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带下病分析
- 格式:ppt
- 大小:411.00 KB
- 文档页数:41
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
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
一、概述
带下病是指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的一种疾病,包括白带增多、颜色、气味及质地的改变。
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将详细介绍该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的知识。
二、病因
中医认为,带下病的主要病因有湿热下注、脾虚湿盛、肾虚带脉失约等。
其中,湿热下注是最常见的原因,多因饮食不当、情志不畅等引起的体内湿热内蕴,流注于下,影响带脉,导致带下病。
三、病理
带下病的病理主要是指湿热之邪影响到带脉,使其失去正常的约束功能,导致带下异常。
在病程中,病邪可伤及脾肾,使病情进一步加重。
四、诊断
中医诊断带下病主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方法。
望诊时,观察带下的颜色、质地、量等;闻诊时,听取患者的口述和带下的气味;问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症状;切诊时,触摸患者的脉象和腹部。
五、治疗
中医治疗带下病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内服中药、外用药敷、针灸推拿等。
根据不同的病因和病理,中医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六、预防
预防带下病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健康、保持情绪稳定等。
此外,定期进行妇科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疾病,也是预防带下病的重要措施。
总之,中医妇科带下病教材将为读者提供全面的带下病知识,帮助读者了解该病的病因、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通过学习教材内容,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掌握治疗带下病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保障女性健康。
预防方法的介绍也将帮助读者预防该病的发生,降低患病风险。
中医妇科带下病中医妇科带下病一、概述妇科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发生的一种常见病症,主要表现为阴道或外生殖器部位的异常分泌物增多、颜色、气味变化等。
中医学认为,带下病多由湿热、湿寒等病理因素引起,治疗时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二、病因病机⒈湿热带下病病因:长期不洁、不卫生、性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导致湿热病邪侵入阴道。
病机:湿热壅盛,阴道黏膜出现炎症反应,引起分泌物增多、色黄、气味烈等症状。
⒉湿寒带下病病因:受寒湿邪气侵袭,或因长期居住潮湿环境导致湿气郁滞。
病机:湿邪与正气相搏,湿气阻滞不行,阴道黏膜受寒湿邪影响,出现分泌物增多、色白、气味不显的症状。
三、辨证施治⒈湿热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黄、黄稠,有刺激性气味,伴有阴部瘙痒、灼热感,小腹胀痛等。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常用药物/方剂:黄连石斛汤,龙胆泻肝汤等。
⒉湿寒带下病症状特点:带下色白稀薄,无明显气味,伴有阴部冷感、不适或胀痛,腰腿酸软等。
治疗原则:祛寒化湿,温通经络。
常用药物/方剂:小青龙汤,四逆汤等。
四、注意事项⒈保持外阴清洁卫生,避免过度清洗和使用刺激性洗液。
⒉避免性生活不洁,定期更换卫生巾或护垫。
⒊饮食上忌辛辣、油腻食物,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肠胃通畅。
⒋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潮湿环境的长期暴露。
五、附件六、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辨证施治:中医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症状、体质等进行辨证施治。
⒉方剂:中药组方的处方形式,是指将数种中药配伍在一起,通过特定的制剂方法加工而成的药物形态。
⒋中医妇科诊疗指南:针对妇科疾病的中医诊疗指南,包括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内容。
妇科带下证的中医辨证治疗妇科带下证,主要有黄带、白带、赤带等,其中带下色黄大多属于湿热,其治当清热燥湿……女子带下量多是妇科常见病证之一。
中医辨治妇科带下证,主要有黄带、白带、赤带等,其中带下色黄大多属于湿热,其治当清热燥湿;带下色赤常与血瘀有关,其治当活血理血;而带下色白既有生理现象者,又有病理病证者。
假若带下色白量少质稀,则为生理现象,不必治疗;假如带下色白量多,则为病理特征,必须进行治疗。
带下色白病变证机常与脾气虚弱有关,其治当健脾益气,燥湿止带。
扁豆山药汤对于治疗脾气虚弱所引起带下色白量多有明显治疗作用,若非带下色白量多则不宜用之。
如刘某,患有慢性子宫内膜炎已多年,其主要病证之一是带下量多色白,屡经中西药治疗,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
辨证诊为脾气虚弱带下证,遂用扁豆山药汤治疗。
服药20余剂,其病证表现消除,至今已3年余,未再发作。
方药组成:扁豆24克,山药24克,苍术12克,白术24克,茯苓18克,车前子18克。
用法服法:本方既可作汤剂,又可作散剂,还可作丸剂。
汤剂制法是:将上述6味药置于砂锅内,加水约500毫升左右,煎煮约30分钟,取药汁去药渣,即可服用。
用药7天为1疗程,病轻者需服用1~2疗程,病重者需服用3~4疗程。
丸剂制法是:将上述6味药研为粉状,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次1丸,每日服用2次,用药7天为1疗程。
病轻者需服用2~3疗程,病重者需服用4~5疗程。
散剂制法是:将上药研为粉状,每次服用约10克,每日3次,服用疗程同丸剂。
作用特点:健脾燥湿,益气止带。
临床运用:脾虚带下证:带下色白,质稀量多,或阴部潮湿,或少腹不舒,或阴部瘙痒,或小腹胀痛,少气乏力,四肢倦怠,面色不荣,舌淡,苔薄白,脉弱。
加减用药:若带下量多明显者,加白果、芡实,以健脾固涩止带;若阴部瘙痒明显者,加花椒、地肤子,以温化止痒;若四肢乏力明显者,加人参、大枣,以益气补虚;若少腹拘急者,加桂枝、白芍,以温通缓急经脉;若头晕目眩者,加当归、川芎,以补血养血等。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带下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
相当于西医学的阴道炎、子宫颈炎、盆腔炎、妇科肿瘤等疾病引起的带下增多。
“带下”之名,首见于《内经》,如《素问•骨空论》说:“任脉为病……女子带下瘦聚J带下一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产科疾病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之下,故称为“带下”。
如《金匮要略心典》说:“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J又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过邯郸,闻(赵)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所谓带下医,即女科医生。
狭义带下又有生理、病理之别。
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肾气充盛,脾气健运,任脉通调,带脉健固,阴道内即有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无臭的粘性液体,特别是在经期前后、月经中期及妊娠期量增多,以润泽阴户,防御外邪,此为生理性带下。
如《沈氏女科辑要》引王孟英说:“带下,女子生而即有,津津常润,本非病也。
”若带下量明显增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即为带下病。
《女科证治约旨》说:“若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酝酿成病,致带脉纵弛,不能约束诸脉经,于是阴中有物,淋漓下降,绵绵不断,即所谓带下也。
”在《诸病源候论》中还有五色带下的记载,有青、赤、黄、白、黑五色名候,指出五脏俱虚损者,为五色带俱下。
临床上以白带、黄带、赤白带为常见。
但也有带下过少者,带下与月经都有周期性,带下过少常与月经量少、闭经的某些病症相一致,故这里不予赘述。
带下病以带下增多为主要症状,临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进行诊治。
西医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及肿瘤等均可见带下量多,应明确诊断后按带下病辨证施治,必要时应进行妇科检查及排癌检查,避免贻误病情。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故其病缠绵,反复发作,不易速愈,而且常并发月经不调、闭经、不孕、症瘤等疾病,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应予重视。
妇科疾病(带下病)针灸辨证施治详解及15则医案妇科疾病(带下病)针灸辨证施治详解带下病是指带下量多,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的一类疾病。
是妇科领域中仅次于月经病的常见病,为妇科四大病症之一。
“带下”——词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妇科经带胎产诸疾而言,由于这些疾病都发生在带脉以下,故称为“带下”。
狭义带下中又有生理病理之别,正常女子自青春期开始,冲任流通以后,阴道内即有少量色白或无色透明无臭液体流出,特别是在经期前后及月经中期,其量增多,使阴道保持湿润,此为生理性带下。
但如带下量过多时,或色质气味发生异常,则属于带下病。
本病常与生殖器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肿瘤或身体虚弱等因素有关。
祖国医学认为湿邪为带下病主因,因带下病主证为带下量多,带为阴湿之物,故认为带下病多属湿邪为患。
与脾肾二脏功能失常和任带二脉失于固约有极密切的关系。
脾虚运化失常,水湿内停,郁久而化热,湿热下注;或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任带失于固约;或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湿毒秽浊之气乘虚而入,损伤冲任而致。
临床上以脾虚、肾虚和湿毒下注引起的较多。
现代医学认为病理性白带可分为非炎症性白带、炎症性白带等多种。
一些慢性疾病诸如心阳不振、血虚、肺痨、消渴等,均可导致白带增多,此即西医所谓非炎症性者。
临床所见以炎症性白带最为多见,由于针灸具有抗炎、影响免疫反应、促进机体防卫功能等作用,故针灸治疗非炎症性及炎症性白带病的效果均较好。
【临床表现】脾虚证: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味,质粘稠,连绵不绝,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四肢倦怠,舌质淡苔白腻,脉缓而弱。
肾虚证:带下色白,量多,质清稀,连绵不断,小腹发凉,腰部酸痛,小便频数而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湿毒证:带下状如米泔,或黄绿如脓,或夹有血液,量多而臭,阴中瘙痒,口苦咽干,小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疗】(一)毫针治疗1.脾虚证治法:健脾益气,利湿止带。
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妇科学》章节知识点:带下病一、带下过多1、脾阳虚证: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若脾虚湿郁化热健脾除湿清热止带-易黄汤(山前黄柏芡实果)2、肾阳虚:温肾培元,固涩止带—内补丸芪附子紫菀菟鹿肉,桑螵蛸潼白蒺藜肉苁蓉),精关不固用固经丸(龙牡三子苓蛸石)3、阴虚夹湿证:滋肾益阳,清热利湿—知柏地黄汤+芡实金樱子4、、湿热下注证:清利湿热,佐以解毒杀虫—止带方,肝经湿热下注-龙胆泻肝丸+苦参黄连,湿浊偏渗-萆薢渗湿汤+苍藿5、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 +土茯苓薏仁完带汤:人参、白术、白芍、淮山药、苍术、陈皮、柴胡、黑荆芥、车前子、甘草止带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二、带下量少1、肝肾亏损证:滋补肝肾,养精益血—左归丸2、血枯瘀阻证:补血益精,活血化瘀—小营煎例题:1.“居经”、“避年”之说最早记载于:A《皇帝内经》 B《千金要方》 C《伤寒论》 D《脉经》2.在——中提出:女子不孕与“五不女”的先天生理缺陷有关A《傅青主女科》 B《黄帝内经》 C《经效产宝》 D《广嗣纪要》3.行经、养胎、哺乳的物质基础是:A气血 B天癸 C 脏腑 D 胞宫4.横行于腰部,总束诸经的奇经是:A冲脉 B任脉 C 带脉 D 督脉5.健康女性,一般初潮年龄为:A 10岁B 12岁C 14岁D 16岁参考答案1 D2 D3 A4 C5 C妊娠病一、妊娠恶阻1)胃虚:健脾和胃、降逆止呕-香砂六君子汤2)肝热:清肝和胃、降逆止呕-加味温胆汤3)痰湿:化痰除湿、降逆止呕-青竹茹汤二、妊娠腹痛1)血虚:补血养血、止痛安胎-当归芍药散2)虚寒:暖宫之痛、养血安胎-胶艾汤 3)气郁:疏肝解郁、止痛安胎-逍遥散三、胎漏1)肾虚: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养血、固冲止血-固下益气汤3)血热:清热凉血、固冲止血-加味阿胶汤四、胎动不安1)肾虚:补肾益气、固冲安胎-寿胎丸2)气虚:益气、固冲、安胎-举元煎3)血虚:补血、固冲、安胎-苎根汤4)血热:清热凉血、固冲安胎-保阴煎5)外伤:益气养血、固肾安胎-加味圣愈汤6)徵瘕伤胎:祛瘀消徵、固冲安胎-桂枝茯苓丸五、滑胎1)肾气亏损:补肾固冲安胎-补肾固冲丸2)气血两虚:益气养血安胎-泰山盘石散六、堕胎、小产1)胎陨难留:祛瘀下胎-脱花煎加益母草2)堕胎不全:益气祛瘀-脱花煎加人参、益母草、炒蒲黄七、胎死不下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2)淤血阻滞:行气活血、祛瘀下胎-脱花煎加芒硝3)湿阻气机:健脾除湿、祛瘀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实八、异位妊娠1)未破损期:杀胚消癥、化瘀止痛-新宫外孕1号方 2)已破损期:化瘀止血、杀胚消癥-新宫外孕2号方 3)包块期: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新宫外孕3号方九、鬼胎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下胎-救母丹加枳壳、牛膝2)气滞血瘀:理气活血、祛瘀下胎-荡鬼汤3)寒湿郁结:散寒除湿、逐水下胎-芫花散 4)痰浊凝滞:化痰除湿、行气下胎-平胃散加芒硝、枳壳十、胎萎不长1) 肾气亏损:补肾益气、填精养胎-寿胎丸加党参、覆盆子、桑葚子 2)气血虚弱:补气养血育胎-胎元饮加续断、枸杞子 3)阴虚血热:滋阴清热、养血育胎-保阴煎加枸杞、桑葚子十一、妊娠小便淋痛1)阴虚津亏:滋阴清热、润燥通淋-知柏地黄丸2)心火偏亢:清心泻火、润燥通淋-导赤清心散3)下焦湿热:清热利湿、润燥通淋-加味五淋散十二、胎气上逆1)肝气犯脾:疏肝健脾、理气行滞-紫苏饮2)脾胃湿热:清肺胃热、降逆化痰-苓白汤十三、胎水肿满1)脾气虚弱:健脾渗湿、养血安胎-鲤鱼汤2)气滞湿阻:理气行滞、利水除湿-茯苓导水汤去槟榔十四、妊娠肿胀1)脾虚:健脾除湿、利水消肿-白术散2)肾虚:补肾温阳、化气行水-五苓散 3)气滞:理气行水-天仙藤散十五、妊娠心烦 1)阴虚火旺:养阴清热除烦-人参麦冬汤 2)痰火内蕴:清热涤痰除烦 -竹沥汤 3)肝经郁火:疏肝清热除烦-丹栀逍遥散十六、妊娠眩晕1)肝肾阴虚:滋阴补肾、平肝潜阳-杞菊地黄丸2)气郁痰滞:健脾理气、化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3)气血虚弱:益气养血-八珍汤十七、妊娠痫证1)肝风内动:养阴清热、平息肝风-羚角钩藤汤2)痰火上扰:清热开窍、豁痰熄风-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安宫牛十八、妊娠咳嗽1)阴虚:养阴润肺、止嗽安胎-百合固经汤2)痰饮:健脾除湿、化痰止咳-六君子汤3)外感: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桔梗散十九、妊娠失音1)肾阴不足:滋肾养阴、清热润肺-麦味地黄丸2)肺阴亏虚:养阴润燥、清肺开音-养金汤二十、胎位不正1) 气虚:益气养血、安胎转胎-八珍汤 2)气滞:理气行滞、安胎转胎-保产神效方二十一、过期不产1)气血虚弱:益气养血、活血送胎 -八珍汤 2)气滞血瘀:行气活血、促胎产出-催生安胎救命散例题:1.来院就诊的24岁妊高征孕妇,对估计病情及决定处理方案最有价值的辅助检查方法是a.全血黏度比值及血浆黏度比值b.测定血细胞比容c.眼底检查d.测定血谷-丙转氨酶值e.测定尿雌激素/肌酐值2.25岁初产妇,妊娠37周。
带下病中医诊疗规范概述妇女阴道内有少量白色无臭的分泌物。
润滑阴道,为生理性带下。
若带下量过多,色,质味异常,或伴有腰酸,小腹疼痛者,为带下病。
带下病的主要病因为湿邪盛。
湿邪之来源有二:内虚多因脾虚失运湿浊内停,湿性重浊,下注乃至带下。
或因肾气虚弱,时其闭藏,伤及奇经带脉失约,滑脱于下,而成带下病。
外湿多因经期、产后不洁,或房事不节,或久坐湿地,久居湿室,乃到寒湿或湿邪毒热乘虚内侵,伤及任、带之经,而任脉不固,带脉失约,遂为带下。
西医诊断为阴道炎(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宫颈糜烂,盆腔炎等急、慢性炎症疾病及宫颈癌等,均可出现带下病的症状。
疾病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证候诊断依据西医诊断标准:《妇产科学》第七版(乐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5月。
中医诊断标准:《中医妇科学》,(马宝璋主编),上海科学出版社,1994年12月。
一、诊疗要点(一)、诊断依据1、带下量多,色黄、白、赤、或黄白相兼。
质清稀或粘稠。
气味腥、臭、秽或秽浊。
2、伴腰部酸痛,小腹坠痛,下肢酸软,或阴户灼热,或骚痒等症状。
3、舌体多虚胖,舌苔为白腻或黄腻,脉象多见滑、濡。
(二)、辨证要点(根据中医妇科第七版教材及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1、脾虚湿注带下色白或淡黄,量多,如涕状,无臭味,绵绵不断,神疲乏力,肢体困倦,脘闷纳呆,或大便溏薄等,舌苔白腻或薄白,舌体嫩胖舌边有齿痕,脉象缓弱或濡。
2、肾阳虚衰带下量多,色白,质清稀,无异味,淋漓不断,腰部冷痛,小腹冷胀或坠痛,小便频数而情长,夜间尤甚,舌苔根部白腻,舌质淡,脉象沉迟,双尺尤著。
3、肾阴虚带下色黄或夹血丝,质稠,味腥,或无明显异味,多见于绝经期后,要点内干涩,或灼热痛,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头晕耳鸣等症,舌苔少或薄黄,舌质红,脉象细数,左尺弱。