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的中医预防与保健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2
带下病带下病是什么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产后带下病是产后女性朋友容易发生的妇科疾病。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妊娠期及产后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等疾病。
产后的女性因为在生育后消耗不少的体力,容易感染湿邪,因此,产后女性朋友们要重视带下病预防。
产后带下病的原因产后带下病发病原因,从西医的角度解释说,这是由阴道炎、子宫颈炎、骨盆腔发炎、子宫颈癌、子宫肌瘤、子宫体腺癌、阴道异物等诱发产生的妇科疾病,致病原因还是以子宫颈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为多见。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产后带下病主要由于湿邪影响任、带二脉,以致带脉失约、任脉不因所形成。
湿邪有内外之别,外湿指外感温邪;内湿,多因脾虚失运,肾虚失固所致。
1、湿热:湿热(毒)因摄生不洁,或久居阴湿之地,或因手术损伤,以致湿热、病菌入侵带脉,发为带下。
亦有肝经湿热下注,或因热毒蕴腐,损伤血络,导致带下赤白。
2、脾虚: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牌运失健,湿浊下注,伤及任、带二脉而为带下病。
3、肾虚:素体肾气不足或房劳多产,封藏失职,亦有肾阴偏虚,相火偏旺,灼伤血络,任带失因而带下赤白者。
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带下病中医名词解释1. 带下病带下病,又称白带异常、阴道炎,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的异常变化,包括颜色、质地、气味等方面的改变,常伴有瘙痒、灼热感和不适等症状。
2. 寒湿带下寒湿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寒湿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寒性带下常伴有白带增多,呈稀薄的液体状,外阴瘙痒、灼热感明显,尤以寒湿之邪侵犯肾经者,出现下腹冷痛、腰酸等症状。
3. 湿热带下湿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湿热之邪滞留引起的带下病。
湿性带下常伴有白带黄稠,伴有瘙痒、灼热感,甚至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
湿热带下可能与体内湿热蕴结、脾胃湿热等因素相关。
4. 血热带下血热带下是指阴道分泌物中存在热毒,引起的带下病。
血热带下常伴有黄色或暗红色的带下,且伴有异味、瘙痒、疼痛等症状。
常见于月经不调、子宫附件感染等情况。
肝郁带下是指由于情绪压抑导致肝经气机郁滞,进而引发带下病。
肝郁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粘稠,常伴有情绪不稳、胸闷、嗳气等症状。
6. 腰冷带下腰冷带下是指因腰部受寒而引发的带下病。
腰冷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稀,腰部冷痛明显,伴有腹部不适、乏力等症状。
常见于寒冷环境下长时间暴露或不注意保暖导致的寒邪入侵。
带下病是女性常见的妇科疾病之一,不同类型的带下病在症状和表现上有一定的差异。
对于带下病患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中医专家的帮助,根据不同类型的带下病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法,以恢复阴道分泌物的正常状态,缓解相关症状,并避免病情恶化。
7. 气滞带下气滞带下是指由于气机郁滞引起的带下病。
气滞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量多,质地黏稠,伴有胸闷、脘腹胀满等症状。
常见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影响。
8. 气虚带下气虚带下是指由于气血亏虚引起的带下病。
气虚带下的表现为白带清淡,质地稀薄,伴有乏力、气短、心悸等症状。
常见于长期体力或精力消耗过多、营养不良等情况。
血瘀带下是指因经络阻塞、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带下病。
血瘀带下的特点是白带颜色暗红或紫红,质地黏稠,伴有下腹胀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带下病的中医康复和健康指导(慢性盆腔炎、霉菌性阴道炎)一定义因湿热、湿毒或脾虚、肾虚等所致。
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
病位在前阴、胞宫,带脉。
二生活起居指导1 保持病室安静、整洁,温湿度适宜,尽量避免外来因素的刺激。
2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外阴瘙痒者,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抓伤皮肤。
4 清洗会阴部的用具应清洗,专人专用,忌盆浴。
5 注意个人卫生,勤换内裤或使用卫生垫,勤洗外阴,保持会阴清洁。
三情志指导中医学认为“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体正常的精神活动,但七情太过,超过了机体抗御或自我调节范围,则导致脏腑、气血、经络的功能失常,会成为重要致病因素,导致疾病的发生、发展与恶化。
七情内伤的病机复杂,关键为“气机逆乱”,妇人以血为本,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故血病及气,气病又可及血,肝藏血,主疏泄,七情内伤最易导致肝的功能失常和气血失调发生妇科疾病,其中怒、思、恐为害尤甚。
故应保持心情舒畅、乐观豁达。
四给药指导1 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观察服药后的效果。
2 服用温补脾肾、祛湿止带之药者,忌食生冷、肥甘之品及饮酒。
3 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观察局部有无不良反应。
五饮食指导1 合理饮食,以清淡、易消化、富有营养之品为宜,如:(1)羊肉羹:将羊肉、红胡萝卜、草果、陈皮、胡椒、葱白、荜菠熬成汤汁,加入面粉和调料后即可食之;(2)双核饮:荔枝核、桔核、红糖,以水煮汁代茶饮。
(3)扁豆饮:扁豆用水煎后,代茶饮。
(4)鸭肉,豆腐,甲鱼、莲子等。
2 忌食辛辣、油腻、煎烤之物。
如:生姜、白酒、葱、蒜、花椒、辣椒、肥肉、煎饼等。
六出院指导1 慎起居,避寒湿,防劳累,节房事。
2 宣传计划生育政策及措施,减少人工流产,避免多产。
3 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卫生垫、内裤等清洁,提倡淋浴。
4 正确对待疾病,保持精神愉快。
5 治疗原发疾病。
如阴道炎者,陆续复查三个月周期,直至痊愈为止。
中医妇科: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瘕聚。
”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瘕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一、治疗方案1. 一般治疗(1)休息:患者应保持充足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饮食: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3)环境: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适宜,避免潮湿。
2. 抗病毒治疗(1)阿昔洛韦(Acyclovir):为首选药物,剂量为每次0.2g,每日5次,口服,疗程为7-10天。
(2)泛昔洛韦(Famciclovir):剂量为每次0.25g,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7-10天。
(3)伐昔洛韦(Valacyclovir):剂量为每次0.5g,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7-10天。
3. 神经疼痛治疗(1)非甾体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用于缓解疼痛。
(2)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文拉法辛等,具有镇痛作用。
(3)抗惊厥药:如卡马西平、加巴喷丁等,用于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4. 局部治疗(1)外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乳膏、喷昔洛韦乳膏等,外涂患处,每日3-5次。
(2)外用止痛药:如冰片、薄荷脑等,外涂患处,每日3-5次。
(3)外用抗炎药物:如氢化可的松乳膏、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等,外涂患处,每日1-2次。
5. 中医治疗(1)中药内服:根据病情辨证论治,可选用疏风清热、活血化瘀、解毒止痛的中药方剂。
(2)针灸治疗:可选用局部阿是穴、夹脊穴、曲池、合谷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30分钟。
(3)拔罐治疗:在局部阿是穴、夹脊穴等穴位进行拔罐,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二、预防措施1. 增强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2. 避免接触病毒:避免与水痘患者接触,尤其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3. 接种疫苗:接种水痘疫苗,预防水痘的发生。
4.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三、预后带状疱疹的预后一般良好,多数患者经治疗后可痊愈。
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带状疱疹后神经痛,需长期治疗。
因此,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神经疼痛治疗、局部治疗和中医治疗。
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一、病因病机带下病是一种以阴道分泌物增多为主要特征的妇科疾病。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是湿邪侵袭、脾虚失运、肾气不足等。
其中,湿邪是导致带下病的主要因素,可由外界环境湿邪侵入,或因脾虚失运,水湿内停所致。
此外,肾气不足也会影响带下的分泌和质地。
二、诊断与分类诊断带下病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和妇科检查。
在中医看来,带下病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湿热型带下:带下色黄,质粘稠,有臭味,伴咽痛口干,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2.脾虚型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薄,无臭味,伴有肢体倦怠,脘腹胀满,纳少便溏。
3.肾虚型带下:带下色白,量多,质稀薄,无臭味,伴有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三、治疗方法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中医治疗带下病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利湿、健脾益气、补肾固涩等。
常用药物包括黄柏、苦参、白术、山药、芡实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等非药物治疗方法。
四、预防与调护预防带下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外阴清洁干燥,避免过度冲洗阴道。
2.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油腻食物。
3.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
4.积极治疗相关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等。
5.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带下病。
调护方面,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
2.饮食宜营养丰富,避免偏食。
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度劳累。
4.避免长时间坐卧不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
5.注意保暖,避免感冒和感染。
6.五、案例分析以下是三个案例分析,展示了名老中医治疗带下病的经验:案例一:患者李女士,35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中医诊断为湿热型带下,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一周后,症状明显改善。
两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三个月无复发。
案例二:患者张女士,40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中医诊断为脾虚型带下,采用健脾益气的中药方剂治疗。
治疗两周后,症状有所改善。
四周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六个月无复发。
案例三:患者王女士,50岁,因带下病前来就诊。
帶下病的中醫預防與保健
白帶泛指陰道的分泌物,中醫稱帶下,統計顯示35%婦科患者主訴有白帶問題,白帶問題看似不大,但往往對患者造成嚴重的生活困擾。
反覆發作的白帶,可透過中醫全面性體質考量的調整,增強身體的抵抗力,使復發機率降低。
帶下可分為兩大類:
1.生理性帶下:健康女性陰道口一般
會有少量白帶,無色無臭,質清不稠。
且於每月月經前期、排卵期、及妊娠早期會稍微增加,這是正常現象。
2.病理性帶下:帶下的量、色、質、
味明顯發生改變,如量增多、顏色不正常(黃、紅、綠、褐)、質不清(膿液、泡沫、乳酪狀)、味道異常(腥臭、腐臭),或是產生局部刺激的症狀,如癢、痛等。
飲食禁忌
白帶患者的體質在中醫的觀點,有些食物需要節制及注意:1.忌任何冰品、冰涼飲料。
2.忌寒涼食物:
水果類:西瓜、哈蜜瓜、香瓜、水
梨、葡萄柚、柚子、椰子水、橘
子、硬柿子、山竹、蕃茄。
蔬菜類:如白蘿蔔、大白菜、綠
豆、苦瓜、黃瓜、絲瓜、冬瓜、蘆
筍、竹筍。
3.忌辛辣、燥熱、燒烤、油炸食物:
辛辣物:如辣椒、胡椒、花椒、八
角、大蒜、芫荽、蔥、沙茶醬。
熱性水果:龍眼、荔枝、芒果、榴
槤。
燥熱物及煎炸食物:如茴香、韭
菜、肉桂、羊肉、炒花生、炸雞。
刺激性食物:如醃漬品、咖啡、咖
哩。
4.忌煙酒及含酒食品:
如人參酒、鹿茸酒等,食後會加重
炎症充血。
5.適宜的蔬果:
芭樂、蘋果、葡萄、柳橙、木瓜、
草莓、櫻桃、桑椹、空心菜、菠
菜、紅蘿蔔、茼蒿、花椰菜。
外用藥
除內服藥之外,嚴重者可外
用薰洗藥:銀花、黃柏、連翹、苦
參根、大黃、龍膽草、明礬、土
伏苓、敗醬草、地膚子、蛇床子
等藥,由醫師開立,坐浴浸泡
5-10分鐘。
生活注意事項
1.盡量不要穿緊身褲類、牛仔褲。
2.內褲以棉質、寬鬆舒適為佳,並洗
凈後曬曬太陽,或用其他高溫處理
的方式,例如:用熨斗燙過、烘乾
機烘過,以保持陰部的清潔乾爽。
3.生理期間勤換棉墊。
4.如廁後,以衛生紙擦拭時,應由前
往後擦拭。
5.房事前要喝水,房事後要排尿。
6.暫時不要坐浴、洗三溫暖或泡溫
泉。
7.不要用肥皂或消毒劑清洗陰部。
過
度清洗陰道內,會破壞陰道內的酸
鹼值,導致異常黴菌的過度增生,
反而會有白帶增加的現象。
8.盡量減少使用護墊。
食療
四神湯:蓮子一兩、芡實一兩、薏苡仁一兩、茯苓三錢、山藥一兩、排骨或豬小腸一斤,具健脾、祛濕、止帶的功用。
穴位按摩
可按摩帶脈、三陰交等穴,按摩至有痠痛感,每次三分鐘,亦可配合艾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