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科技档案的管理与利用
- 格式:pdf
- 大小:95.07 KB
- 文档页数:1
县级气象档案的保护与利用1 气象档案的分类根据国家XX局1986年颁发的《气象科技档案分类法》,气象档案共分为七大类,分别为气象记录档案、气象科技管理档案、气象业务技术和服务档案、气象仪器设备档案、气象科学研究档案、气象教育档案以及气象基建档案。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党务:包括会议、组织、纪检监察工作、宣传、统战工作与其他。
②气象事业管理:包括综合管理、气象业务管理、气象科研、教育管理,以及气象外事管理、气象机构人事管理、气象计财审计管理、气象产业装备管理、气象服务管理[1]。
③气象观测记录:包括观测记录纸、观测记录表(簿)、观测记录月报表、观测记录年报表、机读载体记录、记录整编出版物、原始气象图(照片),以及气象图、图集出版物。
④气象业务技术:包括大气探测、天气预报、气象通信、气象资料、气候、农业气象、专业气象、卫星气象的运行手册、技术规程、业务报告、调查报务、技术总结、技术产品、服务成果、运行软件以及会议材料。
⑤气象科学研究:包括大气探测、通讯技术、天气动力、气候、农业气象、大气物理、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考场、研究阶段文件材料、论文与著作等。
⑥气象基本建设:包括重点工程建设、业务设施建设、住宅建设、生活服务设施、公共设施,台站基本建设的综合性文件材料、可行性形容,以及设计任务书、勘测材料、设计、施工、竣工文件和其他。
⑦气象仪器设备:包括气象观测仪器、专用设备。
⑧气象标准、计量:包括标准与计量。
2 气象档案的保护措施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文、科技、经济等各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对气象档案资源的利用也日趋频繁。
由于气象档案具有唯一性、原始性以及不可再生等特性,对如何能够及时、有效、安全地保护气象档案,使气象档案的保护更加全面、完整、长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气象档案保护的价值与意义也日益凸显[2]。
2.1 选择适宜的档案库房档案保护对库房的要求很高,不仅要考虑库房周边的环境条件,还应当注重库房结构的设计,以满足防虫、防尘、防热、防潮、防光等多方面的要求。
一、总则为加强气象局档案管理工作,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准确、安全,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局实际,制定本制度。
二、档案管理范围1. 气象局及其下属单位在工作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保存价值的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载体的文件信息材料。
2. 气象业务资料、科技档案、历史档案、财务档案、人事档案、设备档案等。
三、档案管理职责1. 档案管理部门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鉴定、统计、编目、归档、开发利用等工作。
2.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档案管理工作负总责,确保档案资料完整、准确、安全。
3. 档案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保密意识,严格遵守档案管理相关规定。
四、档案收集与整理1. 档案收集应做到及时、准确、完整。
各部门在文件形成过程中,应按照档案管理规定,及时收集归档。
2. 档案整理应按照档案分类标准进行,确保档案的系统性、完整性。
3. 档案装订应规范,使用统一规格的档案盒,确保档案整齐、美观。
五、档案保管与鉴定1. 档案保管应确保档案实体安全,防止霉变、虫蛀、鼠咬、火灾、水灾等灾害。
2. 档案库房应保持干燥、通风、防尘、防潮、防盗、防火、防电磁干扰等条件。
3. 档案鉴定应根据档案价值、保存状况和利用需求,定期对档案进行鉴定。
六、档案利用与保密1. 档案利用应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2. 档案管理人员应严格执行档案借阅手续,确保档案安全。
3. 涉密档案的借阅、复制、摘抄等,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七、档案信息化建设1. 档案管理部门应积极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提高档案管理效率。
2. 档案信息资源应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便利用。
3. 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应具备安全防护功能,确保档案信息安全。
八、监督检查1. 档案管理部门应定期对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检查,确保档案管理制度落实到位。
2. 对违反档案管理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应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九、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气象档案工作总结
气象档案工作是气象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通过对气象数据的收集、整理、
存储和管理,可以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环境保护等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有幸参与了气象档案工作,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体会。
首先,气象档案工作需要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的态度。
气象数据的准确性对于
气象预报的准确性至关重要,因此在收集和整理气象数据时,必须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其次,气象档案工作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整理和存储气象数据时,需要掌握一定的气象知识,理解气象数据的含义和特点,以便更好地进行分类、整理和管理。
此外,还需要掌握一定的档案管理技能,确保气象档案的安全、完整和便于检索。
最后,气象档案工作需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在整理和管理气象档
案的过程中,需要与气象预报员、气象研究人员等多个部门进行合作,共同完成气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因此,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对于气象档案工作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气象档案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意义重大的工作。
通过不懈的努
力和精心的管理,我们可以为气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可以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为气象档案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36浅论气象科研档案管理刘晓蓓1 马小燕2( 1.安徽省气象信息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档案馆,安徽 合肥 230026 )【摘 要】本文从气象科研档案的内涵及特点出发,探讨气象科研档案归档的范围、形式及流程,对气象科研档案管理工作进行思考,并就科学化管理气象科研档案提出建议。
【关键词】气象;科研档案;归档;管理一、气象科研档案的内涵及特点(一)气象科研档案的内涵气象科研档案是指在气象科研项目或课题研究、科考、科学试验等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形态的科技文件材料,是国家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气象科技信息资源,气象科学技术研究的原始资料大都保存于气象科研档案中。
中国气象局早在1997年根据《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和《科学技术研究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出台了《气象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归档管理办法》,明确气象科研档案“是国家科技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气象科技信息资源”,并要求各级气象部门要把气象科研档案的归档管理工作与科研计划管理、项目(课题)管理和成果管理紧密结合,确保档案的系统、完整,以利于开发利用。
近年来随着气象科研工作不断发展,科研材料递增明显,材料载体种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对气象科研档案管理的内容和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但是科研档案收集归档难度较大,主要原因是科研档案不同于其他门类档案,其特点是收集、整理、鉴别、立卷的过程伴随科研项目完成往往需要几年,并且在申报评奖或成果推广转化中形成的档案材料由于形成周期长、不定期,造成归档不及时,材料不完整,大大增加了收集难度,这显然是与信息化时代对信息资料大量需求相违背的。
因此,对全省气象科研档案实行集中统一的规范化管理,使气象科研档案管理与科研工作同步发展,对于构建多层次、多元结构技术交流开放合作机制、促进成果的二次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
(二)气象科研档案的特点1.气象科研项目类别、级别多样化。
不同类别的科研项目在归档材料细节方面各有不同,例如项目来源依据文件、验收文件的类型、格式、文件名称、字体等,因此每件科研档案在归档文件上会略有差别。
科学技术档案工作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建立、健全科学技术档案工作,完整地保存和科学地管理科学技术档案(以下简称科技档案),充分发挥科技档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特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科技档案是指在自然科学研究、生产技术、基本建设(以下简称科研、生产、基建)等活动中形成的应当归档保存的图纸、图表、文字材料、计算材料、照片、影片、录像、录音带等科技文件材料。
第三条科技档案工作是生产管理、技术管理、科研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工业、交通、基建、科研、农林、军事、地质、测绘、水文、气象、教育、卫生等单位(以下简称各单位),都应当把科技档案纳入生产管理工作、技术管理工作、科研管理工作之中,加强领导。
第四条各单位应当按照集中统一管理科技档案的基本原则,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工作,达到科技档案完整、准确、系统、安全和有效利用的要求。
第二章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和归档第五条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归档制度,做到每一项科研、生产、基建等活动,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归档保存。
第六条各单位应当把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纳入科技工作程序和科研、生产、基建等计划中,列入有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
第七条各单位在对每一项科研成果、产品试制、基建工程或其他技术项目进行鉴定、验收的时候,要有科技档案部门参加,对应当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加发验收。
没有完整、准确、系统的科技文件材料的项目,不能验收。
第八条一个科研课题、一个试制产品、一个工程或其他技术项目,在完成或告一段落以后,必须将所形成的科技文件材料加以系统整理,组成保管单位,填写保管期限,注明密级,由课题负责人等审查后,及时归档。
第九条凡是需要归档的科技文件材料,都应当做到书写材料优良、字迹工整、图样清晰,有得于长久保存。
第十条科技档案部门有责任检查和协助科技人员做好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和归档的工作。
第三章科技档案的管理第十一条科技档案部门对接收来的科技档案,应当进行分类、编目、登记、统计和必要的加工整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气象资料档案管理工作,提高气象资料档案管理水平,保证气象资料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及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气象资料档案管理实际,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气象部门各级单位气象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和销毁等工作。
第三条气象资料档案管理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国家档案法律法规,确保气象资料档案管理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科学管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气象资料档案管理效率和水平。
(三)集中统一管理:气象资料档案由气象部门各级单位集中统一管理,任何人不得据为己有。
(四)安全保密:加强气象资料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确保国家利益和信息安全。
第二章档案管理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气象部门各级单位应设立档案管理机构,负责气象资料档案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档案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一)制定气象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负责气象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鉴定和销毁等工作。
(三)组织开展气象资料档案的监督检查,确保档案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四)负责气象资料档案的统计、分析和上报工作。
(五)负责气象资料档案的安全保密工作。
第三章档案收集与整理第六条气象资料档案的收集范围:(一)气象观测资料、气象预报资料、气象服务产品等。
(二)气象科技研究、气象业务运行、气象灾害防御等方面的资料。
(三)气象部门内部文件、会议记录、人事档案等。
第七条气象资料档案的整理要求:(一)按照档案分类、编目、装订等规范要求进行整理。
(二)确保档案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三)对归档的档案进行编号、登记、编制目录。
第四章档案保管与利用第八条气象资料档案的保管要求:(一)按照档案保管规范,配备必要的档案保管设施和设备。
(二)加强库房管理,确保档案的防盗、防火、防潮、防虫、防鼠等安全。
(三)定期对档案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九条气象资料档案的利用要求:(一)档案利用者应遵守档案利用规定,不得擅自复制、摘抄、传播档案内容。
气象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规定第一章总则本规定是为了加强气象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维护气象成果及资料的安全、完整和有效性,促进气象科研和生产的信息化建设,建立气象成果及资料档案管理制度,规范气象成果及资料档案的收集、整理、加工、利用、保管、共享、开放和销毁等活动,以有效支撑我国气象现代化和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建设。
本规定适用于气象成果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利用、保管、共享、开放和销毁等活动。
第二章气象成果及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加工第一节气象成果的收集1. 气象成果的收集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全面和及时的原则,应当在成果制作单位出具的成果说明书、报告和其他同级成果文件的基础上进行;2. 气象行业科技成果的收集应当规范有序,尽可能避免重复支出,避免气象科研成果被挤占,被忽视或被滥用。
第二节气象资料的整理和加工1. 气象资料的整理应当遵循真实、准确、全面和及时的原则,应当明确文件的来源单位和归档原则,并进行规范整理;2. 气象资料的加工应当充分发挥决策咨询和科技服务功能,必要时应当与各相关领域的专家和用户充分沟通,确保积极服务气象业务和相关领域的开发需要。
第三章气象成果及资料的利用和共享第一节气象成果的利用1. 气象行业中的各单位应当优先使用所拥有的成果,必要时允许有关单位共享,对于已经公开的成果也应当以公正、公平的原则对外提供;2. 气象成果的利用应当维护知识产权的合法性,以及尊重成果制作者的贡献和协调各方的权益。
第二节气象资料的共享和开放1. 气象行业中的资料共享管理应当遵循“一网两平台一中心”的原则,即建立统一的气象资料共享平台、气象数据共享平台和气象科研成果共享服务中心,充分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气象资料的大数据管理和应用服务;2. 气象资料的共享和开放应当考虑国家安全和商业保密等因素,遵循共享原则和责任分明的原则,实现成果推广和应用增值的目标。
第四章气象成果及资料的保管和销毁第一节气象成果资料的保管1. 气象行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气象成果资料的管理机制,确定各类成果、资料的保管期限和保管措施等管理制度;2. 气象成果和资料的保管应当保证其安全、完整和有效性,做到分类保管、等级管理、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方面落实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