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 原法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法》原文翻译注释与鉴赏明夷待访录·原法黄宗羲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何以言之?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之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之卒乘之赋以防乱;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而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
是故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而亦可谓之法乎?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在后世方议其法之疏,而天下之人不见上之可欲,不见下之可恶,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论者谓一代有一代之法,子孙以法祖为孝。
夫非法之法,前王不胜其利欲之私以创之,后王或不胜利欲之私以坏之;坏之者固足以害天下,其创之者亦未始非害天下者也。
乃必欲周旋于此胶彼漆之中以博宪章之余名,此俗儒之剿说也。
即论者谓天下之治乱不系于法之存亡。
夫古今之变,至秦而一尽,至元而一尽,经此二尽之后,古圣王之所恻隐爱人而经营者荡然无具,苟非为之远思深览,一一通变,以复井田、封建、学校、卒乘之旧,虽小小更革,生民之戚戚终无已时也。
即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谓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自非法之法桎梏天下人之手足,即有能治之人,终不胜其牵挽嫌疑之顾盼;有所设施,亦就其分之所得,安于苟简,而不能有度外之功名。
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
明夷待访录原法-回复"明夷待访录"是一本古代文献,记录了古代法律中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
这本书所涵盖的主题是法律和社会治理。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逐步回答关于明夷待访录的一些问题,以深入了解这本书的内容。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明夷待访录的背景。
明夷待访录是南朝宋时期著名法学家刘孝标所撰写的一部法律文献,它收录了一些法律案例和各种社会问题。
这本书的目的是引导法律实践,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
明夷待访录主要围绕法律和社会的关系展开讨论。
它对法律的实践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包括刑法、民法、官职、婚姻等等。
该书以问答的形式编写,刘孝标通过问答的方式向读者提出各种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这本书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治理和法律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它记录了古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明夷待访录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文献,它还涉及到了社会伦理、道德和治理问题,可以说是一本全面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书籍。
在明夷待访录中,刘孝标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他通过问答的方式提出问题,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思考这些问题。
这种写作风格不仅增加了读者的参与感,还使读者更容易接受书中的观点。
同时,问答的方式也使刘孝标的观点更具备说服力,因为他通过逻辑推理和实例引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明夷待访录的内容十分丰富。
它涉及了刑法、民法、官职、婚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在每个问题中,刘孝标都提供了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这些解决方案一方面符合当时的法律规定,另一方面又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够针对不同的情况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
这让人感到刘孝标的思考十分周密,并且具备一定的专业性。
总的来说,明夷待访录是一本重要的法律文献,它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法律问题和解决方案。
这本书的问答式写作风格使读者更容易理解问题和解决方案。
明夷待访录的内容涵盖了刑法、民法、官职、婚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它不仅仅是一本法律文献,还是一个反映当时社会情况的重要参考资料。
浅论黄宗羲《原法》篇思想摘要:《原法》是《明夷待访录》中重要的一篇,集中体现了黄宗羲的法律思想。
在黄宗羲所处的动荡、变革的时代,他凭借自己的睿智提出了一系列超前的法律主张。
他认为应树立“天下之法”,同时指出“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最终认为要实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关于法律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我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形成,对民主革命运动产生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黄宗羲原法背景意义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世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卒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
黄宗羲一生著作颇丰,重要的有《孟子师说》、《金水经》、还编了《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
除此之外还有《明夷待访录》,这部书对三代以后尤其是明代的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反思,并提出了自己的新的构想。
该书分为十三个专题,本文只对《原法》篇进行简单剖析,以加深对其法律思想的了解。
一、黄宗羲的法律思想黄宗羲法律思想的核心是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进而形成“有治法而后有治人”的局面,围绕这一核心他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一)天下之法黄宗羲在《原法》开篇就写到:“三代以上有法,三代以下无法”。
他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他自己给出了原因——“二帝、三王知天下之不可无养也,为之授田以耕之;知天下之不可无衣也,为之授地以桑麻之;知天下之不可无教也,为之学校以兴之,为了婚姻之礼以防其淫,为了卒乘之赋以防其乱。
此三代以上之法也,固未尝为一己而立也。
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
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①。
从这可以看出,黄宗羲认为三代以上的法是从百姓的实际需要出发而制定的,其实这里的“法”已经不仅仅是法律,还包括国家制度和各种政令和国家设施。
这种考虑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法是“天下之法”,是真正的法。
(二)“一家之法”是“非法之法”黄宗羲通过对比认为三代以上的法为人民利益着想,而三代以下的法是为统治者服务的,为了君主一人利益,因此三代以下的法是“一家之法”。
《明夷待访录》的民主思想内容摘耍:黄宗羲是我国封建社会末期民主思想启蒙的重要人物,他的启蒙思想主要体现在《明夷待访录》中,这部书的后世影响非常巨大。
黄宗羲在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剖析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著名思想和“人各得自私,人各得自利”的口号,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黄宗羲还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用“天下之法”代替“一家之法”,“学校议政”,限制君权,废除科举,工商皆本等。
关键词:封建专制民主思想启蒙学术思想政治《明夷待访录》是黄宗羲唯一的政治专著,是他结合自己几十年斗争实践的研究成果,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十三个部分。
《明夷待访录》“明夷”一词取自《周易》“明夷卦”,是由晦而明之意,黄宗羲认为自己的学说能把国家由黑暗引向光明。
在这本书中,黄宗羲深刻地批判了君主专制和封建法统的罪恶,探讨了社会治乱的根源,大胆设想了民主政治的蓝图。
1、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揭露和批判自封建社会产生之时起,专制作为伴生物就深深地扎根于封建制度的土壤中。
秦始皇为加强中央集权而采取的废封建立郡县为专制制度开了先河。
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专制统治也愈来愈发展。
黄宗羲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
----黄宗羲揭露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内在矛盾,明确提出合理的君、臣、民关系。
道学家把封建君主美化为“居天下之至中”,“有天下之纯德”,足以为“至极之标准”的“圣王”(朱熹《皇极辩》)。
黄宗羲则纵观历史,力陈君主专制主义的危害,公开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为什么长期以来,“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明夷待访录》•《原君》,以下凡引此书,只注篇名)呢?黄宗羲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丁•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
35、《明夷待访录》导读材料一、著者与内容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
他父亲黄尊素,是有名的“东林党人”。
黄宗羲14岁时考中秀才,就到北京和父亲住在一起。
1645年,当清兵大举南下时,黄宗羲愤而毁家纾难,和浙东人民团结在一起,展开轰轰烈烈的抗清运动。
他组织起一支抗清的“世忠营”,有3000多人。
后来他又联合了太湖一带的豪杰,抗拒清兵达半年之久。
当他扼守的四明山寨被攻破后,宗羲渡海到舟山,和张煌言等继续搞复国活动。
1664年,张煌言殉难后,宗羲遂改名换姓回到故乡,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黄氏的民权思想,一直影响到辛亥革命时期的孙中山、邹容和陈天华等爱国志士。
黄宗羲学识广博,研究过天文、地理、算学、音乐、历史和哲学等。
他留下了许多著作,有《南雷文定》、《南雷诗历》、《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宋元学案》等。
在他54岁时,写下了划时代的反帝制的光辉著作——《明夷待访录》。
《明夷待访录》计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财计一》、《财计二》、《财计三》、《胥吏》、《奄宦上》、《奄宦下》,共21篇。
二、特色与简评明末清初,有位大思想家宣布皇帝是“天下之大害者”,主张“无君”。
他就是近代思想的启蒙者、爱国者黄宗羲。
他的代表作《明夷待访录》,比卢骚的《民约论》还要早100年光景,有人称它为“人权宣言”。
黄宗羲同时代的思想家顾炎武说:“读了这部书,可以知道过去历史上所有帝王制度的弊端。
”《明夷待访录》反对君主专则,主张民权,对清末的维新变法运动影响很大。
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文中说过:“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
”黄氏在《原君》篇中,无情地揭露了封建帝王的罪恶,指出帝王是唯一的害民之贼。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中的教育思想作者:高晶2008-12-1黄宗羲,字太冲,号南雷,学者尊称他为梨洲先生。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生于明代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卒于清朝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历经五朝。
黄宗羲是阳明心学的继承人,浙东学派的代表,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占重要地位,于王夫之、顾炎武合称“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与孙奇逢、李颙并称为“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着作甚丰,总计112种,约有1300卷,2000万字。
现流传下来的计有55种,1077卷,对清初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作品经整理,主要集中于《梨洲遗着汇刊》、《黄梨洲文集》和《黄宗羲全集》。
在经历了明代从腐朽走到灭亡的历史后,黄宗羲深刻反思,他以犀利的笔锋,猛烈地抨击了君主专制政体各个方面产生的弊端,于康熙二年(1663年),完成了他的惊世名篇《明夷待访录》。
顾炎武给予其高度的评价,他说:“大着《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百王之弊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
”《明夷待访录》全书分为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镇、田制、兵制、财计、胥吏、奄宦等13个部分,共21篇。
它从政治、法律、教育、选官等各个方面批判君主专制制度的弊端,阐发自己的见解,提出改变各种弊政的措施。
其中有三篇是谈及教育的,包括《学校》、《取士上》、《取士下》。
除此之外,在他的着作《留别海昌同学序》《广师说》《续师说》中,也阐述了他在教育方面的见解。
另外,黄宗羲一生大量时间从事教育实践,他从17岁起就开始教育两个弟弟。
康熙七年(1668年)三月,在宁波创建证人书院,前后讲学8年,教书育人,培养出大量人才。
康熙十五年(1676年)二月,黄宗羲还应邀到海宁主持讲席,历时5年,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年事已高的黄宗羲,仍“会讲于(余姚)姚江书院”。
一、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
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
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
天下之人共知其筐箧之所在,吾亦鳃鳃然日唯筐箧之是虞,故其法不得不密。
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
译文:后世的法令,把天下藏在筐箧(箱子)之中。
对于下层人得不到任何好处,好处都集中在上层人手中。
使用一个人,就会怀疑他存在私心,于是又用一个人来防范他的自私。
颁布一项事权,就会考虑它的可能蒙蔽性,于是,又设立另外一项事权来防范。
天下人都知道法令专制,我也有一种恐惧貌说只有筐箧是让人最担心的,所以法令不得不严密。
法令越严密则天下就会从因法二生乱,这就叫非法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