程与教学理念,以及如何针对新的理念来构建新的工作思路,进一步确立与之相适应的观点、原则和方法。
一、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理解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在西方社会流行的一种哲学、文化思潮。
关于后现代主义的界定,在西方,理论界对此众说纷纭,各执一词。
例如,后现代主义理论家利奥塔把“后现代”一词定义为对元叙事的怀疑;后现代主义大师福柯提出对传统“知识型”批判的观点;德里达针对“逻各斯中心主义”进行彻底地批判并主张对现代一切文本运用“解构”策略;而大卫·格里芬则采取辩证否定的态度反思现代性,等等。
《后现代课程观》读书笔记
摘要:
1.《后现代课程观》概述
2.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
3.后现代课程观的启示
正文:
《后现代课程观》是一本关于教育理论的书籍,主要介绍了后现代主义在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后现代主义是一种反对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它强调多元化、去中心化和知识相对性。
在教育领域,后现代主义表现为后现代课程观。
后现代课程观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课程的多元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不应该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而应该注重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包括认知、情感、态度和技能等方面。
这样的课程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其次,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的去中心化。
在后现代课程观看来,课程不应该围绕着教师和教材转,而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这样的课程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最后,后现代课程观强调知识的相对性。
后现代课程观认为,知识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因此,课程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更新能力,让他们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后现代课程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方法。
它强调课程的多元性、去中心化和知识相对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
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及其对我国课堂教学的启示作者:张晓琳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包括解构性教学思维、反思性教学实践、建构性教学过程等,这些观点强调多元、个性化教学、反思和理解、意义建构、民主平等理念,对我国的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应具有灵活性,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具有建构性,课堂教学氛围应具有民主性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课堂教学启示[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218-01后现代主义哲学的诞生引发了教育领域中知识观、教育目的观、教育思维等的深刻变化,催生着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观的诞生。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一)解构性教学思维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教学,“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如果过分强调设计,就会陷入搞形式主义,导致课堂教学机械化,缺乏应有的生命活力,造成气氛沉闷,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有时打破教学陈规,从实际出发,灵活多变的教学常常会取得预想不到的好效果。
因此,后现代主义反对教学活动程序化和僵硬死板地套用所谓的标准模式和规范流程,而是主张灵活、自由和创造性的教学。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后现代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学实践活动不仅仅是掌控知识的教师向求知的学生传授知识、技能的单项式过程,重复性活动,而且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沟通和交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主动、经常性地与学生交流思想、交换意见、沟通有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而不仅仅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考试成绩。
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过程,是一个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起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精神,开放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然后在教师的帮助下找到自己思维和活动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摘要]后现代主义在教学目的、课程、教学过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建构了与现代教学理论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本文从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评价观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并分别指出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尤其是高质量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学观;大学教学Abstract:The paper expound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teaching views of post.modernism in the aspects of teaching goal, curriculum,teaching proc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teaching method and teaching assessment. Then it points out its inspiration to China's college teaching.Key words: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s; college teaching后现代主义教学观主要体现为教学目的观、课程观、过程观、师生观、方法观以及评价观,它已经并将继续影响着当代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研究后现代主义教学观的主要内容,找到其对我国当下大学教学的重要启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及其启示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主要表现有三:其一,教学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人性的解放。
后现代主义主张消解现代“主体性”,实现人性解放,这种人性解放是通过为人性重新确立其自由本质展开的。
在后现代主义看来,自由不再仅仅是杜威所描述的那种思想的自由,而是人性的本质,是人存在的本质[1]。
人,获得这种自由的前提是作为一种自然的生命存在,能够充分表达和谐的生命本质[2]。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分析【摘要】后现代主义是兴起于西方反现代主义思潮之中,其对封闭和僵化的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了系统的解剖与批评,这为当代高校教育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将以后现代思想的总体特征为切入点,深入分析后现代教育理论之教育目的观、课程观以及教学评价观,以此来探讨对我国医学院校教育改革新的发展视角与思维模式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高校教育;启示后现代主义最早形成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其集中批判、否定及反思现代价值取向、文化、思维体系以及理论基础,同时提出了一种以反思现代性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哲学思潮。
后现代主义在整个西方世界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而且已经逐渐渗透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
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我国教育界已经开始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反思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在面对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快速发展,为了保证高等医学院校的良性发展,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后现代主义来对现代教育进行质疑与批判,以此来启迪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改革。
1 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总体特征对于后现代主义,很多学者一直在努力希望能够给予其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定义能够完全诠释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因此,人们意识到“后现代主义”代表的是一种富于变化且具有多样性的文化范式变革,极其反对那种条条框框的界定,所以无法用简单的语言对其进行全面的概括[1]。
从总体上来看,后现代主义思想在反对西方哲学中普遍存在的二元论,一方面,后现代主义思想对传统的本体论观点和思辨方法持严重的批判态度,具有反本质主义和反基本主义的特点;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反对统一性和整理性,因此其表现出明显的内在性及不确定性;还有就是后现代主义思想对科学理性存在严重的质疑。
总的来说,后现代主义思想最大的特点就是现代思想的一种颠搜与批判。
2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2.1 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者是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基础上进一步反对确立任何理性原则,其在学校教育目的方面主张采取比较宽泛的态度,建议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目的。
谈“后现代知识观”对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启示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教学改革尽管已取得不少成绩,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依然存在,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仍需继续深化改进。
“后现代知识观”是在批判“现代知识观”基础上孕育而生的,它对转换知识观的强调对于我国高校历史教学改革能够提供有益的启示。
后现代知识观高校历史教学教学改革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我国对高等教育提出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要求。
在此背景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各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工作纷纷走上改革之路。
二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历史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依然存在,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仍需继续深化改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后现代知识观”是当代西方后现代思潮中涌现而出的一种新型知识观,本文拟以此理念为观照,尝试探讨其对我国高校历史教学改革可以提供的有益启示。
一、“后现代知识观”对“现代知识观”的批判所谓“知识观”,指的是人们对知识的性质、价值和规范等问题的根本认识。
不同时期的知识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支配着其时教育模式的选择确立。
二十世纪中后期,西方思想文化界出现反思超越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其中不少后现代主义大师对现代主义的反思超越就是从对现代主义语境中的“知识”观念的批判入手的,伴随这一过程,“后现代知识观”得以形成。
法国后现代主义大师利奥塔指出,“后现代知识观”的出现实质上是对所谓“现代知识”或“科学知识”合法性的一种挑战。
“后现代知识观”认为,所谓“客观性”“绝对化”的“知识”观念只会产生知识霸权,它排斥了、压制了个体知识的发展、多元认识的合理性;知识并不具有确定性的特征,各种各样的知识陈述形式,它们彼此之间不可代替,具有文化性、相对性和多样性,没有普遍有效的知识;知识具有个体性,不能忽视个体感受的重要性;知识不是价值中立的,不存在纯粹的事实,不存在价值中立的陈述,存在的只是价值判断引导下的观察,存在的只是一定历史文化中形成的特定概念和范畴。
2024年教师读《后现代课程观》有感范文书中提到了后现代主义对课程观的影响,强调了个性化、多元化和灵活性。
这一观点深深地触动了我,因为在当今社会,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多样化,传统的课程设计已经不再适用于满足他们的需求。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点,并且要积极地去探索新的课程设计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好的教育。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意识到教育需要摆脱固有的束缚,迎接变革和创新。
我们需要打破课程设计的传统模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我将尝试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在课堂上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课程的多元化,强调了跨学科的重要性。
这一观点对我来说是全新的,它让我意识到课程设计需要贯穿各种学科,让学生们能够跨学科地学习和思考问题。
因此,我将尝试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们能够在学习中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总的来说,读完《后现代课程观》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
我将会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探索和创新,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课程设计,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加全面和个性化的教育。
我相信,在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念下,我们可以走出更加多彩和丰富的教育之路。
抱歉,这是一个比较长的要求,我将为您创作一些相关内容:我相信,课程观的变革不仅需要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思考,还需要从教育制度以及社会层面进行全方位的调整。
在教育制度层面,我们需要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度,让他们能够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自由地设计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此外,我们还需要建立一种多元评价体系,不再只是着眼于学生的课业成绩,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对学生的创造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价,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综合能力得到更好的培养。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要鼓励教育与产业、科技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学生在实践中接触到更多不同领域的知识。
后现代教育理论对高校教育的启示作者:丁桂苏徐捷来源:《广西教育·C版》2018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以后现代主义思想的特征为切入点,论述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课程以及评价体系等,并阐述其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包括教学目标的改革、课程内容的优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以及师生关系的平等化等方面的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理论; 高校教育; 思想特征; 启示【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8)12C-0057-02后现代教育理论主要建立在后现代主义基础上,兴起于西方反现代主义思潮时期,其通过对传统教育理论模式的批评与解剖,为现代各高校教育良性改革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本文主要以后现代思想的特征为切入点,对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课程以及评价体系等进行深入的探究,为我国高校教育改革提供新的视角与思维。
一、后现代主义思想特征后现代主义没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很多学者至今无法通过后现代主义特征对其进行定义,它代表的是一种具有多样性并且一直处于变化的文化范式变革,若对其不同的条框进行界定,就会失去后现代主义特征意义,所以无法通过语言对其进行全面定义。
另外,与后现代主义相反的是如时空上的有序性、整体性、节奏性、统一性、和谐性以及生命的总体性的古典时代的理念、精神和诸多占据统治地位的基本特征,其中后现代主义主要用以描述个人行动、历史回忆以及美学和伦理学间的紧密联系,由此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性特征的重写。
此外,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点就是反基本主义,对传统观点保持批判态度,并且反对其整体性与统一性,同时较大程度上对科学理性存在质疑,也表现出了不确定性。
总而言之,后现代主义最大的特点就是批判与颠覆。
二、后现代教育理论观点(一)后现代教育理论的教育目的观后现代教育理论教育目的主要是通过多种教育目的来完成,在此过程中应采取宽泛的态度,所以在反思理性主义文化基础上对理性原则的确立起到反对作用,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现:第一,教育的主要功能是培养独立批判性,使教育对象对文本独霸性与集权性有全面、清楚的认识,并通过了解多元文化对文化边际进行跨越。
摘要后现代主义思潮博大精深,其教育思想部分对当代教学观影响深远。
他们对现代教学观的神圣性提出了质疑,为教学理论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通过对教学目的、师生关系、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批判与解构,建构了与现代教学观不同的后现代教学观。
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可以从中借鉴、得出启示。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思想政治课启示On Post-modernism Teaching View and Its Enlighten-ment on College Theory Course Teaching//Wang Huai-yinAbstract Post-modernism is so broad and profound that it greatly influences contemporary education concept.Post-mode-rnism doubts modern teaching concepts,so it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of theoretical research.This paper construct a post-modernism teaching concep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eaching goal,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teaching proces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eachers.Key words post-modernism;teaching concep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enlightenmentAuthor's address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430079,Wuhan,Hubei,China20世纪中后期,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逐渐进入信息社会阶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文化嬗变、核心价值衰落、深层次的哲学争论,催生了反思与超越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它描述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时代的世界图景,认为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
”后现代主义就是以这个新的世界图景为指导、盛行于当代西方社会的思潮之一,其影响波及文史哲艺等领域。
其中,对教学观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现代教学目的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观、过程观以及评价观的批判、解构与重建上。
1后现代主义教学观概要1.1教学目的观针对“完人”教育目的观,后现代主义指出,完人教育预设在教育过程中,人可以达到一种尽善尽美的状况,这无疑是混淆了教育理想与现实;其次,完人教育认为教学过程是封闭的,受教育者会把自己视为一个稳定的个体,从而对他人的观念和行为产生免疫力。
然而,个人具有丰富多样性,并且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因此,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完人,而是培养成为有个性的人:“主张教学目的应从优势文化决定论中解放出来,肯定个人经验及其代表的特殊文化,通过全校教师的热情参与和考虑到众多的因素来决定。
”我们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但不是强求每个学生都全面发展,而是在尊重学生个人特性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各具特色、富于批判个性的多面发展公民。
1.2教学师生观后现代主义指出,在传统教学的教师权威模式下,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处于压抑状态。
为此,他们主张消解教师的霸权,废除不合理的教学规则,提倡在课堂中师生平等对话,启发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新意识。
随着人类步入信息社会,知识传播方式发生巨变,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信息源,互联网作为新的知识源正扮演着教师的部分角色,其海量的知识容量足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
知识传播方式正在变化。
在教学中,师生的角色都发生了巨变。
1.3教学方法观后现代主义教学方法观主要体现为:“生命对话”、因材施教。
首先,“后现代思想家从学习是主体主动建构的过程和教育是人对人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出发,反对教学中所谓的科学灌输,认为对话性是教学的应然状态。
”他们主张的对话是以平等、理解、尊重和宽容为基础的“人际发生过程”,要求教师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师生之间要平等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其次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立足个体间的差异,保护、尊重学生个体的丰富多样性,对不同特点的学生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力争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
此外,后现代主义者还确信人具有创造性,对创造给予了极大关注。
教学应保护学生的创造性,要探索能够启发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
1.4教学过程观受耗散结构理论影响,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是一种自我创新的过程,即一种“在一个创造性的宇宙中,秩序并非预先确定随后又被迫解体;相反,秩序不断的产生于无形之中”的过程;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干扰”有利于教学过程的优化。
教学是一个开放的组织系统,其运行也需要干扰,教师需要学生的干扰与质疑,以便师生之间良性互动。
1.5教学评价观后现代主义强调:在教学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提倡“异质平等”评价观。
他们认为,平等含义有二。
一是同质平等,即使用同一标准评价所有的对象。
现代教学评价观往往过分强调统一性,从而使那些最能表现人的多样性的方面,如情感、意志、动机、兴趣等的发展被忽略或被有意识地限制了。
二是异质平等,即用不同标准评价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94(2012)12-0018-0218具有无限发展潜能和各具独特性的受教育者个体。
”2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启示2.1注意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培养富于个性的人才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目的不是将学生培养成“完人”,而是在尊重学生个人特性基础上,培养出一批各具特色、富于批判性的多面发展公民。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任重道远。
当前我们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于强调统一,限制和束缚了学生天性的发展,从而导致学生个性的泯灭、创造性受到抑制。
为了培育出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且富有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广大教育者应尊重学生的天性,关切学生的生命和幸福,顾及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长,为他们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培养各具特色、多面发展的人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2消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绝对权威,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关系中,教师不要求学生接受教师的权威;相反,教师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与教师共同参与探究,探究那些学生正在体验的一切。
教师同意帮助学生理解所给建议的意义,乐于面对学生提出的质疑,并与学生一起共同反思每个人所获得的心照不宣的理解。
”这就消除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可以进行反思、批判和选择性的吸收。
然而,我国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居于主体地位,具有绝对权威性,教学过程呈现出单向独白式、线性化等特征。
当前,虽然我们的师生也在互动,但这是不平等的互动。
教师习惯性地扮演着知识灌输、管理教头等角色,学生则被动地依从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常被看成是真理的代言人的情况下,教师似乎仅仅依靠自己的权威,就能使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
有鉴于此,教师的应转变角色,放下绝对权威,学会为学生“伴奏”,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技巧,灵活地引导他们而非生硬地塑造他们。
从而构建出互相尊重信任、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2.3提倡富于民主平等性的教学法,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后现代主义教学论提倡“生命对话”、因材施教等富于民主平等性的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他们认为,教学是丰富多样的,是富有情景性和启发性的,因此教学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
理论课教学是对广大学生进行思想理论教育,是既传授知识又育人的教育,必须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
”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有必要借鉴后现代主义教学论,改进我们的教学法。
首先要平等对话。
教师应扮演“平等中的首席”角色,师生之间要平等协作、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其次要因材施教。
教师要立足个体间的差异,保护、尊重学生个体的丰富多样2.4改变线性、封闭的教学过程观,树立非线性、开放的过程观后现代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一个自组织过程。
自组织教学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体现一定的秩序,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自我创生过程,“干扰”是教学过程优化的诱因。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首先要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学习是学生的主动建构,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动机,让学生身心都投入教学课堂。
其次要大胆地探索,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展现教学机智。
教学过程动态复杂,充满着不确定性,教师难以预料教学实践中的变化,即使教师进行了精心准备,但课堂中的变化始终不难预测。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言,展现教学机智和魅力。
2.5注重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实行多元化教学评价后现代主义强调,在教学评价时,要认识到评价对象的丰富多样性,提倡“异质平等”评价观。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中,既要通过统一的评价检测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情况,真诚地肯定、欣赏和鼓励学生的进步,让学生充满自信;又要用统筹兼顾,注意到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公正和合理地评价每个学生,让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因此产生成功的满足感,为学生的进一步前进提供动力。
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评价应实行多元化的评价。
“一是教学评价的标准的多元化,即要素评价标准、过程评价标准、实效评价标准。
二是教学评价类型的多元化。
即: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定时评价与经常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与专题评价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只有坚持评价多元化,及时发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成绩和不足,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对教学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1]张丽萍,刘建军,何琪.用后现代主义教学理念塑造生态化创新型课堂[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2]李三福.论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J].外国教育研究,2004(1).[3]刘复兴.后现代教育思维的特征与启示[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4).[4]卢立涛,安传达.从技术理性到话语理解———后现代主义课程教学观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4).[5]李宏祥.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大学教学之启示[J].大学教育科学,2007(5).[6]小威廉姆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0.[7]谢登斌.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8]娄先革.后现代主义教学观及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4(中).编辑孙静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